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江蘇導遊詞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通用17篇)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1

中山陵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説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蹟,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説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説。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裏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據説,早在1920xx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説,我將來死後,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説,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2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新世紀”旅行社的導遊王子陽,歡迎大家跟隨我來參觀中山陵。

中山陵位於浩蕩的大江之濱,坐落在我國著名的古都——南京,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有10個朝代和政權先後在此建都,許多叱吒風雲的著名人物長眠在這裏,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就位於南京東郊的鐘山南麓。鐘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峯,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千米,南北寬度約3千米。千百年來,這裏進行過種種社會活動,建成了許多園林、第宅、寺塔、壇台和陵墓,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史實和動人的傳説。

1920xx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醫治無效與北京逝世,臨終前一再表示,願其遺體如友人列寧一樣得以保存,歸葬南京紫金山,根據他的遺願,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一致決定在南京紫金山建陵,陵園的設計方案是通過競爭入選的,採取了密封評議的方式,最後,評出首獎是中國設計師呂彥昌設計的鐘形圖案,鐘有“示警”和“自由”的含義,它象徵着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的意義和貢獻,同時又與陵墓所在地鐘山相吻合,在具體設計上,採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術,汲取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中的經驗,採用了中軸對稱的總平面佈局,民族形式的建築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方法,很好的表現了陵園的莊嚴氣氛和和孫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中山陵於1920xx年春動工興建,中間由於軍閥割據,政局混亂,工程進展緩慢,至1920xx年3月方才竣工,1920xx年6月1日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奉安大點,全國各地都沉浸在悲哀之中,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12時,在101響禮炮聲中,葬入墓穴,一代偉人就此安息在鐘山南麓。

陵墓的入口位於最南端,是一座三間三樓琉璃瓦頂的石牌坊,在明間的檐下,懸掛着孫中山先生的手術“博愛”橫匾一方,繼續向裏,沿着墓道,便到大陵門,陵門高15米,寬24米,深8米,氣勢非凡,正中拱門楣上鐫刻着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天下為公”幾個金光大字,循陵門後至石階及至碑亭,亭內在龜趺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鑲金楷書“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自碑亭再往北,跨過290級的台階便登上了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平台是全陵的制高點,這裏視野開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大自然都向人們展示其周圍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色。平台中央,便是祭殿,祭堂正面明間的雙眼連接處刻有中山先生的手術“天地正氣”,三個圓券門上方,鐫刻着“民族”“民權”“民生”六字,呈內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護壁為黑色大理石,左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全文,堂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的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態安詳,栩栩如生。

巍巍中山陵,巍巍的氣勢襯托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不朽精神,也可以所,它是孫中山品格與精神的象徵,在中山陵肅穆的氛圍中,寄託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無限敬仰。

孫中山,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3

國家4A級旅遊景區。原名陵園,位於鐘山第二峯小茅山南麓,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它坐北朝南,依山而築,由半圓形廣場、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組成。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整組建築總平面取“自由鍾”圖案,表“使天下皆達道”之義。瞻仰者由下仰望,但見浩瀚林海襯映着碧瓦銀牆,宛如偉人之浩然正氣,與大地同存。恢宏的陵墓工程於1920xx年3月奠基,1920xx年春竣工。同年5月28日,孫中山靈柩由北京運抵南京,6月1日在中山陵舉行奉安大典。

經過相關部門的着手打造,耗資40億元,大力整治長達四年之久的南京中山陵園風景區,近日完工後的新景點將陸續向公眾免費開放,經過此次整頓之後,在原有的景區核心區周邊新建成前湖公園、琵琶湖公園、梅花谷公園、下馬坊遺址公園、博愛園、鐘山運動園、營盤山公園等7座各具特色的公園。

中山陵自廣場至祭堂坡度逐段加大,由博愛坊望祭堂,仰角為9度,由碑亭仰望祭堂,仰角提高到19度,中山陵392級台階,拾級而上,步步增添莊重、崇敬之感。走完石階到達大平台,回首俯視則一個石階也看不見了,只見其間的八個平台連成一片,如同平地,當你站在大平台上,舉目遠眺,羣峯皆居腳下,陵園景色盡收眼底,崗巒疊翠,松柏蒼蒼,亭台樓閣,氣象萬千。

此次新建的前湖公園位於明城牆腳下的北臨中山植物園,展示20xx多種熱帶植物;梅花山擴建而成的梅花谷公園佔地1533畝,梅花由1.5萬株增加到近4萬株,品種達350多個,成為“天下第一梅山”。而下馬坊遺址公園以1.1公里長的孝陵神道為主線,沿線分佈三組石刻建築和新出土不久的高浮雕龍紋石碑、觀音閣大石壁、康熙“奉旨免三則碑”等大量明清珍貴石刻文物,極有觀賞價值。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4

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廣場 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

碑亭 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再進為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着“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於此”的鎏金大字。過碑亭即為陡峻的石階,石階共分八段392級。

祭堂 走到陵墓最高的平台,上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祭堂的正中,為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牆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遺囑》。

墓室 祭堂之後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門內即為鐘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卧像即安放在圓穴中。

在中山陵四周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築物,是由當時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投資修建的,可做遊覽。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5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於1920xx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餘萬銀元,於1920xx年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1920xx年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裏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台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啟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説,他致力於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眾”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築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築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於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於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築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6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新世紀”旅行社的導遊王子陽,歡迎大家跟隨我來參觀中山陵。

中山陵位於浩蕩的大江之濱,坐落在我國著名的古都——南京,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有10個朝代和政權先後在此建都,許多叱吒風雲的著名人物長眠在這裏,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就位於南京東郊的鐘山南麓。鐘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峯,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千米,南北寬度約3千米。千百年來,這裏進行過種種社會活動,建成了許多園林、第宅、寺塔、壇台和陵墓,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史實和動人的傳説。

1920xx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醫治無效與北京逝世,臨終前一再表示,願其遺體如友人列寧一樣得以保存,歸葬南京紫金山,根據他的遺願,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一致決定在南京紫金山建陵,陵園的設計方案是通過競爭入選的,採取了密封評議的方式,最後,評出首獎是中國設計師呂彥昌設計的鐘形圖案,鐘有“示警”和“自由”的含義,它象徵着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的意義和貢獻,同時又與陵墓所在地鐘山相吻合,在具體設計上,採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術,汲取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中的經驗,採用了中軸對稱的總平面佈局,民族形式的建築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方法,很好的表現了陵園的莊嚴氣氛和和孫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中山陵於1920xx年春動工興建,中間由於軍閥割據,政局混亂,工程進展緩慢,至1920xx年3月方才竣工,1920xx年6月1日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奉安大點,全國各地都沉浸在悲哀之中,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12時,在101響禮炮聲中,葬入墓穴,一代偉人就此安息在鐘山南麓。

陵墓的入口位於最南端,是一座三間三樓琉璃瓦頂的石牌坊,在明間的檐下,懸掛着孫中山先生的手術“博愛”橫匾一方,繼續向裏,沿着墓道,便到大陵門,陵門高15米,寬24米,深8米,氣勢非凡,正中拱門楣上鐫刻着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天下為公”幾個金光大字,循陵門後至石階及至碑亭,亭內在龜趺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鑲金楷書“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自碑亭再往北,跨過290級的台階便登上了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平台是全陵的制高點,這裏視野開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大自然都向人們展示其周圍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色。平台中央,便是祭殿,祭堂正面明間的雙眼連接處刻有中山先生的手術“天地正氣”,三個圓券門上方,鐫刻着“民族”“民權”“民生”六字,呈內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護壁為黑色大理石,左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全文,堂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的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態安詳,栩栩如生。

巍巍中山陵,巍巍的氣勢襯托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不朽精神,也可以所,它是孫中山品格與精神的象徵,在中山陵肅穆的氛圍中,寄託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無限敬仰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7

中山陵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説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蹟,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説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説。

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裏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據説,早在1920xx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説,我將來死後,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説,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Sun yat-sen's mausoleum friends, came to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you must want to see the most famous, the most distinctive local attractions. In nanjing, if did not go to sun yat-sen's mausoleum, say that you see only the half of nanjing. Although nanjing, long known as "the six dynasties ancient capital", has "jinling 40 landscape" and so on numerous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al sites, but sun yat-sen's mausoleum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peaking of sun yat-sen's mausoleum, of course, must be mentioned in its master, the great national - the main revolutionary forerunner sun yat-sen. Mr. Sun name sun yat-sen,. Foreign friends all call him "Dr. Sun yat-sen". Because he is engaged in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in Japan when used pseudonym "zhongshan firewood", so he is regarded as sun yat-sen in China. Sun yat-sen was born on November 12, 1866 in xiangshan county (now zhong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sui a peasant family. He flew high and rare successively studied in Honolulu, Hong Kong and other places, to practice medicine in places such as guangzhou, Macao after graduation. Later he medical politics, and in Japan in 1905, the organization to China union, had been pushing for the prime minister, put forward the "drive out by lu, to restore th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 - the average land ownership" of the famous platform, and the "nation, civil rights, the people's livelihood" - the doctrine of three people.

On October 10, 1911 years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wuchang uprising, Mr Sun was seventeen provinces represent pushing for the Chinese people - the temporary President, and the following year New Year's day was sworn into office in nanjing. Since then, has experienced the "yuan shikai mean" "second revolution" "nation sports" ups and downs, such as the "method of protection - movement in guangzhou in 1921, he became the Chinese people - the President very much.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held in guangzhou in January 1924 the first national congress, he will be the old three people - development for the new three people -, put forward the "which was allied with Russia the peasants" of the three policy. In November the same year he came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feng yuxiang north discuss national plans, eventually because became ill because of overwork, died in Beijing on March 12, 1925.

Sun yat-sen's mausoleum burial site is Mr. Sun was selected. This vision, meteorological ambitious, indeed is a good place to build mausoleum. You may ask; Mr. Sun was born in guangdong, died in Beijing, all his life to travel around for the revolution, why choose nanjing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It is said that as early as in 1912 as temporary President Mr. Sun, soul valley temple abbot monk is has been recommended to him the "would in the former, with green ailian" feng shui treasure. That year on March 31, Mr Zhongshan for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resolutely resigned from the presidency. One day in early April, his hunting around with hu and others to the Ming tomb, came to rest now tomb is located. Mr. Sun looked around and said to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after the death of my future want to the land to bury the national obtained (national begging for me after I died someday, to be a pile of soil in place for body). The purple mountain, of course, the momentum of feng shui is not Mr. Sun as the root cause of this decision. Mr Sun last asked: "after my death, can be buried in nanjing zijin foothills, for nanjing interim government was established, so don't forget the xinhai revolution." So, although Mr Sun in nanjing residence time is not long, but nanjing is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 for Mr. Sun. He chose nanjing purple mountain as a burial site, fundamentally speaking, is to commemorate the revolution, the revolution colleagues.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8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我們遊玩了中山陵。中山陵是孫中山的陵墓,他是中國近代的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

首先,我們來到中山公園的大門邊,只見那大門上有三個孔,在大門不遠處有個叫音樂亭,於是我們順着山路來到音樂亭,只見音樂亭周圍林深葉茂,許多的樹木圍在一起,把音樂亭都包圍起來了,我們在裏面涼快極了,音樂亭一共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鴿子樂園和迴音山谷,我們來到鴿子樂園,這裏遍地是鴿子,它的咕咕叫聲組成了一首交響曲,讓人如臨仙境,感受天籟之音,來到迴音山谷,我們對着對面大喊,山谷迴音,蕩氣迴腸,快樂極了。

中山陵的路兩邊沒有像傳統的帝王陵那樣,佈滿石頭獅獸,古代帝王認為這些象徵榮華富貴,象徵高貴,孫先生認為人應該平等,不存在高貴低賤之分。

最後我們來到了中山紀念館,由於來瞻仰憑弔偉人的人很多,我們等了很長時間才進去,偉人石像靜靜的躺在那裏,我們突然想起電影裏孫先生説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要努力”。這時更加對孫先生深深的懷念。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9

各位朋友

大家好:來到了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她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説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他是南京城的名片,有半部民國史之稱)

孫先生簡介:説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早年)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早年學醫的,後畢業於香港的西醫學院,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清朝末期,清政府腐敗無能,孫中山依然棄醫從政,並於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説。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已經宣佈獨立的十七省代表一致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1920xx年元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但也緊當了臨時總統三個月後,為了追求南北和平,與袁世凱妥協,於童年的4.1日,辭去總統的職位,讓位於了袁世凱,要求袁世凱發誓效忠共和,推翻帝制,來南京就任總統,但是袁世凱(他的幕僚以及勢力都集中在北京)所以他當然不願意來南京,就找了背景兵變為理由在北京當了總統,此後,孫中山進行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遺體經過防腐處理,安放在北京西山碧雲寺。 1920xx年6月1日安放(長眠於)在了南京中山陵。

(在沒到中山陵之前,先允許我給大家提個問題?這邊我一般上去後再講,這樣客人回頭看到中山的風景時你講的效果會更好?)大家也許會覺得奇怪;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原因有三點:1.早在1920xx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2.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説,我將來死後,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可以稍微解釋一下啊)。3.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説,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希望國民黨人能將他未完的革命事業繼續堅持下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須努力)。 孫先生去世後,遺體三天後送去了北京協和醫院,進行防腐的處理,先生在去世之前,曾交代過,希望遺體能像俄國革命家列寧一樣放在水晶棺裏,供後人瞻仰。先生的遺體也是經歷了萬般的磨難啊。

為尊重孫先生的遺願,由孫夫人宋慶齡、孫科,蔣介石,黃興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實地察看,選好陵址,劃地20xx畝修墓,又登報懸獎,徵集陵墓設計方案。全國徵集了40多份,其中選中了,在眾多應徵者中,青年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呂彥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的,後來因為成績優異,被公派到美國康來爾大學繼續深造,回國後在上海辦了顏記建築事務所。中山陵是在1920xx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一週年之際,舉行了奠基典禮。歷時3年多,耗資150萬銀元,中山陵終於在1920xx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學美國、才華橫溢的青年建築師呂彥直在主持建陵過程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不幸與孫先生一樣身患肝癌,在工程臨近尾聲時病逝,年僅35歲。1920xx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孫先生的遺體從北京運到南京。從此80餘年,孫先生一直長眠在這裏。

(中山門,前面是滬寧高速入口了,前面的這個門叫中山門,最早是明朝故宮的朝陽門,後來為了迎接孫先生的靈柩,門往後移了100米,將朝陽門改中山門,紀念孫先生,中山門這幾個字據説是汪精衞所提,汪精衞大家所熟知的大漢奸,他一直是孫先生的忠實的跟隨者,在1937年日本攻下南京,汪精衞逃到朝鮮之後,致電給日本政府,和日本勾結,為了讓日本支持他的汪為政府,轉讓中國土地的主權,之後汪精衞死後,遺體由日本軍隊的護送下,安葬在南京的梅花山這個地方,以前是東吳大帝孫權的陵墓所在,當時,汪老婆(陳璧君)怕汪死後會被焚屍,就親自佈置墓室,墓室佈置得很牢,隨着汪的死去,日本投降,枉為政府垮台,蔣返南京,國民黨開了祕密會議,炸汪墳,在前三天,把中山陵這代的路道全部封鎖起來,對外宣稱抓漢奸,在深夜時把汪墳炸了,當時南京的市長馬超俊親自查看,發現汪身上有個字條是他老婆寫的“魂兮歸來”是個招魂之術,馬超俊看了之後,命人把汪的屍體裝上大卡車,送到清涼山焚屍,把骨灰給撒了。又連夜把汪墳剷平,修了個亭子,叫觀梅軒。沒有人能想的出來這裏風景怎麼美,曾經埋過漢奸。)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説是南京城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當年為了迎接孫先生靈樞,南京修築了第一條柏油馬路--西起中山碼頭,(全長12公里,也是南京第一條柏油馬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幹道之一。在中山門到中山陵之間還修築了一條陵園路。就是我們現在所走的這條路了,很漂亮,兩邊都是法國梧桐樹,是南京重要的行道樹,其實這種樹是產自己咋們中國雲南地區的,應為這種樹很漂亮,當時有個人法國人將它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現在這麼一個土洋結合的名字。 在法國那邊也有種梧桐樹,她們叫中國梧桐。(這種樹很適合南京的氣候,我們都知道南京是全國三大火爐之一,當炎炎夏日,人們來往穿梭於城市,大樹底下好乘涼蠻。不然的話你會免費的享受一下蒸桑拿的感覺哦)咋們朋友馬上要到中山陵參觀了,小劉要告訴大家,中山陵裏不能抽煙和亂丟垃圾,抓到了,您可能想大不了罰款嘛,我這次出來旅遊,什麼都帶的不出,就是錢帶得比較多,到時候錢都沒有用了,南京市博愛之都,違反了規定,景區管理員不罰您款,而是要您也要博愛一下,為孫先生打掃陵墓2個小時。中山陵裏面還有景點交通車,大家不要坐了,它開往其他的旅遊景點的車子,憑票坐視免費的,但是到了另外景點,是要掏錢買票才能進去了。馬上車子就到中山陵停車場了,下車後,大家帶好貴重物品,車停穩後在下,進入陵園前面會有一條商業街,大家別急的去這邊買,一會大家隨小劉上去,一定要跟緊了,我們門票是一票制的,只能用一次,您要是沒有隨小劉進去,那您就得自己在陶80元買漂亮進去了,好了,我們馬上到中山陵去了,等車停穩後,大家帶好貴重物品隨小劉下車。

好了,我們朋友現在跟着小劉走,去看看鐘山風景區的導覽圖,這個可就是南京最高的山脈了,448米,只能説是個小丘陵了,(我們現在在什麼位置啊?39,記好咯待會我們就在這邊集合,我們中山陵1.5半小時,記得在*點時準時到這裏集合,遲到的人到了車上要給我們大家表演節目。O(∩_∩)O~)先來看下左邊的紅色建築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娘娘的合葬墓-明孝陵,已經和北京的明十三陵,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了,很可惜地面上的紅色建築都被天平天國時期打戰時毀了,地面的建築師清朝兩江總督曾國藩重新修建的,規模大不如前了,地宮沒有開發出來,之所沒被開發,因為怕文物出土後會被氧化掉。那文物沒法保存了,北京的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的龍袍就被氧化掉只剩碎片了,後來南京的雲景博物館用了3年時間,重新複製了一件,。馬王堆出土的紗衣,一拿出來之後,不久也化為灰燼了。所以南京的明孝陵沒有開發。有很多的祕密留給後人去探索了。大家可以看下,在明孝陵神道有座梅花山,這個是初春賞梅的勝地,這個是東吳孫權的陵墓的所在,也是汪精衞的陵墓所在,蔣返都南京後,把汪精衞陵墓炸掉。 中山陵比明孝陵位子高點,中山陵整個是成一個古代大鐘的形狀,因為鐘聲能傳的很遠,也是警示後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大家看下我們今天所走的路是一條路直上直下,一目瞭然。大家看下在明孝陵和中山陵的之間有個亭子,其實是蔣介石為他死後所選的墓,比明孝陵高些,比中山陵矮,蔣認為自己的功績比朱元璋厲害,可無法和孫中山先生相比。左邊是靈谷寺景區,明清時間是香火非常旺的寺廟,不過毀了,現在時是北伐陣亡的將士和淞滬抗戰犧牲的將士的公墓。

紫銅寶鼎:接着跟着小劉去參觀中山陵景點區吧。台上那尊雙耳三足的紫銅寶鼎,重5000公斤,此鼎鑄於1933年秋,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戴季陶捐贈。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校訓。鼎內豎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 戴季陶和老蔣是很好的朋友,稱蔣介石在日本與戴季陶共居時,戴季陶結識了當地的護士重鬆金子。交往之下,金子懷孕了,並且產下一子,這個兒子便是蔣緯國。金子生下蔣緯國幾年就過世了。因為生父戴季陶的原配鈕有恆性情較烈,如果知道丈夫出軌的話,就要鬧翻天了。一直沒有讓他的原配知道,戴季陶很容易地就瞞著她,和好友蔣介石説好,由蔣認子。蔣介石把嬰兒取名為緯國,與在上海結緣的夫人姚冶誠一起撫養。蔣介石蔣蔣偉國視為己出,非常的疼愛他。最後在1989年1月11日,蔣緯國以《蔣經國總統逝世一年來的感受》為題在台北發表演講,首次在公開場合談及自己的身世。蔣緯國説,就他而言,無論是蔣介石還是戴季陶,“做誰的兒子,我都願意。”

愛牌坊:由廣場踏階而上,迎面是一博愛牌坊。正中有的"博愛"兩字。這兩個字是孫先生的手跡,原出自唐韓愈《原道》"博愛之為仁"一語。(要愛天下人,南京也被稱為博愛之都)據説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字送人。孫先生畢生以偉大的博愛精神致力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民族的獨立自由奮鬥不息,可以説"博愛"二字正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寫照。第二根柱子上有個橫線,是當時選材的時候選短的,本來要追究那個工人的責任的,後來想是為孫先生修陵墓,就算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裏也是拍照最好的地方大家可以在下來時拍拍照。

墓道:由博愛坊向前走,是一段長480米,寬數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體設計,突出中國的傳統風格,莊嚴肅穆,獨具特色。為了體現孫先生的崇高偉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為陵的慣例,將墓室築於海拔約160米的全陵最高處。而墓道兩邊的這些雪松、檜柏、銀杏、紅楓兩兩相對,代替了古代慣用的石人石獸,象徵着孫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質。雪松是世界四大觀賞樹種大一,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 下面是八角金盤。是很好綠化植物,防塵防污染的。

天下為公:墓道盡頭是平台。左右兩邊是日本友人贈送的松樹,六棵,叫千頭鬆也叫千層鬆,,左右兩邊是守靈人住的,發現房子是斜的嗎?其實不是的,這是建造時特地怎麼設置的,凸出來的地基部分是將地面填平,在上面建造房子,給我們錯覺是斜。其實是正的。前面是陵門所在,三拱門,中間是不開,只有孫中山出生11月12日和去世那天3月12日開的。解放之後,台灣國民黨宋楚瑜和連戰來事都開了中間的門走的,中門橫額上是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思是説國家政權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這是孫先生畢生奮鬥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的極好註解。

碑亭:過了陵門便是碑亭。刻有國民黨元老譚延闓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餾金顏體大字。譚延闓書法是當時明國時期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楷書寫的很好。孫中山本來是要舉行國葬的,但後來改成了黨葬,孫在黨內當過最高的職位是總理,所以這裏寫實黨葬總理了。當初討論立碑時,計劃由汪精衞、胡漢民等人分別撰寫銘文、墓誌銘等。可花了兩年時間也沒寫出來。大家都認為先生的思想功績是文字所無法概括的、於是索性不寫銘文,改用現在的形式。 不好還好沒有寫,大家都知道汪是漢奸,孫中山是一代偉人,偉人的碑由漢奸來寫,顯然不好,這個也是天註定不讓汪寫的

在碑亭後網上看,迎面石階層層疊疊。所以來這兒遊覽的客人常常要問: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級台階呢? 這個要從博愛坊數起起了392級。代表着孫先生所提出的三名主義“民國民權民生”和五權憲法“司法考試檢查立法行政”。現在往上看我們可以看到層層疊疊的台階,一會大家跟着小劉往上走,到了頂部可以看下,可以看到什麼,小劉就不告訴大家,只有堅持不謝的人才能看這一景觀了。

1337年南京發生一件震驚中外的慘案,南京大屠殺,當時日本在13937年12.13日攻下南京維持了6個星期的大屠殺,殺了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和已經投降的軍人。達到30多萬人。有人計算過了平均是12秒殺掉一箇中國人。

來到臨近頂端的平台,可以看見一對大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樣,是當時上海市政府捐贈的。大家仔細看,會發現在左邊那個鼎下面有兩個洞。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個鼎是上海市政府贈送過來的,正好是1937年末日軍攻佔南京,炮彈打穿的。這兩個洞就是當時留下的彈洞,沒有把他修復時為了留給後人看的,勿忘國恥。距此不遠的前方還有一對仿古青銅鼎,那是由孫先生的兒子孫科一家敬贈的。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10

景點概況:(2分30秒)

各位團友,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景點是中山陵。中山陵位於南京第二峯小茅山的南麓,是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是南京民國時期的著名建築,現已成為南京的名片和標誌,也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之一。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孫中山先生這個人。孫中山先生名孫文,字逸仙,因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國內尊稱他為中山先生,而外國友人常稱他為孫逸仙博士。1866年出生,少年時在檀香山、香港等地求學,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棄醫從政;1905年在日本組織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以及“民主、民生、民權”三民主義學説;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宣誓就職,袁世凱竊過後,他又先後領導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1925年3月12日因積勞成疾在北京病逝。中山陵的墓址是孫中山先生生前選定的,在1912年4月1日也就是孫中山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職務的次日,孫中山先生與胡漢民等人曾到紫金山一帶打獵,他環視周圍地形,笑對左右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柸土,以安置軀殼爾”。中山陵是由青年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依山而築,坐北朝南,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墓地全局呈“警鐘”形圖案。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29年6月1日正午12時舉行“奉安大典”孫中山先生的靈柩葬於墓穴內就從未打開過。 陵前部分:(2分鐘)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中山陵的半月形廣場。廣場南面的八角形石台上有一尊紫銅寶鼎,高4.25米,腹徑1.23米,重5000公斤,是中山陵的紀念性建築之一,此鼎是1933秋由廣州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和全體師生捐贈,鼎的腹部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的校訓,鼎內還刻戴母黃氏手術《孝經》全文,所以此鼎又名孝經鼎。由廣場拾級而上,迎面的便是博愛坊,位於墓道前列正中,這是一座四柱三檐的沖天式牌坊,建於1930年,高12米,寬17.3米,用福建花崗巖仿古代木結構牌樓形式建成,橫額上覆藍色琉璃瓦,柱腳前後夾抱鼓石,柱底為長方形石座,牌坊上雕刻蓮瓣雲和古代建築彩繪等圖案,因為其正中的橫額上有一塊石匾,上面刻着孫中山手書的“博愛”兩個鎦金陰文,所以被稱為“博愛坊”。博愛一語出自唐韓愈《原道》中“博愛之謂仁”,據説孫中山先生生前最愛題

這兩個字送人,這兩字也成為他一生極好的概括和寫照。穿過牌坊,是一條長480米,寬近40米的墓道,墓道分左、中、右三道,中間墓道寬12米,兩側為9米寬的草坪,其間種植了雪松、檜柏等常青樹木,左右兩邊的墓道各寬4.6米,在它們的東西各有草坪,其間不但種植了銀杏等樹木,還設有供謁陵者休息的水泥長椅,墓道的設計既符合中國傳統建築精神,又具有獨特風格,嚴格的中軸對稱給人以法度嚴謹的感覺,以兩兩對稱的雪松、檜柏、銀杏、紅楓等樹木代替古代帝王墓前常見的石人石獸,喻示着中山先生的精神如青松翠柏萬古長青。

陵門、碑亭:(2分30秒)

走過墓道,我們現在來到的是陵門前的水泥平台,這是中山陵的第二大廣場,寬約70米,兩邊種植了鬆、柏等許多常綠樹木,在廣場的正北方,大家看到的便是陵門,陵門是一座南北各有3個拱門的單檐歇山頂覆藍色琉璃瓦的建築,全部用福建花崗巖建成,角樑和檐椽為紫銅,南面三門洞裝有對開的鏤空花格仿古式鐵門,中門南面石額上有孫中山先生親筆所書“天下為公”四個字,取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儒家學説所闡述的一種大同的社會理想,是與家天下相對立的思想,三民主義中“民權”所闡發的也正是這種思想。陵門兩側半環形的石擁壁與陵墓的圍牆相連,勾勒出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的下端輪廓。過了陵門便是碑亭,碑亭寬約12米,高約17米,為重檐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亭身由花崗巖建造,東西南各有一座拱門,北面為一立窗,碑亭中央立有花崗巖墓碑,碑高8.1米,寬4米,上刻“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顏體楷書鎦金大字,字為原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闓所寫。碑額上有陰刻的黨徽,這塊碑重點突出了孫中山先生的葬禮為黨葬。從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八段大石階,每段設有一平台,上三下五共八段平台,設計寓意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這八段大石階共有290級,如果從博愛坊算起共392級,寓意當時全中國的39200萬同胞,台階又分為10個平台,當你從下往上看時,只見台階不見平台,而當我們爬上頂層朝下看時,卻只見平台不見台階,暗喻:革命道路雖曲折,但到革命勝利,前方便是充滿希望的坦途。在第五段平台上,有一對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四個篆體大字,是當時上海市政府為紀念中山先生的葬禮而敬獻的,兩側的鼎腹上有兩個洞為1937年12月日軍炮轟紫金山時留下的,時刻提醒我們莫忘國恥。

祭堂、墓室:(3分鐘)

爬上台階我們來到的是祭堂前的平台,平台前有石欄,東西兩邊各有一華表,高達12.6米,平台的正中便是祭堂。這座融中西建築風格為一體的宮殿式建築,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外牆全部

採用香港花崗巖砌成,四周有堡壘式建築物,祭堂屋頂重檐九脊,上覆藍色琉璃瓦,檐下有石質斗拱和銅質椽子,雙檐之間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地正氣”直額,祭堂正面有三扇拱形大門,上刻花紋,每扇門有對開的鏤空花格紫銅門,門楣上從東到西分別刻着“民族”“民生”“民權”6個篆體大字,是元老張靜江的手書。進入祭堂,祭堂內部以雲南產的白色大理石鋪地,堂內四周還可以看到12根黑色石柱,直徑0.8米,四隱八顯,祭堂兩側的護壁上還刻有孫中山手書的《建國大綱》全文,祭堂內頂為鬥式,正中藻井為馬賽克鑲嵌的黨徽圖案。祭堂正中是孫中山先生全身坐像,一身長袍馬褂,雙腳緊靠,膝上攤着展開的文卷,雙目凝視前方,神情專注,坐像是法籍波蘭雕塑家保羅·蘭竇斯基在法國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坐像底座四周有六幅反映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畫面,正面一幅為《如抱赤子》,東面兩幅為《出國宣傳》和《商討革命》,西面兩幅為《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背面一幅為《國會授印》,堂內主料是黑色大理石,與純白石像一起烘托出凝重哀悼的氣氛。祭堂與墓室兩端相通,墓門分兩道,外門為兩扇對開銅門,上面飾以門釘和鋪首銜環,門額上刻有“浩氣長存”四個字,取自孫中山為黃花崗烈士墓的題字,第二道門是單扇銅門,門上刻有張靜江篆書“孫中山先生之墓”,只有墓門關閉時,門上的字才能見到,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閉式建築,直徑約18米,高11米,頂呈天穹狀,上有馬賽克鑲成的黨徽圖案,墓室中央是一大理石圓壙,直徑4.3米,深1.6米,壙口用大理石欄杆圍護,壙內置大理石石棺一具,棺面上仰卧着由捷克雕塑家高琪雕刻的白色大理石孫中山全身卧像,孫中山身穿中山裝,雙手放於胸前,安詳而眠,此像與真人的比例為1:1,孫先生的遺體就安葬在石壙下5米深處的長方形墓穴裏,墓穴用花崗巖墊底,四周砌隔牆,孫先生的遺體安放在一具美國製造的紫銅棺內,棺上蓋有一層密封的水晶透明板,銅棺由四根金屬條懸吊空中,可以説是“入土不沾土”,穴門再用鋼筋水泥密封,孫先生的遺體自奉安大典之後放入墓穴,從未被打開、移動過。

附屬紀念建築:(1分鐘)

各位遊客,中山陵主體建築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在中山陵內還有很多附屬建築,如孫中山紀念館,以及由美國舊金山華僑代表和遼寧省黨部捐贈而建的音樂台;華僑捐贈而建的大理石質八角亭光華亭;廣州市政府捐建的行健亭,名字出處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山植物園是原總理陵園植物園;還有廖仲愷與何香凝墓、譚延闓墓、紫霞湖正氣亭等等,大家可以先自由參觀參觀!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11

各位遊客:在到達中山陵之前,先向大家簡要地介紹一下孫中山先生的生平。孫中山,姓孫名文,字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他於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現已改為中山市),是中國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早年曾求學海外,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學院,曾一度行醫。20世紀初年的中國,災難深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目睹清政府的,孫中山毅然放棄行醫,投身革命,於1920xx年8月和一批資產階級革命的知識分子,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帶有資產階級政黨性質的組織“中國同盟會”,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權”即“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從1920xx年到1920xx年10月前,同盟會在我國華南地區不斷髮動武裝起義,特別是在1920xx年4月27日發動了廣州起義。廣州起義雖然最終遭到失敗,但為同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從此各省紛紛響應,了 20xx多年的中國封建帝制,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深刻、意義深遠的一次偉大革命——辛亥革命。

1920xx年12月29日,在中央臨時政府會議上,大家一致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商議成立中國臨時政府並定都南京,確定1920xx年為民國元年。1920xx年1月l日,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但因袁世凱的扶持和革命黨人的妥協,1920xx年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並定都北京。革命雖然受到挫折,但是孫中山先生沒有氣餒,繼續展開了護法運動、護國運動、討袁運動。1920xx年1月同中國共產黨進行了第一次合作,並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直到肝癌晚期,他仍忍着病痛,北上與馮玉祥商討國事。1920xx年3月12日,終因肝病惡化在北京逝世。

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歡鐘山(紫金山)。早在1920xx年,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就曾登山遊覽。同年4月1日被解除大總統之職後,來這裏打獵,看到這裏山水相依,氣勢雄偉,就有了他回長眠此山的想法。在北京彌留之際,他還念念不忘這一夙願,再三叮囑左右。當然,孫中山葬於紫金山,不僅僅是個人的願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京曾是革命的策源地和臨時政府所在地,孫中山先生長眠於此,表示了討伐帝制和繼續革命的決心。

為了尊重孫中山先生的遺願,由孫夫人宋慶齡,兒子孫科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通過登報懸獎,徵集陵墓設計方案。在眾多的應徵者中,年僅 33歲的青年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警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呂彥直是山東省東平縣人,1894年生於天津。早年在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被公費派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得到美國著名設計師茂菲的指導,回國後,在上海開設“彥記建築事務所”。為了設計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嘔心瀝血,不辭辛勞。在工程接近尾聲時,身患肝癌,於1920xx年3月18日病逝,時年36歲。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12

Dear friends, when you come to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youmust want to see the most famous and characteristic scenic spots. When you getto Nanjing, if you don't go to Zhongshan Mausoleum, you can only see half ofNanjing city. Although Nanjing is known as the "ancient capital of SixDynasties" and has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such as "forty scenes of Jinling",Zhongshan Mausoleum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andwell-known.

When we talk about Zhongshan Mausoleum, we should of course mention itsowner, Dr. Sun Yat Sen, the great pioneer of China's democratic revolution. 's real name is Sun Wen and his character is Yixian. Foreign friends call him"Dr. Sun Yat Sen". Because he used the pseudonym of "Zhongshan Qiao" when he wasengaged in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in Japan, he was honored as Dr. Sun Yat senin China. Sun Yat Sen was born on November 12, 1866 in Cuiheng village,Xiangshan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He had little ambition. He studied inHonolulu, Hong Kong and other places. After graduation, he practiced medicine inGuangzhou, Macao and other places. Later, he abandoned medicine and went intopolitics. In 1905, he organized the Chinese Alliance in Japan, and was electedas the leader. He put forward the famous program of "expelling prisoners,restoring China, establish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averaging land rights",and the theory of "nation, civil rights, and people's livelihood". After theWuchang Uprising broke out on October 10, 1911, Mr. Sun was elected as theprovisional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17provinces, and was sworn in in in Nanjing on New Year's day the following e then, he has experienced many ups and downs, such as "Yuan Shikai stealingthe country", "the second revolution", "the movement to protect the country","the movement to protect the law" and so on. At the first National Congress ofthe Chinese Kuomintang held in Guangzhou in January 1924, he developed the old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into the new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nd putforward three major policies of "uniting Russia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o helpfarmers and workers". In November of the same year, at the invitation of FengYuxiang, he went north with illness to discuss the national plan. Finally, hedied in Beijing on March 12, 1925 due to chronic labor.

The tomb site of Zhongshan Mausoleum was selected by Mr. Sun. It's a goodplace to build a mausoleum because of its wide view and magnificent weather. Youmay ask: Mr. Sun was born in Guangdong, died in Beijing, and spent his wholelife traveling for the revolution. Why did he choose Nanjing as his restingplace?

It is said that as early as 1912, when Mr. Sun took office as theprovisional president, the abbot monk of Linggu Temple once recommended thisgeomantic treasure land of "Pingchuan in the front and Qingzhang in the back" March 31 of that year, in order to seek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north and the south, Dr. Sun Yat Sen resolutely resigned as president. One dayin early April, he and Hu Hanmin went hunting in the area of Xiaoling Mausoleumof Ming Dynasty, and came to the site of the mausoleum to have a rest. Mr. Sunlooked around and said to the left and right, when I die in the future, I wantto ask the people for this land for burial. Of course, the momentum and FengShui of Zijin Mountain is no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Mr. Sun's decision. Onhis deathbed, Mr. Sun said: "after my death, I can be buried at the foot ofZijin Mountain in Nanjing. Because Nanjing is the place where the provisionalgovernment was established, I will not forget the revolution of 1911."Therefore, although Mr. Sun's stay in Nanjing is not long, Nanjing is ofspecial significance to Mr. Sun. He chose Nanjing Zijin Mountain as the tombsite, fundamentally speaking, to commemorat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inspirethe revolutionary colleagues.

In order to respect Mr. Sun's will, the preparatory office for Sun YatSen's burial, composed of his wife Song Qingling and Sun Ke, inspected the siteon the spot, selected the site of the mausoleum, planned a site of 20__ mu torepair the mausoleum, and published a newspaper award to collect the mausoleumdesign. Among the applicants, the bell pattern designed by young architect LVYanzhi was unanimously awarded the first prize, and he was also employed topreside over all the projects. On March 12, 1926, on the first anniversary ofMr. Sun's death, a foundation laying ceremony was held. It took more than threeyears and cost 1.5 million silver yuan. Zhongshan Mausoleum was finallycompleted in the spring of 1929. Unfortunately, Lu Yanzhi, a talented youngarchitect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devoted himself to the construction ofthe mausoleum. Unfortunately, he suffered from liver cancer as well as Mr. died at the end of the project at the age of 35. The Fengan ceremony was heldon June 1, 1929, and Mr. Sun's body was transported from Beijing to e then, Mr. Sun has been sleeping here for more than 60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Zhongshan Mausoleum is a grea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Nanjing city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meet Mr. Sun's spiritual pivot, Nanjingbuilt the first asphalt road, Zhongshan Road, which is 24 Li long, fromZhongshan Wharf in the west to Zhongshan Gate in the East. Up to now, Zhongshanroad is still one of the main roads in Nanj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oyangGate of Ming Dynasty was renovated and renamed Zhongshan Gate. A cemetery roadwas built between Zhongshan Gate and Zhongshan Mausoleum. Just as Parisians areproud of the Champs Elysees and New Yorkers are proud of the Fifth Avenue,Nanjing people are most proud of the beautiful Boulevard of their city. The 3 kmlong Cemetery Road is undoubtedly the best representative of Nanjing Avenue. Onthis side of the "green corridor", Wutong is planted on the main street tree ofNanjing. People used to call it "China's Wutong", but traced back to the source,it is our native product. It was only because the French transplanted it fromYunnan to the French concession in Shanghai that they got the name of thecombination of local and foreign cultures.

After leaving Zhongshan Gate, drive along Lingyuan Road, and the end pointis the half moon square in front of Zhongshan Mausoleum. Please look south. Justsouth of the square is an octagonal stone platform. The two eared and threelegged red copper tripod on the stage, weighing 5000 kg, is 4.25 meters high and1.23 meters in diameter. It is one of the commemorative decorations of ZhongshanMausoleum. The tripod was cast in the autumn of 1933 and donated by all the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Guangzhou Sun Yat sen University and Dai Jitao."Wisdom, benevolence and bravery" is the motto of Sun Yat sen University. Thereis a hexagonal bronze plate in the tripod, engraved with the full text of filialpiety written by Dai Mu.

Stepping up from the square, facing is a stone archway with four pillarsand three gates. Built in 1931-1933, the archway is 12 meters high and 17.3meters wide. The building blocks are made of large pieces of Fujian granite, butthey are ma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ood structure. When you look up, you cansee the glittering word "fraternity" in the middle of the square. These twowords are Mr. Sun's handwriting, originally from the Tang Han Yu's "originalway" of "fraternity is benevolence". It is said that Mr. Sun loved to give awaythe word "title" when he was alive. Mr. Sun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the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with the great spirit of fraternity, and foughtfor the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of the nation.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word"fraternity" is a high summary and the best portrayal of his life.

Walking forward from Bo Ai Fang is a 480 meter long and tens of meters widetomb passage. The overall design of Zhongshan Mausoleum highlights the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solemn and unique. In order to reflect sun'ssublimity and greatness, Zhongshan Mausoleum followed the ancient custom oftaking the mountain as the mausoleum, and built the tomb chamber at the highestplace of the mausoleum at an altitude of about 160 meters. In addition, thearchitectural vegetation of the whole mausoleum area is axial symmetry, whichgives people a sense of solemnity. Please look ahead. Facing north, there aremausoleum gate, stele Pavilion, sacrificial hall and tomb chamber behind thesacrificial hall. The cedars, cypresses, Ginkgo biloba and red maple on bothsides of the tomb path are opposite each other, replacing the stone man andstone beast used in ancient times, symbolizing Mr. Sun's revolutionary spiritand noble quality. Cedrus deodara is one of the four major ornamental treespecies in the world, and has become the city tree of Nanjing.

At the end of the passage is the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of LVYanzhi, the whole mausoleum is in the shape of "Mu Duo". Duo is what we usuallycall big bell block. In ancient times, it was used to announce religious andpolitical decrees and war orders. Duo's voice is loud, and spread far away. Ithas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make the world reach Tao". The selection ofsuch a scheme for the mausoleum reminds us of Mr. Sun's famous saying that "therevolution has not yet been successful, comrades still need to work hard", andits intention is also warning future generations. The platform square here isthe lower edge of the "freedom clock" designed by LV Yanzhi. This magnificentthree arch gate is the official beginning of the mausoleum. It is 16 metershigh, 27 meters wide and 8.8 meters deep. It is also made of Fujian granite. Onthe banner of Zhongmen is Sun Yat Sen's handwritten "the world is for thepublic", which comes from the book of rites. Liyun's "the journey of the road isalso the world is for the public", which means that the state power is not theworld of any family, but the world of the people and the people. This is theideal that Mr. Sun has strived for all his life and an excellent annotation of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he advocated.

After the mausoleum gate is the stele Pavilion. On the 9-meter-highmonument in the center of the pavilion, there are 24 large characters with goldinlaid face, written by Tan Yankai, a veteran of the Kuomintang, "the ChineseKuomintang buried Mr. Sun here on June 1, the eighteenth year of the Republic of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iscussion, Wang Jingwei and Hu Hanmin plannedto write inscriptions and epitaphs respectively. It took two years to write. Weall think that Mr. Wang's ideological achievements can't be summarized by words,so we simply don't write inscriptions and use the present form instead.

Out of the pavilion, facing the stone steps layer upon layer. Nanjingpeople often say that the steps of Zhongshan Mausoleum are like stone lions ofLugou bridge. So visitors here often ask: how many steps does ZhongshanMausoleum have?

Dear friends, you might as well count it, OK?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13

中山陵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説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蹟,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説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説。

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裏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據説,早在1920xx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説,我將來死後,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説,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14

From south to north, Zhongshan Mausoleum gradually rises along the centralaxis, followed by square, stone square, tomb path, tomb gate, stele Pavilion,memorial hall and tomb chamber.

Looking down from the air, Zhongshan Mausoleum looks like a "freedom bell"lying on the green carpet. The bronze statue of Dr. Sun Yat Sen at the foot ofthe mountain is the spire of the bell, the half moon shaped square is the arc ofthe bell, and the dome of the tomb at the top of the mausoleum is like a smoothpendulum.

Behind the stone square of Beiting is a 375 meter long and 40 meter widetomb passage. In front of the gate, there are four characters on the forehead ofthe gate, which are written in the handwriting of Sun Yat Sen: "the world is forthe public". Further into the pavilion, a 6-meter-high stone tablet is engravedwith the gilded character "on June 1, the 18th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Chinese Kuomintang buried Mr. Sun here". Passing the pavilion is the steepstone step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eight sections and 392 levels.

There are two Huabiao on the highest platform of the mausoleum, followed bythe sacrificial hall. In the center of the memorial hall is the white marblestatue of Dr. Sun Yat Sen. on the four walls of the memorial hall are engravedwith the outlin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written by Dr. Sun YatSen himself and the will written by Hu Hanmin and others.

There is a bronze door behind the memorial hall of the tomb, with the fourcharacters of "great spirit forever" written on the banner. Inside the door isthe bell shaped tomb, in the center of which is a round marble cave with adiameter of 4 meters and a depth of 5 meters. Sun Yat Sen's white jade coffinand lying statue were placed in the round cave.

There are also some memorial buildings around Zhongshan Mausoleum, whichwere invested and built by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overseas Chinese atthat time, and can be used for sightseeing.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15

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説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蹟,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説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説。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裏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據説,早在1920xx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説,我將來死後,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説,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為尊重孫先生的遺願,由孫夫人宋慶齡、孫科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實地察看,選好陵址,劃地20xx畝修墓,又登報懸獎,徵集陵墓設計方案。在眾多應徵者中,青年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1920xx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一週年之際,舉行了奠基典禮。歷時3年多,耗資150萬銀元,中山陵終於在1920xx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學美國、才華橫溢的青年建築師呂彥直在主持建陵過程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不幸與孫先生一樣身患肝癌,在工程臨近尾聲時病逝,年僅35歲。1920xx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孫先生的遺體從北京運到南京。從此60餘年,孫先生一直長眠在這裏。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説是南京城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當年為了迎接孫先生靈柩,南京修築了第一條柏油馬路—西起中山碼頭,東至中山門,長達24裏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幹道之一。同時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門朝陽門,並改名為中山門。在中山門到中山陵之間還修築了一條陵園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為驕傲,紐約人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樣,南京人對自己城市美麗的林蔭大道最是得意。而這條長達3公里的陵園路無疑正是南京林蔭道的最佳代表。在這條“綠蔭長廊”兩側,種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人們習慣上稱它為法國梧桐,但追根溯源起來,它可是我們中國的“土特產”,只因當年法國人將它從雲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現在這麼一個土洋結合的名字。

車出中山門,沿陵園路行駛,終點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大家請,朝南看,廣場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雙耳三足的紫銅寶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徑1.23米,是中山陵紀念性裝飾之一。此鼎鑄於1933年秋,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戴季陶捐贈。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校訓。鼎內豎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

由廣場踏階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闕門的沖天式石牌坊。這座牌坊建於1931~1933年,高12米,寬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塊福建花崗巖,但採用的卻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形式。大家抬頭可以望見坊額正中金光閃閃的“博愛”兩字。這兩個字是孫先生的手跡,原出自唐韓愈《原道》“博愛之為仁”一語,據説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宇送人。孫先生畢生以偉大的博愛精神致力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民族的獨立自由奮鬥不息,可以説“博愛”二字正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寫照。

由博愛坊向前走,是一段長480米,寬數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體設計,突出中國的傳統風格,莊嚴肅穆,獨具特色。為了體現孫先生的崇高偉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為陵的慣例,將墓室築於海拔約160米的全陵最高處。此外,整個陵區的建築植被講求中軸對稱,更給。人以法度莊嚴之感。請大家向前看,朝北順坡而上,依次有陵門、碑亭、祭堂和祭堂後的墓室等建築。而墓道兩邊的這些雪松、檜柏、銀杏、紅楓兩兩相對,代替了古代慣用的石人石獸,象徵着孫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質。雪松是世界四大觀賞樹種之一,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墓道盡頭是平台。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墓平面為“木鐸”形。鐸,就是平常我們説的大鈴鐺。在古代它是用來宣佈政教法令和戰爭令的。鐸的聲音宏亮,而且傳得很遠,有“使天下皆達道”的喻義。陵墓選用這樣一個圖式,讓人不禁想起孫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後人。這裏的平台廣場就是當年呂彥直設計的“自由之鐘”的下緣。這座宏偉的三拱門,是陵區的正式開端。它高16米,寬27米,進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崗巖築成的。中門橫額上是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思是説國家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這是孫先生畢生奮鬥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的極好註解。

過了陵門便是碑亭。亭正中這塊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國民黨元老譚延闓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鎦金顏體大字。當初討論立碑時,計劃由汪精衞、胡漢民等人分別撰寫銘文、墓誌銘等。可花了兩年時間也沒寫出來。大家都認為先生的思想功績是文字所無法概括的,於是索性不寫銘文,改用現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階層層疊疊。南京人常説中山陵的台階像是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所以來這兒遊覽的客人常常要問: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級台階呢?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來數數看,怎麼樣?

來到臨近頂端的平台,可以看見一對大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樣,是當時上海市政府捐贈的。大家仔細看,會發現在左邊那個鼎下面有兩個洞。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這是1937年末日軍攻佔南京時向中山陵炮擊造成的,這兩個洞就是當時留下的彈洞。如今雖時過境遷,但這兩個彈洞仍時時提醒我們莫忘國恥。距此不遠的前方還有一對仿古青銅鼎,那是.由孫先生的兒子孫科一家敬贈的。

拾級而上,終於登上頂台。由此既可鳥瞰,更宜遠眺。置身此間,背倚巍巍鐘山,耳聽陣陣松濤,更覺偉人的浩然正氣與大自然同存。祭堂處在鐘山半山腰,從博愛坊到祭堂總共有392級台階,高差約70米,平面距離700米。如從碑亭數起則有290級台階。建築師為避單調,將這392級台階分作10段,每段1個平台,總計有大小10個平台。更妙的是,從下向上看時一望到頂,石階連綿不斷,不見平台;而各位現在朝下看時,卻反而不見台階,只見平台了。這392級的數字並非巧合,而是暗喻了當時全中國三億九幹二百萬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對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現在大家面對的就是祭堂和墓室,這是陵墓的主體部分。當年呂彥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絕症而逝,常令後人發出“出師未捷身先死”之歎。祭堂是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長30米,闊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壘式的小建築物,並有兩座高12.6米的華表拱衞。祭堂屋頂為重檐九脊,上覆藍色琉璃瓦,外牆全用香港花崗巖砌成。祭堂門額上有“民族”、“民生”、“民權”陽文篆字,這是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導思想。居中的“民生”門楣上端,又有孫中山手書的“天地正氣”四字直額。

請各位跟我進入祭堂。祭堂內部以雲南產白黑色大理石鋪地。堂內有直徑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牆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見東西兩壁上所刻的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整個祭堂以黑白藍色為基調,均為中國傳統孝色。而鑲嵌彩色玻璃的內窗,在陽光照射下卻顯出另一番西洋風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風格,正與孫先生融貫中西的精神氣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孫中山着長袍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闊2.1米。這座雕像是當時世界著名的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羅.阿林斯基受孫中山葬事委員會之託,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並於1930年從巴黎運至中山陵的,全部造價150萬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六個片斷。它們分別是“如抱赤子”、“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國會授印”、“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經過祭堂來到墓室。墓門分兩道,第一道是兩扇美國產的紫銅保險門,門上的門釘和銅環上的神獸(椒圖)極富中國傳統特色,門楣上刻“浩氣長存”橫額,取孫中山為黃花崗烈土墓所書手跡。第二道門為獨扇銅門,上刻張靜江所寫“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閉建築,頂呈西式穹隆狀,以馬賽克鑲成國民黨黨徽圖案。室內圓形,鋪以大理石,直徑約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紅色大理石貼面。正中的圓形大理石壙,直徑4.33米,深1.7米,四周圍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欄杆。壙內墓穴上安放着孫先生穿中山裝的大理石卧像,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孫先生的遺體形象所作。孫先生的紫銅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處。為什麼祭堂內的坐像身着長袍馬褂,而這裏卻改穿中山裝了呢?原來當年國民黨內左右兩派矛盾尖鋭,以蔣介石為首的右派主張塑像穿長袍馬褂;而左派則主張穿中山裝。兩派意見不合,結果各搞各的,就出現了上述情況。

各位朋友,孫先生的遺體究竟是否還在中山陵,這是每一位來這裏的遊客最關心的問題。事實上,自孫先生逝世後,他的遺體的確是歷經磨難。1920xx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時,他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暫時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雲寺。1920xx年,被北伐軍打敗逃到北京的軍閥張宗昌,把失敗的原因歸咎為孫先生的遺體壓住了他的風水。於是他打算要焚化遺體。後經愛國將領張學良派兵保護,遺體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氣侵蝕。1920xx年5月28日靈柩由津浦鐵路從北京運抵浦口,6月1日運達中山陵。奉安大典儀式完畢後,即用水泥將靈柩澆入壙中。墓穴用花崗巖墊底,四周建隔牆,紫銅棺下有一特製楠木墊,棺上有一層密封着的水晶透明板。當年公祭時,站在石壙邊,扶欄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遺容。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曾準備將遺體運往重慶;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又曾想將遺體遷往台灣,但由於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受到工程界愛國人士和國民黨左派的極力勸阻,終於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廣場兩側後壁有一道門,通向墓堡公園。中為墓室寶頂,呈覆鐘形。墓堡後牆設有“中山陵建設史料展”,近200幅珍貴歷史資料展現了中山陵的建設和中山先生的遺體奉安全過程。

除了陵墓主體建築外,中山陵周圍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築設施,包括藏經樓、音樂台、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們大多是1920xx年奉安大典後,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於梅花山頂的博愛閣,是一位台灣同胞捐資興建的,於1993年11月12日孫先生誕辰127週年時落成。

各位朋友,孫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奮鬥,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採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了偉大的功勛,也贏得了中外進步人士的廣泛擁戴和頌揚。解放後,中山陵受到國家高度重視,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作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着來自世界各地的無數炎黃子孫與國際友人。人們懷着對中山先生偉大精神的崇敬與景仰來到這裏憑弔拜謁。在兩岸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對目前海峽兩岸的現狀,海內外炎黃子孫都衷心期盼着祖國統一、繁榮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來。彼時彼刻,倘若孫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會含笑長眠的。謝謝大家!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16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於1920xx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餘萬銀元,於1920xx年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1920xx年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裏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台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啟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説,他致力於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眾”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築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築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於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於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築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最新的江蘇中山陵導遊詞範文 篇17

中山陵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説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蹟,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説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説。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裏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據説,早在1920xx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説,我將來死後,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説,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