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導遊詞精選

韶關導遊詞3篇

本文目錄韶關導遊詞廣東韶關丹霞山導遊詞韶關南雄梅關古道導遊詞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去遊覽韶關曲江的南華禪寺。南華寺建於公元5XX年。現在的面積是7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印度智藥三藏,經“海上絲綢之路”,渡海來到廣州“西來初地”,發現韶關曹溪神似佛祖覺悟,並創立佛教的“寶林初地”;於是,韶州牧侯敬中,上書奏請當時的梁武帝建寺。梁武帝批准了並取名“寶林寺”唐中宗時期曾改名為“中興寺”、“法泉寺”,唐玄宗時改名為“建興寺”,到宋太祖趙匡時改名為“南華禪寺”,沿用至今。現在的寺名,是由前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所題。

韶關導遊詞3篇

【六祖成道故事】

説道南華寺,就會想起一個人,大家知道是誰嗎。對那就是慧能,在這裏我為大家講一下慧能成道的故事,慧能俗姓盧,廣東雲浮市新興縣人,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靠母親為人做針線活維生。由於家裏太窮,慧能從沒讀過書,十多歲開始上山打柴,幫補家用。到二十四歲那年,慧能擔柴到富貴人家時,聽到《金剛經》,聽得如痴如醉,特別聽到“於無所住處,而生其心”,覺得自己遇佛法有緣,於是,他決定要出家。慧能就去找了念金剛經的和尚,和尚與其對答後,發現慧能是佛教天才,於是就跟慧能説,你去湖北黃梅東山寺,找五祖弘忍,以學佛理、修成正果。慧能聽了這位和尚的話去了湖北的黃梅東山寺。

見到五祖,五祖就説:“你這南蠻子,看你下巴尖、額e突骨;你再看看佛祖菩薩,哪個不是慈眉善目,下巴圓、額闊kuo身長?看你這樣子還來學什麼佛,回去吧,”慧能就説:“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南蠻佛性與佛祖同。”這樣一來五祖就吧慧能留了下來。慧能不認識,他只能做些打柴、燒火、舂米、做飯之類雜物活。九個月後,弘忍覺得年事已高,該退休了,也該把祖位傳下去了。一般來説,祖位該傳給大弟子神秀,且神秀隨師多年,是首座教授師。但“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唐朝以詩考狀元,五祖想寫詩來選出六祖。於是,吩咐弟子各寫詩句,來考取祖位。“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qín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的佛偈終於寫出來了。五祖見後,説:“此偈一腳踏入佛門,一腳未踏入佛門,未見本心、未見本性。不能把祖位傳給你。”慧能評價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並念出自己的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此,五祖把位傳給了慧能,慧能得到了佛祖親傳的木棉袈裟、紫金缽(bō),成為禪宗衣缽傳人,第六代祖。五祖居然把位傳給了慧能,對於某些人來説很不服氣,這樣一來慧能的安全指數就會大大降低。沒辦法,於是隱身山林。

【禪宗地位】

在隱身山林,慧能對佛法禪宗進行了十五年的再徹悟後,慧能出現在廣州法性寺(今天的光孝寺),以精妙的佛法菩提般若bō rě,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折服印宗法師等大德高僧後,來到南華寺,説法利生三十七載,開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不二法門,創立禪宗南宗,完成佛教的中國化。門人法海記錄下慧能大師在南華寺説法,這就是中國唯一一部非佛説,而稱為《經》的典籍——《六祖法寶壇經》。“安史之亂”後,南宗升躍為禪宗主流,佛國之“世界一花”。六祖傳法弟子四十三人,開創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五宗;從唐以後,大德高僧盡出慧能門下,使“禪”幾乎成為“佛”的代名詞。唐宋起,禪宗更傳到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各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再傳到歐美、澳洲等地;南華寺於是成為新興的世界佛教中心。東南亞及港澳台等地佛院精舍,直追南華寺為祖庭。韓國佛教最大宗派是曹溪宗、佛教總樞為創立於公元1395年的曹溪寺。在日本,更與神道、儒家並立為日本三大傳統文化,對日本等漢文化圈亞洲國家有深遠影響。“禪”在1970年後更成為風行世界之文化。毛澤東曾説過廣東出過兩個偉人,一個是孫中山,一個是六祖惠能。西方學者則尊稱孔子、老子、惠能為“東方三聖人”

現在,車已到了南華寺,我們下車開始遊南華寺吧

【寺院七進】

各位,我們現在進入南華寺。南華寺共七進,即曹溪門、寶林門、天王寶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靈照塔、祖殿。

(曹溪門,寶林門)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曹溪門,曹溪門高12.5米、寬22.4米,上有“曹溪”及“南華禪寺”兩木匾額,兩側塑“天龍八部”之第二部神將,俗稱哼哈二將,是守護佛法的天神。各位請跟我來,過五香亭、放生池,我們來到寶林門。門上掛着1938年國民黨主席林森題寫的“寶林道場”匾額,門聯是“東粵第一寶剎、南宗不二法門”,道出了南華寺的歷史與地位。

各位隨我來,我們來到天王寶殿,天王寶殿正中這位是笑口常開的彌勒菩薩,彌勒的造型為浙江布袋和尚,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布袋和尚臨終前説:“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使人認定布袋即彌勒。殿兩側是象徵“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拿着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拿着琵琶的是東方持國天王,拿着傘的是北方多聞天王,拿着蛇的西方廣目天王。現在我們來到殿後,這位是鎮壓邪魔的韋馱菩薩。

(大雄寶殿)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進入大雄寶殿,大殿是全寺的主體建築,舉行宗教儀式的主要場所。殿正中供奉三寶佛,中間這位是釋迦牟尼、左邊這位是阿彌陀佛、右邊這位是消災延壽藥師佛。釋迦脅侍為81歲迦葉、18歲阿難尊者,是佛祖“不立文、教外別傳”的禪宗初祖、二祖。禪宗在印度傳28代之後,傳到達摩。達摩“一葦渡江”來到少林寺“面壁九年”後,傳中國的禪宗祖位,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故迦葉、阿難亦為禪宗的祖師爺。殿四壁上塑有五百羅漢,五百羅漢神態各異,來自社會各階層,其中最精妙的是南壁西窗下的濟公——知覺羅漢,左看為哭,右看為笑,中觀則啼笑皆非。東壁塑文殊騎獅,象徵菩薩“智慧如旋風”,西壁塑普賢騎象,手持蓮花、蓮花之上有佛經,顯示菩薩為佛教理論家。殿後側為“觀音獨佔鰲頭”,觀音左右為“龍女”和“善財童子”,觀音之上方,塑金身王子相的是觀音原身。

出大雄寶殿,可看到一直徑2.09米、高1.7米的“千人鍋”,修鑄於元代;是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八月九年級南華誕等時候,熬粥施捨用的慈善設施,是中國最大的“千人鍋”。

(藏經閣)

向上走,即到了藏經閣。藏經閣為典型明代建築風格,藏有許多國家一級文物,一般不對遊客開放。藏經閣兩側,均植有一株高大的菩提樹。菩提樹是佛教無上聖樹,佛祖原為印度淨飯國王子,為當時印度九個階層中的上層貴族,曾六年苦修,未有結果,到恆河洗了一個六年未洗的澡,吃了恆河邊牧羊女的羊奶;當時,他只剩下皮包骨,徹悟了苦行不能解脱,於是在菩提樹下打坐49天,終於覺悟,創立佛教。

(靈照塔)

現在來到靈照塔,原供奉六祖真身;真身升座祖殿後,現供奉毗盧遮那佛。靈照塔是南華寺現存最早、最古、最高的建築,為樓閣式八角五層磚塔,高三十米。塔初建於唐先天年間,有1200多年曆史。

(祖殿)

現在我們來到祖殿,祖殿內安放着慧能、明代憨山、丹田大師真身。真身,亦稱“金剛不壞之身”,“肉身菩薩”,得道高僧缸葬三年而“不壞”,即可升座,反覆油上福州漆(古代最上等的油漆),披上袈裟,供受朝拜。各位團友,參觀完祖殿後,請隨我參觀九龍泉,即卓錫泉。

【九龍泉—水鬆】

現在我們來到九龍泉,泉四周因歷代有聖旨保護,“永禁樵蘇”,故林木茂盛、古樹參天,其中有“活化石”之稱的水鬆,是我國獨有的珍貴樹種。現生存有樹齡五百年以上,高40多米的水鬆九株。南華寺用古語講是“風水”好,用現代話講就是“環境”好,我們要保護好環境,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要保護好南華寺,因世界只有一個南華寺。

廣東韶關丹霞山導遊詞韶關導遊詞(2) | 返回目錄

各為遊客朋友大家好,很高興能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們廣東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丹霞山,首先我先把丹霞山的概況簡要地給大家介紹一下。

丹霞山座落於仁化縣城南約9公里處,距韶關市區56公里。丹霞山與南海羅浮山、博羅羅浮山、肇慶鼎湖山並列為廣東四大名山,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山均為紅色砂礫巖,遠眺全山,“色如渥丹,燦若明霞”,因而又有人稱之為“紅石花園”。它的地質巖層是由碎屑紅巖,礫石巖和粉狀沙巖所組成,含有鈣質,氧化鐵和少量石膏,呈丹紅色,是砂巖地勢的代表。這種地形和福建的武夷山、韶關的金雞嶺等同屬丹霞地貌。丹霞山古稱燒木佛舊地,又稱長老寨。據《廣東省通志》記載,丹霞山在殘唐五代時期已有佛教居士法雲在山上之錦石巖憩息,至南寧時期,有僧伽構造堂室,供奉佛像。明代末年(公元1645年),虔州巡撫李永茂、李充茂兄弟來山經營,開鑿石階修築關門,建造房舍,作為隱居之所,並更名為丹霞山。

丹霞山主峯海拔409米,它與眾多名山相比遠不算高,也不算大,但它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桂林之秀一身,具有一險、二奇、三美的特點。風景區劃分為上、中、下三層以及錦江風景區、翔龍湖和有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景的陽元山,上層是三峯聳峙;中層以別傳寺為主體;下層以錦石巖為中心。三百多年前澹歸和尚在丹霞山開闢別傳寺時,曾挑出12處風景,命名丹霞十二景:錦水灘聲、玉台爽氣、傑閣晨鐘、丹梯鐵索、舵石朝曦、竹坡煙雨、雙沼碧荷、乳泉春溜、累頂浮圖、虹橋擁翠、片鱗秋月。

丹霞山一年四季無論晴雨早晚,都有不同的景色供遊人觀賞。早上,可以在丹霞山看到日出的奇觀和滔滔雲海;晚上,可以看到絢麗的晚霞和恬靜的夜色。雨天,極目遠眺,使人胸懷開闊,萬慮頓消。至於春夏秋冬,四時景色的奇妙,則只有身歷其境者,才能體會到。

一進入丹霞山風景區,迎面是丹霞門樓,門樓金壁輝煌,牌坊上刻有全國人大副主席習仲勛所題的“丹霞山”三個大。沿上山小道至半山亭前,左轉往錦石巖方向,先見一石巖,上接峭崖,下臨深壑,形勢險要,有如關隘。北宋時,佛教居士法雲攀幽緣至此流光溢彩為此處的景緻所陶醉,便駐足憩息,並讚歎曰:“半生都在夢中過了,今日終覺清虛。”後來將此處稱為“夢覺關”。這石巖雖僅丈把寬,但極端整,形狀猶如佛龕。踞其上可一睹腳下錦江、頭上雲石之風采。過夢覺關不不遠即見一處風化的巖洞,上面刻有“幽洞通天”四個大。這裏竹篁掩映,綠樹婆娑,洞前有一塊小坪,下臨昔日的錦石尼庵山門,可俯瞰碧水,聆聽灘聲,在這稍作休息後就可以循洞探幽了。

從幽洞通天向前約1000米,迎面一座山崖倚天矗立,山崖自上而下劈開一條窄縫,長200米,高40多米,寬才1米左右,最窄處僅0.7米,成為從幽洞通天到錦石巖的一條奇險小徑。從這走過只覺兩側絕壁聳立,勢欲傾到,仰視蒼穹,唯存長天一線,長在兩邊崖縫的灌木枝葉竟然參差交錯,不時有巖鷹,疾若流星,更增添了這裏的神祕氣氛。

在丹霞山眾多的巖洞中,錦石巖最為吸引遊人,它因石壁五色間錯,四時變態而得名。錦石巖是丹霞山開發最早的地方,至明成化年間,此處僧人遍植鬆杉,並建構起伽藍堂廊房和寺庵。站在錦石巖洞口,向外可以看到一道飛泉從天而落,在陽光折射下猶如彩虹飛舞,這就是丹霞新十二景之一的“錦巖飛瀑”,瀑布名叫馬尾泉,古稱“龍尾泉”。泉水源頭在海螺峯右邊的山澗中,流出地表後,從錦石巖上面的山頂上飛瀉而下,形成200多米長的懸泉瀑布。錦石巖是由前後四個巖洞連成一體,分別叫千聖巖、祖師巖、伏錦巖飛瀑虎巖和龍王巖。其中以伏虎巖為最大,深有20多米,高約4米,可容數百人。在洞內原供奉着五百羅漢像,可惜在文革期間被破壞,1981年重修毀壞的佛像,並新塑了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趙樸初先生有詩讚曰:“有朋自遠是何緣,錦江人到錦江邊;摶泥選像無疲厭,馳想敦煌歎昔賢”。與伏虎巖緊靠的龍王巖,洞的內壁有一條巖石皺起象蜂房形的紋絡,狀如鱗甲,時隱時現,長數十米,就 象一條鱗甲鮮明的巨龍穿插纏繞於巖洞中。這些維妙維肖的“龍鱗”,其表面附生着一種微生物,可隨氣温和濕度的變化而變換着赤、橙、黃、綠的顏色,顯得斑駁陸離,十分神祕。此處就是丹霞山古十二景之一的“片鱗秋月”,也稱作“龍鱗片甲”。

看過錦石巖之後,沿原路往回走,過半山亭右轉,迎面藍天只剩一線,兩旁峭壁筆立,在峭壁之間修有一關門,其險無比,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當你回身遠眺時,如帶的錦江在參錯排列的諸峯之間蜿蜒,又是一番情趣。

步入中層風景區首先到達的就是嶺南有名的別傳寺。別傳寺原建於明末清初,明朝遺臣原江西贛州巡撫李永茂及其弟等人,為避亂世,花了100多兩銀子買下丹霞山作隱居之地,並鑿石為階,鋪路架橋,建築房舍,還將各處巖洞壘石隔成房間以供居住,使這個昔日偏僻的山溝逐漸興盛起來,後來竟成了明朝遺老遺少避亂的世外桃源。不久,李永茂去世,其弟李充茂去廣州海幢寺見到明末抗清義士澹歸和尚,將丹霞山捐出,請澹歸到丹霞創建寺院。澹歸到丹霞山後,一面根據丹霞山的地形特點設計了營造圖,一面四出活動籌集營建的資金和物資。在澹歸和尚及其弟子們的苦心經營下,終於建成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寺院,取“不立文,教外別傳”之意,名別傳寺,成為當時嶺南十大叢林之一。

別傳寺自建成後曾幾經遭受兵劫和火災,許多殿宇僅存遺蹟。1980年,本煥禪師到寺住持,重建了別傳禪寺,其中包括大原省長葉選平在別傳寺雄寶殿、天王殿、鐘樓、鼓樓、禪堂、唸佛堂、三聖殿、觀音堂菩提精舍、客堂、齋堂、老人堂以及僧舍等十多座建築。這些建築背靠長老峯,而對雲海,前後相聯,左右對稱。整個建築羣紅牆黃瓦,斗拱飛檐,輝煌而又不失莊嚴。別傳寺於1984年農曆四月初八開光,全國佛教協會趙僕初會長於1986年春來訪時,賦七律《丹霞山贈本煥和尚》雲:“羣峯羅列似兒孫,高坐丹霞一寺尊;定力能經桑海換,叢林尚有典型存。一爐柏子參禪味,七碗松濤覓夢痕;未得遍行堂集看,願將半偈鎮山門。”每當別傳寺的僧人早晚功課及佛事之時,鐘鼓齊鳴,磬魚同響,梵吹這音瀰漫半山。此般景象無論古今丹霞十二勝景中,均列此一景,古稱“傑閣晨鐘”,今言“別傳梵吹”。

傑 閣 晨 鍾[清]範秉秀逼天高閣絕囂塵,乍聽疏鍾耳一新。鯨吼龍吟真似幻,山鳴谷應幻猶真。五更夢裏虛無境,六十年人汗漫身。長老峯前敲月落,教人獨起立清晨。

出別寺便可看到不遠處有一大樹,枝葉婆娑。走近細看,可辨清樹幹一裏一外,是兩棵不同科目的樹相互依存着。它們枝葉交錯不分彼此,但又各現姿容,好象久別重逢的情人,互想擁抱着站立在幽靜的山谷間。古人有詩云“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可見前人以鴛鴦名此樹,不無道理。那這不同科目的樹是怎麼連在一起?你又知道答案嗎?雙池碧荷,原稱雙沼碧荷,為丹霞古十二景之一。位於中層風景區右側,這裏有3米高的巨石崛起,形似平台,平台上鑿有兩個石池,一大一小,猶如兩面明鏡,所以又有人稱它為雙鏡池。古時池中曾有一種名貴的荷花,錦邊蓮,其花白瓣紅點,中含淺碧,是稀有名貴的品種。

丹霞山的石峽僅此一處,是登山頂所必經之路。這裏石裂為二,形如合掌,中間露出一峽道,高達數丈。峽內幽暗時有如昏暮,仰視只見天光一線,從峽頂斜射而入。其景觀之奇特,完全是天造地設。從石峽中攀登而出便是二關門,它皆以方石築成,狹隘僅可通人,這裏下臨石峽,上望霞關,古人所言“一卒當關,萬夫莫敵”,可為二門關寫照。

由丹霞山的中層到上層,本無道可通,後人在二關門後的懸崖峭壁上開鑿石階,並在旁邊安上鐵索鏈,才成為通道。這裏是一處裸露的紅巖峭壁,兩旁空曠,無所依傍,百丈丹崖直下澗底。站在丹梯之上,儘管能縱目如簇的翠峯、似練的錦江,卻令人目眩心悸,不敢在此久滯連。在丹梯的右下方石壁上鐫刻着“宜若登天”四個大,形象地道出了此處的險景。丹梯鐵索的上端是霞關,舊稱海山門,為登山踏的唯一隘口。它採用丹霞山的紅色砂巖砌就,高2.5米,寬3米,關門狹窄僅0.8米。這一路上穿石峽,過二關,攀丹梯鐵索,一處險於一處,最後出得霞關,就到達上層風景區了。

在上層風景區最南端,有丹霞山的觀日亭.它在長老峯之頂,觀日亭分上下兩層。有人説過,在丹霞山觀日出絕不下於在黃山蓮花峯觀日出。也有人盛讚:“遊盡日出風景地,獨有丹霞日出美。”如果遇上天氣不好,在東方天際,雲層湧動之處,一片淡橙色的霞光隱隱泛起。驀然,一條秀眉般微彎狹長的光帶出現,接着是無限的紅波由天外鋪來,這時太陽慢慢升高着,如一顆滾賀的火球,忽浮忽沉,歷經兩三次起落後才繼續往上升騰。

有的朋友曾慨歎,幾次上丹霞山都看不到日出,這是因晴雨不常,要靠碰得巧。即使有日出,壯觀與否也要取決於季節及天氣。一般來説,夏末和秋冬季節較為適宜,最好是前一天下午下了點小雨,接着天晴,第二天薄霧繚繞,那可是觀賞壯觀日出的難得機會了。

螺頂浮屠位於海螺峯的峯頂。“浮屠”是梵語“佛陀”的譯音,有人用它來稱佛教供奉佛骨、佛像或收藏佛經、保存僧人遺體的建築物,一般稱為“塔”,這座丹霞山上的則是舍利塔。螺頂浮屠建於清康熙六年,為正方形紅巖板石結構,由祭坪、基座、塔身三部分組成。祭坪用石板鋪就,四面設有供台,四周雕石為欄杆;塔身四層,高8.37米,四角立石柱。這座塔的建築頗具規模,是別傳寺鼎盛時期的佐證。

在海螺峯龍王巖前,有一丹霞古十二景之一的乳泉春溜。乳泉又稱石乳泉,泉水自巖下汩汩而出,清冽甘甜,滑如石乳。清代順治年間,仁化有一讀書人,叫劉松濤,在此攻讀詩書,見甘泉清爽,即鑿井兩口。李永茂買下此山後,他的侄子李經宇隱居於此,依巖建造樓閣,取名“龍王閣”,並築亭護井,點綴鬆篁,使這裏的風景別具神韻,成為丹霞古十二景之一。可惜年長日久,昔日亭閣已全傾圯,僅剩二井盈盈,清泉依舊。如逢春日,泉流洶湧,瀉下深澗,潺緩有聲,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歎天地之靈氣。位於海螺峯與寶珠峯中間背山谷有一條4米長的巨石,該石勢如長虹,又平整如橋面,是由海螺峯去寶珠峯的唯一通道。“橋”的兩側,一邊下臨深壑,一邊連着山崖。連山崖的一邊,篁竹繁生,清幽奇秀。此處又是觀看日出的好地方,儘管角度不同但與長老峯觀日出仍有異曲同工之妙。由“虹橋”繼續往東行,有一片松林,如海如雲。山風徐來,林海松濤譁然作樂,時兒像海潮驟來,萬馬奔騰;時兒又象輕歌曼舞。在這裏聆聽大自然的天簌,會使你煩念頓消,超塵脱俗而心境愉悦。舵石朝曦位於寶珠峯的北端,是本山的最高點。丹霞山本體山峯的形狀宛如一艘巨輪,泊於錦江之畔。寶珠峯在船尾,峯頂東南端崛起一塊紅石,就象船舵一般,因此得名“舵石”。每當旭日東昇的時候,這裏金光璀燦,朝霞似錦,一草一木,一石一巖都反射出金紅色的光彩,十分壯麗。

錦江的名美麗,然而它的景色更加美麗。錦江水源於江西崇義縣仙人嶺,蜿蜒百里經仁化縣城而來,繞丹霞山向南流入湞江。一路奔流於山嶺之間,兩岸的山峯在綠水中印下了身影。丹山碧水,相互映照,景色非常迷人。到丹霞山旅遊,如果僅公僅登山遊玩,而沒有遊覽錦江,那麼你的流程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將是萬分遺憾。遊錦江可在山腳的碼頭乘坐遊船,在遊船上的船工會沿途給你介紹江上和江邊的美妙景色。

碧海龍吟為丹霞新十二景之一。1984年在右側的山谷靠錦江處修築了一個人工湖泊,名為碧湖,湖面寬137畝,庫容量達58萬立方。這個人工湖泊形如一彎新月,湖水浩淼,波光粼粼,在碧若玉盤的湖面上倒映着丹霞山的秀美身姿。若駕一葉扁舟,於碧波中尋幽攬勝,傾聽那龍吟似的汨汨泉聲,自然可以令人生髮出萬般遐思。在溢翠賓館後面的錦江河上,有一條鐵索橋,是通往南岸錦園度假村的行人索橋,名為“九索橋”,又稱“鵲橋”。該橋建於1986年,橋長80米,寬2米多。由五條鋼索平行並列為橋身,上面鋪木橋作橋面,兩側各有兩條鋼索作為扶手。整個橋身就靠這九根鋼索連結在兩頭的橋墩上。遊人走在橋上,整條橋就會左右搖擺,但又絕對安本,可謂有驚無險。站在橋下仰視鵲橋,有如凌空飛彩練;站在橋上俯瞰錦江,則見碧水映長虹。這裏既是溝通錦江兩岸的交通要道,又是一景觀,被稱作“九索長虹”。

從小碼頭登上游艇,看兩岸青山徐徐後移,聽“錦水灘聲”悄送情歌。船行100多米,左前方一山迎面而來,此山形狀恰似一隻大烏龜,龜頭、龜甲、龜尾,清晰可見,形神兼備。龜頭所向,正是丹霞山別傳寺的山門。待船至"龜尾"時,回頭再看,則只見“龜頭”徐徐縮進了龜甲之內,形象之逼真,動作之酷似,令人歎為觀止。

遊船再往前行,兩岸石巖千姿百態,水中礁嶼或藏或露,“打鼓洞”、“卧牛石”、“六指擒魔”等等奇石,不但造型逼真,而且都有一段離奇的傳説。江水澄清碧透,在淺水處,能見游魚悠悠擺尾,彩色的錦石耀眼生輝;水深處則江水濃如翡翠,將兩岸青山攝入江中。在如詩如畫的江岸長廊中,過沙灘,泛平湖,幾經曲折,遊船終於來到一抹平沙的車頭村。這裏是遊船的終點站,離出發點已有十幾裏了。舍舟登岸,沿着沙灘可以尋覓玲瓏的錦石,可以在岸邊小攤購買丹霞還魂草。流波擷勝的流程定會使你獲得“千山依序入畫屏”的美好感受。

在乘船遊錦江而下四里處,左岸小山峯上有一座觀景亭。離船登岸,順石階上亭閣,四周景色盡收眼底。雲霧繚繞其間,使人如置身於仙山瓊閣之中,這裏便是丹霞新十二景之一的仙山瓊閣。向後仰看,只見丹霞山主峯猶如一艘巨輪乘風破浪,又似一隻高大的駱駝正在跋山涉水。向前眺望,姐妹峯婷婷玉立,脈脈含情,朝夕相處,形影不離;拇指峯猶如大地伸出“拇指”,讚美秀麗的丹霞景色;茶壺峯亦十分逼真,有壺蓋、壺嘴,唯獨沒有茶壺把手。傳説古時候姐妹二人,熱情好客,爭着給遠方的賓客斟茶一不小心扯脱了壺把,香茶濺下錦江,香溢30裏。在茶壺峯前後的燕巖、平頂寨又如一張茶几和一隻茶杯,與茶壺峯相映成趣。最遠處有一峯直立,形如觀音菩薩,觀音前面更有兩座小石峯,宛如金童玉女,形成了“童子拜觀音”的絕妙之景。

各位遊客,丹霞山的遊覽就到此結束了,希望大家玩得愉快,遊得開心。

韶關南雄梅關古道導遊詞韶關導遊詞(3) | 返回目錄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

今天我們去參觀距離南雄市區20多公里的梅關和梅嶺古驛道。秦漢以降,嶺南與中原北方交通日漸頻繁,以西江、北江和東江為骨架的水上交通線以北、西兩個方向,越過五嶺之間低矮分水嶺或直接由河谷進入嶺南各地,輻輳於番禺,形成樹枝狀交通網絡。而嶺南古朝最主要水陸交通線梅嶺古道,下湞水循北江南下番禺。著名中西交通史專家張星烺指出:“廣州者,海舶登岸處也。唐時廣州之波斯、阿拉伯商人,北上揚州者,必取道大庾嶺,再沿贛江而下,順長江而揚州也。”兩宋時每天往返梅關伕力不下千人。嶺下重鎮珠璣巷,為客貨水陸轉運主要口岸,兩旁茶坊客棧、各種店鋪,鱗次櫛比。明萬曆年間西洋傳教士利瑪竇取道珠璣巷逾嶺北上,他看到“許多省份的大量商賈抵達這裏,越山南運;同樣地,也從另一側越過山嶺,運往相反的方向。運送廣東的外國貨物,也經由同一條道路輸往內地。旅客騎馬或乘轎越嶺,商貨則用馱獸或挑夫運送。這種不斷交流的結果,使山兩側的兩座城市真正成為工業中心,而且秩序整然,使大批的人連同無窮無盡的行裝,在短時間內得到輸送”。利氏所指兩座城市,在南者即南雄州城,“是一個商業城市,水陸交通極為方便。歐洲、印度、馬六甲、摩洛哥與其他地方的貨物,這裏可説應有盡有。它和中國各地大半皆有往來,許多貨物經此而輸往他省,因此船隻往來不絕”。直到同治年間茂名籍舉人楊廷桂《南還日記》仍載:古道“行旅如蟻,擠擁如觀劇”。

梅嶺得名

現在已到達梅嶺。梅嶺,是五嶺(南嶺山脈)之一的大庾嶺一段,故梅嶺又稱大庾嶺。梅嶺橫亙粵贛之間,嶺有一隘口,一直以來是南北遷徙的通道。梅嶺的得名,相傳是源自戰國末,因梅鋗率越人南遷居此拓荒築城而得名。

梅關概況

梅嶺巔建梅關,磚石構築,座南朝北,東西橫卧,緊連山崖。關樓上方現鑲嵌明萬曆年間南雄知府蔣傑題的石刻匾額,北書“南粵雄關”,南書“嶺南第一關”。關樓北面有閘門,閘門後設置關門,關門已毀,關門之南尚存門後兩個拴孔。關樓北面有一關前石碑,高2.4米,寬1.4米,刻“梅嶺”兩個大,是清康熙年間,南雄知州重立。關樓南門有一副對聯:“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

憑弔古驛道

經過大唐開鑿大庾嶺路碑、來雁亭,遊覽梅嶺古驛道。驛道始通於秦漢,唐張九齡開鑿擴展。古道從梅關向南北兩邊伸延,北連江西大餘,南達廣東南雄,全長40公里,道寬二至四米,以青石及鵝卵石鋪砌而成。為古朝溝通南北,連結長江、珠江水系的交通孔道,歷朝都有修補,並在路旁增植鬆、梅等樹。粵漢(現京廣)鐵路和雄餘(現323國道)公路開通後,梅嶺古驛道失去了南北交通孔道作用,現僅存關樓兩側約八公里道路,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看到驛道兩旁的梅花了嗎?梅嶺,以梅著稱,因嶺上南北氣候迥異,故有“南枝花落,北枝始開”的獨特自然景觀。經過夫人廟、玉皇殿,可瞻仰到陳毅元帥《梅嶺三章》詩碑廊:“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梅關的歷史貢獻

遊覽掛角寺、放缽石、卓錫泉後,往右上就是兩江亭;梅嶺是長江、珠江水系分水嶺,兩江亭取名即藴含此義。由“長江亭”、“珠江亭”組成的“兩江亭”,座落在梅關古道粵、贛兩省交界海拔522.5米的山巔上,為兩層建築,底層為八角,樓層為四角,取意“四面八方”,亭建築面積280平方米,高9.5米。再往上走我們到達了關樓---梅關。讓我們回顧一下梅關歷史吧:梅嶺設關始於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積極開發嶺南,公元前2XX年,在梅嶺開山築橫浦關,打開了溝通南北的孔道。秦軍民等大批入粵,置南海郡,促進了嶺南經濟及文化的發展。後來,橫浦關毀於戰火。從漢至唐,梅嶺只有嶺之稱,而無關之名。現關樓是宋嘉佑年間建,歷朝修葺,保存至今的。梅關是既險且美的極致,她是陸路“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對中國二千多年來的經濟、政治等方面有着深遠影響。梅關的暢通,交通運輸系統的完備,對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和文化統一,發揮積極作用,“過去那種地方的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朝替了”(《共產黨宣言》)。清朝的廣東官路:北京經涿州、雄縣、德州、濟南、徐州、合肥、南昌、贛州、韶關、廣州。梅關下的贛江是唯一交通長江與五嶺的南北走向的河道,廣州至北京只有梅關兩側40公里的山路,其餘是水路。

楊貴妃食荔枝史實

中國古朝驛道與驛站等設施和機構組成的驛傳系統,是建立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專制王朝、健全政治管理體制、強化裝備、及時斷決軍機、完善統治機能、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條件。《唐國史補》記載:“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就是經由梅嶺驛道,進貢高力士故鄉茂名的荔枝;而西京古道貢龍眼、荔枝的使命黯然終結。

張九齡開驛道

唐開元四年,張九齡因直言得罪當朝,告病返回故里韶關。途經梅嶺,見古道年久失修,“人苦峻極”,不堪行走,十分艱險難通。這時已到了唐朝“開元盛世”後,嶺南經濟已有較大發展,南北商貿頻繁,“以載則曾不容軌,以運則負之以背”的古道與當時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已很不適應了,張九齡遂給唐玄宗上一奏章,建議開闢嶺道,改善南北交通。唐玄宗立即採納,並詔命張九齡負責開鑿擴展古道。張即到現場指揮規劃,前後用兩年時間建成。

梅花品性

遊歷了梅嶺,今天我們感悟到:中華民族的象徵不僅有充滿崇高感和陽剛之氣的珠江、長城、梅關„„還有燦爛温文,不張揚、不恣肆、不妖媚、不爭春,而又處處暗香浮動的梅花。梅花正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性的又一標誌。

標籤:導遊詞 韶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