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節日慶典 > 節日習俗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示例

寒食節在每年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後的105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到兩天,又有“禁煙節”、“冷節”、“百五節”之稱。因寒食節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示例

十九年後,重耳返國為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賞當年隨他流-亡的功臣時,唯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認為自己順應天命輔君復國,不願再同那些邀功爭賞之人同朝為伍,便攜老母隱居到介休綿山。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便親自來到綿山尋而不獲。文公無奈,聽人之計,放火燒山,本想逼他出來,但直到大火熄滅後,才發現介之推母-子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悼念介之推,文公下詔,在介之推忌日,禁煙寒食。第二年寒食節的次日,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那棵被燒死的老柳樹竟然死而復活。他觸景生情,想起介之推割股奉君時對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賞,只願你做一個清明的國君!”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以上故事,在先秦時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莊子·盜拓篇》、屈原《離騷·惜往日》、《呂氏春秋·介立》及西漢司馬遷《史記·晉世家》、劉向《説苑》等歷史名著中都有記載。後來,介之推隱居被焚的綿上成為介休縣的來歷,《左傳》雲:“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司馬遷《史記》説得更明白:“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秦始皇統一全國劃分郡縣時,將介之推隱居之邑命名為“界休”縣。按《辭源》注: “界”的本義為“邊界”;“介,作界”。而“休”,《説文解字》注曰:“息止也,從人依木”。可見“界休”與“介休”本為同義,都有以綿山一帶為子推封田“疆界”或“邊界”之義,且含有敬仰子推安息的意思。秦時“界休”縣,隸太原郡,兩漢沿襲,《漢書·地理記》、《後漢書·郡國志》都有明確記載。到了晉代,自稱為“左傳癖”的著名學者杜預在其《春秋左氏傳集解》中注:“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從那時起,“界休”改為“介休”,介之推隱居在介休綿山成為定論。後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記》以及歷代《山西通志》、《汾州府志》、《介休縣誌》,都有詳細而準確的記載。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休綿山介之推被焚的確切記載,最早當為西漢末年桓譚《新論》卷11《離事》中説“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雖病不敢觸犯。為介之推,故也。”顯然,西漢時期,為紀念介之推而禁火寒食的習俗已擴大到太原一郡甚至更大的地域了。稍後《後漢書·周舉傳》記載更為明確:“太原一郡,舊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這裏不僅説明了寒食是因“介之推焚罕的“舊俗”,而且寒食時間延長到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