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節日慶典 > 節日習俗

老兵對九一八事變85週年的紀念大綱

遼寧 “九一八”事變發生地老兵含淚唱國歌

老兵對九一八事變85週年的紀念大綱

9月3日上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九一八”事變發生地遼寧瀋陽,人們以不同形式觀看閲兵。在和平區太原街,曾參加過抗日戰爭的10餘位老紅軍、老八路等老戰士和千餘市民共同觀看閲兵式。當國歌聲響起時,老紅軍、老八路和市民集體起立,眼含熱淚,高唱國歌。

瀋陽軍區後勤史館館長徐文濤激動地説:“今天的人民解放軍,從武器、兵種等各個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彰顯了國威,傳遞了維護和平的信念。”89歲的李國文老人曾參加過抗日救國會,“瀋陽當年曾被日本佔領XX年,無數先烈為國犧牲,和平來之不易,70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要牢記這段歷史。”

在大連市,抗戰老兵,90歲的張志堂、95歲的石巖、98歲的於光,佩戴着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章,一邊收看閲兵直播,一邊回憶抗戰歲月。

石巖説:“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閲兵意義重大,抗戰精神要永遠發揚。現在我們國家強大了,人民生活幸福了,成就令人欣慰,但不能忘記苦難歷史,必須時刻提高警惕,堅決反對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復辟。”

石巖還向記者展示了他90歲時寫作的抗戰自傳《永不褪色的記憶》一書。

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田鵬穎教授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受閲部隊的精、氣、神,不僅是軍威、國威的集中展示,更向世人宣示了中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教授由衷地感到“震撼”“振奮”和“自豪”:“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要發揚抗戰精神,把今天的震撼、振奮和自豪轉化為工作動力,在科技上不要‘跟跑’要‘領跑’,助力偉大中國夢。”

遼寧邊防總隊訓練基地組織官兵在訓練基地觀影室一同觀看抗戰勝利70週年閲兵儀式現場直播,見證當代軍人的風采,感受祖國的強大。官兵們在觀看完閲兵儀式後紛紛表示,作為一名邊防軍人,要深入學習領會習主席講話精神,為部隊的發展建設和祖國的繁榮安定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身為一名邊防軍人,看到這樣的場面,我感到非常激動和光榮。但同時我也感覺到身上揹負着重擔,承載着使命,我會更加努力地為部隊多做貢獻,為人民多服務。”訓練基地辦公室參謀周毅説。

八旬老戰士曬出革命詩詞300餘篇紀念“九一八”

“和我同一天出來參軍的好幾個戰友都在戰鬥中犧牲了,他們犧牲的場面像烙印一樣在我心中無法抹去。我要用詩歌向他們致敬,記念烈士們的豐功偉績和人民軍隊的雄偉征程!” 昨日,為紀念“九一八”,85歲的老戰士韋振芳曬出了以自己戰鬥生涯為背景創作的300餘首古體詩。韋振芳是蘇州市石路街道彩香一村四區的離休幹部,用“文武雙全”來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他不僅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歷史影響深遠的重大戰爭,離休多年來,他還把自己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寫詩和教育社區下一代,始終不墜青雲之志。如今這本《戎馬盛世吟》個人詩集已出版成冊,用文字記錄下那些難忘的戰火歲月。

少年立志從醫入伍,參與多場戰役至今身負彈片

1942年,韋振芳13歲時父親得了重病,3個月裏斷續發燒不退,看了很多醫生都沒有效果。恰逢鎮上來了一對外地夫婦,從事西醫工作,説韋父的病必須立即開刀排膿,雖然當時農村的百姓還沒有過多接觸過西醫,聽到開刀都很害怕,但當時沒有其他方法,就嘗試了,韋父因此保全了性命。從那時起,韋振芳就深刻地認識到:“生命誠可貴,從醫意義高,倘若今後能當一名外科醫生,能救人一命,那真是件大功勞啊!”3年後,八路軍到達家鄉,韋振芳毅然決然參軍抗日,加入了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衞生部,開始了軍旅從醫生涯。從軍後,韋振芳先後擔任衞生員、軍醫、主任軍醫、衞生所長、師衞生科長、師後勤部副部長等職。

從穿上灰布軍裝的那天起,韋振芳就全身心投入到部隊醫療救護工作中,用毛主席“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方法,從戰傷中學治戰傷,邊作戰,邊學習。在抗日戰爭時期,部隊南下戰鬥,戰爭很激烈,不斷有戰士犧牲、受傷,韋振芳在虎口奮力搶救戰友,立下了功勞,被旅部授予“搶救模範”光榮稱號。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韋振芳參與多場戰役戰鬥,三次負傷致殘,至今仍身負彈片。

在漣水保衞戰中,韋振芳回憶道:“子夜匍匐前奮進,傾盆彈雨不勝多。霎時背部肉劘割,熱血潺潺腰淌過。”戰爭雖然讓人畏懼,但他報效祖國的心從未改變,時至今日,他仍把那份戰爭的記憶深深埋藏在心中,他説:“勿忘昨天,無愧今天,不負明天。”

冒着槍林彈雨營救戰友,革命感情比金堅

一場場的戰役讓韋振芳越挫越勇,更讓他和戰友們積累起最純真、最堅定的革命友誼。1945年,皮旅南下途中,伴隨一陣激烈的槍聲,戰鬥打響了。因為部隊處於不利隱蔽的境地,在弄清敵情後,連長命令連隊迅速撤離,但敵人的槍彈就像陣雨般密集而有力,一個戰友觸電般倒下了,特意留在隊伍最後面的韋振芳趕忙前去營救,揹着受傷隊員一步一步踉踉蹌蹌地拖到安全範圍,途中密集的彈雨呼嘯着從他們身旁飛過,受傷隊員不想連累韋振芳,多次想放棄,都被韋振芳毅然拒絕了,受傷隊員最終得救。

1954年,韋振芳和安徽滁州軍分區司令部衞生所護士陸茜喜結連理。據韋振芳回憶:“婚禮非常簡單,沒有新房,沒有婚紗,更沒有婚車,新娘也沒有化粧。酒席一共也就擺了5桌。”兩人穿着軍裝,戰友們在熱鬧的小村子裏見證了他們的愛情。

婚後,因為工作原因,兩人一直分居兩地,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感情,反而心中時常掛記着對方。他們用行動證明了: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在《長相思·朝夕思》中,韋振芳寫道:“朝夕思,朝夕思。借問相思到幾時,今生無有期。朝夕思,朝夕思。欲把相思説他人,除吾人不知。”35年後,兩人終於結束分居,開始離休生活。

離休後與老伴來蘇州頤養天年,潛心研究中國古典詩詞創作

韋振芳常常感慨:“如今的幸福生活,離不開當年戰場上戰友們做出的犧牲。比起戰火歲月的生活,蘇城簡直就是天堂般温馨。”為此,韋振芳寫下了《鷓鴣天·居住天堂馨笑園》:“居住天堂馨笑園,國家大事總心關。讀書看報臻知識,繪畫吟詩日不閒。晨起舞,意悠然,幽庭花卉鬥芳妍。姑蘇風物千般好,山水怡情永樂年。”

1989年離休後,韋振芳和他的妻子來到蘇州頤養天年,兩位老人對中國古典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起跨入了蘇州市老年大學的課堂。就是從這時候起,韋振芳潛心研究中國古典詩詞,開始創作。他説:“16歲國小未畢業就參加八路軍,入伍後近十年出生入死在戰場,現在離休了,想放下槍桿子,拿起筆桿子。”一切從零開始,韋振芳又是背韻書,又是向老師請教。果真功夫不負有心人,一首首詩歌見證了他的辛苦付出。如今,韋振芳已經出版了個人詩集《戎馬盛世吟》,其中收集了韋爺爺這麼多年來創作的300多首詩歌,作為對往事回憶和八十歲生日的永久紀念,素材均來自於往昔革命生涯的所歷、所見和所聞,詩中始終貫穿着感恩黨的培養、領導的關懷、戰友的幫助與對烈士的親切懷念。

他説:“我把自己戎馬一生的經歷,新中國的盛世景象,還有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巨大變遷都寫進了詩集裏。希望大家能銘記歷史,珍惜現在,努力創造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