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祖國的變化國旗下講話

有了堅強的理由,一切順風順水,虛偽的懦弱,也會在真誠的諾言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無所適從。所以,堅強也就成了你人生中一道靚麗的風景!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守於國旗下講話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祖國的變化國旗下講話

【國旗下講話範文】

40多年來,我經歷了從票據到存摺、從銀行卡到手機支付的過程。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支付方式也越來越快捷方便。我是親歷者,也是見證者,感觸很深。

20xx年隆冬,寒風凜冽,我愛人在縣醫院接受手術,急需輸血。我拿着主治醫師開的處方,從住院部一路飛奔至門診部,排隊劃價,又到交費窗口排隊交費。縣醫院每天病患爆滿,狹小的門診大廳人流如潮,收費窗口人頭攢動,早已排起一字長蛇陣。一個小時後,終於輪到我了。

工作人員打開電腦查詢,病人住院賬號已顯示僅剩下120元。可輸血需要400多元,我一摸口袋中的錢包,只有200多元,我一時傻了眼,即便動用了我的三寸不爛之舌也絲毫不起作用。工作人員愛莫能助,擺擺手,喊道:“下一個。”我只好悻悻離開窗口。

我的存摺是建設銀行的,可縣城的建行網點很少,只有挨着東門的菜場有一家,平時人還特別多。要命的是,我還是個“老古董”,沒有辦理銀行卡,取款只能到銀行營業大廳櫃枱排隊辦理。好在最後取到了錢,及時交上了醫藥費。現在想來,那天真是好事多磨,為交幾百塊錢的醫藥費,磨破了嘴皮子,跑斷了雙腿,費時耗力不説,還差點兒誤了大事。

時光匆匆,轉眼到了20xx年。我單位一同事,春節帶了積攢一年的工資回家。因為帶的是現金,所以剛到車站就被小偷盯上了,最後被洗劫一空。聽説他的事情後,為了安全起見,我也辦了張銀行卡,平時很少在錢包裏放“鉅額”現金了。要買菜,就去銀行自動櫃員機上取出100塊錢;買其他東西,要麼直接刷卡,要麼如數取錢,這樣方便又安全。

而現在,我連銀行卡都很少用了,早已用上了方便快捷的移動支付方式。去年,有一次匆匆忙忙打車去參加會議,忘了帶錢包。正在着急之際,經司機師傅的提醒,我讓朋友幫我轉了些錢過來,用手機支付了打車錢。

以前,因為我長期出門在外,每逢家裏的親朋好友家裏有喜事,我都會提前託人捎去禮金,送上祝福。如今,躺在牀上,足不出户,用手機操作,就可以用微信發紅包、用支付寶轉賬了,一鍵搞定。移動支付,真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精彩。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我要為我的祖國點贊,因為她的強大,才讓我們走上了信息高速路,才讓我們開啟了無現金使用時代,才讓我們享受了移動支付的方便與快捷。

祝願我的祖國越來越美好,祝願我們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國旗下講話範文】

40多年前,我在蘇北農村的一個破瓦房裏出生。如今,我已是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名“棚改人”。因工作出色,還被海南省委、省政府評為“百日大會戰先進個人”,被海口市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小時候,在蘇北那個貧窮的村子裏,我們一家三代10口人住在3間破瓦房裏,日子過得實在困難,家裏便把年幼的我寄養在外婆家。那時的我,雖然懵懵懂懂,但非常渴望能住上大一點兒、好一點兒的房子,因為那樣我就不用和家人分開了。

而今,我作為一名“棚改人”,親身參與了海口市大規模的棚户區改造工作。

從20xx年起,海口市啟動了新海、紅城湖、龍歧、面前坡、坡博坡巷等17個棚户區(城中村)的改造,涉及徵收土地面積x畝,房屋面積x萬平方米,投入徵收補償資金x億元,惠及x萬户x萬人。

隨着一棟棟新建回遷安置房拔地而起、一個個城中村面貌日新月異,海口這座年輕的省會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少年,

貧寒的家境及奮鬥的我

小時候,在我的老家蘇北農村,家家的日子都過得清苦。我家又有4個孩子,更顯得捉襟見肘了。那時,我既要上學,還要做家務,放學回家很少做過作業。國中時,由於學習成績差,常常尷尬地“大紅燈籠高高掛”。為了給家裏增加一些收入,全家人都做起了襪子加工。而我也學會了繡襪子,繡1只襪子1毛錢,所以我的業餘時間都花在了繡襪子上。後來,家裏經濟狀況逐漸好轉,翻建了瓦房,住房條件有了改善。

考高中時,我名落孫山,望子成龍的父親咬牙給我“買”了個高中讓我讀。在父親的期盼中,我第一次背井離鄉,第一次乘坐汽車,第一次獨自到外地求學。現在想來,高中的生活對我以後的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不僅學會了獨立生活、增長了知識,還開闊了眼界、鍛鍊了自己的能力。但不幸的是,高三預考時,我還是以幾分之差,失去了參加大學聯考的機會。

無奈,我只能背起行囊回到家鄉。父親什麼也沒説,只是無奈地搖了搖頭。我知道,是我打碎了他望子成龍的夢想。之後,我自己找了一家工廠上班。

冬季徵兵開始,身為村委會主任的父親希望我去深造。就這樣,我踏進了軍營,成了一名海軍後勤兵,後來又幸運地考上了軍校。進入軍校後,我家的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翻建了4間兩層的樓房,終於圓了一家人的安居夢。

在20xx年,我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戰士到排長到指導員,一直升到了中校副團級。同時,還獲得了優秀青年工作幹部”、“優秀函授學員”、“學雷鋒先進個人”、“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四會政治教員”、“十佳優秀機關幹部”、“優秀黨員”等稱號。還因新聞報道工作突出,被榮記三等功。

中年,

我是驕傲的“棚改人”

20xx年前,我從安徽的一所軍校被分配到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海南省海口市的工作。記得第一腳踏上海南的土地時,便被海天一色、椰影婆娑的南國風情吸引住了,一下子讓我愛上了這裏。為了融入這裏的生活,我經常一個人坐着公交車滿城轉悠,轉遍了海口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在我沉醉於海南的風土人情和美景時,也為海口房地產經濟泡沫導致的滿城半拉子建築深感痛惜。

20xx年,我從轉業,很多親朋好友都勸我回老家江蘇發展,但我還是決定留在海口,因為我已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愛上了這裏的一切。帶着對這座城市的眷戀和摯愛,我轉業到海口市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負責全市棚改項目和市政房屋徵收項目的概算審核工作。動輒幾千萬元、幾億元甚至是幾十億元的資金,時間要求緊,金額要求準,標準要求嚴,容不得半點馬虎。工作壓力之大,可以想見。

為了幹好這份工作,我始終把學習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上下功夫。20xx年,海口市推進東西雙港驅動戰略,加快推進美蘭國際機場二期項目和海口新海港項目建設。同時,繼續深入推進“雙創”工作,棚改和市政徵收項目很多,任務很重。有一段時間,工作特別繁重,開會、審項目、下工地檢查幾乎是家常便飯

20xx年國慶前夕,主管市領導要到別的城市考察,我手上的項目急於審批,為了趕在領導出發前籤批成功,我自己跑到市領導辦公室等候,並跟祕書保持聯繫,終於在領導出發前籤批完成。接着,我又跟蹤辦公廳發文,一直忙到晚上10點多才將批覆發回區裏。這時,我這才舒了一口氣。

20xx年4月13日,海南被批准建設自貿試驗區。為加快建設,20xx年5月8日,我陪同市領導去杭州考察,上午去晚上回,在杭州馬不停蹄看了3個項目,並與杭州市政府相關人員進行了座談。我既要對接杭州市政府工作人員,又要全程協調考察活動,連口水都沒顧上喝。在回海口的飛機上,我渴得連喝了3杯水。晚上兩點回到家,又連夜趕寫考察報告。第二天上午,準時將考察報告交到了局領導手中。

這件事讓我親身感受到了建設自貿試驗區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而這更需要大家一起“勇當先鋒、做好表率”,發揚特區精神和“一天當三天用”的工作作風,肩負起建設自貿區的重任,把這件大事幹成,幹得漂漂亮亮的,不辜負xxxx和黨中央的厚望。

我知道我的餘生就在海南島這塊熱土上度過了,我雖然微不足道,但我要發揮每一份光每一份熱,把她建設得更加美麗更加美好!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回首自己46年來走過的路發現,祖國在不斷強大,城市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日漸美好。

此時,我的心中湧動着一份感恩與感動,只想大聲説:“我愛你,祖國!”

【國旗下講話範文】

1942年,我出生在革命老區——坐落在牙山北麓山溝溝裏的山東省棲霞縣(現為棲霞市)廟後鎮的草格夼村。這麼多年來,記憶中的打麥場,時常在我的夢裏浮現,散落一地故鄉泥土的芳香。

農業合作化時期,全村200多畝地生產的麥子都要在這裏碾軋、晾曬。打麥場就是全村人的盼頭和希望。

每到麥熟開鐮時,田地裏便人潮湧動、熱火朝天。有的頭戴草帽,有的肩搭毛巾,有的粗布衫勒在腰間,大家都彎着腰,對着金黃色的麥稈,一下一下地揮舞着鋒利的鐮刀。

收割後,生產隊就要開始組織男人們挑麥了。這挑麥可是個力氣活兒,一百五六十斤的麥捆壓在肩上,無論路有多遠、路況有多麼凹凸不平,麥捆都不許下肩,右肩累了、痛了換到左肩,左肩累了、痛了換到右肩,反覆重複着這個動作。這些漢子在路上,你追我趕不甘示弱,不時還要吆喝幾聲,為自己也為同伴們加油鼓勁,那陣勢好不威風。六七天過後,打麥場便立起了一排排金燦燦的圓柱形麥垛,煞是莊重、美觀、喜慶。

待到輾軋時,鄉親們先用鋤頭在麥場上仔細地刮上一遍,剷平地面,然後挑來水,用瓢均勻地灑到地上,再套上毛驢或騾子,拉上石碾,一圈一圈地細碾慢軋,直到將場面碾實碾平。

起場,壓麥,揚麥,鄉親們一件接着一件地幹,那時空氣中總是瀰漫着一股淡淡的新麥味和幽幽的麥草芳香。大家都十分喜歡這種味道,因為這種味道能讓他們忘記烈日烘烤,忘記收割時的腰痠背痛,忘記挑麥時的“骨頭散架”,也能忘記貧困飢餓時的窘迫。

除夏至前後打麥場碾軋、脱粒、晾曬小麥外,到了秋天,打麥場還要將金黃色的穀子、玉米、大豆及紅彤彤的高粱等五穀雜糧進行脱粒、晾曬。這些糧食在打麥場揚淨、晾乾後,鄉親們總要挑選出最優質的按計劃數量要求足額或超額賣給國家,這就叫“愛國糧”。剩下的留足種子和儲備糧後,再按人口分給農民。雖然這些農作物的收成極其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卻壯大了集體經濟,豐富了鄉親們的生活。

時光荏苒,我慢慢長大了,之後又參軍入伍,後又轉業回到地方工作,離開了故土。這期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政策紛紛出台,各家各户的打麥場都建在了各家各户的田邊地頭或房前屋後,既方便又省力。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出台一系列的惠農政策,讓農村機械化變成了現實。尤其是黨的xx大以來,各式各樣的現代化設備相繼研發出來,一次性完成收割和脱粒已不再是夢,既快捷又省力。

如今,故鄉的打麥場早已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我永遠不會忘記它。因為,是它碾走了曾經艱苦貧困的歲月、撫平了遊子思鄉的愁緒、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它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更加熱愛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更加感恩偉大可愛的祖國。

【國旗下講話範文】

我出生70年代初,睜開眼的時候看到的是兩家共住一個土草房,共用一個廚房,一間卧室前後兩鋪炕,晚上用布幔子一隔就成了兩個家庭7口人睡覺的地方。吃的是小米、高梁米、玉米麪、玉米渣子等,一年到頭偶爾在過年時吃點小麥面。照明用煤油燈,記事時起就時常念着電燈、電話、樓上樓下的理想社會入睡。

七八歲時,就和大人一樣扛着鋤頭進行鏟地,拿着鐮刀進行割地,每年小麥豐收時即喜悦又有些畏懼,喜悦的是可以吃上幾頓白麪饃饃,畏懼的是收穫小麥時正值天氣最熱的時候,一彎腰一身汗,可怕的是小麥麥芒紮在身上痛痛的,加上汗水渾身不舒服。當時的理想就是什麼時候都有收穫機收穫,不用人收割就好了。

8歲上學了,上學時正趕上當時紙張緊張,一張紙要寫的密密碼碼,沒有作業本就惓包裝紙訂成本子。課桌是一張長條板子放在兩摞坯上,凳子是從家裏帶的小板凳,黑板是用水泥在牆上抹上一層用油墨涮上去一層,一週基本上都要涮一次。老師一在黑板上寫字,坐在前排的學生頭上都是粉筆灰。父母每年往復地在刀耕火種中反覆循環,生活沒有多少改觀,白髮漸漸染滿雙鬢。

大學畢業後,分配到農場工作。雖然只有10多年的變化,小時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而且收穫全部是機械化,一個人就可以耕種幾百畝、甚至上千畝土地。學校的的設施,和自己上國小時變化不是很大。我也由一名學生成長為一名教師。

剛踏入教師隊伍,憑的是熱情,沒有多少經驗。當時,學校微機室只有幾台電腦,會使用電腦的只有微機老師。當時為單身一枚,每天除了了單位就是宿舍,也沒有什麼愛好。當剛老師只能是靠勤奮,晚上下班後吃過晚飯,辦公室時從閲覽室裏借一些書,一看到半夜。直到打經的老大爺提醒應該睡覺了,才回宿舍休息。周而得失,一直到3年後成家。只要有時間,就看看教育理論書籍,偶爾也寫寫心得隨筆。當時年青,領導就把一些大大小小的材料交給我寫。有時材料多,加班是常事。有時也寫點新聞、文學作品等。要想當好老師確實不容易,不光要有理論,同時也要不斷地汲取教育前沿的東西,還要掌握現代的教育技術。當時,為了學好電腦,孩子小,學校電腦少,孩子中午在託兒所不回家,沒有辦法中午在外邊吃一口,回來學習電腦。隨着社會發展在20xx年的時候,學校為每個教師配備了一台筆記 本電腦,教室使用上了實物投影,基本上實現了聲光電有機結合,班班接通了互聯網,實現了班班通。學生再也不用吃粉筆灰了。我也成為了中級教師,從一名教師成長為學校的一名中層領導。每年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以及,筆耕不斷,在全國報紙、網絡發表作品20xx多篇。多次被評為宣傳報道先進個、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安全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國旗下講話範文】

每過兩三天,我總要和住在城裏不習慣、執意要住在鄉下老家的母親用手機視頻一次。雖然我們相隔近千里,但每次和母親説起話來,我就像在她的身邊一樣。放在幾十年前,這是想也不敢想的。

小的時候,父親是村(那時叫大隊)幹部,加之我家又在村中心,為了聯絡方便,村裏的手搖電話機就放在了我家。那時沒有電視,雖説有廣播,可大山裏信號不好,一下雨線路就壞,有時一壞就是幾個月,就算好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太清楚。報紙幾乎沒有,偶爾送些報紙來,新聞早已變成了舊聞。所以,聽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聲音”的惟一渠道就是這部電話機了,只要它一響,就一定是有相當重要的方針政策要學習傳達。一旦接到這樣的重要通知,村裏的電話員就馬上把通知送到各小隊和其他村幹部手裏。要是村裏有重要或緊急的事情向公社彙報,也要用電話。改革開放、農村土地承包等重大改革政策,村裏都是通過電話得到的消息。

當時,這部電話機用的是兩節硫酸電池,電池用久了,打電話時就要狠狠地用勁兒搖,然後必須拖着很長的“喂”音,對方才聽得見。儘管這樣,村裏的小夥伴也十分羨慕我。有人接、打電話時,小夥伴們就會趴在我家的窗户上看。有時父親不在家,我也會把小夥伴們帶到家裏來,讓他們圍着電話機看,特別有優越感。

那時公社有個電影放映隊,每過一兩個月,村裏就能輪到放一次電影,這時,放映隊就會通過電話通知。所以,村裏的小孩子們特別希望能經常接到這樣的電話,只要電話機一響,他們就會問是不是放映隊打來的。

後來,我離開了村子去外地上學。村裏有了辦公的地方後,那部電話機就搬走了。聽説,它繼續“服役”了很長時間,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有了撥號電話後,才完成光榮使命,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加工作後來到城裏,再沒見過這種電話機。單位裏用的都是撥號、數字按鍵電話機。但這隻有單位的辦公室裏才有,除了領導外,幾乎沒有人可以自己獨佔一部。那時就算有錢,也不是想安電話就能安的。

慢慢地,有了程控電話後,電話就不再是身份和權力的象徵,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也可以託人裝電話,要20xx元左右。但大家都感覺這錢花得值,因為有了電話,印名片時就可以印上,給別人名片時,還特意交代:“那上面有我家電話號碼。”這不僅是一種優越感,更多的是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

電話的飛躍發展應該是BP機(傳呼機)、“大哥大”出現之後。BP機出現後,電話就漸漸成了一種大眾消費品。很多人買了BP機後,還會專門配個小皮套,將其小心翼翼地裝進皮套掛在腰間,偶爾聽到電子提示音,還要急匆匆地到處找公用電話回覆。我那時也買了一個BP機掛在腰間,只不過設置了振動提示。有一次開會,正在聚精會神地聽領導講話,突然腰間振動起來,嚇了我一跳,以為是小老鼠或爬蟲之類的東西鑽進了腰間。晚上和妻子説起這事,她説:“那你就別掛了,等條件好點兒買個‘大哥大’吧,反正傳呼機也不能接打電話。”雖然BP機不太方便,但我依然感覺,它的出現是電話普及化、大眾化時代到來的標誌。

“大哥大”在當時可是有錢和有身份的象徵。一些持有“大哥大”的人,常常把它帶到街上,不僅不嫌棄它的笨重,還專門要找人多的地方上演“通話大戲”。隨着這些“通話大戲”的增多,手機的知識也在很短的時間內普及了,並將模糊的概念和實物實現了無縫對接,大大縮短了現代電話的宣傳週期,也為電子產品商節省了大量的廣告費用。隨着“大哥大”的笨重、價格高等缺點的顯現,它像傳呼機一樣,逐漸被一些功率小、輕質美觀的手機替代了。

再看今天的電話功能,多得已經無法用詞語來概括了。過去的電話僅僅有傳遞聲音的單一功能,如今的電話又增加了購物、看書、炒股、看電影、看電視、看視頻等各種以前難以想像的功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電話變遷的過程,也是我們的偉大祖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備感自豪和榮幸!

標籤:國旗 祖國 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