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守正創新開創新局面範文(精選3篇)

守正創新開創新局面範文 篇1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紮實推進,取得巨大成就,國有企業活力、競爭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提升,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不斷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國有經濟佈局調整持續優化,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進入新時代,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任務依然艱鉅。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紮實穩妥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承擔新使命、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守正創新開創新局面範文(精選3篇)

指出,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改革開放40年來,國有企業改革經歷了放權讓利、轉換經營機制、利改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多個階段,取得巨大成就。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回顧國有企業改革歷程、總結國有企業改革成功經驗,對於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在新時代更好發揮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形成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

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有企業缺乏經營自主權,企業的生機活力受到嚴重抑制。隨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國有企業改革的大幕也徐徐拉開。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增強企業的活力,特別是增強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業的活力”“要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後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黨的xx屆四中全會又提出了股份制改革,即“國有經濟的作用既要通過國有獨資企業來實現,更要大力發展股份制,探索通過國有控股和參股企業來實現”。黨的xx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進入新時代,黨的xx屆三中全會把混合所有制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方向,即“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20xx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佈,意味着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大政方針基本確立,國有企業改革將按照商業類國有企業和公益類國有企業分類推進。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經過放權讓利、轉換經營機制、推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等艱辛探索,我國創造性地實現了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相融合,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建設深入推進。它是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融合發展的企業制度,以公司制股份制為主要組織形式,使國有企業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它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內在統一,堅持工人階級主人翁地位,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與現代企業制度相結合的企業制度。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計劃經濟時期,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主要採取“條條”(中央部委)管理和“塊塊”(地方政府)管理的方式。隨着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這種管理方式存在的弊端顯現出來:政企不分、政資不分、排斥競爭、缺乏激勵、對企業管得過多過死等,嚴重阻礙了國有企業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推進以及人們對國有企業改革認識的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逐漸被提上日程。1993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強企業中的國有資產管理,“對國有資產實行國家統一所有、政府分級監管、企業自主經營的體制。”1999年召開的黨的xx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按照國家所有、分級管理、授權經營、分工監督的原則,逐步建立國有資產管理、監督、營運體系和機制,建立與健全嚴格的責任制度”,進一步明確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20xx年召開的黨的xx大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大型國有企業、基礎設施和重要自然資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其他國有資產由地方政府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中央政府和省、市(地)兩級地方政府設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隨後,國務院於20xx年成立了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各省、市(地)兩級地方政府也相繼組建了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分別代表國家對所轄中央和地方企業的國有資產履行出資人職責。

中央和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成立,實現了從中央到地方國有資產出資人所有權與企業法人財產權相分離、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相分離,意味着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進入了新階段。20xx年黨的xx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20xx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佈,提出要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以管資本為主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以管資本為主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要科學界定國有資產出資人監管的邊界,建立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實現由管企業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變;要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依法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和其他直接監管的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對授權範圍內的國有資本履行出資人職責。這些改革舉措在堅持國家所有、分別代表、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授權經營原則的前提下,進一步明確了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的主要內容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基本框架,為完善和創新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指明瞭方向。

調整優化國有經濟佈局結構

改革開放前,國有企業分佈廣、數量多,但平均規模偏小、核心競爭力不強、整體素質不高。隨着改革的深入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我國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國有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充分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對國有經濟佈局作出優化調整勢在必行。

宏觀上,着力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佈局。黨的xx大報告提出:“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對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佔支配地位。在其他領域,可以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以加強重點,提高國有資產的整體質量。”1999年黨的xx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戰略上對調整國有經濟佈局以及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主要行業和領域作了基本概括和原則規定。20xx年11月,黨的xx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為進一步調整國有經濟佈局指明瞭方向。同時,國有企業優化重組步伐加快,目前由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已減至96家,國有經濟佈局結構得到持續優化。

微觀上,一方面,着力培育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發揮其在資本運營、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優勢,使其做強做優做大,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使其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目前,國有企業總户數已顯著減少,每户平均擁有的淨資產(所有者權益)顯著增加,國有大型企業從業人員佔國有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明顯提升。

經過40年改革創新,國有企業運營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國有資產大幅增值,上繳利税顯著增加,一批國有大型企業已躋身於世界一流或知名企業行列。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我們黨執政興國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的地位更加鞏固。進入新時代,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從戰略高度認識新時代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意義,紮實穩妥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使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承擔新使命、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守正創新開創新局面範文 篇2

一、背景分析

南通現轄3市2縣3區和4個國家級開發區,75個鄉鎮,26個街道,1368個行政村,521個社區。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受市場經濟、物質觀念衝擊和影響,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弱化、服務功能不優的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制約着農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發揮。概括起來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思想認識上,存在着以“服務”替代“黨務”的現象。少數黨員幹部認為,基層工作面對面與羣眾打交道,非常具體、非常直接,與其講半天的大道理,不如解決幾個實際問題更直接。少數黨員幹部不善於、不願意做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不深入、不全面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的甚至認為,“黨務”是個軟指標,“服務”才是硬道理,只要“服務”搞好,“黨務”自然過得硬。二是在工作方法上,存在着以“給與”替代“需求”的現象。一些黨員幹部心裏想着為羣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聽取羣眾意見不夠,樂於“領導決策”,缺乏“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不能真正做到“問計於民”。少數黨員幹部樂於做“錦上添花”的實事,對“雪中送炭”的“急事”“難事”關注不夠,久而久之,黨組織在農民羣眾中的威信受到了影響。極個別村幹部工作不講方法,造成黨羣幹羣關係緊張。三是在責任主體上,存在着以“少數”替代“多數”的現象。總體上看,佔黨員比例很少的村幹部服務教育引導羣眾工作是比較到位的,但面廣量大的普通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不夠的現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一些村黨組織在創新黨員作用發揮載體上辦法不多,對普通黨員力量的整合不夠,少數黨員先進性凸顯不夠,黨組織帶動羣團組織、黨員帶動羣眾發揮作用不夠。

通過調研,南通市切實地感到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必須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落地生根,進而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在認真調查、多次研討、廣泛徵求幹部羣眾意見的基礎上,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推進在服務中教育引導羣眾工作的思路呼之而出。

二、實踐歷程

實踐中,南通市準確把握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屬性與服務功能的內在聯繫,堅持將教育引導羣眾工作貫穿於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始終,通過強化政治引領、黨羣互動、力量整合,推動基層黨組織更好地服務改革發展、服務人民羣眾、服務和諧穩定。

(一)突出理論武裝,在走進羣眾中教育羣眾。針對工作中存在的理論與實際脱節、與羣眾脱節的問題,注重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可學可比的典型、寓教於樂的方式,讓羣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一是大力弘揚核心價值。廣泛開展“傳遞正能量、共建好家園”主題活動,依託遍佈農村的5360個“正能量加油站”,將黨的“四個全面”戰略部署、市委“兩個率先”的進展情況等,製作成“微黨課”“微電影”“微手冊”,把核心價值觀內容編成羣眾喜聞樂見的方言快板,通過舉辦“法治文化節”“看變化、感黨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農村、家庭美德故事巡迴宣講等活動,持續推動良好社會風尚形成,培育羣眾愛國愛黨、崇德向善的價值取向。二是深入開展政策宣講。按照“村村到、户户聽、人人知”的要求,組建大學生村官宣教團,積極開展“微型農課”“黨員故事會”“網格講堂”“樹下聊天站”“田間課堂”“紅色廣播”等活動,大力推行“菜單式”“互動式”宣講方式,用羣眾聽得懂的語言去表述和傳遞黨的主張,引導他們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截至目前,累計開展宣傳教育活動2820多場、覆蓋羣眾近300萬人。三是積極傳播先進文化。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育人功能,實施教育引導“十小工程”,依託小課堂、小廣場、小餐廳、小電影、小抄報、小熱線、小驛站、小廣播、小卡片、小報廊等平台,拓寬教育羣眾、引導羣眾渠道。積極培育“村村樂”“百姓自助舞台”等羣眾文化活動品牌,發動羣眾走上舞台,自説自演,用鄉土語言、草根情懷感染更多羣眾,兩年來,全市共開展“村村樂”活動27000多場次,參與羣眾近500萬人次,實現了活躍羣眾文化與教育引導羣眾的相得益彰。

(二)突出民主參與,在發動羣眾中引導羣眾。針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存在的服務內容與羣眾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問題,組織村黨組織和農村黨員認真傾聽羣眾意見,充分發揚民主,實現“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着力將好事辦好,引導羣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一是聽取羣眾呼聲。全面構建“村黨組織—二級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户”的“四位一體” “民情聯繫網”,配套完善 “接收—處理—反饋—評價”的民情信息循環機制,促進黨員幹部實時迴應民情,引導羣眾合理表達訴求。去年以來,累計彙總民情信息近2萬條,先後有3000多件羣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被納入民生實事工程。二是組織羣眾參與。全面推行村級重大事項“四議兩公開”,堅持議前徵求意見、議中民主商議、議後宣傳解釋、全程公開公示,建立完善與之配套的民意調查、信息公開、決策協商等羣眾利益表達機制,去年以來,全市通過“四議兩公開”為羣眾興辦各類實事8600多件,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200多起,通過有序的民主參與,化解了矛盾、緩解了衝突,使黨組織的意圖有效轉變為羣眾的共同意願和自覺行動。三是接受羣眾監督。建立任期(年度)工作目標承諾機制,引導村黨組織緊緊圍繞羣眾最迫切、最急需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涉及大多數羣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作出目標承諾。按照“你服務誰、誰評價你”的原則,建立健全開放透明的羣眾評議機制,把評判權交給羣眾,加大羣眾評價的權重,把服務成效作為黨員幹部考核獎懲、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期間,壓茬有序組織農村基層黨組織召開專題組織生活會,動真碰硬對黨員組織開展民主評議,其中被評定為“好”和“較好”的佔98.35%。

(三)突出黨員帶頭,在示範羣眾中帶動羣眾。針對少數村黨組織凝聚人心、團結羣眾的能力不強,少數黨員創先爭優、引領致富的能力不強的問題,注重激發黨員幹部的主體活力,引導黨員幹部深入羣眾、融入羣眾,教育羣眾、引導羣眾,帶頭服務、帶領服務,把黨員的先進性體現在服務教育引導羣眾的生動實踐中。一是引領推動發展。創新黨建富民產業鏈,採取“黨支部+專業合作社+黨員+農户”模式,培育了一批黨員經紀人,農户依託合作社生產和銷售的比例超過60%。打造黨建富民共同體,全面推行“強村帶弱村”、“村企聯建”等發展模式,大力實施黨員創業示範工程,形成2800多個黨羣共富聯合體,實現了“三有三無”:“帶頭致富有黨員、扶貧幫困有黨員、典型示範有黨員,黨員身邊無糾紛、黨員身邊無陋習、黨員身邊無違紀”。二是引領奉獻社會。以黨員幹部為骨幹、吸收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共同參與,按照“支部+協會+志願者”模式,組建不同類型的社團組織,以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為載體,根據需求和在職黨員特長進行分組定責,定期為村民提供政策諮詢、法律援助、鄰里照看、健康義診、便民維修等服務,使羣眾生活困難有人幫、出現問題有人管、心裏疙瘩有人解。去年以來,全市推出260多個黨員志願服務項目,帶動4萬多名羣眾共同參與,幫助解決羣眾各類困難9000多件,呈現出黨員幹部走在前、人民羣眾心相印的生動局面。三是引領促進和諧。按照“所處位置、政治素質、協調能力、宗旨意識、工作作風”等標準,以10-15名黨員為單元,通過本人申報、黨員推薦、組織考察,把“思想覺悟高、工作熱情高、文化水平高、羣眾威信高”的12600個黨員選拔為黨小組長、16900多個黨員選拔為黨員中心户,充分發揮其紮根羣眾、情況熟悉的優勢,宣傳黨的政策、教育引導羣眾、調處社會矛盾、參與基層治理,打造了一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省委副書記石泰峯同志來南通調研時稱讚:“黨小組長、黨員中心户做的是一件件羣眾關切的小事,累積起來就是黨驚天動地的大事。”

(四)突出黨建惠民,在服務羣眾中凝聚羣眾。針對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羣眾的方法不多、渠道不暢等問題,引導黨員幹部從直接關係羣眾切身利益的事情做起,從人民羣眾意見最大的事情改起,通過一件件小事的辦理、一件件實事的落實、一件件難事的解決,累積人民羣眾對黨的信任,增進人民羣眾同黨的感情。一是優化服務手段。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延伸拓展黨建頻道、黨員遠程教育站點、黨員手機報等信息化陣地,創新“互聯網+基層黨建”模式,在農村建立1834個網上公共服務中心,推廣大學生村官農寶網建設成果,通過信息化手段,提供技能培訓、電子商務等服務,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着力提高服務便捷化、效能化水平。試點依託微信公眾服務號,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進“微心願大家幫”活動,今年以來,全市35個試點村共幫助羣眾實現微心願1800多個,村黨組織服務羣眾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二是整合工作資源。在隊伍建設上,每年選派100名機關幹部擔任經濟薄弱村“聯助書記”、累計選派560名機關駐村“第一書記”,實施村幹部學歷提升工程,建立政策宣傳、綜合治理等12類12206支村“一綜多專”服務隊伍,實現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教育引導力量全覆蓋;在平台建設上,全面完成1300度個村級黨組織“一站式”服務平台標準化建設,引導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前移服務端口,實現了6大類20項服務項目的“在村辦理”;在載體建設上,全面推行以“及時梳理羣眾訴求、實時代理羣眾事務、即時處理羣眾難題”為主要內容的“三理工作法”,去年,全市黨員幹部梳理羣眾訴求36000多條、實時代理羣眾事務6.2萬件、即時處理羣眾難題8600多個,“三理工作法”在全省推廣。三是強化考評激勵。實施鄉鎮黨委書記“八個一管黨工作法”、村黨組織書記“兩議兩諾、雙述雙評”制度,結合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下發問題“整改清單”,實行限時“掛牌銷號”,將“軟指標”轉化成“硬任務”。開展星級黨組織、星級黨員創評活動,命名錶彰100個先進村黨組織、100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100名優秀黨小組長和100個優秀黨員中心户,以葉劍生等為代表的村書記優秀羣體先後被省級媒體集中採訪宣傳。出台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意見,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對德才兼備的優秀村黨組織書記,有計劃地選拔進鄉鎮領導班子。目前,全市村黨組織書記人均年收入已達4.32萬元。

三、幾點啟示

政治功能是基層黨組織之魂,是基層黨組織保持正確方向和階級屬性的本質體現。從南通的實踐經驗中,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本質在於深刻把握內涵要求。南通市堅持把理論武裝作為首要任務,通過“正能量加油站”、服務教育引導“十小工程”等載體,在服務中教育引導黨員羣眾增進愛黨、憂黨、興黨、護黨的政治認同和行動自覺,凝聚了推動改革發展穩定的強大正能量。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推進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必須充分認識基層黨組織的內涵要求,準確把握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的辯證關係,跳出“就服務抓服務”的狹隘思維,將教育引導貫穿“五服務”始終。

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首要在於順應黨員羣眾需求。“服務羣眾、做羣眾工作”是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主要任務。南通市堅持以羣眾需求為導向,準確把握羣眾的所思所盼,找準結合點,從羣眾訴求多樣化的實際出發,將抽象的羣眾具體為一個個服務對象,將羣眾利益具體為一件件服務個案,在具體的、現實的、最直接的維護羣眾利益和滿足羣眾訴求中體現黨的宗旨,真正做到接地氣、聚民心、促發展,使廣大羣眾得到實惠。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必須及時掌握和滿足羣眾的共性化、個性化需求,努力實現服務教育引導工作與黨員羣眾的所需所盼同頻共振、相得益彰。

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核心在於構建黨羣聯動格局。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克服條塊分割、獨自為戰的弊端。南通市牢固樹立“大黨建”理念,在黨內以黨委統攬,通過“聯助書記”“第一書記”“黨員志願者”等,組織引導各部門各單位把職能和力量投入到服務教育引導上來,同時,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凝聚廣大羣團組織、社會組織和人民羣眾積極參與,形成隊伍整體聯動、平台共建共享、活動聯合共創的生動局面。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必須積極轉變黨的領導方式、工作方式和活動方式,推動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服務優勢,全面實現“民得實惠、黨得民心”。

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關鍵在於常態長效機制。南通市認真落實各級黨組織書記尤其是鄉鎮和村兩級黨組織書記的管黨責任,強化目標考核,形成了責任明確、運轉有序、保障到位、常抓長效的履職機制,同時,注重整合資源、考核激勵,使服務教育引導工作充分體現黨員羣眾的意志、利益和需求,充分契合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形勢、任務和要求。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必須把服務教育引導羣眾作為一個永恆的課題,牢固樹立“抓常、抓細、抓長”的理念,推動服務教育引導工作常態長效。

守正創新開創新局面範文 篇3

一、實踐動因

村黨組織的設置是農村黨建工作的基礎。在中國廣大農村,多年來一直按照區域原則,以行政區劃為依託,“支部建在村上”(一村建一支部),形成“鎮黨委——建制村黨組織——黨支部(黨小組)”的組織建制。近年來,隨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隨着黨員在地區、產業間流動和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行的以建制村為單位設置黨支部的傳統組織設置模式越來越不利於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由於黨員流動,再加上一村多組、村組之間距離較遠、黨員分散,造成黨員難集中、活動難開展、作用難發揮,黨組織在村民小組的影響力非常有限。因此,創新農村黨的基層組織體制、優化黨組織設置,已成為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的一個重要因素。

龍江村是深溪鎮農業大村,現有農户1670户,農業人口6911人,村域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30.87畝。在20xx年組級區劃調整以前,全村設黨總支1個,黨支部2個,黨員93人;村民組22個,組幹部44人。由於龍江村村域面積大、村民數量多、黨員分佈廣,2個黨支部與22個村民組交錯設置、93名村黨員與44名組幹部交叉分佈,組織相脱離、工作不同步,導致黨的組織和工作在村民組一級的有效覆蓋尤其薄弱,體現為“四難”:一是黨員幹部作用發揮難,黨員幹部服務羣眾的意識和能力差,不願承擔組級工作,在組級幹部的配備上甚至採取“輪流當”和“抓鬮選”的方式。二是村組生產要素集中難,原有22個村民組普遍面積小、人口少,產業特色優勢不明顯,人力、資金、技術、土地等各種生產要素難於集中和擴大。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難,沒有集體經濟積累,黨員羣眾忙於個人生計,對村支兩委班子和村組幹部有怨氣,矛盾過多、人心不齊,集體公益事業無人抓、無心管。四是基層組織效應體現難,原有2個黨支部管理幅度大,組織管理相對“鬆散”,對黨員日常管理監督出現“空檔”;組織活動內容針對性不強,活動形式單一,黨員參與積極性不高。

針對龍江村面臨的“四難”困境,普遍存在於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中。“四難”問題越突出,農村越是貧窮落後,黨員羣眾越是不滿意。20xx年以前,龍江村集體經濟積累僅20萬元,人均純收入為4860元,無任何集體經濟收入,年度綜合目標考核排名長期位列深溪鎮倒數第一名,計劃生育工作常年被列為“三重”管理村,羣眾滿意度極差。以龍江村為例來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具有普遍意義。

1、村黨組織執政地位的動搖。一是村兩委班子不健全,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甚至處於癱瘓或半癱瘓狀態;班子成員之間不團結,“內耗”嚴重,影響了領導作用發揮;村黨組織不正常開展活動,長期不召開黨員大會,不發展新黨員,黨組織缺乏活力;班子帶領羣眾致富的路數不清、能力不強、辦法不多、缺乏凝聚力和號召力;黨羣幹羣關係緊張,等等。二是集體經濟薄弱,物質基礎不牢,黨組織缺乏團結羣眾、凝聚羣眾的物質基礎,辦公益事業,只能向羣眾伸手要,久而久之,引起農民羣眾的不滿和牴觸。三是客觀環境的制約。有的羣眾認為,村委會是羣眾選舉出來的,是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因此,一些羣眾更擁護和信任村委會的領導,因而也影響和削弱了農村黨組織的領導地位和作用。

2、黨員隊伍整體素質的考驗。一是理想信念不牢。一些農村黨員幹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不深刻,對實現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缺乏自覺性和堅定性,認為共產主義是理想中的事,可想而不可及。二是發展思路不清。一些農村黨員幹部對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帶領羣眾致富,無所適從。有的黨員幹部認為發家致富是羣眾自己的事,各想各的,沒有責任和義務帶領羣眾致富。三是精神狀態不佳。在困難面前,精神不振、畏首畏尾、不知所措,片面強調客觀困難,沒有帶領羣眾開拓進取、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沒有奮發有為、堅忍不拔的鬥志。四是工作方法不妥。有的黨員幹部作風浮躁、方法簡單,不善運用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思想教育的方法做好羣眾工作。五是為政不廉。有的黨員幹部以權謀私、以權壓人、與民爭利。凡此種種,都使農村黨員幹部的作風形象經受着新的嚴峻考驗。

3、黨內民主政治建設的難題。一是隨着黨務公開、村務公開等民主管理制度的貫徹落實,黨員羣眾民主意識普遍增強,要求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普遍高漲;二是由於受傳統思想意識和習慣做法的影響,農村黨員幹部擔心擴大民主會削弱“兩委”班子的領導權威,往往只在形式上聽取黨員羣眾意見。黨員羣眾民主意識的不斷增強與黨員幹部民主意識和能力弱的矛盾,隨着農村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日益明顯和突出。特別是在黨員羣眾中表現尤為明顯。一方面他們強烈要求實踐自己的民主權利,另一方面由於受自身素質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又難以正確履行民主權利。

這些情況和問題的出現,呼喚着在農村處於組織核心作用的基層黨組織,必須着眼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局,與時俱進的探索創新基層組織設置模式,以一個全新的、富有生機與活力的村級組織平台系統推進農村基層黨的建設。

二、基本做法

20xx年7月,龍江村全面推進組級支部建設;20xx年6月,龍江村掛牌成立黨委;20xx年10月,龍江村黨委在全村組織實施“三支隊伍、四級聯動”服務模式。龍江村以實施基層黨建創新項目為契機,創新實踐“組級支部建設”模式,在組織設置、管理機制、組織定位、活動方式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創新組織設置。一是在深入調研論證和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歷史沿革、地理位置、河流走向、人口居住狀況、產業特色、資源分佈等情況,堅持依法依規、科學適度和“兩並兩不併”[ “兩並兩不併”:“兩並”即組級行政區劃合併,組級領導班子合併;“兩不併”即村民承包的田土山水和集體經濟收益不併,原組轄區不拆散合併。]原則,依照村民組村民户數的適度規模,將原22個村民組合併成為11個,並分別明確蔬菜種植、花卉種養和服務園區建設等發展重點。二是在組級區劃調整後,撤銷原有黨支部設置建制,在11個村民組建立8個黨支部(對於區域相鄰、產業相近,而黨員較少的村民組聯合組建黨支部),將村民組內全體黨員組織關係編入組級黨支部,保證每個支部黨員數有10名以上,形成網格化管理模式,確保了作用發揮;同時,以組級支委班子為領導核心,搭建以組級支部書記、村民組長、育齡婦女組長為主體的組級事務管理班子,並推薦治保主任、調解主任分別由組長和育齡婦女組長兼任,把原有44名組級幹部精簡至33名,提升了工作效能。三是依託蛋雞養殖這一優勢產業,成立了龍江村蛋雞養殖協會,並跟進組建協會黨支部,以“支部+協會”模式,把專業協會在技術、信息、市場方面的優勢與黨組織在組織領導、政策引導、機制建設、提供服務、發動羣眾等方面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了帶富能力。四是立足加強黨的領導,先後經鎮黨委、區委組織部研究同意,將龍江村黨總支升格為黨委,增強了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同時,進一步明晰了村黨委、村委會、組級黨支部和村民組工作職能,全面推行“兩級兩委、交錯互動”[ “兩級兩委、交錯互動”:即村黨委領導組級黨支部、村委會領導村民組、組級黨支部領導村民組的管理模式。]工作機制,激發了村組活力,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擴大民主實踐。一是注重選舉民主,嚴格按照“兩推一選”方式選舉產生了第十屆村黨委班子成員7名,其中書記1名,副書記2名;以分村民組召開支部大會和村民會議的方式,先選支委班子,再選村民組級班子,且每名班子成員滿意度測評均在95分以上,充分尊重了民意。二是認真執行黨務、村務公開有關要求,細化了村、組兩級公開的形式、內容和程序等,分設村、組兩級公開公示欄,定期將廣大黨員羣眾關心的工作事項進行公佈,增強了工作透明度;全面落實組級幹部向黨員羣眾代表述職述廉和公開承諾制度,明確村組兩級黨組織書記在七一建黨節、村委會幹部及村民組長在年終分別向全體黨員、羣眾代表作述職述廉報告和公開承諾,提升了村組幹部公信力。三是重大事項民主商議。借鑑“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全面實行村、組黨員羣眾議事會議制度,集體討論、協商和決議涉及村、組危房改造、最低生活保障和集體經濟發展等重大事項,保障了黨員羣眾的民主權利。20xx年,經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為全村年滿60歲以上老人免費辦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採取村企合作模式與遵義賽德水泥廠成立了遵義建安商砼公司;20xx年,經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決定,以村集體控股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了遵義市龍江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和遵義龍江駕駛人培訓有限公司。

(三)健全服務網絡。一是搭建村級服務平台。為更好地服務全村黨員羣眾,累計投入300餘萬元在交通便利之處新建了4800平方米的文體廣場和1500平方米的村級辦公陣地,在開設“一站式”的黨務和村務服務大廳的基礎上,配套建設遠程教育室、羣眾説事室、志願者服務中心和圖書閲覽室,夯實了服務基礎。二是配套落實組級活動陣地,將服務羣眾的工作前置,先後投入260餘萬元,為所屬8個組級黨支部和協會黨支部新建了活動陣地,配備必備辦公用品,健全內部管理制度,提升了服務實效。三是設立便民服務網點。依託村、組辦公陣地資源,配套設立了農家書屋、愛心屋和留守兒童活動中心等13個便民服務點,修建籃球場4個、健身場6個,豐富了服務功能。每年,龍江村投入200餘萬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四)優化管理機制。一是強化黨員幹部教育。在嚴格抓好“三會一課”的基礎上,制訂了村組兩級黨員幹部教育培訓計劃,定期通過遠程教育網絡學習、邀請師資舉辦講座和組織到紅色基地參觀考察等方式,不斷強化黨員幹部思想政治建設、服務水平和發展能力,突出了教育培訓的針對性。二是按照黨員幹部“五帶頭”標準管理要求,制定《龍江村共產黨員履職卡》,將黨員參加學習教育、承擔支部工作和開展志願服務等內容全部納入其中,以此作為黨員“評星定級”主要依據。三是豐富黨員活動載體。全面實行“三支隊伍、四級聯動、責任到人、服務到户”[ “三支隊伍、四級聯動、責任到人、服務到户”即依託村黨委班子、黨支部支委委員和黨員志願者“三支隊伍”,實行村黨委服務黨支部和村委會、村委會服務村民組、黨支部服務村民組和黨員志願者隊伍、黨員志願者服務羣眾的“四級聯動”模式,做到責任到人、服務到户。]的服務模式,以村組黨員幹部為主體,動員退休幹部、退休教師和致富能手共同參與,分類組建志願者服務隊伍9支128名,將全村1670户家庭全部劃分給每一名黨員、幹部和黨員志願者聯繫服務,並分類組建並實行量化考核,下沉了服務重心。

三、主要成效

龍江村創新組織設置,將黨的基層組織覆蓋下沉到村民組,把黨的工作直接做到村民家中,使黨員幹部直接聯繫服務羣眾;讓羣眾直接享受到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成果,看到黨的工作實效,感受到黨員幹部實在的作風。龍江村在村民組上建支部,並配套工作機制,有力地加強了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健全黨的組織體系”提供了範例。其主要成效是:

(一)黨的工作重心進一步下移。龍江村把黨支部建在村民組,使村民組黨支部成為黨在農村最基層的組織,是對傳統的以村為最基層單位黨建模式的突破,是農村基層組織設置模式的創新。村民組黨支部、協會組織黨支部的建立,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設置上更加“細分化”,黨委、黨支部的結構組成更“扁平化”。龍江村在村民組中建立黨支部後,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做到“三先”原則,即組內事務黨員先知、組內事務黨員先議、各項行動黨員先帶頭。從而使黨的工作重心進一步下移,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絡格局基本形成。

(二)進一步夯實了黨建工作基礎。龍江村各組級黨支部、協會組織黨支部建立後,村黨委注意發揮各類黨支部在黨員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活動都由支部書記牽頭,黨員共同出主意、想辦法,村黨委負責定期檢查和指導,黨支部負責具體實施。同時,通過每月黨支部書記例會等形式,暢通了民主渠道,並充分調動黨支部書記的積極性。分類設置黨支部後,一方面將黨建、計生、綜治和衞生等日常事務性職能下放到村民組,另一方面村組幹部隊伍精簡後,提高了基本待遇,激發了隊伍活力,使村黨委有更多的精力狠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以更大的力度統攬全村基層黨建工作。隨着各黨支部內各項規章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龍江村的黨建工作更加規範、組織活動更加豐富、黨員隊伍更加壯大,有力地加強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推進了新農村建設進程。

(三)有利於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各黨支部對黨員實行“小團隊式”的教育和管理,更具針對性,便於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有了進一步的保障。黨員設崗定責工作成效明顯。通過開展“三支隊伍、四級聯動”服務模式,一方面能根據黨員自身特點設崗定責,開展志願服務,使黨員找到適合發揮作用的途徑。另一方面志願服務在本村民組內運作,黨員之間、黨員與羣眾之間非常熟悉,便於監督黨員,也有利於促使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四)有利於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通過建立村黨委、村民組黨支部,實行“兩級兩委、交錯互動”工作機制,呈現了“體內循環、線片結合、交叉負責、精細服務”的工作特點,基本實現了“民情聯繫無遺漏、村務管理無盲點、為民服務無縫隙”的“三無”工作目標。與傳統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相比較,村民組黨支部與羣眾的聯繫更加密切,羣眾思想動態通過村民組黨支部能更快地傳遞到村黨委和村委會,有力地保障了黨在農村的各項工作平穩推進,也有利於社會穩定。龍江村村民組區劃調整和組級黨支部建立後,又分別組建組級治保委員會和調解委員會,提高了黨組織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的能力,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的目標,有效地促進了村裏各項事業的發展,大大激發了村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推動了和諧社會建設。20xx年,龍江村實現農業產值5876.4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992元,村集體經濟累計達3875萬元。目前,龍江村已擁有遵義市龍江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遵義建安商砼,龍江酒店,龍江駕校等村辦企業,獲得了國家、省、市、區、鎮各級相關部門的表彰。

四、經驗啟示

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目的是適應農村新形勢和新任務變化的需要,進一步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並以此帶動農村各類組織和各支隊伍作用的充分發揮,實現黨在農村各個時期的歷史任務。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只是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第一步,基層黨建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還需要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管理體系、運行機制、組織建設、活動內容、方式、途徑及載體配套進行創新,只有這樣,農村基層黨組織才能全面提高和發展,始終保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先進性,不斷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龍江村實施“組級支部建設”是創新村組工作模式、組織架構、服務功能的積極探索,更是“健全黨的組織體系”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