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導遊詞精選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十篇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十篇

大家好!

在我們山東,流傳着這麼一句話:“濟南府人全,泰安山神全”。這句話是説啊,濟南是個大都會,各方人才彙集城中,是個見識人的地方;而泰山自古以來就是神仙居住的場所,各路神仙都會有一席之地!今天我們要拜訪的是一位在眾神仙中的地位如同佛教的觀音、沿海的媽祖一樣受到尊崇的女神,民間稱之為“泰山老母”、“泰山奶奶”的泰山碧霞元君。

今天我們就要去去參觀一下碧霞元君工作的地方!

相傳啊,早在漢朝時期,泰山神祠東嶽大帝神像前就有一對金童玉女,到了五代時期,大殿坍塌,金童不知去向,玉女確掉到了泰山頂上的玉女池中。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封禪泰山時,到玉女池洗手,忽然看到有一石人浮出水面,宋真宗驚喜不已,以為是玉女的出現是泰山封禪吉祥之徵兆!於是下令大臣建祠供奉。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起名為“昭真祠”,金代稱“昭真觀”,明代洪武年間重修,萬曆年間改為碧霞宮。清初順治、康熙、雍正年間都曾重修,到乾隆年間已初具規模稱為碧霞祠。

現在我們大家所處的位置是碧霞祠的南院,您會發現這裏有三座大門。分別朝向東西南,分別是東神門、西神門和南神門。我們大家會看到在南神門的上方有一個類似於戲台的地方。它就是當年在清順治年間所建造。是香客為了答謝聖母的賜福,演戲給聖母看的戲台。看古人想的多周到,讓老奶奶工作繁忙之餘也能放鬆休閒一下,這叫勞逸結合。透過南神門往下望去,這裏是紙火升騰!這就是金藏庫的位置,古人為了防止火災的發生,專門的騰出這麼一塊地來供香客使用。可見古人的煞費苦心。

好了,我們大家回頭繼續前行。前面就是山門了,山門共有五間,為單檐歇山式殿門。是前後院建築羣的中界。山門內供奉着四尊神像,分別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道教為了提高本教在羣眾中的威望,特將他們拉來作守門護道的神將。讓人感覺就像佛教裏面哼哈二將角色差不多。

進入山門就是碧霞祠的主體院落了。首先我們看到兩座御碑亭分列東西兩旁,頂蓋都是黃色的琉璃瓦,東亭內有乾隆六年“重建泰山神廟碑”,西亭內是乾隆的登泰山詩韻碑。再往前看則是兩座明代的銅製巨碑,左邊一座是萬曆43年(1615年)所立的“泰山天仙玉闕”碑,記述了當年仿武當山建造金闕的經過;右邊一座是天啟五年(1625年)所立的泰山靈應宮碑,記載了碧霞祠的歷史。兩碑都高達五米,與大殿、配殿的銅頂、鐵頂交相映襯,氣勢非凡。在這裏有時你會經常看到有人在這裏磨碰御碑,口裏還唸唸有詞。可能有人會不解,其實啊,碧霞元君還是一位保健醫生,能預防疾病。不少人都用硬幣或石塊磨碰碑御碑,口裏還不停的唸叨“御碑磨,御碑碰,摸碰御碑不得病”然後用磨碰御碑的手摸摸頭啊、摸摸腰啊什麼的,據説摸哪哪好!看人家泰山老奶奶這大夫當的,多辦實事啊!就收你5塊錢掛號費,其於啥都沒有!

穿過明代的萬歲樓和千斤頂再饒過香亭,我們終於到達了整個碧霞祠的主體建築。整個大殿正殿五間、重檐八角,九脊歇山式頂,我們會看到殿頂覆蓋着瓦片、鴟吻、和瘠獸以及浮雕,它們均為銅築。做工精美,具有很高的價值。尤其是殿頂的360條瓦壟,恰好象徵中國舊曆365天,就是所謂的“周天之數”。能在氣候變化無常的高山之顛,營造出這麼宏偉的“空中樓閣”,反映了我國古代精湛的建築技藝,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勇敢和智慧!

在大殿內的上方懸掛着康熙皇帝所御書的“福綏海宇”匾額以及乾隆所賜的“贊化東皇”四個大字!碧霞元君她老人家就是在這裏給百姓排優解難的。

説起碧霞元君,我們對她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她名揚四海的聲譽,陌生的是她的來歷與出身。關於她的來歷民間有很多説法;有人説他是玉皇大帝的女兒;有人説她是大善人石守道的女兒;還有説是東嶽大帝的女兒等等,至今説法不一。民間流傳最廣的還是她是一户泰安普通農家的孩子,從小善良聰慧,受到仙人指點後進山修行,最後在泰山成仙。在道家裏面,男士得道成仙稱為真人,女士得道成仙稱為元君,因當時出道之時元君身穿碧衣紅裙,所以被稱為碧霞元君!

其實碧霞元君沒有什麼不得了的法術和超級的.武器!但為什麼還會受到這麼多人的尊崇呢!?道經記載,元君乃是應九氣而生,受玉皇帝之命,“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明朝萬曆年間,孝定皇太后曾經親自到泰山修煉,極力宣揚碧霞元君的靈驗。有了最高統治者的加盟,使元君信仰的影響再更廣範圍內迅速擴展。各地百姓紛至沓來,“貧者求富,疾着求安,耕者求歲,賈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着求嗣”。大約從那時起,每年上泰山的香客多達120萬到200萬人次,時常呈現出萬人朝山的景象!也是從那時起,這位女神享受了數百年興盛不衰的香火,甚至超過了原來的泰山之神——東嶽大帝。以至於明朝末年著名作家張岱登泰山至碧霞宮,不禁感歎:“元君像不及三尺,而香火之勝,為四顧大部洲所無”。

隨着人們對碧霞元君的崇拜,後來還出現了和婦女生育有關的娘娘神,而且各位娘娘的神通越來越大,分工越來越明細,送子的、催生的、哺乳的,治斑疹的等真可謂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再碧霞祠內也是如此。大家看,東配殿就是眼光殿,供奉的是眼光奶奶,她能治眼疾,是一位光明的使者!西配殿是送生殿,供奉的是送生娘娘的銅像,她保佑人懷孕生子的。據説她們姐妹,在老年婦女中特別有威望,這正是許多年紀很大的老年婦女執着上山的原因。看來老奶奶的神威是來自於她那種對民生疾苦的同情,來自於她的平民意識,來自於她的仁愛之心,真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大家可能會發現,要在這泰山之顛巴掌大的地方想建一處和元君身份想配的祠廟,還真不是一見容易的事!但我們的祖先他們做到了,碧霞祠高超的建築技巧被認為是我國古代高山建築羣的典範,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

大家好!

碧霞祠位於泰山天街東邊,距岱宗坊約6.5公里,是祭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上廟。它揹負天柱峯,面對五華峯,是泰山上最雄偉、最有特色的高山建築。

碧霞祠是道教聖地,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北宋宋真宗登封泰山時,因疏通山頂泉池,發現了一尊被毀壞的石雕少女神像,便命人更換為玉石像,並建“昭真祠”,用於祭祀,賜名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號為“聖地之女”,其源泉被稱為“玉女池”。由於帝王的發現與加封,一尊普通的石像一躍成為泰山女神。金代,此廟稱“昭真觀”,明朝稱“碧霞元君廟”、“碧霞靈佑宮”,清代乾隆年間改為碧霞祠。明清兩代經數次重修,形成現在的規模。

碧霞祠的建築也是很有特色的。泰山固然雄偉闊大,但要在山頂之上,建一處與元君娘娘身份相配的祠廟,卻並不是件容易事。但是古代人做到了,巴掌大的地方,有山門,有正殿,有配殿,有3座神門,有鐘樓、鼓樓、香亭、萬歲樓、千斤鼎、火池,還有照壁、歌舞樓、御碑亭……而且為抵禦高山疾風,殿為銅瓦、碑為銅鑄,金光閃閃,儼然天上宮闕。

碧霞祠為前後兩進院落,建築面積是3900多平方米,共有十二座大型建築,整個建築羣以中軸線貫穿南北。左右對稱,佈局緊湊、高低錯落、主次分明。

碧霞祠建築佈局是以山門為界劃分為前後兩院,前院大門叫南神門,上建歌舞樓。大門內兩個門洞為東西神門,上築捲棚歇山式三間閣樓,與兩座神門並列的是東西鐘鼓樓。

這座門叫山門,也是正門,這座山門把前後兩院聯為一體。一進山門門廳,首先看到的是道教中鎮守四方的四尊凶神猛將,左青龍,右白虎,還有朱雀、玄武,都是生鐵鑄造的,山門有五間,全部是銅瓦蓋頂。

走過山門,有兩座重檐歇山式方亭,東亭內豎有乾隆六年“重修泰山神廟”御製碑;西亭內立有乾隆登泰山詩韻碑。

院中的這個亭子稱“香亭”,十分華麗,是乾隆年間建,亭重檐八角,黃琉璃瓦蓋頂。廳內供奉的是元君小像。兩側各有一座銅碑。左邊的是“泰山天仙閣金闕銅碑”,是明代萬曆四十三年神宗所立。神宗皇帝的母親慈生太后患眼病,求過泰山老奶奶後眼疾痊癒,皇帝特地更換元君像為鍍金銅像還願,並鑄造銅鐘銅亭,亭子叫“金闕”,現是香亭。亭子右邊的是“泰山靈佑宮銅碑”,立於明代天啟五年。碑上記載了重修玉皇廟、東嶽廟、御香亭等的經過和碧霞祠的歷史。這兩座碑均為紅銅冶鑄,在形式、裝飾方面基本一樣。高都是3.72米,寬1米,厚0.4米,鑄造精細。這麼高大的銅碑,竟找不到任何麻眼和孔洞,細膩程度幾乎讓人認為這是木頭做的。

東配殿供奉的是眼光奶奶,西配殿供奉的是送子娘娘。

這裏正殿有五間,都為重檐八角形。彩畫、斗拱,光彩奪目。正殿採用的是金屬和土木磚石相結合的材料,主要為了防止山頂雷電的轟擊和狂風雲霧的侵蝕。造價極高,僅明代洪武年間的一次維修就耗費了黃金4950兩。殿上的瓦、龍頭、鴟(chi)吻均為銅鑄,殿上的瓦壟數是360,象徵着周天之數。瓦當上有一排似龍非龍,似蛟非蛟的動物,叫蛟龍水獸。古代人為了防火災,常用水獸避邪鎮火,而且,這些水獸可以鉚住瓦當,起到堅固作用。同時還有裝飾、點綴、美化作用。

正殿內供奉的是泰山上最有聲望的女神——碧霞元君。坐像為銅鑄,鳳冠霞帔,神態慈祥,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在夫權統治下的封建社會,五嶽之尊的泰山上供奉的卻是女神呢?泰山是陰陽交替之所,古代有“乾道有男,坤道有女”的説法。泰山既代表高高在上的天,又代表孕育萬物的地。明太祖朱元璋罷去泰山東嶽大帝的封號,也不再封禪之後,無形之中禪化了碧霞元君。明清以後,碧霞元君的身份越來越高,最初是東嶽神的侍女,後來成了東嶽大帝的女兒,最後又成了玉帝任命的天仙,勢力超過了東嶽神,成為“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的泰山女皇。泰山上下共有三座元君廟,象徵天上、人間、陰間無不在女神的掌握中。其廟宇也遍及全國。民間親切地稱碧霞元君為泰山老奶奶。

泰山老奶奶被宣揚為賜福人間的神,能為眾生造福,消病免災。窮人要衣食温飽,莊稼人要五穀豐登,有錢人要長命百歲,家族要傳宗接代,都離不開這位女神,所以善男信女紛紛前來燒香禮拜。這種朝拜活動經久不衰,形成了獨特的泰山民俗。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大家好!請允許我代表泰安國際旅行社歡迎您的到來!我姓牛,大家可以稱呼我小牛。大家的泰山之旅將由我為您提供導遊服務,在此還希望得到各位的積極配合。謝謝!山東有句古語:"濟南府人全,泰安山神全",説的就是:濟南是個人才濟濟的大都市,而泰山則是各路神仙爭先居住的洞天福地。我們都知道道教是以泰山為"羣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神,神靈之府",故碧霞祠的聲望遠搖海內外,香火非常旺盛。1982年,碧霞祠被定為道教的全國重點宮觀之一。我們現在就到碧霞祠中一探究竟吧!

各位,現在我們順着天街向東走,在天街的東首,我將帶您去遊覽一座白雲繚繞的"天上宮殿",這座大殿佈局周密,結構嚴謹,殿裏有很多精巧的銅、鐵小鑄件,而且這座"天上宮殿"還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築羣。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後,都會感歎我們的祖先是如此的勤勞和智慧。這天上宮殿就是泰山碧霞元君的上廟——"碧霞祠"。古詩中啊,曾有詩人用"天門遙指碧霞祠,雲霧衣裳日月旗"、"巍巍金殿插雲邊"等詩句來讚頌它。

碧霞祠創建於宋真宗東封泰山時,後世有過多次重修。碧霞祠最開始的時候是叫昭(zhao)真祠,金代叫昭真觀,明代擴建以後改稱碧霞靈佑宮,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的。碧霞祠現在有二進院落,五間正殿。它在建築上的最大特點是殿頂有瓦壟360條,象徵着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祭碧霞元君,道教尊稱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傳説為玉皇大帝的女兒。在清代張爾吱的《篙庵(an)閒話》曾經記載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説漢代仁聖帝時,泰山上曾經有一對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時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壞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裏,而玉女則淪於泰山頂的"玉女池"中。宋真宗東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時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乾淨以後,才猛然發現原來是曾經跌落在玉女池中的玉女石像。於是宋真宗命有司為玉女建立祠堂,號為聖帝之女,封號"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則俗稱"泰山老母",相傳是保護婦女、兒童的神仙。我們到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看看吧: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飛檐畫棟,宏偉壯麗,是不是給您一種非凡的震撼呢?

由於山頂上狂風暴雨較多,加以冬季特別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碧霞祠的五間正殿的蓋瓦、檐鈴都是銅的。左右各三間配殿和五間山門的蓋瓦,都是鐵的。殿前有香亭一座,廳內神像、擺設也都是銅質的。正殿外的匾額由乾隆題字:"贊化東皇";內匾由雍正題字:"福綏(sui)海寧"。殿內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東西配殿供奉的分別是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據説,這碧霞元君、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們姊妹三人在老年婦女中特別有威望,而這也正是很多老年婦女執着登山的重要的原因。

進到北院,大殿之前有九脊重檐、黃琉璃蓋瓦的"香亭"居中,裏面供奉着元君的小銅像,大概是泰山奶奶為香客"開小灶"的地方。亭兩側又有銅鑄"金碑",亭前是明代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令人目不暇接,愈加感到了這裏的不同尋常。而如果不如此佈置,假若祠內空無一物,一覽無餘,又怎能有此等韻味與效果呢?

我們再到南邊的大山門看看,門的裏面分別列有四尊銅像,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門神。左右兩邊是兩座鐘鼓樓。南樓的門上曾設有歌舞樓,看來啊,元君奶奶也是愛聽歌看舞的。大門的外面是金藏庫,俗稱"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煙繚繞,紙火升騰。大家可在此燒幾株香火,祈求平安!

香煙繚繞的泰山碧霞祠,還有眼前這巍峨的泰山,您想到些啥?朋友,今天的泰山之旅到此結束!感謝各位對我工作的支持,服務中有何不周之處,希望您留下寶貴意見,以便我及時改正。歡迎您下次再來,我將帶您體味泰安"三美"——白菜、豆腐、水,和"三寶"——麥飯石、温泉、礦泉水。一路順風!再見!!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篇4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五嶽之首泰山。泰山,古稱岱宗,它位於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

泰山自古便被視為是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歷朝歷代,無論誰當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為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名人宗師,都對泰山仰慕備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為佳話,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千古絕唱。歷代讚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築羣有22處,總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有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10大自然景觀。

好了,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碧霞祠。碧霞祠位於泰山天街東邊,距岱宗坊約6.5公里,是祭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上廟。它揹負天柱峯,面對五華峯,聳立於岱頂之中,突兀雲霞之上,也是泰山上最雄偉,最有特色的高山建築。

碧霞祠是道教聖地,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北宋宋真宗登封泰山時,因疏通山頂泉池,發現了一尊被毀壞的石雕少女神像,便命人更換為玉石像,並建“昭真祠”,用於祭祀,賜名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號為“聖地之女”,其源泉被稱為“玉女池”。由於帝王的發現與加封,一尊普通的石像一躍成為泰山女神。金代,此廟稱“昭真觀”,明朝稱“碧霞元君廟”、“碧霞靈佑宮”,清代乾隆年間改為碧霞祠。明清兩代經數次重修,形成現在的規模。

碧霞祠為前後兩進院落,建築面積是3900多平方米,共有十二座大型建築,整個建築羣以中軸線貫穿南北。左右對稱,佈局緊湊、嚴謹、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每當雲霧升騰時,周圍仙雲繚繞,富麗堂皇的碧霞祠就像天上宮闕,威嚴神聖。後人有詩讚歎:“岱頂尋金闕,碧霞鐵瓦紅。”

碧霞祠建築佈局以山門為界劃分為前後兩院,前院大門叫南神門,上建歌舞樓。大門內兩個門洞為東西神門,上築捲棚歇山式三間閣樓,與兩座神門並列的是東西鐘鼓樓。這座門叫山門,也是正門,這座山門把前後兩院聯為一體。一進山門門廳,首先看到的是道教中鎮守四方的四尊凶神猛將,左青龍,右白虎,還有朱雀、玄武,都是生鐵鑄造的,威風凜凜。山門有五間,全部是銅瓦蓋頂。

碧霞祠的遊覽到此結束,接下來師各位的自由活動時間。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篇5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現在我們順着天街向東走,在天街的東首,我將帶您去遊覽一座白雲繚繞的天上宮殿,這座大殿佈局周密,結構嚴謹,殿裏有很多精巧的銅、鐵小鑄件,而且這天上宮殿還是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築羣。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後,都會感歎我們的祖先是如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順着天街向東走,在天街的東首,我將帶您去遊覽一座白雲繚繞的“天上宮殿”,這座大殿佈局周密,結構嚴謹,殿裏有很多精巧的銅、鐵小鑄件,而且這天上宮殿還是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築羣。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後,都會感歎我們的祖先是如此的勤勞和智慧。哎,這天上宮殿就是泰山碧霞元君的上廟——“碧霞祠”。在古詩中啊,曾有詩人用"天門遙指碧霞祠,雲霧衣裳日月旗"、"巍巍金殿插雲邊"等句子來讚頌它。

“碧霞祠”創建於宋真宗東封泰山的時候,後世有過多次重修。碧霞祠最開始的時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觀,明代擴建以後改稱碧霞靈佑宮,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的。碧霞祠現在有二進院落,五間正殿。它在建築上最大的特點是殿頂有瓦壟360條,象徵着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稱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傳説為玉皇大帝的女兒。在清代張爾吱的《篙庵閒話》曾經記載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説漢時仁聖帝時,泰山上曾經有一對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時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壞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裏,而玉女則淪於泰山頂的“玉女池”中。宋真宗東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時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乾淨之後,原來就是曾經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於是宋真宗命有司為玉女建立祠堂,號為聖帝之女,封號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則俗稱“泰山老母”,相傳是保護婦女、兒童的神仙。我們來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飛檐畫棟,宏偉壯麗。

碧霞祠的五間正殿由於山頂上狂風暴雨較多,加以冬季特別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蓋瓦,檐鈴都是銅的。左右各三間配殿和五間山門的蓋瓦,都是鐵的。殿前有香亭一座,亭內神像、擺設也都是銅質的。鉚固瓦當的是水獸,用來防止火災。正殿外的匾額由乾隆題字:“贊化東皇”、內匾由雍正題字:“福綏海寧”。殿內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東西配殿供奉的分別陽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據説,這碧霞元君、陽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們姊妹三人在老年婦女中特別有威望,而這也正是很多老年婦女執着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做領導的有沒有威信,關鍵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羣眾的擁護一樣,這神威不威,看來也主要是看乾的事能不能幹到百姓的心坎上。

好,繼續參觀碧霞祠。在大殿的前面是“香亭”,裏面供奉着元君的小銅像,大概是泰山奶奶為香客“開小灶”的地方。亭的兩側是兩塊巨大的銅碑,這兩塊東西對峙的巨大銅鑄大碑俗稱“金碑”,東面的一塊是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面的呢是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的是明代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

南邊的大山門,門的裏面分別列有四尊銅像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門神。左右兩邊是兩座鐘鼓樓。南樓的門上曾設有歌舞樓,看來啊,元君奶奶也是愛聽歌看舞的。大門的外面是金藏庫,俗稱“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煙繚繞,紙火升騰。

我們知道道教是以泰山為“羣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神,神靈之府”,故碧霞祠的聲望遠播海內外,香火非常旺盛。1982年,碧霞祠被定為道教的全國重點宮觀之一。

好,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參觀完了這座“天上宮殿”,現在我們繼續前行,到別的觀光點繼續遊覽泰山。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篇6

各位朋友,祝你們已經成功的潘岳了五嶽之首的泰山,體驗到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現在咱們即將參觀的是泰山上最為完整的具有仙山雄閣之稱一個道觀泰山碧霞祠。

現在我們來到地景點是碧霞祠,它是祭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地上廟,也是泰山上最雄偉,最有特色地高山建築。 碧霞祠是道教聖地,建於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地歷時了。宋真宗登封泰山時,因為疏通山頂泉池,發現了一尊被毀壞地石雕少女神像,便命人更換為玉石像,並建了一座祠廟,用於祭祀,賜名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號為“聖女之女”,由於帝王地發現與加封,一尊普通地石像一躍成為泰山女神。明清兩代經數次重修,形成現在地規模。

碧霞祠為前後二進院落,整個建築羣左右對稱,佈局緊湊,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每當雲霧開滕時,周圍仙雲繚繞,富麗堂皇地碧霞祠就像天上宮闕一般,威嚴神聖。第一進院落有東西南三個神門組成,南神門外面有一個大照壁,上面寫着“萬代瞻仰”四個大字,是康熙皇帝所提,照壁前有一個大火池,是供善男信女燒香的地方,縱觀泰山上所有廟宇,只有這個地方是香火最旺盛的。南神門上面有一個歌舞樓,每當有刺死活動是,歌舞樓上奏響歡慶的音樂,供有人欣賞。 大家現在穿過山門重點觀賞一下第二進院落,,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座門叫山門。我們首先看到地是道教中鎮守四方地四尊凶神猛將,左青龍,右白虎,還有朱雀,玄武,都是生鐵鑄造地。威風凜凜。走進山門你會發現左右兩邊有兩座碑亭。是乾隆皇帝所以,通道兩邊是明代所建的千斤頂和萬歲樓,這都是泰山上精美的古蹟,繼續往前走,殿前是“香亭”,即明代萬曆年間所建“金闕”之處,內供元君的小銅像,十分華麗。兩側各有一座銅碑。左邊地是“泰山天仙閣金闕銅碑”也是明代萬曆年所立。神宗皇帝地母親慈生太后患眼病,求過泰山老奶奶後眼疾痊癒。皇帝特地更換元君像為鍍金銅像還願。並鑄造銅鐘銅亭,亭子叫“金闕”。碑上刻有“金闕記”。記敍了仿武當山建造金闕地經過。亭子右邊地是“泰山靈佑宮銅碑”。立於明代。這兩座碑均為紅銅鑄造,在形式,裝飾方面基本一樣。高都是3.72米,這麼高大地銅牌,竟找不到任何麻眼和孔洞,細膩程度令人歎為觀止。

繼續前行,就是美輪美奐的正殿了,正殿共五間, 正殿採用地是金屬和土木

磚石相結合地材料,主要為了防止山頂雷石地轟擊和狂風雲霧地侵蝕。造價極高。僅明代洪武年間地一次維修就耗費了黃金4950兩。殿上地瓦,龍頭等均為銅鑄,這樣可以防止高山氣候多變,雲蒸魚降造成的材質損壞,殿上地瓦壟條數是360,象徵這周天之瓦當上有一排似龍非龍,似蛟非蛟地動物,叫蛟龍水獸。古代人為了防水災,常用水獸避邪鎮火。而且,這些水獸起到堅固作用,同時還有點綴,美化作用。這種設計也突出了碧霞元君在泰山上無與倫比的地位。正殿內供奉地是泰山上有求必應,無所不能的碧霞元君。坐像為銅鑄,神態慈祥,造型生動祠內供奉地碧霞元君是中國北方最著名地女神。碧霞元君全稱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俗稱“泰山老母”。民間則親切地稱之為“泰山老奶奶”。傳説他叫玉葉,是東漢石敢當的女兒,三歲懂得做人的道理,七歲懂得到家的法規,並對西方王母頂禮膜拜,14歲來到泰山的黃花洞進行修煉,三年後功成,全身撒發着金光所以人們也成他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道家中有這樣一種説法,男子的道之後成為真人,女子道到後稱為元君,。泰山老奶奶被宣揚為賜福人間地神,能為眾生造福,消病免災。窮人要衣食温飽,莊稼人要五穀豐登。有錢人要長命百歲,家族要傳宗接代,都離不開這位女神,所以善男信女紛紛前來燒香禮拜,這裏的香火及盛,這種朝拜活動經久不衰,形成獨特地泰山民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什麼心願還沒完成呢,要是有的話可以祭拜一下泰山老奶奶啊,,泰山老奶奶啊,也是極力的護佑着天下人民呢。

院中還有東西配殿,東配殿供奉地是眼光奶奶,他可以讓人心明眼亮,與人為善,並可以治眼疾。西配殿供奉地是送子娘娘,生兒育女,繁衍後代,傳説他們是碧霞元君的姐妹,非常靈驗,都是鳳冠紅袍,慈顏莊重。

今天我們領略到了泰山碧霞祠的美景,觀碧霞祠整個建築羣。由於地形限制,南北長70米,東西寬僅36米,總面積不過2500餘平方米。但它設計精到,選址巧妙,全然不縣侷促。碧霞祠位於天街東端地勢徒然抬高之處,前院設有東西南3座高大地神門,遊人一般自天街東來,由西神門進祠,而西神門下是峭拔如十八盤地百餘級連續地台階。由此進祠忽見樓台嚴整,氣氛肅穆。同天街風情迥然不同,人們首先感到了碧霞祠地赫赫氣勢。東神門與西神門相通,通往玉皇頂地盤道就在前院之中,且忘南又開有南神之門,人在此視野並未被封閉,因此小地空間便產生了打地空間地感覺。北面,碧霞祠北門高高屹立,不進山門便不知

祠內有何物。使人產生神祕感,更覺此祠非同小可。及至進到北院,大殿之前有香亭居中。亭兩側又有銅鑄金牌,亭前又有千斤鼎,萬歲樓,令人目不暇接。更感到這裏地不同尋常。而如果不如此佈置,假若祠內空無一物,一覽無餘,區區300餘平方米地天井,又怎能有如此地韻味與效果呢?

泰山地碧霞祠建築羣以其高超地建築藝術受到了建築學界地高度稱讚,被譽為中國古代高山建築地典範。是同類建築中獨具一格地神品。

各位團友,碧霞祠地遊覽到此結。希望大家都能得到泰山奶奶地保佑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篇7

各位朋友:

大家好!你們已經成功的潘岳了五嶽之首的泰山,體驗到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現在咱們即將參觀的是泰山上最為完整的具有仙山雄閣之稱一個道觀泰山碧霞祠。

現在我們來到地景點是碧霞祠,它是祭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地上廟,也是泰山上最雄偉,最有特色地高山建築。碧霞祠是道教聖地,建於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地歷時了。宋真宗登封泰山時,因為疏通山頂泉池,發現了一尊被毀壞地石雕少女神像,便命人更換為玉石像,並建了一座祠廟,用於祭祀,賜名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號為“聖女之女”,由於帝王地發現與加封,一尊普通地石像一躍成為泰山女神。明清兩代經數次重修,形成現在地規模。

碧霞祠為前後二進院落,整個建築羣左右對稱,佈局緊湊,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每當雲霧開滕時,周圍仙雲繚繞,富麗堂皇地碧霞祠就像天上宮闕一般,威嚴神聖。第一進院落有東西南三個神門組成,南神門外面有一個大照壁,上面寫着“萬代瞻仰”四個大字,是康熙皇帝所提,照壁前有一個大火池,是供善男信女燒香的地方,縱觀泰山上所有廟宇,只有這個地方是香火最旺盛的。南神門上面有一個歌舞樓,每當有刺死活動是,歌舞樓上奏響歡慶的音樂,供有人欣賞。大家現在穿過山門重點觀賞一下第二進院落,,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座門叫山門。我們首先看到地是道教中鎮守四方地四尊凶神猛將,左青龍,右白虎,還有朱雀,玄武,都是生鐵鑄造地。威風凜凜。走進山門你會發現左右兩邊有兩座碑亭。是乾隆所以,通道兩邊是明代所建的千斤頂和萬歲樓,這都是泰山上精美的古蹟,繼續往前走,殿前是“香亭”,即明代萬曆年間所建“金闕”之處,內供元君的小銅像,十分華麗。兩側各有一座銅碑。左邊地是“泰山天仙閣金闕銅碑”也是明代萬曆年所立。神宗皇帝地母親慈生太后患眼病,求過泰山老奶奶後眼疾痊癒。皇帝特地更換元君像為鍍金銅像還願。並鑄造銅鐘銅亭,亭子叫“金闕”。碑上刻有“金闕記”。記敍了仿武當山建造金闕地經過。亭子右邊地是“泰山靈佑宮銅碑”。立於明代。這兩座碑均為紅銅鑄造,在形式,裝飾方面基本一樣。高都是3.72米,這麼高大地銅牌,竟找不到任何麻眼和孔洞,細膩程度令人歎為觀止。

繼續前行,就是美輪美奐的正殿了,正殿共五間,正殿採用地是金屬和土木磚石相結合地材料,主要為了防止山頂雷石地轟擊和狂風雲霧地侵蝕。造價極高。僅明代洪武年間地一次維修就耗費了黃金4950兩。殿上地瓦,龍頭等均為銅鑄,這樣可以防止高山氣候多變,雲蒸魚降造成的材質損壞,殿上地瓦壟條數是360,象徵這周天之瓦當上有一排似龍非龍,似蛟非蛟地動物,叫蛟龍水獸。古代人為了防水災,常用水獸避邪鎮火。而且,這些水獸起到堅固作用,同時還有點綴,美化作用。這種設計也突出了碧霞元君在泰山上無與倫比的地位。正殿內供奉地是泰山上有求必應,無所不能的碧霞元君。坐像為銅鑄,神態慈祥,造型生動祠內供奉地碧霞元君是中國北方最著名地女神。碧霞元君全稱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俗稱“泰山老母”。民間則親切地稱之為“泰山老奶奶”。傳説他叫玉葉,是東漢石敢當的女兒,三歲懂得做人的道理,七歲懂得到家的法規,並對西方王母頂禮膜拜,14歲來到泰山的黃花洞進行修煉,三年後功成,全身撒發着金光所以人們也成他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道家中有這樣一種説法,男子的道之後成為真人,女子道到後稱為元君,。泰山老奶奶被宣揚為賜福人間地神,能為眾生造福,消病免災。窮人要衣食温飽,莊稼人要五穀豐登。有錢人要長命百歲,家族要傳宗接代,都離不開這位女神,所以善男信女紛紛前來燒香禮拜,這裏的香火及盛,這種朝拜活動經久不衰,形成獨特地泰山民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什麼心願還沒完成呢,要是有的話可以祭拜一下泰山老奶奶啊,,泰山老奶奶啊,也是極力的護佑着天下人民呢。

院中還有東西配殿,東配殿供奉地是眼光奶奶,他可以讓人心明眼亮,與人為善,並可以治眼疾。西配殿供奉地是送子娘娘,生兒育女,繁衍後代,傳説他們是碧霞元君的姐妹,非常靈驗,都是鳳冠紅袍,慈顏莊重。

今天我們領略到了泰山碧霞祠的美景,觀碧霞祠整個建築羣。由於地形限制,南北長70米,東西寬僅36米,總面積不過2500餘平方米。但它設計精到,選址巧妙,全然不縣侷促。碧霞祠位於天街東端地勢徒然抬高之處,前院設有東西南3座高大地神門,遊人一般自天街東來,由西神門進祠,而西神門下是峭拔如十八盤地百餘級連續地台階。由此進祠忽見樓台嚴整,氣氛肅穆。同天街風情迥然不同,人們首先感到了碧霞祠地赫赫氣勢。東神門與西神門相通,通往玉皇頂地盤道就在前院之中,且忘南又開有南神之門,人在此視野並未被封閉,因此小地空間便產生了打地空間地感覺。北面,碧霞祠北門高高屹立,不進山門便不知祠內有何物。使人產生神祕感,更覺此祠非同小可。及至進到北院,大殿之前有香亭居中。亭兩側又有銅鑄金牌,亭前又有千斤鼎,萬歲樓,令人目不暇接。更感到這裏地不同尋常。而如果不如此佈置,假若祠內空無一物,一覽無餘,區區300餘平方米地天井,又怎能有如此地韻味與效果呢?

泰山地碧霞祠建築羣以其高超地建築藝術受到了建築學界地高度稱讚,被譽為中國古代高山建築地典範。是同類建築中獨具一格地神品。

各位團友,碧霞祠地遊覽到此結。希望大家都能得到泰山奶奶地保佑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篇8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順着天街向東走,在天街的東首,我將帶您去遊覽一座白雲繚繞的天上宮殿,這座大殿佈局周密,結構嚴謹,殿裏有很多精巧的銅、鐵小鑄件,而且這天上宮殿還是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築羣。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後,都會感歎我們的祖先是如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順着天街向東走,在天街的東首,我將帶您去遊覽一座白雲繚繞的“天上宮殿”,這座大殿佈局周密,結構嚴謹,殿裏有很多精巧的銅、鐵小鑄件,而且這天上宮殿還是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築羣。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後,都會感歎我們的祖先是如此的勤勞和智慧。哎,這天上宮殿就是泰山碧霞元君的上廟——“碧霞祠”。在古詩中啊,曾有詩人用"天門遙指碧霞祠,雲霧衣裳日月旗"、"巍巍金殿插雲邊"等句子來讚頌它。

“碧霞祠”創建於宋真宗東封泰山的時候,後世有過多次重修。碧霞祠最開始的時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觀,明代擴建以後改稱碧霞靈佑宮,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的。碧霞祠現在有二進院落,五間正殿。它在建築上最大的特點是殿頂有瓦壟360條,象徵着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稱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傳説為玉皇大帝的女兒。在清代張爾吱的《篙庵閒話》曾經記載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説漢時仁聖帝時,泰山上曾經有一對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時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壞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裏,而玉女則淪於泰山頂的“玉女池”中。宋真宗東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時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乾淨之後,原來就是曾經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於是宋真宗命有司為玉女建立祠堂,號為聖帝之女,封號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則俗稱“泰山老母”,相傳是保護婦女、兒童的神仙。我們來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飛檐畫棟,宏偉壯麗。

碧霞祠的五間正殿由於山頂上狂風暴雨較多,加以冬季特別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蓋瓦,檐鈴都是銅的。左右各三間配殿和五間山門的蓋瓦,都是鐵的。殿前有香亭一座,亭內神像、擺設也都是銅質的。鉚固瓦當的是水獸,用來防止火災。正殿外的匾額由乾隆皇帝題字:“贊化東皇”、內匾由雍正皇帝題字:“福綏海寧”。殿內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東西配殿供奉的分別陽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據説,這碧霞元君、陽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們姊妹三人在老年婦女中特別有威望,而這也正是很多老年婦女執着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做領導的有沒有威信,關鍵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羣眾的擁護一樣,這神威不威,看來也主要是看乾的事能不能幹到百姓的心坎上。

好,繼續參觀碧霞祠。在大殿的前面是“香亭”,裏面供奉着元君的小銅像,大概是泰山奶奶為香客“開小灶”的地方。亭的兩側是兩塊巨大的銅碑,這兩塊東西對峙的巨大銅鑄大碑俗稱“金碑”,東面的一塊是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面的呢是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的是明代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

南邊的大山門,門的裏面分別列有四尊銅像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門神。左右兩邊是兩座鐘鼓樓。南樓的門上曾設有歌舞樓,看來啊,元君奶奶也是愛聽歌看舞的。大門的外面是金藏庫,俗稱“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煙繚繞,紙火升騰。

我們知道道教是以泰山為“羣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神,神靈之府”,故碧霞祠的聲望遠播海內外,香火非常旺盛。1982年,碧霞祠被定為道教的全國重點宮觀之一。

好,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參觀完了這座“天上宮殿”,現在我們繼續前行,到別的觀光點繼續遊覽泰山。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篇9

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於泰山極頂之南,天街東首,北依大觀峯(即唐摩崖),東靠駐蹕亭,西連振衣崗,南臨寶藏嶺。系元君上廟,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築羣,宋大中祥符年間創建,金碧輝煌,儼然天上宮闕。祠為二進院落,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兩側為東西神門、鐘鼓樓、東西御碑亭、東西配殿。

據《泰山道里記》和《岱覽》載,唐代前泰山頂上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稱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東封泰山時雕玉女像,鑿龕供於玉女池旁。至宋元年間始建玉女祠,金改稱昭真觀,明洪武年間重修,號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靖年間拓建重修,正殿施銅瓦,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鑄銅亭(當時稱金闕,現存岱廟)。清代順治年間神門上增葺歌舞樓及石閣,乾隆年間建御碑亭及鐘鼓樓,同治年間建香亭。其中在康熙年間因水衝廟毀而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修。碧霞祠現存建築保留了明代的規模及明代的銅鑄構件,建築風格多為清代中晚期的風格。

南大門築於重台上,前後廊式。廊下東、西山牆上築神台,供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護衞神銅像。

正殿,上覆蓋瓦、鴟吻、檐鈴,均為銅鑄,檐下有乾隆御賜匾額“贊化東皇”。大殿5間,面闊24.7米,進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樑,重樑起架,十一檁前後廊式,九脊歇山頂,四角施角柱。正間寬5米,次間寬4.4 米,稍間寬3.45米,檐下施斗拱柱頭科單杪雙下昂六踩,斗拱上承託桃尖樑頭,平身科各間數量不同,正間6柁,次間5柁,稍間4柁,均單杪雙下昂五踩。斗拱上承託螞蚱頭,角科單翹重昂七踩,轉角鬥拱上承託寶瓶,檐下及後檐下亦施斗拱,形式與前面相同。屋面的筒瓦、大脊螭吻、垂脊、垂獸等構件皆銅鑄。大脊上飾雙鳳纏枝花紋,戧脊有6個獸和1個仙人,檐上瓦釘處飾立體走龍,均為銅鑄。歇山與山牆的交角處飾人物圖案,每面9個。

殿內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間內鬥拱相圍呈八角形藻井,中間高浮雕盤龍戲珠。正間和西次間均設石雕仰覆蓮紋須彌座神台:正間神台裝木構雕花神龕,祀元君銅像,兩側為眼光、送生兩神銅像;東次間神台供眼光奶奶及二侍女銅像,西次間神台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銅像。正殿內懸康熙帝巨匾“福綏海宇”。

祠以照壁、火池、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左右分列東西神門、鐘鼓樓、御碑亭、東西配殿等建築。結構嚴謹,佈局緊湊,南北長76.4米,東西寬39米,總面積2979.6平方米。照壁和火池均在南神門外,照壁下部石砌,上部砌作五脊牆頂,北面鑲石板4塊,大書“萬代瞻仰”。壁高3.45米,寬5.22米,厚0.65米。火池一間在照壁北,又名金藏庫,磚石建造,面闊5.3米,進深5.3米,通高5.7米,無樑檁橫磚發券,筒瓦五脊歇山頂。面北開一門,東西山牆各開一窗,是香客焚燒幣帛及香紙的地方。

南神門外是金藏庫,俗稱火池,專供香客焚紙香。火池有照壁,大書“萬代瞻仰”。門上有歌舞樓,門內東有東神門,西有西神門,盤道穿越其間。院中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北為重台。在火池北,石砌方形,頂部條石平鋪。門寬2.7米,進深5.26米,高2.73米,東西各有小房一間,門相對。門有歌舞樓3間,面闊9.79米,進深4.95米,通高4.9米,兩柱六檁六架樑,重樑起架,捲棚歇山頂,東西山頂各開一拱形門,北面無壁。檐檁墊板等施墨線小點金彩繪。

西神門與天街相連,東神門與通玉皇頂的盤道相接,兩門形式相同,均石砌拱形門洞,高3.4米,寬3.25米,進深5.4米。上築閣樓各3間,面闊8.8米,進深3.5米,通高4.9米,二柱六檁六架樑,重樑起架,捲棚歇山頂,施墨線小點金彩繪。

三神門間各有北向小房,頂部鋪條石,將東西閣樓和歌舞樓連在一起,有石階相通。

鐘鼓樓位於大山門前東西閣樓北,面闊、進深均5.4米,通高7.38米,方形重檐五脊歇山頂,灰色筒瓦,樓身施四通柱,上下層間施四楞木鋪釘木板。上屋施角樑、扶角樑、金枋等起架。金枋上橫置一圓樑懸掛獸鈕蓮口銅鐘。施墨線小點金彩繪。

大山門,5間,面闊19.8米,進深11.2米,通高12.15米,五柱九檁七架樑,中柱前後廊式,重樑起架,九脊歇山頂,筒瓦板瓦、大脊垂脊、勾頭、滴水、螭吻、走獸等均鐵鑄。

正次間中柱下裝3門,稍間檐下砌牆開圓拱窗,內置青龍、白虎、文曲、武曲星君4銅像。檐下施斗拱,柱頭科為單杪雙下昂七踩斗拱;平身科每間4柁,也為單杪雙下昂七踩斗拱。斗拱檐檁普柏枋、闌額、墊板、由額及雀替施墨線大點金彩繪。

東西御碑亭,位於大山門後兩側,方形,面闊進深均6.2米,通高7.9米,施四通柱,九脊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蓋頂。檐下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葉頭。下層四周砌牆。兩碑亭均開一南向門及向院內的門。斗拱檁枋上施墨線大點金彩繪。亭內置乾隆登岱詩漢白玉碑。

東西配殿各3間,面闊13米,進深7.7米,通高8.4米,四柱五架樑,七檁前後廊式,重樑起架,五脊硬山頂。檐下施斗拱,柱頭科單下昂三踩。斗拱上承託抱頭樑(螞蚱頭狀),平身科,單下昂三踩。斗拱上託六分頭,檁枋斗拱上飾墨線大點金彩繪。東配殿供眼光奶奶和二侍童銅像,西配殿供送生娘娘及二侍童銅像。瓦面的板瓦、筒瓦、大脊、螭吻、勾頭、滴水、走獸等皆鐵鑄。

院中為香亭,即明萬曆年間所鑄金闕處,金闕後移山下。今亭重檐八角,內祀元君銅像。亭兩側有銅碑對峙:東為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為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有明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香亭,在正殿前院中,方形,面闊進深均5.8米,通高8.3米。亭身四通柱,周列角柱和輔角柱,共12根,形成下層環廊。柱上施斗拱、柱頭科一斗二升交麻葉頭,平身科每面8個,一斗二升螞蚱頭。上層柱頭科斗拱單昂一斗二升三踩,平身科每面6個,影作一斗三升。黃琉璃瓦九脊重檐歇山頂。亭內設神龕,供碧霞元君銅像。

院東南、西南偶是御碑亭,內有乾隆登岱詩碑。

祠東為道院,明代置東公署,香税總巡官駐此。清代改為駐蹕亭。院南為寶藏嶺,上有巨石類獅,俗稱獅子峯。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二十一處重點道教宮觀之一。1985年,這座千年古觀重新交由道教組織管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篇10

各位團友: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五嶽之首泰山。泰山,古稱岱宗,它位於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

[泰山簡介]

泰山自古便被視為是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歷朝歷代,無論誰當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為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名人宗師,都對泰山仰慕備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為佳話,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千古絕唱。歷代讚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築羣有22處,總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有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10大自然景觀。

[碧霞祠]

碧霞祠位於泰山天街東邊,距岱宗坊約6.5公里,是祭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上廟。它揹負天柱峯,面對五華峯,聳立於岱頂之中,突兀雲霞之上,也是泰山上最雄偉,最有特色的高山建築。

碧霞祠是道教聖地,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北宋宋真宗登封泰山時,因疏通山頂泉池,發現了一尊被毀壞的石雕少女神像,便命人更換為玉石像,並建“昭真祠”,用於祭祀,賜名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號為“聖地之女”,其源泉被稱為“玉女池”。由於帝王的發現與加封,一尊普通的石像一躍成為泰山女神。金代,此廟稱“昭真觀”,明朝稱“碧霞元君廟”、“碧霞靈佑宮”,清代乾隆年間改為碧霞祠。明清兩代經數次重修,形成現在的規模。

碧霞祠為前後兩進院落,建築面積是3900多平方米,共有十二座大型建築,整個建築羣以中軸線貫穿南北。左右對稱,佈局緊湊、嚴謹、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每當雲霧升騰時,周圍仙雲繚繞,富麗堂皇的碧霞祠就像天上宮闕,威嚴神聖。後人有詩讚歎:“岱頂尋金闕,碧霞鐵瓦紅。”

[神門-山門]

碧霞祠建築佈局以山門為界劃分為前後兩院,前院大門叫南神門,上建歌舞樓。大門內兩個門洞為東西神門,上築捲棚歇山式三間閣樓,與兩座神門並列的是東西鐘鼓樓。

這座門叫山門,也是正門,這座山門把前後兩院聯為一體。一進山門門廳,首先看到的是道教中鎮守四方的四尊凶神猛將,左青龍,右白虎,還有朱雀、玄武,都是生鐵鑄造的,威風凜凜。山門有五間,全部是銅瓦蓋頂。

[元君殿]

走過山門,有兩座重檐歇山式方亭,東亭內豎有乾隆六年“重修泰山神廟”御製碑;西亭內立有乾隆登泰山詩韻碑。

山門對着的是正殿——元君殿。殿前是香亭,十分華麗。兩側各有一座銅碑。左邊的是“泰山天仙閣金闕銅碑”,是明代萬曆四十三年神宗所立。神宗皇帝的母親慈生太后患眼病,求過泰山老奶奶後眼疾痊癒,皇帝特地更換元君像為鍍金銅像還願,並鑄造銅鐘銅亭,亭子叫“金闕”。碑上刻有方從哲撰寫的“金闕記”,記敍了仿武當山建造金闕的經過。亭子右邊的是“泰山靈佑宮銅碑”,立於明代天啟五年。碑上記載了重修玉皇廟、東嶽廟、御香亭等的經過和碧霞祠的歷史。這兩座碑均為紅銅冶鑄,在形式、裝飾方面基本一樣。高都是3.72米,寬1米,厚0.4米,碑莊重渾厚,鑄造精細。這麼高大的銅碑,竟找不到任何麻眼和孔洞,細膩程度幾乎讓人認為這是木頭做的。

銅碑兩側是清代乾隆皇帝御碑和碑亭各一座。甬道上還有銅鑄的千斤鼎和萬歲樓,都是明代的遺留之物,院中還有東西配殿,東配殿供奉的是眼光奶奶,西配殿供奉的是送子娘娘。

這裏正殿有五間,都為重檐八角形。彩畫、斗拱,光彩奪目。正殿採用的是金屬和土木磚石相結合的材料,主要為了防止山頂雷電的轟擊和狂風雲霧的侵蝕。造價極高,僅明代洪武年間的一次維修就耗費了黃金4950兩。殿上的瓦、龍頭、鴟(chi)吻、檐鈴均為銅鑄,殿上的瓦壟數是360,象徵着周天之數。瓦當上有一排似龍非龍,似蛟非蛟的動物,叫蛟龍水獸。古代人為了防火災,常用水獸避邪鎮火,而且,這些水獸可以鉚住瓦當,起到堅固作用。同時還有裝飾、點綴、美化作用。

正殿內供奉的是泰山上最有聲望的女神——碧霞元君。坐像為銅鑄,鳳冠霞帔,神態慈祥,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在夫權統治下的封建社會,五嶽之尊的泰山上供奉的卻是女神呢?泰山是陰陽交替之所,古代有“乾道有男,坤道有女”的説法。泰山既代表高高在上的天,又代表孕育萬物的地。明太祖朱元璋罷去泰山東嶽大帝的封號,也不再封禪之後,無形之中禪化了碧霞元君。明清以後,經道家附會,碧霞元君的身份越來越高,最初是東嶽神的侍女,後來成了東嶽大帝的女兒,最後又成了玉帝任命的天仙,勢力超過了東嶽神,成為“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的泰山女皇。泰山上下共有三座元君廟,象徵天上、人間、陰間無不在女神的掌握中。其廟宇也遍及全國。民間親切地稱碧霞元君為泰山老奶奶。

泰山老奶奶被宣揚為賜福人間的神,能為眾生造福,消病免災。窮人要衣食温飽,莊稼人要五穀豐登,有錢人要長命百歲,家族要傳宗接代,都離不開這位女神,所以善男信女紛紛前來燒香禮拜。這種朝拜活動經久不衰,形成了獨特的泰山民俗。

碧霞祠的遊覽到此結束,希望大家能得到泰山奶奶的保佑,心想事成,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