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工作報告 > 考察報告

欠發達地區灌雲縣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是江蘇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和亮點,而蘇南、蘇北縣域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又是江蘇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矛盾和問題。進入新世紀以來,蘇北地區不少縣(市)出現了“窪地崛起”的可喜現象。在省委、省政府和連雲港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扶貧工作隊及其後方單位的大力幫扶下,灌雲縣在短短三年時間內發生了“誰都意想不到”的顯著變化,就是一個突出的典型。最近,我們懷着敬佩的心情和濃厚的興趣,到灌雲縣進行了調查,對“窪地”裏奏響跨越奮進的新樂章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欠發達地區灌雲縣調查報告

報告之一:發自“窪地崛起”的最強音

灌雲因南有大川灌河、北倚名山雲台而得名。

歷史上,這裏是一片鹽鹼地,災害頻發,積貧積弱。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灌雲歷屆縣委、縣政府懷着崛起振興的強烈願望,帶領幹部羣眾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但由於受歷史原因和諸多複雜因素的影響,直到XX年底,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仍處於全省窪地中的“鍋底”。

XX年初,縣委領導班子調整以後,這個長期處於窪地“鍋底”的重點貧困縣,卻奏響了“窪地崛起”的最強音,以出人意料的速度三年三大步,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開始邁入快車道,主要經濟指標縱向比連創歷史新高,橫向比在省、市持續進位,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連續三年躋身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被評為全國民營經濟最佳投資縣、糧食生產先進縣、商品糧基地縣、綠化模範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省設施栽培先進縣、綠化造林先進縣、社會治安安全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特別是去年在困難和挑戰異常嚴峻的大背景下,經濟和社會繼續保持高位運行,獲得連雲港市綜合目標考核第一名。

三年來,最可驚的變化,是經濟發展態勢的變化。長期以來,灌雲縣經濟的發展基本處於小步慢跑的狀態,甚至一度在徘徊之中。XX年以前灌雲各項經濟指標都排在全省縣(市)後列,有的指標甚至排在全省縣(市)末位。到“十五”期末的XX年,財政總收入僅2.49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僅1.48億元,僅有一個鄉鎮財政收入過千萬元,2/3的鄉鎮低於500萬元,還有7個鄉鎮不到300萬元;人均gdp連續3年、財政收入連續4年、人均財政收入連續5年排全省倒數第一。但近三年多來,灌雲縣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成績斐然。一是總量翻番。gdp由XX年的46.48億元增加到2012年96.72億元,三年增長了1.1倍,年均遞增27.67%,比“十五”期間高17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由XX年的26.2億元增加到123.6億元,三年增長了3.7倍,年均遞增67.72 %,比“十五”期間高54.6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入由XX年的6.5億元增加到100億元,三年增長14.4倍,年均遞增148.7%,比“十五”期間高136.6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由XX年的1632萬美元增加到1.55億美元,三年增長了9.5倍,年均遞增111.7%。二是質態提升。三次產業比重由XX年的36.4∶33.9∶29.7調整到2012年的30.5∶43.8∶25.7,經濟結構初步實現了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的轉變,工業對gdp的貢獻份額三年提高了17.3個百分點;工業入庫税金對財政收入貢獻率達64.7%,三年提高了54.7個百分點;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達17.6%,三年提高了12.2個百分點;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所佔比重達81.1%,三年提高了34.6個百分點,在全省縣(市)的排名三年上升了15個位次。三是效益倍增。2012年,全縣工業入庫税金達11億元,是XX年的44倍,年均增長14.3倍;財政總收入達17.01億元,是XX年的6.6倍,年均增長87.0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7.01億元,是XX年的4.6倍,年均增長65.73%,增幅位居全省52個縣(市)第二,總量排名三年內前移了8位。

三年來,最可歎的變化,是縣城面貌的變化。三年前到過灌雲縣的同志腦海中留下的是這樣一種印記:縣城破舊、道路狹窄、房屋凌亂,管理不到位,環境不優美。當時全縣不僅規劃建設混亂,總體框架沒有拉開,而且市政設施極其薄弱,城區只有一組不起作用的紅綠燈、兩部電梯、 3條半主幹道,交通秩序、市場秩序和衞生環境都很差,“髒亂差”幾乎成了灌雲縣城的代名詞,客商不滿意,百姓有怨氣。如今,城區面積由XX年的22.7平方公里擴大到37.6平方公里,一個佈局合理、功能配套、產業集聚的新縣城正在崛起。一眼望去,花園式樓房錯落有致、新建馬路平坦寬廣、市民廣場綠樹成蔭;城市管理、市民生活都井然有序;大自然賜予的大伊山和鹽河,展現了“山”的神韻,凸顯了“水”的靈氣,顯現了“綠”的秀美,更把灌雲縣城襯托得俊朗而秀麗。大伊山旅遊經濟區晉升為國家3α級風景區;縣城的功能、形象、品位和人居環境明顯提升。2012年市民廣場建成後,開放的第一天晚上,近6萬名羣眾欣喜地湧入廣場,爭相拍照留影,真切分享城市建設的成果。

三年來,最可喜的變化,是老百姓生活狀況的變化。XX年以前,灌雲的民生問題困難重重,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各種社會保障得不到落實,羣眾怨聲載道。據資料顯示,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僅為3582元和5885元,排在全省倒數第三位和第四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僅為21.66億元,排在連雲港市末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城鄉低保覆蓋率遠遠不能達標,農村“五保户”集中供養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率都很低,城鎮登記失業率居高不下。面對這種現狀,灌雲縣委、縣政府把改善民生作為加快發展的着重點,同時又作為激發羣眾創業衝動的着力點,統籌規劃,加大投入,在發展中改善民生。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33元,比XX年增長40.5%,增幅為全市第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0元,比XX年增長53.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8.83億元,是XX年的2.3倍,三年淨增27.2億元;縣財政三年累計投入社會保障配套資金2.04億元,佔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新增部分的36.7%;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城鄉低保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五保户”集中供養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達85%以上,新增各類醫療設備397台(件),較好地完成了縣鄉鎮衞生院基本設備裝備任務;三年新鋪縣鄉村(居)道路1416公里,新增安全飲用水受益人口23.2萬人,完成水利土方4705萬立方米;高標準完成了教育“六有四配套工程”,定點完小以上學校網絡接入率達100%,農村有線電視通村率達100%,每個行政村都建立了一個達標籃球場和農民圖書室;城鎮登記失業率從XX年的4.12%回落到2012年的2.68%,新增城鎮就業20128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8357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55412人,基本解決了城鄉居民家庭的“零就業”問題。三年來,最可貴的變化,是幹部羣眾精神狀態和社會風氣的變化。過去經濟發展長期滯後,灌雲人對前途甚感渺茫,因而得過且過、精神萎靡、自甘落後,甚至自暴自棄。很多幹部求穩怕亂、無所作為,羣眾聽天由命、無所事事。社會風氣不正,治安環境極差,偷盜搶劫時有發生。前幾年,一韓國客商就被謀財害命慘死在歹徒之手,周邊地區發生了案子也都指認是灌雲人所為,即使灌雲本地人也不敢隨意在外行走,害怕遇到不測。因此,灌雲在外形象差,在內也受鄙視。過去,無論是出差在外的灌雲幹部,還是在外學習、工作的灌雲籍人士,大都不願意講家在灌雲;省、市表彰獎勵,基本上沒有灌雲的份,只在台下為別人鼓掌。然而,近三年來,灌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變化,讓幹部羣眾看到了灌雲發展的希望,激發了沉寂已久的發展激情,幹部羣眾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全縣各級幹部把敢思敢想、敢闖敢試,敢做敢為作為行為準則,把事事爭第一、樣樣爭先進、項項爭一流作為目標追求,“吃三睡五幹十六”、白天基本不開會、晚上大都在加班、節假日經常不休息已經成為灌雲幹部的工作常態。羣眾思富求富的願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現在,灌雲人在外再也不用躲躲閃閃,而是以“我是灌雲人”為自豪;現在,灌雲人再也不僅僅是坐在台下為別人鼓掌,而是充滿自豪走上主席台領獎。去年,縣長走上主席台領取灌雲縣獲得全市綜合目標考核第一名獎項的閃亮鏡頭已經永遠定格在灌雲人民心中。由於幹部羣眾精神狀態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文明、和諧的社會風氣正在形成。以“xxxx”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道德觀逐步深入人心;遵紀守法、爭做合格公民的法制觀念在全社會逐步普及,三年來刑事案件發案率下降了11.2個萬分點;特別是感恩社會、關愛社會、回報社會的良好風尚逐步發揚,義務獻血、義務保潔、義工助弱已成為灌雲人的一種時尚。2012年春節前,灌雲縣成立慈善基金會,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還較低的幹部羣眾一下子就捐助了350萬元。

三年來,最可讚的變化,是黨羣關係、幹羣關係的變化。過去,由於長期經濟發展落後,引發了許多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羣眾對現狀普遍不滿,上訪集訪非常頻繁,幹部遇到問題繞道走,能推則推、能躲則躲,幹羣矛盾十分突出。灌雲縣從XX年起連續2年被確定為省信訪重點管理縣、連續3年信訪工作考核全市倒數第一,信訪量是連雲港其他3個縣的總和,從XX年到XX年連續4年縣政府大門沒有打開過。現在,灌雲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堅持領導幹部下基層制度、信訪接待日製度;XX年縣委專門成立民情巡視辦公室,及時收集社情民意,直接對縣委負責,使羣眾反映的一些問題能夠更加快捷地得到解決;同時開通書記、縣長熱線,與羣眾進行面對面、心貼心、跨越時空的無障礙交流。全縣信訪總量3年下降了68.7%。縣委書記唐鐵飛同志已經形成了這樣的習慣,每天晚飯後,都要帶領部門的同志走街串巷10華里,體察民情,瞭解民意,實地解決問題。有的羣眾早早等在路口,為的就是與書記説説心裏話,拉拉家常,甚至拉着書記一起合個影。羣眾都説:“我們與書記沒有距離。”今年大學聯考期間,唐鐵飛同志接到一個特殊的信息,一位家長因孩子參加大學聯考,十分緊張和焦慮,希望他能夠回個信息,以此舒緩緊張的情緒,唐鐵飛同志欣然滿足了這位家長的要求。反映普通老百姓生產生活中的困難事、煩惱事的信息,唐鐵飛同志每天都要收到十多條,他都認真地一一答覆。在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同志的帶動下,各級黨員幹部都能帶着責任、帶着感情、帶着智慧深入到羣眾中去,瞭解實情,瞭解民心,真心實意地為羣眾辦實事,解民之憂,幫民之困。由此帶來了黨羣關係、幹羣關係的深刻變化,縣委、縣政府在羣眾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三年快速發展的實績,各級幹部作風的改變,從發展中得到的實惠,廣大羣眾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對縣委、縣政府給予了高度的信任,也激發了廣大羣眾支持改革、投身發展的巨大熱情。

灌雲的發展變化是顯著的、深刻的,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灌雲縣的老百姓都説:“三年前誰能想到灌雲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在灌雲擔任過領導工作的老同志都説:“這一屆縣委、縣政府做成了我們過去不敢想、也想不到的事情!”凡是過去到過灌雲的或瞭解灌雲的人,看到灌雲三年來的變化,也無不驚訝和交口稱讚。XX年5月,時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的李源潮同志到灌雲調研視察時,對灌雲“xxx”以來的發展變化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灌雲的變化使我們對蘇北的發展、對“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的信心更加增強了。省委書記樑保華同志十分關注和關心灌雲,充分肯定灌雲的發展變化,給灌雲的幹部羣眾以極大的鼓舞和鞭策。連雲港市委書記王建華同志把灌雲短短三年所發生的顯著變化,稱之為“灌雲速度”。XX年以來,省內外各地到灌雲參觀考察的人一批接着一批,不僅有蘇北的同志,也有蘇南的同志,最遠的來自重慶,接待50人以上考察團達70多批次。

灌雲縣三年來所發生的驚人變化再次證明,“貧窮不會生根,落後不會永遠,一切全靠奮鬥”。窪地崛起,雖然不能跨越發展的階段,但經過努力完全可以大大縮短特定發展階段的時間和過程。凡是到灌雲來參觀考察的人,在驚歎之餘,都會提出同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灌雲縣在短短三年時間內會發生如此“意想不到”的巨大變化,其奧祕究竟在哪裏?為破解這個問題,我們對灌雲縣三年發展的歷程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報告之二:來自科學決策的“主旋律”

剖析灌雲縣三年來走過的歷程,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論:“窪地鍋底”奏響的跨越奮進的新樂章,其主旋律就是“發展是執政興縣的第一要務”;其主基調就是“崛起振興、跨越奮進”。圍繞這個“主旋律”、“主基調”,灌雲縣委、縣政府自覺地把科學發展觀與灌雲縣的基本縣情結合起來,提升發展理念,理清發展思路,實事求是而又堅決果斷地在三個層面上制定了科學的決策,由此,在縣域發展的舞台上演繹成為跨越奮進的新樂章。

第一個層面上的科學決策:科學規劃全縣生產力的總體佈局。

灌雲縣的領導同志認為,優化資源配置,合理佈局生產力,是發展縣域經濟的頭等大事,也是縣域經濟決策的首要任務。灌雲資源稟賦充足,背靠隴海鐵路,緊接連雲港港,高速公路密度為全國縣級之最,區位優勢獨特,特別是擁有39公里海岸線、140平方公里的灘塗鹽田,是發展臨港大工業、大產業、大物流的理想之地。但長期以來,這些豐富的戰略資源由於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處於拋荒或淺層次的粗放開發狀態,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發展優勢。規劃就是生產力,抓發展首先要抓規劃。XX年初,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投入3000多萬元聘請深圳規劃設計院依據灌雲資源優勢,對縣域經濟、港口、縣城及重點區域編制了中長期發展規劃,據此確立並快速拉開了“一城一港四區”的生產力佈局:凸顯山、水、城相擁的優勢,努力把縣城打造成為蘇北有位的旅遊生態城市;策應連雲港市“一體兩翼”大組合開發,努力把燕尾港打造成為連雲港港重要的組合配套港;以擴張臨港產業、現代都市工業和大物流為重點,努力把臨港產業區打造成為江蘇沿海新興的產業高地,把縣經濟開發區打造成為全市領先的先進製造業基地,把大伊山旅遊經濟區打造成為蘇北旅遊經濟圈的重要節點,把楊集物流區打造成為蘇北重要的物流中心。融入經濟帶、產業帶和地理空間帶概念的“一城一港四區”生產力佈局,充分顯示了灌雲人跨越發展的開闊視野和敢於超越的氣魄膽略,特別是規劃所顯露出來的巨大商機越來越引起了海內外廣大戰略投資者的廣泛關注,投資20億元的華能風電入駐了,投資15億元的五洲造船進來了,投資10億元的汽車輪轂落户了……重大項目集聚的“熱島效應”正在灌雲加快形成。

第二個層面的科學決策:正確制定適合本縣實際的發展戰略。

灌雲的領導同志認為,在明確全縣生產力總體佈局之後,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是,按什麼樣的總體發展思路即發展戰略來實現“一城一港四區”的總體佈局。他們在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正確借鑑蘇南發達縣(市)和周邊縣(市)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對灌雲縣所處發展階段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指導現階段縣域經濟發展的三大戰略:

一是富民強縣戰略。這一發展戰略,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規定了縣域發展的總目標、總任務。在灌雲縣提出這樣一個發展戰略,不僅僅是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富民強省”、“兩個率先”的總定位、總目標的簡單貫徹和延伸,而是藴含了灌雲縣委、縣政府對基本縣情的清醒認識和發展任務的深入思考。他們認為,像灌雲這樣經濟發展長期滯後的貧困縣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民窮”、“縣弱”。因此,讓全縣百萬人民逐步富起來,使縣域綜合實力不斷強起來,是灌雲現階段發展的兩大任務。而這兩大任務,又是緊密聯繫、相輔相成的。富民是強縣的目標,民不富,無以稱強縣;強縣是富民的途徑,縣不強,無以致民富。三年來發展的實踐表明,“富民強縣”這一在全省帶有普遍性的口號,在灌雲這一長期貧困的地區發生了特殊的作用。它使各級幹部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工作責任、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它順應了廣大羣眾長期以來的所期所盼,成了凝聚人心、團結拼搏、艱苦創業、跨越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是工業興縣戰略。這一發展戰略,體現了縣域經濟發展的規律,明確了現階段灌雲縣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和戰略重點。灌雲縣的領導同志認為,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就在於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程度低,而市場化、城市化的程度,又取決於工業化的水平。直到XX年,灌雲縣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33.9%,低於第一產業2.6個百分點,還處在以農業為主的發展階段,工業增加值僅11.69億元,沒有一個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處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和發展狀態,經濟發展的唯一戰略選擇就是加快工業化進程,儘快實現由農業為主向工業為主的階段性轉變,使工業經濟成為縣域範圍的主體經濟。正是緊緊抓住和堅定實施工業興縣戰略,2012年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XX年提升10個百分點,僅用短短三年時間實現了建國後56年都未能實現的由農業為主向工業為主的階段性轉變。

三是環境立縣戰略。這一發展戰略,體現了灌雲縣委、縣政府從本地發展階段的實際出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理念和決心。灌雲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同志在制定和實施工業興縣戰略過程中,認真研究了西方發達國家和蘇南發達地區在工業化初期走過的“高投入,高排放”、“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工業化道路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和從中引出的深刻教訓,深刻認識到貧困地區要發揮後發優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按照科學發展要求,避免蘇南發達地區曾一度走過的曲折道路,在“上項目、鋪攤子”的工業化起始階段,就進入新型工業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因此,三年來,他們始終堅持“起步雖然晚,但起點決不能降低”的原則,堅守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底線,明確提出“寧可速度慢一點,也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發展”,決不上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決不引高污染、難治理的項目,決不承接低層次的淘汰轉移項目,決不建技術落後、浪費資源的項目,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着力打造綠色企業、綠色園區、綠色海岸,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xxx”以來,灌雲先後拒絕了大體量的高污染項目近30個,投入環保和生態建設資金2.83億元,2012年全縣萬元gdp單位耗能比“十五”末下降12%,化學需氧量比上年削減了1143噸,佔連雲港全市減排總量的45.7%。這對處在工業化初期的貧困地區來説,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第三個層面的科學決策:選準戰略突破口。

從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合理的生產力佈局,正確的發展戰略,只有認真實施、落到實處,才能達到預想的結果。而實施和落實的首要關鍵,在於正確選擇戰略突破口。選準了戰略突破口,才能形成工作重點,有效集聚和配置組合各種優勢資源和優質要素,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以初戰告捷的實際成效來進一步鼓舞士氣、凝聚人心;也才能以此為基礎,向縱深開拓,不斷取得新的更大成效。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灌雲縣委、縣政府從本縣的資源稟賦和工業化初始階段的實際出發,選準了三個戰略突破口: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上,以園區建設、項目引進為突破口。在實施工業興縣戰略時,灌雲縣的領導同志把灌雲的情況與蘇南縣(市)工業化初期的情況作了兩方面的對比分析,從中得到了兩個重要啟示。一是蘇南縣(市)的工業化是由當地農民創辦鄉鎮工業起步的,而灌雲不具備當年蘇南創辦本土企業的主客觀條件,工業化的起步,必須以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引進外來項目為主要途徑;二是蘇南縣(市)的工業化,經歷了一個由分散佈點向園區集中的發展過程,而後發地區發展工業,應該也可以超越佈局分散、處處點火的發展過程,在工業化的起始階段,就應該以園區為載體,把引進的外來項目向園區集中。為此,自XX年以來,灌雲縣抓住全省沿海大開發的戰略機遇,果斷實施工業東進戰略,舉全縣之力建設臨港產業區、縣經濟開發區;並明確提出“有項目就有希望,沒有項目就沒有一切”的口號,把搶抓重大項目作為經濟工作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三年來,全縣新開工投資3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519個,其中過億元的項目174個、超10億元的12個,新投產項目345個,新增規模企業127家,一大批新的增長點正在加快形成和壯大,產業集聚、資本集約、企業集羣的效應明顯增強,初步構建了船舶製造、金屬製品、機械製造、精細化工、紡織服裝等主導產業。2012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比“十五”末增長了4.1倍,工業入庫税金比“十五”末增長了44倍,繼XX年一舉結束十多年來無一家工業企業入庫税金過300萬元、銷售收入超億元的歷史後,2012年入庫税金過百萬元的工業企業達69家,三年新增64家,其中過500萬元的16家,過千萬元的7家。XX年興辦的縣經濟開發區,到XX年底僅落户11家企業,財政收入僅98.3萬元。從XX年開始,按照都市工業園的發展方向和現代製造業基地的產業定位,主攻大投入,強攻大項目,集中大會戰,強勢大推進。到2012年底,進區項目累計達152個,投產企業累計達110家,初步形成了以連雲港騰翔金屬材料、恆輝輪轂製造、鮮禾製鞋等企業為代表的金屬製品、機械製造、紡織服裝等主導產業;全區從業人數1.6萬人,2012年銷售收入41.5億元,入庫税金1.7億元(是XX年的173倍)。XX年新創辦的臨港產業園區,三年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6.8億元,不斷強化服務效能,加大項目招引力度,着重從浙江沿海和長江沿岸地區招引船舶製造和船舶配套項目,從長三角地區招引科技含量高、投資體量大、帶動能力強的精細化工項目,從珠三角和環渤海灣地區招引清潔能源、機械製造項目。三年累計進區企業311個,其中超億元項目158個,超10億元項目11個,竣工投產項目143個。2012年銷售收入達80億元,入庫税金在XX年的零起點上突破8億元。

在推進城鎮化上,以加快縣城的現代化建設為突破口。縣城,是縣域範圍內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是集聚生產要素的有效平台,是承接傳遞大中城市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的橋樑和紐帶,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蘇北少有的同時兼具山、水資源優勢的灌雲縣城,有着可資發掘的充足稟賦。古老的鹽河穿城而過,綿延的山前河、小鴨河沿城環繞,被譽為華夏第一賢相伊尹隱居的大伊山更是大自然對灌雲的賞賜,大伊山上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始社會墓葬羣也彰顯出灌雲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但三年前的灌雲縣城規模小、實力弱、功能缺、形象差,既沒有集聚外來資源要素的吸引力,也沒有帶動農村的輻射力,因而不可能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灌雲縣的領導同志由此認識到,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首先必須加快縣城的現代化建設,合理做大縣城規模,着力做強縣城實力,積極做優縣城功能,精心做美縣城形象,提升縣城的地位,放大縣城的作用。三年來,灌雲始終堅持把加快以縣城為重點的城鎮建設作為優化投資環境、集聚生產要素、推動產業擴張、拉動增崗就業的關鍵之舉,圍繞打造“蘇北有位的山水生態城市”目標定位,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高水平管理的要求,以規劃為龍頭,以市場運作為手段,從環境綜合整治入手,着力舊城改造,加快新區開發,推進大伊山旅遊經濟區建設。三年間,縣城實施了400多項重點建設工程,拆遷7000多户,其中1900餘户的拆違還創造了灌雲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零補償、零事故、零上訪”奇蹟;新開工建築面積612萬平方米,新建、運營了時代超級購物中心、商貿城、四星級大酒店等一批三產項目;開工建設了總面積達50萬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和集中安置小區;縣文體中心、婦兒活動中心、老幹部活動中心、圖書館、博物館、新區高中、國小、幼兒園和醫院等一大批民生文化工程正在加快推進之中;新鋪城區道路41公里,基本形成了環環相通的路網體系,並快速拉開了10平方公里新城框架;新建了污水處理廠、垃圾集中處理場和管道天然氣,填補了灌雲城建史上的三項空白;新安裝路燈1630組、紅綠燈9組,新建交通隔離護欄2.3萬米,新鋪人行道板4萬平方米,集中整治期間清運垃圾1萬多噸、疏浚城區河道19公里;城區新植大樹3萬多棵,新增綠地530萬平方米。農村小城鎮建設也取得了較大突破,三年新開工建築面積367萬平方米。城鎮化率提高了6.5個百分點,城鎮建設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越來越凸顯。

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以發展高效規模農業為突破口。灌雲是傳統農業大縣,過去曾受益也受累於糧棉高產,農民飽受了長期豐產不增收的痛楚。灌雲縣委、縣政府在舉全縣之力推進工業化的同時,始終沒有忘記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為推進傳統農業大縣向現代農業強縣的跨越,把豐富的農業資源轉化為致富農民的經濟產業,灌雲加快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在全縣廣泛深入開展了“人人走出門、家家忙調整、户户上項目”的創業增收競賽活動,大力推進以擴大設施栽培、花卉苗木為主攻方向的現代高效農業規模化。從XX年開始實施了三年新擴設施栽培10萬畝的高效農業發展規劃,通過公司運作、股份合作、能人帶動等來培植髮展主體。縣財政在還並不寬裕的情況下,每年都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以獎代補”的形式來激發農民羣眾的積極性。全縣三年新擴設施栽培10萬畝、花卉苗木2.1萬畝,大棚蔬菜熱、花卉苗木熱、高效養殖熱正在灌雲蓬勃興起,不僅使農民在土地上掘到了“金”,而且還拉動了流通業、運輸業、加工業,產生了促進農民創業就業、拉動多渠道增收的聯動效應,現代高效農業已經初步成為灌雲農民增收的強勢產業和最主要增長點,特別是在當前金融危機致使外地企業吸納勞動力能力明顯減弱的大背景下,對農民收入的支撐作用更加凸顯。

灌雲縣委、縣政府在三個層面上所作的決策,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或許有人會説,這樣的決策思路在蘇南縣(市)發展過程中都曾有過,許多舉措在蘇北窪地率先崛起的縣(市)也都做過,似乎沒有多少新意。從字面上看,確實如此。但對長期處於貧困狀態的灌雲縣的幹部羣眾來説,卻都是全新的理念,無不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在實踐中也無不顯示了灌雲的特色。縣域經濟的發展是有共同規律的,但認識、把握、運用客觀規律指導縣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成效卻有很大的差別。三年來,灌雲縣的主要領導同志提出了許多高人一籌的獨到見解和發人深省的精闢觀點,但沒有訂不切實際的目標,沒有提譁眾取寵的口號,沒有做形式主義的表面文章,沒有搞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而是尊重客觀規律,尊重民心民意,一切從灌雲的基本縣情出發,在客觀條件許可範圍內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幹,善謀天時之勢,善用地利之優,善聚民眾之力,譜寫了一篇跨越奮進、激動人心的新樂章。這從更深層面上反映了他們開拓創新的領導藝術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報告之三:源自解放思想的“大合唱”

剖析灌雲三年走過的歷程,還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貧困地區要崛起振興,不僅僅需要有符合科學發展觀和縣情實際的清晰的思路、合理的佈局、正確的戰略和現實的突破口,而且更需要有執行落實的力度。“不落實,一切都會落空”,在一定程度上實幹比思路更重要。只有把科學的決策變成黨政機關各個部門和各級幹部的自覺行動,化為廣大羣眾的創造性實踐,才能靠全縣上下共同譜寫崛起振興的新樂章,形成跨越奮進的“大合唱”。而這一切,又都源自思想的解放、理念的提升和思維的創新。

思想上的差距是無形的差距,也是最大的差距,更是發展滯後的癥結所在。由於經濟的長期落後,在灌雲的幹部羣眾中普遍存在着自卑的心結,導致發展信心不足、觀念封閉保守和嚴重的畏難情緒。灌雲縣委、縣政府清醒地認識到:“發展,必須從解放思想起步;希望,只能從轉變觀念開始”。推進崛起振興首先必須破除思想上的障礙,加快培育內生增長機制。從XX年開始,他們重點圍繞解決“敢想敢幹”、“務實苦幹”、“善謀會幹”等問題,層層遞進地推進思想大解放,在全縣組織實施了以激發動力為主題的提振信心工程,用“灌雲人知灌雲事,灌雲事靠灌雲人”、“路在人走,業在人創,事在人為”、“鄙視平庸,藐視無為”、“無功就是過,平庸就是錯”等理念來鼓舞士氣,振奮精神;以激活思維為主題的更新觀念工程,教育和引導全縣上下不為傳統的思維定勢所束縛,不為既有的發展模式所侷限,不為暫時的困難而卻步;以激勵實幹為主題的創新實踐工程,着力營造崇尚實幹、鼓勵創新、寬容失誤的社會氛圍,為實幹者減壓、為改革者鬆綁、為探索者卸擔,使越來越多的幹部羣眾加快走上了推進灌雲崛起振興的舞台。觀念變,一變百變;思想新,一新百新。自信不自卑、苦幹不苦熬、服氣不服輸已成為灌雲人最顯著的精神特色,並轉化為負重奮進、開拓創新、真抓實幹的自覺行動。“知恥而後勇”。一旦打開解放思想的“閘門”,廣大幹部羣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成為巨大的物質力量。

詳細考察灌雲縣解放思想、真抓實幹的進程,可以發現,灌雲縣的領導同志不僅善於通過解放思想來掃除存在於全縣幹部羣眾中共同的思想障礙,而且十分注重緊緊圍繞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決策,分層次地、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人羣的思想認識問題,在提升、凝聚、增強、激發“四個力”上下功夫。這無疑是灌雲縣在解放思想進程中顯現出來的一大特色。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提升縣級領導班子的指揮力。

縣級領導班子特別是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成員思想解放的程度,事關整個領導班子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鬥力,決定着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水平。三年來,灌雲縣的主要領導同志在推進全縣幹部羣眾解放思想的過程中,把統一領導班子成員的思想放在首要的位置。他們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科學發展理念的共識;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中,不斷深化對基本縣情的共識;在學習借鑑外地經驗和反覆比較、研討、論證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發展思路、發展戰略和戰略突破口的共識;在總結過去“醒得晚、下牀遲”的教訓中,不斷深化對強行入軌、強勢推進工作方法的共識。正是在解放思想中不斷深化上述四個方面的共識,領導班子成員的智慧、才能、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釋放出來。縣委響亮地提出了“五個看齊”的口號:“基層向機關看齊,機關向班子看齊,班子向班長看齊,班長向更高的目標看齊,全縣各級幹部向縣委書記看齊”。

大家胸懷同一個目標,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極大地提高了縣級黨政領導班子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鬥力,不僅成為善作決策的司令部,而且成為善抓落實的指揮部。事關全局的重大決策,都由黨政一把手親自掛帥,組織實施;事關條線的重點工作、重大工程,都由分管領導分工負責,狠抓落實;在縣委的統一領導下,人大、政協的領導班子也都着眼大局、圍繞中心,在依法行使職權的同時,積極參與縣委、縣政府作決策、抓落實的工作。儘管有些決策在實施之初少數人可能會不理解,甚至引起一些非議和指責,但他們始終直面矛盾困難,敢於動真碰硬,在實幹中凝心聚力,在實幹中突破障礙,讓成功的實踐來判斷;對確定了的工作,立説立幹,先幹後説,多幹少説,不達目的決不罷手,確保説一件幹一件、幹一件成一件。灌雲的實踐充分説明,成功的實踐,是解放思想、統一認識最有力的武器。

在作決策、抓落實的過程中,縣委、縣政府兩個一把手起着關鍵性的作用。灌雲縣委書記唐鐵飛同志,理論素養好,眼界思路寬,思想解放,觀點新穎,有長期在貧困地區擔任縣級領導工作的經驗,善於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既有高人一籌的獨到見解,又能正確集中集體智慧,處人處事堅持原則、剛毅果斷,光明磊落,又關心同事、體諒下屬,充滿情義,在幹部羣眾中有很高的威信;縣長尹哲強同志,思想修養好,工作思路清,情況熟,作風實,能吃苦,基層工作經驗豐富,具有很強的組織指揮能力、綜合協調能力和處置疑難問題的能力。他擔任灌雲縣縣長職務已有八年之久,不計名利,勤奮工作,既能在縣委班子中甘做配角、當好助手,又能在政府班子中當好“班長”、抓好協調,在幹部羣眾中有很好的口碑。最難能可貴的是,素質和能力都比較強的黨政兩個一把手,相互尊重、相互敬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關心、相互包容,在工作上緊密配合,在私交上感情深厚,真正做到了台上台下一個樣、人前人後一個樣、公開講話和私下議論一個樣。黨政兩個一把手如此精誠團結、親密無間,帶領黨政領導班子團結拼搏、共同奮鬥,在縣級黨政班子中是不多見的。這恐怕也是灌雲縣之所以能三年鉅變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凝聚機關部門的向心力。

縣級黨政機關各個部門是縣委、縣政府的職能部門,在制定和實施決策的過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過去,灌雲與不少地方一樣,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門中梗阻”的現象。機關各部門基本上是各守各的門、各用各的權、各做各的事、各謀各的利;有些部門遇到“好事”爭權奪利,碰到“難事”推諉扯皮,甚至政出多門、相互牽制;有的部門對上看臉色,做表面文章,對下襬架子,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説。灌雲縣的領導同志清醒地認識到,機關作風不轉變,部門“中梗阻”的現象不解決,縣委、縣政府的正確決策就無法實施、落實到基層。為此,在解放思想的過程中,他們引導機關各部門的負責同志和全體機關幹部正確認識機關部門所處的重要地位和所負的重要責任,正確對待改革發展中部門既有權力和既得利益的調整,正確處理條條與塊塊、管理與服務、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的關係,由此帶來了機關作風的深刻變化。機關各部門圍繞中心、關注大局的意識增強了,服務塊塊、服務基層的氣氛濃厚了,互相協作、配套聯動的作風形成了。從而大大增強了機關部門的向心力,緊緊圍繞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決策,既積極行使各自的職能,又注意相互配合,保證了整個縣級機關高效協調的運作。

三年來,經貿部門認真實施工業興縣戰略,積極落實新型工業化的各項舉措,強勢推進招商選資,全力培育規模企業,多策並舉拓展服務業,強力推進民營企業在跨越發展中上新台階,為擴大工業規模,提升發展水平,作出了貢獻。外經貿部門,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工作思路,積極發展外貿,着力主攻外貿,開創了灌雲外向型經濟的新局面,2012年實際利用外資突破一億美元大關,位居連雲港市四縣之首。農業部門堅決貫徹發展高效規模農業的重大決策,按照三年建設10萬畝設施規模農業的目標,編制《灌雲縣設施栽培基地建設規劃》,抓好土地流轉,爭取項目資金,豐富運作模式,加強科技服務,樹立典型引路,為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設部門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推進城鎮化的總體部署和加快縣城現代化建設的決策,以科學規劃引領縣城建設、以高壓靠身的責任保障縣城建設,以先進的縣城經營理念加快城市建設,保證了400多項城建項目有效實施,很好地發揮了擔綱推進城鎮化主力軍的作用。財政部門以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為首要任務,積極打造發展財政、和諧財政、為民財政、創新財政、陽光財政,努力做好生財、聚財、用財、管財的文章,保證了財政實力穩步增長、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財政形象不斷提升,財政工作多次獲得省、市表彰,連續三年獲得“全省財政收入增收先進單位”。勞動社保部門和民政部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落實縣委、縣政府關注民生的各項舉措,切實做好就業、再就業和各項社會保障工作,關心弱勢羣體,開展民政幫扶救助,為改善民生、促進和諧作了積極努力。金融、工商、税務、供電等部門積極配合地方發展大局,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政法、組織、宣傳、紀檢、監察等部門,也都自覺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為崛起振興、跨越奮進創造了團結安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和正確的輿論環境,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科技、教育、文化、衞生、體育等部門,深化體制改革,推進事業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和精神動力,為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了貢獻。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增強各級幹部的執行力。

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全面增強各級幹部的執行能力,是貫徹落實科學決策的根本組織保證。三年來,灌雲縣委在這方面採取了三條堅決果斷、卓有成效的措施:

一是推進用人制度改革,把精兵強將放在第一線,為提高全體幹部的執行能力樹立正確導向。事業興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導向。三年來,灌雲始終堅持“把創業有功的人用起來,把敬業有進的人留下來,把無所作為的人調出來,把敗業有餘的人撤下來”的用人導向,不看説功看做工,不看資歷看實績,不唯學歷看能力,選派有謀事之策、幹事之才、成事之能的幹部到重點部門、重點單位和基層鄉鎮擔任主要負責人。堅持實績突出進位制、工作後進移位制、排名末位淘汰制,將幹部位置與實績位次掛鈎、幹部變動與發展排序掛鈎,徹底打破求全責備、論資排輩、平衡照顧的陳舊觀念,對實績突出的幹部給榮譽、給實惠、給地位,大力使用敢思敢想、敢試敢闖、敢做敢當的幹部,及時調整不勝任現職和不在狀態的幹部,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格局。三年來,全縣評選出“十佳招商能手”、“十佳公僕”等15個“十佳”,並大張旗鼓地表彰宣傳;向連雲港市委推薦提拔的18名縣處級領導幹部和縣委提拔或重用的193名科級幹部,大多是在招商引資、項目推進、城市建設一線作出貢獻的同志。正確的用人導向,對提升幹部的素質、增強執行能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強化教育培訓,拓寬眼界胸懷,提升知識素養,為增強全體幹部的執行能力打好牢固的思想基礎和厚實的知識基礎。他們精心組織各級幹部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xxxx”重要思想和黨的xx大以來以xx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組織開展“從我做起,勇爭一流;激情奮鬥,無悔人生”的主題教育活動;緊貼跨越發展大局,積極開辦“星期六幹部學校”,創辦“創新與發展論壇”,聘請知名專家教授開設相關知識講座;先後組織66名科級幹部、332名村(居)黨支部書記赴韓國考察學習,20名鄉鎮黨委書記和317名黨支部書記赴華西村學習培訓,100名村幹部赴山東、鹽城等地參觀學習。持續不斷的學習、教育、培訓,多層次、多方面的參觀考察,一方面,使廣大幹部加深了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和科學內涵的認識,提升了發展理念,進一步增強了崛起振興、跨越奮進的決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使廣大幹部提高了理論素養,拓寬了眼界、拓寬了思路、拓寬了知識面,積累了與時俱進的理論智慧,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縣委、縣政府的各項決策,增強了從本部門、本鄉鎮、本單位的實際出發,創造性貫徹實施縣委、縣政府正確決策的意識和能力。

三是實行倒逼機制,強行入軌、強勢推進,為增強全體幹部的執行能力養成真抓實幹、緊張快乾的良好作風。他們在全縣幹部中深入開展“治假、治浮、治庸”的教育活動,廣泛宣傳“做官就要做事,做事就要盡責,盡責就要見效”的理念,大力倡導“真才實學、真心實意、真抓實幹、真績實效”的“四真四實”作風。以“高標準、快節奏、嚴要求、創一流”的工作導向,強力推行責任靠身的“四個一”工作法。按照“要事第一、一事一列、一人為主、一段一結”的要求,把事關發展的重要事項、重大項目、重點工程作為第一位的工作,並量化為具體項目,集中精力重點抓;將發展中的大事、要事一個個地排列出來,定人頭、定目標、定時限、定獎懲;一項工作由一個人具體牽頭,一套班子全程負責到底;每項工作完成後及時問責問效,一事一清,兑現獎懲不欠賬,從而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重點不明、責任不清、落實不力現象的發生。嚴格實行倒逼推進的督查機制,對每項工作都倒排進度、倒排時限、倒排任務,從頭開始就以靠身的責任來壓、以嚴格的督查來推、以到位的獎懲來促,“鞭打快牛、棒打慢牛、淘汰懶牛”,環環相扣、步步緊逼,一着不讓地狠抓落實推進。縣、鄉(鎮)機關全面推行1/3的人離崗招商、1/3的人服務基層、1/3的人留崗敬業的“三三制”工作機制,把大部分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逼向”園區建設、重點工程、招商引資、拆遷拆違、信訪穩定、新農村建設等各項工作的第一線,着力構建人才到基層鍛鍊、幹部從一線選拔的黨政幹部培養鏈。灌雲的實踐又一次表明,在長期貧困的地區,處在崛起振興的初始階段,強行入軌、強勢推進的做法,雖然是一種不得已的辦法,但卻是唯一有效的辦法。擠壓式,“壓”出了幹部的使命感和責任心;緊逼式,“逼”出了幹部的創造力和戰鬥力,從不適應到基本適應,從基本適應到成為習慣,習慣而後自然,進入自覺、自為的狀態。在調查中,灌雲的許多幹部都説了同樣一句發自內心的話:“我們現在承受的壓力很大,工作實在太緊張,但心情舒暢,身累心不累,看到一件件事在自己手上幹成了,確實很有成就感、榮譽感,想到這一點,一輩子也就無怨無悔了!”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激發廣大羣眾的創造力。

實踐表明,要想擺脱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處於落後的狀況,就必須形成強大的內生機制,而廣大羣眾的創造力是內生動力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三年來,灌雲縣委、縣政府以全新的理念、務實的作風、顯著的成績來凝聚民心、激發民力、引導民眾,帶領全縣人民羣眾朝着既定的目標奮勇向前。

一是用維護民利凝聚民心。民心向背決定了一個地區發展的成敗得失,而如何為羣眾謀求利益是民心向背最直接最實在的尺度。灌雲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人民的利益和意願放在首位,精心打造民心工程,用看得見、摸得着的利益來凝聚民心,贏得羣眾對發展的關心、支持和擁護。因此,他們在做決策、幹工作時遵循這樣一條原則:當發展決策與羣眾意願出現分歧時,始終堅持以羣眾意願為先;當工作推進力度與羣眾承受能力產生碰撞時,始終堅持以羣眾承受能力為先;當幹部與羣眾發生矛盾時,始終堅持以教育幹部為先。拆遷工作被喻為城建第一難,三年多來,灌雲在城市建設中,拆遷7000多户居民,其中還有1900餘户的拆違工作,公共利益和某些個體利益產生矛盾在所難免。面對這種全縣發展大局與部分羣眾利益相沖突的情況,縣委、縣政府不是居高臨下一拆了之,而是俯下身子傾聽意見,站在羣眾的立場作決策,明確要求不能讓羣眾的利益受損,補償款一分不到位,就不能動羣眾一片瓦。三年來興辦那麼多項目,沒有向羣眾集資一分錢,沒有扣幹部一分錢工資,而且在連雲港市四縣中首家將規範公務員津補貼工作落到實處。縣委、縣政府的真誠善舉,贏得了羣眾的擁護和支持。城建工作中的為民謀利是縣委、縣政府把人民羣眾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一個縮影,但凡與人民羣眾息息相關的政策舉措,無不是在傾聽呼聲、瞭解民意、為民謀利的基礎上形成的,人民羣眾與縣委、縣政府的心貼得更近了,這就為縣委、縣政府一系列重大舉措的貫徹實施打下了堅實的羣眾基礎。

二是用關注民生激發民力。人民羣眾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民力是一支堅不可摧的力量。要把縣委、縣政府的正確決策付諸於生動的社會實踐,只有把已有的發展成果惠及百姓,才能激發埋藏於民間想富致富的強大沖動,充分調動人民羣眾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三年來,灌雲縣委、縣政府本着“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讓人民所共享”的宗旨,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調動人民羣眾投身發展的積極性。除了各級幹部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羣眾作調查研究以外,XX年縣委專門成立民情巡視辦公室。4名精幹的工作人員,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形象,騎着摩托車或自行車,深入到基層企業、深街背巷、田間地頭,明察暗訪,及時發現、深入瞭解傾向性、普遍性、敏感性的問題和羣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向縣委、縣政府報告。三年來,4名工作人員平均每人行程3萬公里,共察訪了20個鄉鎮、317個行政村、61個部門單位、93個企業,接觸幹部、羣眾、客商6000餘人次,接待預約來訪500多人次,發展民情聯絡員811人,累計上報重要社情民意418條,提出建議241個,及時辦結率達90%以上。設立民情巡視辦公室,是灌雲縣的創造,它已成為縣委、縣政府瞭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為科學決策提供了大量真實的依據,使羣眾反映的許多民生問題得以及時解決,也促進了機關作風的轉變。隨着縣委、縣政府關注民生的各項舉措的落實,一方面,使廣大羣眾從自身得到的實惠中深深體會到,黨和政府是在真心實意地為老百姓謀利益,對黨和政府的所作所為充滿了信心;另一方面,也使廣大羣眾深刻認識到,只有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增強縣域經濟的綜合實力,才能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有效地改善民生,從而進一步激發了普通百姓支持改革、投身發展、艱苦創業的激情。

三是用培育典型引導民眾。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灌雲縣委、縣政府在作出重大決策、特別是與羣眾利益息息相關的富民政策後,一方面廣泛動員發動,另一方面注重培育典型引導羣眾。XX年以來,灌雲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條主線,科學規劃、強勢推進農業設施栽培。然而,由於長期的發展滯後,農民對致富的信心不足,不願下本錢“冒險”,因此,這項政策推行的初期,農民觀望的多,參與的少。針對這種情況,縣委、縣政府果斷地採取示範帶動和典型引導的辦法,讓農民真切感受到設施農業看得見、學得來、見效快。XX年,縣委、縣政府有關部門帶頭建設蔬菜大棚2600畝,取得初步成效後再轉讓給農民。同時,縣政府每年都安排專項資金,給予新建每個標準日光温室獎補4000-5000元、新建每個標準鋼架大棚獎補1-2萬元,較好地調動起了一些脱貧致富欲強、經營理念新、有一定經濟基礎的鄉鎮、羣眾投身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培育出一批帶頭致富的典型。沂北鄉共建設施農業6000畝,獲縣政府獎勵33萬元;龍苴鎮石門村支部書記王佔志不僅帶動家家户户建大棚,本人也建日光温室5個,年純收入超過15萬元。周圍人富裕的例子層出不窮,農民感受到了設施農業帶來的收益,他們開始爭先恐後地投身到設施農業的建設中去,設施農業栽培面積和農民手中的鈔票,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三年前,許多人對縣委、縣政府提出建設10萬畝設施栽培高效農業的目標持懷疑態度;三年後,縣委、縣政府提出再擴建10萬畝的任務,很快就得到了落實。這一鮮明的對比充分表明,灌雲縣的廣大羣眾已真正被動員起來了,藴藏在廣大羣眾中的致富衝動和艱苦創業的精神被激發出來了,全民自主創業的氛圍正在形成,並必將會不斷提升到更高級的程度。

實事求是地説,灌雲縣三年來所發生的顯著變化,在縣域發展的征途上僅僅是良好的開端,打下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它的發展水平還不高,總量規模還不大,綜合實力還不強,羣眾的生活還稱不上富裕,在更高水平上解決好民生問題還要作長期艱苦的努力。但是,這三年的顯著變化,給人們的啟示卻是十分深刻的。用灌雲人自己的話説:“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既要增強憂患意識,更要堅定必勝信心;“謀劃比計劃更重要”,既要敢於冒雨而行,更要善於未雨綢繆;“實幹比説教更重要”,既要靠思想教育引導,更要靠實幹行動引領;“團隊合作比個人奮鬥更重要”,既要倡導個人激情奮鬥,更要倡導團隊合作拼搏。從灌雲縣三年的顯著變化,聯想到蘇北其他縣(市)近幾年快速發展的實踐,可以引申出一個十分重要的結論,窪地崛起、跨越奮進,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一點是,要不斷提升各級幹部和廣大羣眾的精、氣、神。具體地説,就是要有“承認落後,不甘落後”的志氣、“自尊自信,爭先進位”的豪氣、“敢試敢闖,敢冒風險”的勇氣、“審時度勢,善謀良策”的靈氣、“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鋭氣、“處變不驚,從容應對”的靜氣、“凝心聚力,團結拼搏”的士氣、“求真務實,和諧穩定”的風氣。“八氣”齊備,焉有不興之理!

(調查人:顧介康 顧新華 朱採蓮 中共江蘇省委研究室 江蘇省經濟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