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工作報告 > 事蹟材料

民族團結先進集體事蹟

共譜民族團結之曲共唱民族團結之歌

民族團結先進集體事蹟

--哈爾莫敦鎮黨委民族團結先進事蹟

哈爾莫敦鎮位於和靜縣城西南部,距縣城直線距離30公里,平均海拔1192米。全鎮東西最長112公里,南北最寬47公里,總面積37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萬畝,林地3.43萬畝,山區與平原天然草場47.77萬畝,人工草場3.61萬畝。現轄7個行政村,31個村民小組,共有5782户20968人,其中農業人口19544人。境內駐有大山口電站、新天國際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原料基地、莫乎查汗扶貧農場等單位,XX年10月撤鄉建鎮。多年來,哈爾莫敦鎮黨委把民族團結作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將民族團結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黨政一班人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把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當作事關大局的頭等大事抓好各項措施的落實,促進了民族團結工作蓬勃發展。

(一)以羣眾性活動為載體,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多年來,鎮黨委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民族團結教育,着重堅持了“三抓”:一是抓經常性的教育。鎮黨委把民族政策納入黨委中心組學習計劃和黨政機關幹部政治學習計劃,根據當前形勢的發展,堅持不懈地在廣大幹部職工中開展民族政策的學習,採取黨校培訓、專題輔導、座談交流、印發學習材料等集中培訓和分散學習等方式,對廣大幹部進行比較系統的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鄧小平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宣講民族發展和宗教演變的歷史,引導幹部職工進一步認清~主義的本質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敵我界限,使廣大幹部職工進一步統一思想,全面正確地理解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強反對民族~,維護祖國統一,維護社會穩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二是抓每年五月的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堅持把經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結合起來,以活動為載體,力爭做到年年有新的內容,年年有新的辦法,年年有新的成效。在教育月活動中,經常組織開展民族團結聯歡晚會、民族團結知識競賽、板報比賽、電視專題片展播等活動,並組成宣傳隊深入各村組進行民族政策宣傳,為少數民族提供服務。今年民族團結教育月期間,鎮廣播電視站把民族團結教育與即將開展的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利用每日的黃金時段在自辦節目設置了《民族大團結》的專題、專欄節目,播放專題節目19期,宣傳標語達40餘條/次,播放專題電教片6期。通過開展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各族羣眾在寓教於樂中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民族團結教育。三是抓~宣傳。利用橫幅、宣傳標語、黑板報、廣播、電視等宣傳工具,廣泛地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宣傳民族團結先進典型和先進事蹟,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使廣大幹部羣眾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受到了民族團結教育,為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矗

(二)大力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增進民族團結。我鎮境內居住着漢、維、蒙、回等13個民族,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田地相連,水流貫穿,各民族朝夕相處,休慼相關。今年7月,由於連續降雨,引發洪水,我鎮部分村組受到洪水的襲擊,尤其是以維吾爾族羣眾居多的夏爾莫敦村較為嚴重,被洪水沖毀的小麥、辣椒、西紅柿、打瓜等農作物面積就近1000畝。為幫助羣眾排憂解難,鎮黨委、政府組織各族幹部職工200餘人夏爾莫敦村受災農民搶收農作物。在受災現場,雖然是陰雲密佈,但這並沒有影響大家為受災農户服務的熱情,各族黨員幹部你追我趕,用近4個小時,為10餘家維吾爾族農民捆麥子近70畝。鎮黨政一班人把各族羣眾當成自己的親人、朋友,心繫各族民族,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鎮黨委採取黨政領導幹部與貧困户結對子的方式,幫助各族羣眾脱貧致富。在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鎮黨委、政府6名漢族領導幹部包聯貧困户6户,其中少數民族4户,包聯信訪户6户,其中少數民族3户;5名少數民族領導幹部包括貧困户5户,包聯信訪户5户(其中漢族3户)。

(三)加強民族融合,促進經濟發展。一是為發展民族經濟,我鎮堅持對口幫扶的原則,自XX年以來,鎮黨委開展了“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工程,從黨政機關、各站所抽調工作人員組建了“三民”工作隊,按照鎮黨政領導幹部每人包聯1個村、2個組、20户農户(包括各個民族),一般幹部每人包聯1個村、1個組、15户農户(包括各個民族),黨政機關、站所幹部包聯農户率達到90%以上。通過幫扶,工作隊把信息、技術帶給各族羣眾,為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服務,促進全鎮經濟發展。二是為加強民族團結和相互瞭解,在各村兩委班子的配備中充分考慮到少數民族領導幹部職數,全鎮7個行政村共有少數民族領導幹部

15名,加強了村級民族幹部隊伍建設。在後備幹部的選拔培養和發展黨員工作中,也充分考慮到少數民族同志。三是利用節假日舉辦寓教開樂的文體活動,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

多年來,哈爾莫敦鎮通過堅持不懈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無一起不利於民族團結的事件發生,哈爾莫敦鎮各族幹部羣眾互相支持,親如一家,共譜民族團結之曲,共唱民族團結之歌,保持了全鎮社會政治穩定的大好局面,促進了全鎮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