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河南導遊詞

河南總體導遊詞(精選18篇)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1

今天我們將登船遊覽薄山湖風景區,去領略大自然賜予駐馬店的瑰寶。

在去景區的途中,我把景區的基本情況向大家作一簡要介紹。薄山湖景區距確山縣城20公里,佔地面積66平方公里,潮水面積22平方公里,她是一個狹長的山谷湖泊,山環水繞,綿延25公里,如果我們從天空向下俯視,薄山湖像一條騰飛的青龍,酣醉於青山峻嶺之間。湖兩岸有十萬畝森林,覆蓋景區山巒、島嶼,環繞湖周。薄山湖景區由朗陵景區、大壩景區、東大山景區、九子溝景區國部分組成。今天我們遊覽活動主要安排在湖上,其間我們要遊覽湖心島、毛竹林、九子溝,遊湖還途經靈龜島、“綠色長城”、大鈎潭、禹王治水、處、駱駝巖、將軍壁、猴兒崖等,整個遊程約15公里,需要3~4小時。

現在,我們站在薄山湖大壩上。它雄偉壯麗,拔地而起,把薄山和李崗山緊緊連接在一起。大壩高48米,長545米,壩頂寬8米,庫容6億2千萬立方米。大壩東邊這座山叫薄山,古時屬朗陵縣,西漢高祖四年設縣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這裏是桐柏山區和伏牛山區的結合部。西南是連綿起伏、巍峨雄壯的千里桐柏山;西北便是雄偉壯闊的千里伏牛山。薄山即是臨近、迫近大別山的意思。

遊客朋友,請大家向前看,我們左前方的這個小島叫湖心島,小島呈橢圓形,像一條大鯨魚,隨着湖水水位的升降與南面的小島若即若離狀若母子。人們讚美湖心島為“山依碧水水繞山,山幽水靜魚鳥歡,世人都曉西湖美,人上湖心賽神仙”。湖心島以植物景觀最具特色,島的東南面是一個大型自然植物園,有南北植物470多種,其中最珍貴的植物有杜仲、野大豆、南京坷楠樹、日本花旗鬆、野皂英等。這裏是植物科普遊覽的園地。

聽景不如看景,好了,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下船信步湖心島,走進桃花源吧。大家都知道黃山的迎客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棵樹我們叫它薄山迎客梨(棠梨),它以昂揚的姿態歡迎各位的到來。前方這座亭子叫迎曦亭,是觀賞湖光山色的眺望點,在這裏,正對我們的這座山叫老虎嶺,如果是傍晚,夕陽輝映下,就像一幅“一虎來飲水,驚走打魚船”的潑墨畫卷。

大家看左前方湖中一扁圓形的小島,島的中部綠樹青青,島的兩頭芳草菌茵,酷似一隻惟妙惟肖的觀賞佳品綠毛龜,這就是萬年靈龜島。相傳是一隻萬年靈龜好心救了過海八仙之一的藍采和,但是又被粗心的藍采和誤了封仙機會,在這等了三千多年,化作這座萬年靈龜島。好了,現在請大家回到船上,繼續我們的遊程。

告別了鳥語花香的湖心島,我們下一個景點是翠竹溪。竹系禾本科多年生植物,我國竹的種類繁多,約250餘種,以江西奉新的大毛竹、廣西花坪的紡竹、湖南君山的湘妃竹、四川重慶的慈竹、安徽池州的羅漢竹最具特色。毛竹原產我國,生長快,產量高,材質好,用途廣,是我國經濟價值最高、栽培面積最大的竹種。毛竹竿高通直,竹材堅韌,紋理直,蔑性好,具光澤,是良好的建築和竹器用材,又是造紙的優質原料,還可製造樂器,工藝品等。我們前方這個港灣通向一條優美的山谷,那就是毛竹林景區。河南信陽、南陽、駐馬店市為毛竹栽培的北緣地帶,在小地形條件下,能正常生長、發育成林,您可以感受一下這條山谷的地形與眾不同之處。您看這片毛竹有的粗壯,有的稚嫩,滿眼弱翠葱蘢。竹以其有節、中空、常綠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讚譽,可入詩又可入畫,讚美竹子如“未曾出土先有節,即使凌雲也虛心”。清代畫家鄭板橋一生愛竹,他常引用蘇東坡的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好了,大家照過相後我們就到下一個景點“綠色長城”。隨着遊船的前行,我們將要到達灣轉景變的S型大峽谷了。現在請各位向右前方看那道山脊,您看它像不像咱們馳名中外的萬里長城呢?這裏就是薄山湖“綠色長城”景區。薄山湖還是鳥的王國,主要有鶴鷹、白鷺、灰鷺、雉、鶯鵲、啄木鳥、鷗、斑鳩、布穀鳥、百靈、白頭翁、畫眉等,大家看湖邊那些悠閒散步的白鷺,它是鷺科鳥類中最為秀美的一種,有著名的詩句為證:“一行白鷺上青天”。過去只有在千古詩句中才能領略的意境,在眼前的薄山湖卻是一幅平常景象。

薄山湖控制流域面積580多平方公里,湖內河漢縱橫,四周山巒起伏,植被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這些優越久地理環境,形成了湖內適宜多種魚類迅速生長的有利條條。據不完全統計有墨魚、黃刺魚、龜、鼈、黃鱔、蝦,蚌、螺等,還有在中原地區不多見的鯧魚、金色鯉魚、鯿魚、白鱔、翅腰(當地俗稱)等。最好的要算桂魚了,桂魚也叫花鯽魚,體形似鯽魚,比鯽魚寬而肥,頭部和背部有圓形黑斑,它的肉特別細,特香,吃起來味道獨特,是名貴的上等魚之一。薄山魚要用薄山湖的水來婉才好吃。客人最為稱讚的是四種清燉魚,即清燉花鰱、清燉鯧魚、清燉鯽魚、清燉甲魚。今天中午大家就能品嚐到我們薄山湖的“全魚宴”了。

現在橫在我們面前的這道長的山嶺,叫“舌頭山”,據史書記載,大禹治水是疏青衣水通溱水(溱水河),薄山湖就是接頭河堵壩而成。當年禹王帶領部下皋陶一隊人馬,來到這兒,發現“舌頭山”阻擋上游來水,夏季洪水氾濫成災,禹王就和他的部下駐紮在“舌頭山”對岸的亮子衝上,開挖“舌頭山”。人們為了紀念禹王治水,在亮子衝山建有禹王廟,白龍廟現在僅存遺址,廟裏的龍碑被當地老百姓收藏保存完好。

各位朋友,此刻我們來到了遠近聞名的“大鈎潭”。大家注意看,上游來水在舌頭山繞了將近360度,河水衝擊着亮子衝的崖壁,在這裏形成了一個深潭,這是薄山湖水最深的地方,深達50米。

繞過了大鈎潭,就到了駱駝巖。相傳它是大漠國的國王,因聽説南方多美景,便長途跋涉來到這裏。這兒山清水秀,景色優美,喝過河水以後,它就不願意離開這裏,成為今天我們薄山湖的“駱駝巖”一景。

過了駱駝巖就到了“糜龍柱”。這個石柱從水底直直伸出來,直指藍天,糜龍柱左邊的山林就是薄山湖原始森林帶。高大挺拔的馬尾松遮天蔽日,其間時不時有松鼠探頭探腦,野雞在湖邊展翅低飛,還有豺、狼、獾,最兇猛的要算野豬。野果有野山楂、山葡萄、野生獄猴桃、山李子、山柿子、山梨、棠梨、山核桃、沙果、無花果、八月炸、山棗、酸棗、栗子、石榴等,這些山果酸甜可口,以產量高,質量好,種類多而著稱。最著名的是薄山板栗,是豫南特產之一。

隨着遊船的前進,我們來到了九子溝口,我們東邊的這座山叫蘆塘山,海拔385米,魯王寨和九子溝都坐落在這裏,它山高林密,一面環水,三面峭壁,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只有一條山溝通往山寨。相傳殷商年間,封王的一名驍將羌尤跟着封王南征北戰。後來,封王施行暴政,殘殺無辜,羌尤不想跟隨一個昏庸殘暴的君王,他一路南下來到淮河流域溱頭河畔,發覺這一帶山環水繞,林深谷幽,物產豐富,便駐紮於蘆塘山上。當武王得知羌尤起兵反封的消息時,便派來特使,共商收編合併伐紂滅商大計。羌尤答應武王的要求,從此歸附於周。武王封羌尤為魯王。封王得知羌尤反叛,惱羞成怒地帶着兵馬攻打魯王寨。一場惡戰打的天昏地暗,不幸的是魯王九個兒子全部戰死在這條惟一通往山寨的山溝裏,後人至今還稱它九子溝。如今,山溝內古戰場、攻防工事屯兵谷、練兵場遺址以及九千多米寨牆的殘垣斷壁猶在,令人們憑弔遺蹟,遐想無限。請大家往前看,這裏九子溝口外湖灣的一道石壁,此地峭壁林立,巖石突兀,像一位身披盔甲,腰帶佩劍的大將軍,威武雄壯,高大挺拔,屹立在曲折迴旋的湖畔,引人注目,叫將軍壁。和將軍壁隔水相望的一扇巨大的懸崖峭壁就是猴兒崖了。壁高四十餘米,長達百餘米,崖上雲霧繚繞,崖下碧水深潭,崖面平整如牆,巖質裸露呈顆粒狀,在湖水輝映下閃閃發光。

我們站在對岸眺望,可見懸崖倒影“行舟側畔千帆過,鳥飛魚躍凌空起”,呈現出一幅名為“猴崖泛舟”的畫面。這便是《確山縣志》中記載的確山新增八景之一的:“浪水飛魚”景觀。每當大雨滂沱之時,條條山水從崖頂飛瀉而一,潭中浪花四濺,響聲轟鳴,氣勢澎湃。

女士們,先生們,不知不覺中我們的遊覽就要結束了,在此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歡迎您今後有機會再來薄山湖。再見!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2

內鄉縣衙

內鄉縣衙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朝代縣級官團衙門,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現存建築為清朝光緒二十年所建,自1984年對外開放以來,縣衙以其特有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自身魅力吸引了大批黨政領導和中外遊客,享有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的美稱。1996年11月被公佈為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縣衙的首部建築叫照壁,為青磚浮雕組成的一字形建築物。照壁的正中在一個形似麒麟的怪獸,貪,這是一種神話傳説中的貪婪之獸,傳説它能吞下金銀財寶,從畫上可以看到它的腳下和四周盡是寶物,但它並不滿足,張着血盆大口,妄圖吞吃天上的太陽,結果卻落了個粉身碎骨,葬身懸崖的可悲下場,照壁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創,主要是警戒官員不要貪贓枉法。

照壁對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的南面書菊潭古治,北面書宣化二字,是知縣每月的七年級、十王宣講聖諭、教化百姓的地方。

大門面闊三間,明間為過道,東梢間的前半間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擊鼓鳴冤之用;西梢間的前半間立有兩通石碑,上面刻有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更增加了縣衙的來嚴肅性。大門是門子打更報時、監管進出人員的第一道防衞之門。我們進大門後,現在看到東邊的建築叫寅賓館、衙神廟、三班院,西邊建築是膳館和國內僅存的清代監獄。從大門古巴大堂百米甬道的中央有道門,叫儀門,是官府的第二道下門。中間的大門過去時常不開,只在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州、府官員時才可打開;儀門東西兩邊還各有一個小門,東邊的門叫生門,過去時常開着,鵂人們的日常出入,西邊的門叫死門,又叫鬼門,當犯人被判處死弄之後,從西門拉出去行弄,所以舊城處決犯人叫走西門或上西天。

現在我們過了儀門,你能看到的這座高大壯觀的建築特就是縣衙的大堂了。大堂前甬道的兩側,東為吏、户、禮房,西為兵、弄、工房。六房是舊時衙門的職能辦構。大堂東邊的建築為縣衙,西邊的建築為主簿衙、縣丞、主簿分別為八品和九品。大堂是知縣發佈命令、舉行重大典禮和公開審理大案、要案的地方。

堂肖的抱柱聯是清代的御史魏向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如負國何忍負之。堂中央的設施叫曖閣,是專為知縣審案設的公堂,曖閣的正中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着審案用的文房四寶和紅綠頭籤。綠頭籤是捕任命不,用來捕人的;紅頭籤是刑籤,下令動刑的。正面屏風上繪海水潮日圖寓意為官者要明如日月,清似海水。圖上的飛鳥叫白鷳鳥,是正五品官的標誌,過去一般的縣設的是七品縣令,不設曖閣,而內鄉過去統管的轄區較大,包括現在的西峽全境、淅川東南的部分鄉鎮,所以在內鄉縣衙為五品官者不乏其人。清代的知縣審案的時候,由東側走上曖閣,然後原被告才能被帶上來,跪在堂前的跪石上,東邊正方形為原告石,西邊長文武為被告石,因為在有的案件中涉及有同案犯,所以這裏的被千石比原告石長一些。

大堂後為門子房。守衞門子房的人叫門子,是由知縣的親屬或新近的人擔當,實際上他們是官員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與民信息溝通的惟一途徑。對老百姓來説,不論是告狀還是辦事,最先接觸的就是衙門裏看門的門子,於是他們中的一些奸滑者便利用職務之便索取賄賂,時間一長,門子逐漸變成了門路的意思。現在人們常説的走門子走門路之類的就是從這裏演變過來的。

門子房後有一屏門,我們空過屏門,進入二堂,這裏是知縣調解處理一般案件的地方。堂肖抱柱聯: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輕這是要求為官者即要做到法律面前親疏平等,又要做到對證據不足沿存疑問者慎重對待,從輕發落,避免冤枉好人。這副對聯用到親、故、重、輕四個字,真實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為官者的執法思想,平仄順暢,恩威並施。大家看,二堂正中懸一匾額琴治堂,這裏的琴治是引用了《呂氏春秋中的一個典故,説的是宓子踐在任單父縣令時,身不下堂,鳴琴而治,輕輕鬆鬆地把單父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任縣令巫馬期卻奔波於民間,凡事都要新自去做,他便去問宓子踐這其中的緣故。宓子踐就告訴他説,我是重人,你是重於出力,用人者安逸,出力者當然勞累,後來的人們就用琴治來比喻鳴琴而治,以此來稱頌為官者知人善任、政簡弄輕。後來的地方官們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用人之道能夠與宓子踐相比,就把二堂稱為琴治堂二堂靠牆放置的是型具。東側放笞杖,即打板子時用的竹板子。西連有夾棍。拶子是清朝時審訊女犯專夾手指的型具。夾棍這種弄具始於宋代,俗稱三木之刑,專夾小腿,適用於一些證據確鑿卻拒不吐實情的男性案犯。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夫子院,就是師爺辦公的地方。過去的師爺是由主人自稈聘請或從家鄉帶來,主張言從則留,言不從則去,他與主人之間是非常親密而平等的賓主或朋友關係,屬知縣慕僚,幫助知縣參政議事,大多是一些有知識、有才華的人,所以包括知縣在內都尊稱他們為老夫子,而他們辦公的院子就稱為夫子院了。院內有一棵元代的桂花樹,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了。桂花樹的旁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南天竺,取竺和桂的諧音為主貴,意為一般的庶民百姓不能輕易進來,只有達官貴人方可到此。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3

地處河南北部的新鄉是一座色彩斑斕的文化城市。早在8000多年前,新鄉已經有人類活動。新鄉古稱庸國,春秋屬衞,戰國屬魏,漢為獲嘉,至隋文帝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鄉縣,至今已有1400餘年。新鄉是著名戰爭牧野大戰發生地。周武王會盟八百諸侯戰於牧野,迫殷紂王登鹿台自焚。姜尚衞河垂釣、比干剖心忠楝、圍魏救趙、張良刺秦、官渡之戰、陳橋兵變都源於這片土地。距新鄉市15公里處有比干廟。比干,是歷史上以死諫君的忠臣。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裏,把比干和夏朝的關龍逢、戰國的屈原、三國的諸葛亮和唐朝的魏徵同列為敢言直諫的愛國者。現存的比干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民間,人們視比干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尊其為文財神、文曲星,世享馨香。另外,比干還是裘皮行業的始祖。姓氏血緣中,蕭鍾葉尤沈林六籣同堂,王孫辜(上比下幹)紀柴林血緣同宗。歷代官祭和民祭形成了豐富的祭祀習俗。祈福避禳、求財問祿,濃郁的財神信仰,經久不衰,香火鼎盛。20__年,比干祭典被列為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__年,比干誕辰百年大典,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中國僑聯、河南省政府各級政要和海內外各界人士、比干後裔共聚比干文化廣場,隆重祭拜比干公,活動規模大、影響深、意義遠,為歷年來之最。每年農曆四月初四的比干誕辰紀念活動已日漸成為河南著名的活動文化品牌。目前,景區環境優美、設施更加完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區、河南省園林單位、河南省大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基地,是廣大遊客遊覽觀光和海內外比干後裔尋根謁祖、陶冶情操的聖地。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4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各位嘉賓的光臨,今天我帶大家遊覽的是太吳伏羲陵。太吳陵坐落在誰陽縣城北,古蔡河畔,城湖之濱,是祭祀三皇之首太吳伏羲氏的大型陵廟,佔地875畝,建築雄偉,殿宇巍峨,古柏參天,勁鬆疊翠,號稱天下第一陵,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淮陽老城通往北關途中路東環城湖裏,有個方形土崗,那便是伏羲當初畫八卦的地方,叫做八卦台。台中央有座八卦亭,亭頂天棚上畫有伏羲先天八封圖。亭東有棵歪柏樹,便是傳説中的那棵神奇的八卦柏。八卦台南邊有一片較深的城湖水域,便是伏羲養白龜的地方,叫做白龜池。

説來也巧,1984年夏天的一個早晨,一少年在白龜池裏竟釣出一隻稀世白龜,重2.3市斤。周身潔白,玲瓏剔透。其蓋上花紋居然和傳説中講的完全相符,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重視。但因管理條件簡陋,顏色已賂有改變,淮陽縣已於1997年8月1日又由這一少年將其放歸蔡池。

伏羲氏生於成紀,他率領部落,由西向東,逐水草而牧,選擇了黃淮平原,定都宛丘(今河南誰鉑)。伏羲在人類社會從母系到父系,由野蠻向文明進化時期,以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立下了偉大的功績。伏羲功蓋百王,德配天地。他的主要功德是結網罟、興漁獵,養牲畜、充庖廚,畫八封、造書契,作甲歷、定四時,造琴瑟、歌扶徠,正姓氏、制嫁娶,建屋廬、始定居,嘗百藥、制九針,造於戈、飾武功,以龍紀官、分理海內。他在以古陳為中心的黃淮平原上,掀開了華夏文明的歷史序幕。後人因此稱他為人祖、斯文鼻祖、龍師。太吳即是人民對伏羲的讚詞,意為伏羲功德無量,象日月那樣光明。

傳説伏羲氏在位114年,死後葬於陳。為紀念祖先功德,很早以前,人們就在宛丘築陵、建廟。據記載,伏羲陵墓始建於春秋,漢代在陵前建祠,以後歷代帝王不斷擴建太吳陵,成為帝王朝祖祭拜的重要場所。歷史上由於黃河多次改道,明以前的建築除蘇氏中書《太吳伏羲氏之墓》的墓碑外,其他已被洪水吞沒殆盡。明英宗於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在一片廢墟上重建陵園,後又在清代多次修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太吳陵園區。

我們現在看到的陵園內建築多為明代建築,其建築結構與明代皇宮相仿。整個陵廟的佈局分為內外二城,內城叫紫禁城,外城叫皇城。城垣高3米,上有城垛。陵園內殿宇琉金,樓閣掩翠,金碧輝煌,華彩璀璨。沿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建有渡善橋、九龍照壁、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玉帶橋、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仰觀門、俯察門、鐘鼓二樓、東西廊房、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寢殿、先天八封台、伏羲陵。大家聽到建築的命名後,就知道整個陵區都藴含着伏羲先天八卦的基本原理,。一字形照壁,象徵混沌未開的無極門意為由無極而生太極。術極門兩側三才門。三才門根據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命名,五行門,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太極門東西的仰觀門、俯察門意味着太吳伏羲氏仰觀察而畫八卦。根據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又有兩儀門、四象門。

統天殿顯示大哉乾元乃統天之意,表明太吳伏羲氏一統天下,至高無上之地位。顯仁殿源自《繫辭傳、)顯諸仁,藏諸用。太始門,太始者,原始之萌也。統天殿俗稱大殿,是陵廟中軸線上最主要的建築。殿高17米,面積390平方米。該殿單檐歇山式,面闊5間,進深3間。脊上中間三節彩釉陶樓,樓下有一小龕,龕內方框雕楷書太吳伏羲殿5字,兩邊配以獸馱葫蘆,騎馬武士(二十八宿)。殿正門上懸:伏羲蒼精,初造王業,畫封結繩,以理海內,象天法地,抱一木式為,斯文鼻祖,一畫開天等木匠。明間檐柱楹聯華夏文明三始祖;淮陽伏羲第一人。中間匾額書寫寶笈開源,名跡久傳八個大字,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徹筆。殿內鐵鑄楹聯後天地。而生,朱園猶堪尋聖蹟;立帝王之極,白雲常此護靈墟。此外還有:人根之祖、中國一人,教以人倫;萬派一系,佑我無疆,默佑黎民等匾額。殿中設落地罩式神龕,青石座位。龕上據為花冠形,雕都宛丘,結網罷,養犧牲,作甲歷,畫八卦,定嫁娶,龍紀官,造琴瑟,葬於陳九幅浮雕圖案。憲內塑有太吳伏羲氏像:頭生雙角,腰着虎皮,肩披樹葉,赤腳袒腹,手託先天八卦太極盤。左右配享朱襄、吳英。殿前設月台高七級,可容千人跪拜。月台兩側配東西廊房、鐘鼓二樓,形成一座莊嚴的四合大院。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

顯仁殿位於統天殿後,是一座雙檐挑角的建築,它面闊7間,進深5間,坐落在13級直壁式高台之上。龍鳳大脊,殿周有迴廊,用獨特的地方手法彩繪。殿台東北角方石上有一孔,傳為子孫窯。殿前原有鐵熊一對(今無存),清康熙年間重修碑兩通。

朱仙鎮導遊詞 中嶽廟導遊詞 岳飛廟導遊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遊詞

出太始門,經八封台、陵桓門,便是太吳伏羲的陵墓。陵高20多米,邊長182米,上呈圓形,下有方座,象徵天圓地方,顯得高大雄偉;氣魄非凡。陵前有宋代青石碑一通,寬3尺,高15尺,上有太吳伏羲氏之墓7個大字,據傳碑為蘇小妹用絲巾作筆寫成。陵左右各立明重修碑一通。陵上有白擅,周有古檀,蒼翠崢嶸,濃蔭匝地。人們1976年發現陵西側古柏樹權間長出一顆白檀樹,枝葉茂盛,當地人稱兩柏夾一檀,打的糧食吃不完。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5

堯山景區不僅是一座以自然風光著稱的大山,而且是一座有豐富傳説故事的人文之山。考察堯山景區地區的傳説,大致可將其分為幾個類型。

關於堯的傳説。堯山景區得名很早,《山海經》中有“大堯之山”之稱,關於稱名堯山景區的原因,曾做過魯陽太守的我國著名的地理學者北魏酈道元就認為:“魯縣立堯祠於西山,謂之堯山景區也。”堯是有偉大功業的中華文明先祖,又是傳説時代的人物,許多地方都有其活動的傳説,堯山景區也不例外。

堯山景區之2800多米花崗巖滑道堯山景區最絕妙的道路乃號稱天下第一滑的堯山景區滑道,俗稱滑滑梯,2800多米的花崗巖滑道,在密林中區區折折,順山而下,自攬勝台北下至白牛城口,以自然山勢下延,盤旋曲折。全長2800米,分為六段,每段均在400米左右,滑道槽用拋光花崗巖板鋪貼,槽寬60釐米,扶手高40釐米,依靠重力自然下滑,安全、舒適,遊人乘坐滑道既減輕下山的疲勞,又可以享受下滑中的驚險刺激。沿途可觀二將軍、聚景台、青龍背、西城將軍、巨蛙峯、和合峯、北城門等景觀,真可謂天下第一滑。

石鳳索道,在石人溝口至鳳凰台南側,全長999米,垂直341米,裝有70個吊籃,一字拉開,循環轉動,每小時可單線運客320人。這70個黃色吊籃,好似兩串燈籠,在綠色的山谷中,緩緩上下飄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在這裏,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可以盡情盡興地滑,無拘無束地滑,置身其中那歡聲和笑語,早已將登山的疲勞拋到九霄雲外,那童年的歡樂又在大山中再現它不僅減輕遊人登山的疲勞,又給景區增添一道風景。

堯山景區之九曲瀑布“飛瀑掛絕壁,幽泉石上流。”堯山景區有無數迷人的山泉、溪流、瀑布與深潭。堯山景區的山泉,活潑俏皮,似呵似鬧,如泣如訴,善於變化,富有生機。數百山泉匯成清澈的溪流,像山魂的精靈,淙淙潺潺,叮叮咚咚,一邊與行人對歌,一邊充當嚮導。

沿着溪流從深山幽谷騰跳而出,遇到懸崖絕壁,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輕盈飛瀉者有,磅礴瀟灑者有,丈二八尺者有,高懸數十丈者也有。滴水穿石,積水成潭。九曲瀑布、黑龍潭、白龍潭、百尺潭……藏身於陡澗,隱形於山林。在眾多瀑布中,九曲瀑布和白龍潭瀑布最為壯觀。九曲瀑布:由於水流下切磨蝕與巖石承受侵蝕能力不同等因素,斷崖上形成數個深度0.3-1.5米不等的凹窩,呈之字形自上而下分佈,使壁面凹凸不平,水流形成三彎九曲之狀。白龍潭瀑布:水從山頂直瀉而下,奔騰飛流如白龍降臨,激越水聲似虎吼雷鳴,聲傳數裏之外。

飽覽如夢如幻的自然風光後,你還可以在景區內洗洗温泉。在堯山景區腳下,沿沙河谷地一線,有上湯、中湯、下湯等五處天然温泉羣。水温高達60多度,温泉含有20多種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醫療價值。

此外,堯山景區景區內還分佈着世界第一大佛中原大佛、原始古樸的百瀑峽民俗風情谷、千年古剎文殊寺、鮮為人知的祕洞山莊、亞洲最大的航空博覽中心等景點。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

鄭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在3500年前,這裏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鄭州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孕育了中華民族及其光輝燦爛的文化。曾有夏、商、管、鄭、韓5朝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為州。轄區內發現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據史籍記載,中華民族始族黃帝的出生地軒轅之丘,位於鄭州市境內的新鄭。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代曾建都於陽城(今鄭州市登封),商王仲丁遷都於?(今鄭州市區),周武王封叔鮮于管(今鄭州市區),表明鄭州地區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是國家的政治中心。

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後在新鄭建都,長達500多年。秦漢時期,鄭州地區始置滎陽、鞏、京、新鄭等縣,滎陽一度成為“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之後,歷代先後在鄭州地區設置滎陽郡、北豫州、滎州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將滎州改為鄭州。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管城作為鄭州、管州州治,成為鄭州地區政治、經濟中心。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和通濟渠後,鄭州一度“商旅往返,船乘不絕“,成為全國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北宋建都汴京後,鄭州屬京畿路,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為西輔,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明初,鄭州劃歸開封府。清代,鄭州為兩次升為直隸州。

本世紀初,由於平漢和隴海鐵路在鄭州交匯,鄭州的民族工業、手工業和商業得到較快發展。1923年,鄭州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二七“大罷工,在中國工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1929年至於1931年鄭州曾一度廢縣設市。1948年月10月22日,正式建立了鄭州市,1954年成為河南省省會。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7

各位朋友,上午好,歡迎到安陽參觀遊覽,這裏是千年帝都,是甲骨文的故鄉,《易經》的發祥地,是紅旗渠精神的誕生地。著名的文王演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岳母刺字都曾發生在這裏。今天,這片美麗的土地伸開雙臂歡迎你們的到來。首先感謝大家對安陽中旅的信任,其次我也很榮幸能夠陪的大家一同出遊,我叫,大家叫我小*就可以拉,這邊開車的是*師傅,今天由我們為大家服務,如果各問位有什麼要求呢就儘管吩咐,我們會盡量滿足大家,在此呢,小*就先祝願大高興而來,滿意而歸,希望安陽之旅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伴隨着陽光的升起,我們的按捺以內感一日遊也開始了,多少年來,安陽以其獨有的風韻吸引着無數中外遊客,它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歷史文化名城。、等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後到安陽視察,並對古都的的發展給予厚望!

安陽位於河南省最北部,地處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匯處,轄五縣市四區,總面積7413平方公里,總人口516萬,是豫北區域性的中心城市!

早在3320xx年前,商王盤庚遷都“小屯”一帶,這裏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着穩定疆域,長期定居的國都。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曾寫詩稱讚:“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其後,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曾在此建都,時達380年。

安陽旅遊資源豐富,有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博物苑,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世界上最重要的的青銅器“司母戊”大鼎都出土與此。還有岳飛廟,天寧寺塔,修定寺塔,小南海石窟等歷史古蹟,有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國際跳傘滑翔基地——林濾山,海鷗於太行大峽谷,五龍洞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觀,而且有高蹺、旱船、龍燈等民間絕技,道口燒雞、老廟牛肉等風味小吃,還有紅旗渠香煙等知名品牌!

安陽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有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和礦產資源,而且是河南的重工業基地,相信勤勞的安陽人民在、帶領下,一定能把安陽的明天建設的更加燦爛輝煌!·

那麼在安陽豐富的文化 瑰寶中,殷墟無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顆。

殷墟位於安陽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是一處規模巨大的商代文化遺址,距今已有3320xx年的歷史,自公元前1320xx年盤庚遷都於殷,在長達255年間,這裏一直是商代晚期的政治、科技、文化中心,商滅之後,這裏淪為廢墟,稱“殷墟”。

這片充滿神祕色彩、思古幽情的土地,讓一個古老的朝代從傳説中走出,也把我們帶進了對古代文明的無限遐想之中,然而數千年的繁華早已煙消雲滅,曾有學者歎道:“不看殷墟是個遺憾,看了殷墟更覺遺憾!而殷墟博物苑的興建結束了這歷史的遺憾,氣勢恢弘的商朝宮殿和陵墓,製作精美、紋飾細膩青銅器,造字成熟的甲骨文等歷史遺存,構成了殷詡獨特的文化內涵,它為世界、為 東方、為中國,增添了一道絢麗的景觀!

好了,各位朋友,請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跟隨小*一起來親近殷墟,感受殷墟把!

景區:在我們偉大祖國的文化寶庫中,有着數不盡的文化瑰寶,舉世聞名的甲骨文,就是其中光彩奪目的一顆!

“一片甲骨驚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不但那結束了倉頡造字的是神話,也使一個普通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屯村舉世聞名,隨着對按捺以內感殷墟的全面發掘,一個古老王朝的都城遺址及光輝燦爛的殷商文化昭然於世!威力紀念這中華第一都,勤勞的安陽人民在此建造了博物苑,取名“殷墟博物苑”,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世界文化遺產!

各位朋友,剛才我們看到的苑門,是依照甲骨文的“門”字而建,堪稱華夏“門”的鼻祖,那麼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是今天漢字的鼻祖~

説起甲骨文,千謝萬謝王懿榮先生,相傳在我們腳下還是農田的時候,周圍的村民就經常在地裏挖出一些骨片,但當時他們並不知道是社麼?後來因村裏的剃頭匠李成技術不佳,總是把客人的頭髮刮破,又沒錢買藥,便把這些骨片磨成碎末塗在傷口上,誰知血竟真的止住拉,才知道這是中藥中的一味,稱為“龍骨”,開始大量賣到藥店,可大多數藥店只收購不帶字的龍骨,所以許多村民就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後再出售,非常遺憾,不知多少病人都把甲骨文喝肚子裏了呢!幸好還是有些骨片被賣到京津地區被王懿榮發現,並被確定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一個展櫃,是著名的H127甲骨片堆積坑模型,1936年出土,是目前殷墟發現甲骨文最多的一次,共有17096片。在商代,甲骨文是皇室貴族在進行占卜活動後,將有關占卜內容寫在有關占卜的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

商王從事占卜活動十分頻繁,幾乎無事不佔,無事不卜,商王占卜一般是由專人來進行的,他們先在已選好的龜甲或牛肩胛骨的背面鑿一些排列整齊的小圓孔,圓孔的旁邊再鑿一條長槽,然後把燃燒的木炭放到裏面濁燒,骨頭受熱後,正面就會隨着“卜”的一聲出現裂紋,商王局勢根據這些裂痕來判斷事情的吉凶。那麼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禍福,判斷吉凶的一些記事,因此呢,我們也稱這些文字為甲骨卜辭,內容涉及星象-曆法-農業-軍事等各方面內容,這個甲骨坑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和檔案庫!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甲骨文碑林,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形狀的甲骨文碑刻,共30通。

您看這塊碑,原甲骨片有甲骨之王的美稱,文字達125個,是一塊完整的龜板,聽説當時賣這片甲骨的人,用賺來的錢,買了20畝地呢!

再看這塊碑,它記載的是天象情況,準確的紀錄了彩虹的形成條件和出現的過程,是我國古代關於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紀錄!

好,朋友們,您不妨自己去琢磨一下,看看到底是什麼字,然後和碑後的漢字對照一下,看您是否猜對了呢?

如果説羅塞塔牌的發現是打開通向古埃及文明之門的鑰匙,那麼安陽殷墟的出土便是展開了一幅失佚已久的中華民族歷史畫卷!它和古埃及的紙草文字,巴比倫的泥版文字,以及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一樣,是整個人類的文化瑰寶,在世界文明發達史上佔據着重要的地位,放射着絢麗的光輝!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8

各位朋友,上午好,歡迎到安陽參觀遊覽,這裏是千年帝都,是甲骨文的故鄉,《易經》的發祥地,是紅旗渠精神的誕生地。著名的文王演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岳母刺字都曾發生在這裏。今天,這片美麗的土地伸開雙臂歡迎你們的到來。首先感謝大家對安陽中旅的信任,其次我也很榮幸能夠陪的大家一同出遊,我叫,大家叫我小*就可以拉,這邊開車的是*師傅,今天由我們為大家服務,如果各問位有什麼要求呢就儘管吩咐,我們會盡量滿足大家,在此呢,小*就先祝願大高興而來,滿意而歸,希望安陽之旅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伴隨着陽光的升起,我們的按捺以內感一日遊也開始了,多少年來,安陽以其獨有的風韻吸引着無數中外遊客,它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歷史文化名城。、等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後到安陽視察,並對古都的的發展給予厚望!

安陽位於河南省最北部,地處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匯處,轄五縣市四區,總面積7413平方公里,總人口516萬,是豫北區域性的中心城市!

早在3320xx年前,商王盤庚遷都“小屯”一帶,這裏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着穩定疆域,長期定居的國都。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曾寫詩稱讚:“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其後,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曾在此建都,時達380年。

安陽旅遊資源豐富,有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博物苑,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世界上最重要的的青銅器“司母戊”大鼎都出土與此。還有岳飛廟,天寧寺塔,修定寺塔,小南海石窟等歷史古蹟,有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國際跳傘滑翔基地——林濾山,海鷗於太行大峽谷,五龍洞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觀,而且有高蹺、旱船、龍燈等民間絕技,道口燒雞、老廟牛肉等風味小吃,還有紅旗渠香煙等知名品牌!

安陽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有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和礦產資源,而且是河南的重工業基地,相信勤勞的安陽人民在、帶領下,一定能把安陽的明天建設的更加燦爛輝煌!·

那麼在安陽豐富的文化 瑰寶中,殷墟無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顆。

殷墟位於安陽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是一處規模巨大的商代文化遺址,距今已有3320xx年的歷史,自公元前1320xx年盤庚遷都於殷,在長達255年間,這裏一直是商代晚期的政治、科技、文化中心,商滅之後,這裏淪為廢墟,稱“殷墟”。

這片充滿神祕色彩、思古幽情的土地,讓一個古老的朝代從傳説中走出,也把我們帶進了對古代文明的無限遐想之中,然而數千年的繁華早已煙消雲滅,曾有學者歎道:“不看殷墟是個遺憾,看了殷墟更覺遺憾!而殷墟博物苑的興建結束了這歷史的遺憾,氣勢恢弘的商朝宮殿和陵墓,製作精美、紋飾細膩青銅器,造字成熟的甲骨文等歷史遺存,構成了殷詡獨特的文化內涵,它為世界、為 東方、為中國,增添了一道絢麗的景觀!

好了,各位朋友,請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跟隨小*一起來親近殷墟,感受殷墟把!

景區:在我們偉大祖國的文化寶庫中,有着數不盡的文化瑰寶,舉世聞名的甲骨文,就是其中光彩奪目的一顆!

“一片甲骨驚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不但那結束了倉頡造字的是神話,也使一個普通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屯村舉世聞名,隨着對按捺以內感殷墟的全面發掘,一個古老王朝的都城遺址及光輝燦爛的殷商文化昭然於世!威力紀念這中華第一都,勤勞的安陽人民在此建造了博物苑,取名“殷墟博物苑”,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世界文化遺產!

各位朋友,剛才我們看到的苑門,是依照甲骨文的“門”字而建,堪稱華夏“門”的鼻祖,那麼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是今天漢字的鼻祖~

説起甲骨文,千謝萬謝王懿榮先生,相傳在我們腳下還是農田的時候,周圍的村民就經常在地裏挖出一些骨片,但當時他們並不知道是社麼?後來因村裏的剃頭匠李成技術不佳,總是把客人的頭髮刮破,又沒錢買藥,便把這些骨片磨成碎末塗在傷口上,誰知血竟真的止住拉,才知道這是中藥中的一味,稱為“龍骨”,開始大量賣到藥店,可大多數藥店只收購不帶字的龍骨,所以許多村民就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後再出售,非常遺憾,不知多少病人都把甲骨文喝肚子裏了呢!幸好還是有些骨片被賣到京津地區被王懿榮發現,並被確定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一個展櫃,是著名的H127甲骨片堆積坑模型,1936年出土,是目前殷墟發現甲骨文最多的一次,共有17096片。在商代,甲骨文是皇室貴族在進行占卜活動後,將有關占卜內容寫在有關占卜的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

商王從事占卜活動十分頻繁,幾乎無事不佔,無事不卜,商王占卜一般是由專人來進行的,他們先在已選好的龜甲或牛肩胛骨的背面鑿一些排列整齊的小圓孔,圓孔的旁邊再鑿一條長槽,然後把燃燒的木炭放到裏面濁燒,骨頭受熱後,正面就會隨着“卜”的一聲出現裂紋,商王局勢根據這些裂痕來判斷事情的吉凶。那麼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禍福,判斷吉凶的一些記事,因此呢,我們也稱這些文字為甲骨卜辭,內容涉及星象-曆法-農業-軍事等各方面內容,這個甲骨坑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和檔案庫!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甲骨文碑林,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形狀的甲骨文碑刻,共30通。

您看這塊碑,原甲骨片有甲骨之王的美稱,文字達125個,是一塊完整的龜板,聽説當時賣這片甲骨的人,用賺來的錢,買了20畝地呢!

再看這塊碑,它記載的是天象情況,準確的紀錄了彩虹的形成條件和出現的過程,是我國古代關於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紀錄!

好,朋友們,您不妨自己去琢磨一下,看看到底是什麼字,然後和碑後的漢字對照一下,看您是否猜對了呢?

如果説羅塞塔牌的發現是打開通向古埃及文明之門的鑰匙,那麼安陽殷墟的出土便是展開了一幅失佚已久的中華民族歷史畫卷!它和古埃及的紙草文字,巴比倫的泥版文字,以及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一樣,是整個人類的文化瑰寶,在世界文明發達史上佔據着重要的地位,放射着絢麗的光輝!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9

地處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西,地處伏牛山東段。因堯孫劉累為祭祖立堯祠而的名。1980年後這裏成為人們嚮往的旅遊勝地,先後多次被評為河南省“十佳風景名勝區”、“十佳旅遊好去處”和“河南最美的地方”。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__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__年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__年晉升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

風景區總面積268平方公里,被專家評價為具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峨嵋之秀、黃山之奇、張家界之幽”,集“雄、險、秀、奇、幽”於一體,同時藴含着豐富的歷史文化,是平頂山市優秀旅遊資源的代表。

河南堯山(石人山)得名源於當地村民發現此間眾多山峯都長得像人。此前,有關專家建議將石人山改名為堯山,曾在市民中引起很大的爭議。

支持改名者認為,石人山原來就叫堯山,現在的名字石人山不能反映出其固有的文化底藴,隔斷歷史傳承的脈絡,喪失寶貴的人文氣息。反對者認為,石人山在全國已經很有名氣。恢復為堯山會對原來景區的知名度產生影響。為了把石人山改名的不利影響降低,提高堯山的知名度,平頂山市旅遊局將在最近一段時間裏推出一系列活動,大張旗鼓地宣傳“河南堯山”這個品牌。

堯山風景區山峯奇特,瀑布眾多,森林茂密,温泉優良,人文景觀輝煌,集雄、險、秀、奇、幽於一體,分為冬凌潭、石扉玉章、三岔口、白龍潭、半仙居、石人、雞冠石、白牛城、祕洞、温泉十大部分。專家評價具有華山之險、峨嵋之峻、張家界之美、黃山之秀。是旅遊觀光、避暑、療養、科研、探險的好地方。

大山壁立,異峯如塑,怪石紛呈,是堯山自然風光的一大特色。站立主峯玉皇頂上,千巖萬壑,飛龍走鳳,遠近高低,景色迥異,構成了一幅幅美不盡收的圖畫。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曾兩次登上堯山,併為堯山的秀色所陶醉,欣然留下了“中原獨秀”的墨寶。

堯山簡介之名字傳説:堯山也稱大龍山,是堯的裔孫劉累立堯祠紀念先祖的地方,為天下劉姓發源地,又因山上眾多石峯酷似人形,後史稱之為石人垛、石人山。更多傳説點擊河南堯山傳説

堯山簡介風景,堯山風景區的奇峯怪石、山花、紅葉、飛瀑、温泉、湖面、雲海、原始森林、珍禽異獸及人文景觀構成了完整的風景體系,現已命名的景觀有240多處;60-200米高的瀑布17處,高的石柱40多處,石人、將軍峯、千丈巖、和合峯、白牛城口、王母轎、通天河、九曲瀑布、鬼門關、南天門、報曉峯、猴子觀音等景點遍佈景區。尤其著名的人工修建的堯山大佛,堯山漂流河道和堯山滑雪場,讓人歎為觀止。

尤其迷人的是那些山泉、溪流、瀑布與深潭。堯山的山泉,活潑俏皮,似呵似鬧,如泣如訴,善於變化,富有生機。數百山泉匯成清澈的溪流,像山魂的精靈,淙淙潺潺,叮叮咚咚,一邊與行人對歌,一邊充當嚮導。沿着溪流從深山幽谷騰跳而出,遇到懸崖絕壁,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輕盈飛瀉者有,磅礴蕭灑者有,丈二八尺者有,高懸數十丈者也有。滴水穿石,積水成潭。

黑龍潭、白龍潭、百尺潭……藏身於陡澗,隱形於山林。在眾多瀑布中,九曲瀑布和白龍潭瀑布最為壯觀。九曲瀑布:由於水流下切磨蝕與巖石承受侵蝕能力不同等因素,斷崖上形成數個深度0.3-1.5米不等的凹窩,呈之字形自上而下分佈,使壁面凹凸不平,水流形成三彎九曲之狀。白龍潭瀑布:水從山頂直

瀉而下,奔騰飛流如白龍降臨,激越水聲似虎吼雷鳴,聲傳數裏之外。低處,水珠飄灑,浪花飛濺;高處,雲水煙霧,瀰漫凌。潭中游魚,忽隱忽現,忽聚忽散,沒浮自若。

河南堯山風景區簡介的相關資料文獻,王安石曾言: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寡。而天下奇偉瑰怪之觀,常在於險遠。堯山深林野蔓,即使奇葩深藏也名不世傳。然三十六處名勝,七十二個景點,處處綺麗如畫,每處都有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和奇妙的神話傳説。

上古地理名著《山海經》稱“大堯之山,其木多鬆、柏,多梓、桑……”

西漢班固《漢書?地理志》載:“魯陽堯山,水所出。”漢代魯陽縣即今魯山縣,當時隸屬於南陽郡;水即今沙河。

東漢許慎《説文解字》在解釋“堯”字時説:“水出南陽魯陽堯山東北,入汝,從水,聲。”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水出南陽魯山東北。”宋金地理書《元豐九域志》載:“汝州魯山縣有堯山、水。”

清代地理著作《水道提綱》載:“沙河即古堯水,俗曰沙水。源出魯山縣西境之堯山。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10

各位朋友,上午好,歡迎到安陽參觀遊覽,這裏是千年帝都,是甲骨文的故鄉,《易經》的發祥地,是紅旗渠精神的誕生地。著名的文王演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岳母刺字都曾發生在這裏。今天,這片美麗的土地伸開雙臂歡迎你們的到來。首先感謝大家對安陽中旅的信任,其次我也很榮幸能夠陪的大家一同出遊,我叫,大家叫我小*就可以拉,這邊開車的是*師傅,今天由我們為大家服務,如果各問位有什麼要求呢就儘管吩咐,我們會盡量滿足大家,在此呢,小*就先祝願大高興而來,滿意而歸,希望安陽之旅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伴隨着陽光的升起,我們的按捺以內感一日遊也開始了,多少年來,安陽以其獨有的風韻吸引着無數中外遊客,它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歷史文化名城。、等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後到安陽視察,並對古都的的發展給予厚望!

安陽位於河南省最北部,地處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匯處,轄五縣市四區,總面積7413平方公里,總人口516萬,是豫北區域性的中心城市!

早在3320xx年前,商王盤庚遷都“小屯”一帶,這裏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着穩定疆域,長期定居的國都。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曾寫詩稱讚:“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其後,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曾在此建都,時達380年。

安陽旅遊資源豐富,有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博物苑,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世界上最重要的的青銅器“司母戊”大鼎都出土與此。還有岳飛廟,天寧寺塔,修定寺塔,小南海石窟等歷史古蹟,有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國際跳傘滑翔基地——林濾山,海鷗於太行大峽谷,五龍洞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觀,而且有高蹺、旱船、龍燈等民間絕技,道口燒雞、老廟牛肉等風味小吃,還有紅旗渠香煙等知名品牌!

安陽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有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和礦產資源,而且是河南的重工業基地,相信勤勞的安陽人民在、帶領下,一定能把安陽的明天建設的更加燦爛輝煌!·

那麼在安陽豐富的文化 瑰寶中,殷墟無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顆。

殷墟位於安陽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是一處規模巨大的商代文化遺址,距今已有3320xx年的歷史,自公元前1320xx年盤庚遷都於殷,在長達255年間,這裏一直是商代晚期的政治、科技、文化中心,商滅之後,這裏淪為廢墟,稱“殷墟”。

這片充滿神祕色彩、思古幽情的土地,讓一個古老的朝代從傳説中走出,也把我們帶進了對古代文明的無限遐想之中,然而數千年的繁華早已煙消雲滅,曾有學者歎道:“不看殷墟是個遺憾,看了殷墟更覺遺憾!而殷墟博物苑的興建結束了這歷史的遺憾,氣勢恢弘的商朝宮殿和陵墓,製作精美、紋飾細膩青銅器,造字成熟的甲骨文等歷史遺存,構成了殷詡獨特的文化內涵,它為世界、為 東方、為中國,增添了一道絢麗的景觀!

好了,各位朋友,請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跟隨小*一起來親近殷墟,感受殷墟把!

景區:在我們偉大祖國的文化寶庫中,有着數不盡的文化瑰寶,舉世聞名的甲骨文,就是其中光彩奪目的一顆!

“一片甲骨驚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不但那結束了倉頡造字的是神話,也使一個普通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屯村舉世聞名,隨着對按捺以內感殷墟的全面發掘,一個古老王朝的都城遺址及光輝燦爛的殷商文化昭然於世!威力紀念這中華第一都,勤勞的安陽人民在此建造了博物苑,取名“殷墟博物苑”,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世界文化遺產!

各位朋友,剛才我們看到的苑門,是依照甲骨文的“門”字而建,堪稱華夏“門”的鼻祖,那麼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是今天漢字的鼻祖~

説起甲骨文,千謝萬謝王懿榮先生,相傳在我們腳下還是農田的時候,周圍的村民就經常在地裏挖出一些骨片,但當時他們並不知道是社麼?後來因村裏的剃頭匠李成技術不佳,總是把客人的頭髮刮破,又沒錢買藥,便把這些骨片磨成碎末塗在傷口上,誰知血竟真的止住拉,才知道這是中藥中的一味,稱為“龍骨”,開始大量賣到藥店,可大多數藥店只收購不帶字的龍骨,所以許多村民就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後再出售,非常遺憾,不知多少病人都把甲骨文喝肚子裏了呢!幸好還是有些骨片被賣到京津地區被王懿榮發現,並被確定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一個展櫃,是著名的H127甲骨片堆積坑模型,1936年出土,是目前殷墟發現甲骨文最多的一次,共有17096片。在商代,甲骨文是皇室貴族在進行占卜活動後,將有關占卜內容寫在有關占卜的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

商王從事占卜活動十分頻繁,幾乎無事不佔,無事不卜,商王占卜一般是由專人來進行的,他們先在已選好的龜甲或牛肩胛骨的背面鑿一些排列整齊的小圓孔,圓孔的旁邊再鑿一條長槽,然後把燃燒的木炭放到裏面濁燒,骨頭受熱後,正面就會隨着“卜”的一聲出現裂紋,商王局勢根據這些裂痕來判斷事情的吉凶。那麼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禍福,判斷吉凶的一些記事,因此呢,我們也稱這些文字為甲骨卜辭,內容涉及星象-曆法-農業-軍事等各方面內容,這個甲骨坑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和檔案庫!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甲骨文碑林,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形狀的甲骨文碑刻,共30通。

您看這塊碑,原甲骨片有甲骨之王的美稱,文字達125個,是一塊完整的龜板,聽説當時賣這片甲骨的人,用賺來的錢,買了20畝地呢!

再看這塊碑,它記載的是天象情況,準確的紀錄了彩虹的形成條件和出現的過程,是我國古代關於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紀錄!

好,朋友們,您不妨自己去琢磨一下,看看到底是什麼字,然後和碑後的漢字對照一下,看您是否猜對了呢?

如果説羅塞塔牌的發現是打開通向古埃及文明之門的鑰匙,那麼安陽殷墟的出土便是展開了一幅失佚已久的中華民族歷史畫卷!它和古埃及的紙草文字,巴比倫的泥版文字,以及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一樣,是整個人類的文化瑰寶,在世界文明發達史上佔據着重要的地位,放射着絢麗的光輝!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11

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歡迎各位來到河南參觀遊覽。我是本次行程的導遊×××,坐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在未來的兩天裏,將由我和×師傅一起為大家服務。希望各位可以把安全交給×師傅,把放心交給我。我們會一起努力把開心帶給你。在此預祝各位可以在河南吃的順心,住的舒心,玩得開心。

殷墟是商朝後期的文化遺址,位於安陽市的西北郊。它的範圍是以小屯村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被和村西洹河兩岸的一些地方,公元前1320xx年,商朝第20位國王盤庚把都城由從"奄"遷到"殷",共經歷8代12王,共254年。這裏成為商代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以後,這片土地逐漸荒蕪,變成了一片廢墟,史稱"殷墟"。由於黃河每年都要漲水,黃河水逆洹水而西,使洹水沿岸變成一片水鄉澤固。水退後,沉積一層厚厚的泥沙,年久日長,殷墟也在底下世層沉睡3020xx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逐漸又被人們發現。1961年經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批准,在殷墟宮殿區遺址上興建了"殷墟博物苑"。從此,殷墟也以甲骨文,青銅器和都城聞名天下 首先就是甲骨文。我們先來看看進苑的這座大門,這座門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築學專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它就是仿照甲骨文的"門"字的寫法建造的。

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首先發現的。當年我們腳下這片土地還是片農田,周圍的村民經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當時他們並不知道這是什麼,就隨便扔掉了。後來村裏的剃頭匠李成,為顧客剃頭時,經常會劃破頭皮出血。他沒錢買藥,就用這些骨片磨成粉末塗在傷口上,發現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這便是一種中藥,叫作龍骨。於是開始大量地賣到藥店。由於當時藥店大多隻收購不帶字的龍骨。所以許多農民只好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後再出售。殊不知,這麼寶貴的東西都被病人喝到肚子裏了。不過幸好有些帶字的甲骨賣到京津兩地,被王懿榮買回,恰好他又對這些甲骨上的文字非常感興趣,便仔細進行了研究,並確認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大家今天能有幸看到這些寶貴的文字,應當好好謝謝這位老先生了。

殷墟王陵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在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青銅禮器,高達133釐米, 口長79.2釐米,重量達875公斤, 是至今世界上發現最大的銅器鼎。原件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殷墟博物苑為便於遊人參觀,將其仿製放大露天陳列在大殿前的廣場上。此鼎造型龐大雄渾,紋飾精美細膩,是中國青銅器文化中的瑰寶,美術史上的璀璨明珠,為"世界之最"。其鑄法先進,青銅器配方之科學,令當今冶金專家為之歎服!鑄造這樣的重器,需要高度的技藝和組織勞動的經驗。已有不少學者指出,這件巨大的青銅方鼎反映了商代奴隸制的發達和人民高度的創造能力。

提到殷墟聞名於世的第三個因素,無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建築在商朝都城宮殿遺址上的復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整座建築規模巨大、左右對稱,這種宮殿建設格局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築特有的均衡感和審美意趣,我想,對建築感興趣的朋友也許會有意外的發現喲!

大家請跟我來這裏,這裏是殷商車馬坑殿廳。華夏幅員廣袤,畜力車是古代先民陸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古文獻中説夏代就發明了車,但是至今未發現夏代車的遺存。殷墟考古發掘的殷代車馬坑是華夏考古發現的畜力車最早的實物標本。殷代車馬坑不僅展示了上古畜力車制的文明程度,同時也反映了奴隸社會殘酷的殺殉制度,它是國人最形象的歷史教科書。

各位面前的這個建築是婦好享堂,而這尊漢白玉雕像就再現了華夏最早的巾幗婦好生前的英姿和風采。那麼婦好是何許人也?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受武

丁寵愛,多次參與國家大事,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馬功勞。由於連年征戰,婦好終因積勞成疾,先於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將她厚葬於宮殿區內,並在墓坑上精築享堂,以示紀念。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堅執鋭,威風凜凜,顯示了華夏最早的巾幗女將的英姿和風采。她手持的這件龍紋大銅鉞,是其生前曾使用過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紋銅鉞重9公斤。婦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見武藝超羣,力大過人。古代的斧鉞主要用於治軍,"鉞曾是軍事統率權即王權的象徵。

好了,各位遊客,關於殷墟的講解到此結束,現在我們有兩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兩個小時後,我將在停車場恭候大家,請大家注意安全,我再次提醒大家注意集合時間和地點,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12

瑰麗多姿的翠綠,突兀森鬱的石山,天邊緩緩飄過了幾片白雲……這裏就是人間仙境之一的盧氏雙龍灣。

雙龍灣的山彎彎曲曲,汽車繞了好幾個大彎也沒到山頂,不斷搖晃的車把人嚇的心驚肉跳,好容易到頂了,站在山頂上向對面望去,綠樹掩映,怪石突兀,這種奇觀在城裏是沒有的,風輕輕一吹,帶着芬多精的味兒便從對面的山林裏飄了出來,不時,一隻只鳥兒從樹林裏飛了出來,那是一種看得見、摸得着的綠色,仔細看一下那高聳的巖壁,竟然也是蒼松翠柏、松濤陣陣,這是多麼奇特的景觀呀!一般的樹都是紮根於土,而它竟然紮根於巖壁的縫隙中,這可真奇特呀!

雙龍灣的水是綠色的,是濃濃的綠色,美不勝收,這裏的水勢很奇特,一般的水都是兩邊淺,中間深不見底,可是雙龍灣的水非常奇特,它是兩邊深,中間淺。兩邊有三、四米高,真奇怪。這時江水彷彿是一塊無暇的翡翠,非常的美麗,也非常的壯觀。一座座青山重巒疊嶂,一艘白帆緩緩行駛。真是“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山上的白雲緩緩移動,像一團棉花糖一樣,悠悠的飄,速度時快時慢,就像同學們讀書時的節奏高低起伏,抑仰頓挫。

雙龍灣這個地方,非常的美,但像這麼美的天然景區已經很稀少了,桃花谷的蝴蝶翩翩起舞,一道道瀑布從山上傾瀉而下,坐着竹筏在水裏緩緩行駛,感覺猶如人間仙境,好一派北國灕江的風光!我愛你――雙龍灣。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光臨古都洛陽。現在向各位介紹一下洛陽市的概況。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緣,因居古代城區洛水之陽而得名。它東扼虎牢,西據崤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東南面向嵩、洛、伊、廛、澗四條河流蜿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譽。

如此險固的地理形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歷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根據歷年的考古發掘和大量翔實的歷史文獻驗證先後曾經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立國,時間長達1500多年。此外,又有8個朝代將其作為陪都。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於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所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裏,有許多重要人物活動都在這裏。因此大歷史學家司馬光説: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説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20xx年的中國,那你必須來看洛陽。

即使在今天經過歷史的沖刷,洛陽依然有着豐富的文化遺存、名勝古蹟。數量之多這裏就無法歷數了,我們將在隨後的遊覽過程中為大家一一講解。

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是舉足輕重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工業與科技實力和外貿出口在河南省首屈一指。有第一拖拉機場,軸承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大型企業和研究所;洛陽還有豐富的煤炭、鉬、黃金、鋁土等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有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網絡、航空口岸及海關;還有全國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市場----關林商貿城;有享譽中外的歷史名酒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陽水席;有甲天下的國色牡丹。每年四月的牡丹花會,曾吸引無數中外朋前來一睹盛況,大飽眼福。真可謂:花如海,人如潮,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如今,洛陽正藉助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強勁東風,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實施東引西進戰略,加快發展步伐---撤銷郊區,調整區劃,拉大城市框架;配合創建國家優秀旅遊城市和文明城市,大搞基礎建設和內外部環境整治;提出大旅遊發展戰略,對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廟三大景點的周邊環境進行治理;做出為龍門石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負重加壓,背水一戰的果斷決策,經過不懈努力,獲得圓滿在功;建設洛浦公園,營造優美環境,再現當年洛浦秋風勝景。

朋友們,洛陽市委、市政府這些舉措,將隨着時間的推移,以其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明顯的表現出來。這是一個良好開端。相信不久的將來,洛陽定會以嶄新的姿態讓世人刮目相看,洛陽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我的介紹完了,預祝朋友們今後幾天的洛陽之旅愉快!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14

鄭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旅遊資源豐富。軒轅黃帝故里、裴李崗文化遺址、大河村遺址、商城遺址等著名的鄭州旅遊景點記載了她8000多年的文明史,以黃河遊覽區、大河村遺址為主的黃河有中國特色文化旅遊羣和以少林寺、嵩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嵩山風景名勝區給鄭州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鄭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衞生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商朝開國君主商湯所建的亳都,今河南省政治、經濟、教育、科研、文化中心。

秋高氣爽最適合出遊,這個時候到黃河遊覽區、鄭州森林公園遊玩都是不錯的選擇,還可以順便到其所屬的登封市嵩山少林,因為雨量增多嵩山中會有瀑布、溪流,景色會更加優美。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15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現今河南大部分地區屬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河南界於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陝西,南臨湖北,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河南地理位置優越,古時即為驛道、漕運必經之地,商賈雲集之所。今天,河南地處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我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部署,更加凸顯了河南獨特的區位優勢。全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市第17位,佔全國總面積的1.73%。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沿省界呈半環形分佈;中、東部為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別佔總面積的55.7%、26.6%、17.7%。靈寶市境內的老鴉岔為全省最高峯,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處在固始縣淮河出省處,僅23.2米。20xx年,全省耕地面積11889萬畝,人均耕地1.21畝。

河南大部分地處暖温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温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徵,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複雜多樣和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温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時,全年無霜期189~240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河南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內河流大多發源於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山區,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42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全省現有林業用地7053.03萬畝,森林覆蓋率17.32%,林木覆蓋率23.77%。全省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35個,總面積1135.4萬畝。濕地面積1663萬畝,佔全省總面積的6.6%。全省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公園達94處,已知陸生脊椎野生動物520種、佔全國總數的23.9%,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

河南地層齊全,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127種(含亞礦種為158種)。其中,探明儲量的75種;已開發利用的86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8種,居前3位的有19種,居前5位的有26種。煤、鋁、鉬、金、石油、天然氣、天然鹼、螢石、耐火粘土等儲量較大,其中石油保有儲量居全國第12位,煤炭居第8位,天然氣居第17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夏代到北宋,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文物古蹟眾多,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有記載着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和軒轅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測景台;有歷史上最早的關隘函谷關、最早的禪宗寺院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名剎”嵩山少林寺和聞名中外的相國寺,等等。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洛陽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的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自古以來,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風流人物燦若羣星。如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灝,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商鞅、蘇秦、李斯、劉秀、張良、司馬懿、岳飛,科學家、醫學家張衡、張仲景、僧一行,文學家、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司馬光、褚遂良、吳道子,佛學家玄奘等,還有現當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鴻昌、吳煥先、楊靖宇,革命先輩鄧穎超、彭雪楓、許世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等。

河南既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觀薈萃之地,山川壯美,風光秀麗,融南秀北雄於一體。全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8處,省級23處。鄭州的嵩山,洛陽的龍門山、白雲山,信陽的雞公山,焦作的雲台山,濟源的王屋山,平頂山的石人山,安陽的太行大峽谷,南陽的寶天曼、老界嶺,鶴壁的雲夢山,駐馬店的嵖岈山等均屬山水奇觀;黃河自西向東流經河南,出三門峽後經小浪底流入黃淮平原,鄭州至開封段河牀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懸河的獨特自然景觀。鄭汴洛沿黃“三點一線”和南太行景區成為國內外知名旅遊品牌,伏牛山生態旅遊整體開發全面啟動。紅色旅遊迅速發展,全省共有紅色旅遊景區26家,擁有駐馬店確山縣竹溝革命紀念館、信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南陽桐柏英雄紀念館、鄭州二七紀念堂等4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新開發的工業旅遊、農業旅遊項目,也令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xx年底,全省總人口986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389萬人,農村人口6480萬人。全省常住人口9360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1人。河南是個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成份、人口134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36%。其中回族人口116萬人,居全國第3位。

河南轄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等17個省轄市、濟源市1個省直管市,20個縣級市,88個縣,50個市轄區,1892個鄉鎮,464個街道辦事處,3404個社區居委會,47556個村委會。

20xx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058.07億元,居全國第五位,比上年增長14.4%,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突破20xx美元,比上年增長13.8%,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為15.7∶55.0∶29.3,二三產業比重達到84.3%,呈現出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顯著特徵。

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財政實力顯著增強,20xx年,全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61.5億元,居全國第八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868.4億元,居全國第五位。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1.0%;農民人均純收入3852元,實際增長12.2%。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兩年保持雙雙兩位數增長、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的良好格局,人民羣眾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得到較多實惠。

經濟發展的後勁更加充足。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20xx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10.11億元,比上年增長35.6%。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食品、化工、機械、紡織、建材、電子等河南優勢產業投資增長較快。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完成1526.66億元,農業、水利、環保、教育、文化等薄弱環節投資得到明顯加強。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重大項目建成或開工,進一步夯實了河南經濟發展基礎。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16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州旅行社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王導,首先我代表旅行社的全體員工歡迎大家的到來!坐在我旁邊的這位就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王師傅有着豐富的駕駛經驗,接下來的旅途中將由我和王師傅共同為大家服務,如果有什麼不周之處還請大家多多包涵。俗話説:‘相聚既是緣分!”在這裏,我希望大家能夠珍惜這份情誼,在相聚的日子裏,能夠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為這段旅途留下一段美好而難忘的回憶!

接下來我把今天的行程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現在我們正行駛在京珠高速公路上,大約需要三個半小時,我們就到達了今天的目的地---安陽殷墟博物苑。

現在,我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河南的概況。可能大家都知道,古時呢,把天下分為九州,河南為豫州,獨具九州之中,故稱“中州”。而現在許多河南人喜歡把行、可以等詞彙説成是中就來源於這裏了。全省土地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分17個省轄市,下轄88個縣和21個縣級市,省會為鄭州。河南不僅平原遼闊、氣候濕潤、土質肥美堪稱我國農業大省,而且還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經濟逐漸迅速發展。交通方面,中國鐵路網的兩條中軸線路——隴海線和京廣線分別從東至西、從南至北從河南的中部通過,鄭州是全國鐵路網的中心。另外,河南還是國家重要公路、航空線的貫通之處,是南來北往,西去東行的必經之地。因此,不論陸路或空中交通,河南與全國各地的社會、經濟、文化聯繫都十分方便,處於全國交通輻輳的中心地位。

此外,河南還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就建都在陽城鎮,也就是現在的登封告成鎮,還有距今八千多年的新政裴裏崗化,三千多年的隞都以及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大河村遺址等。除此之外,歷史上還有不少的王朝都曾在河南內建都和分封諸侯。在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中,僅河南就佔據了四個,它們是:十三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殷開封、殷商國都安陽、鄭州。河南地處中原的腹地,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四千年與這裏緊密相連。所話説:“得中原者得天下”。南宋以前,這裏一直是中國的文化軸心,長時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焦點。無數傑出人物在這塊土地上縱橫馳騁,激盪起多少歷史風雲。

遊客朋友們,景區馬上就要到了,現在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景區的概況。殷墟是商朝後期的文化遺址,位於安陽市的西北郊,隨着對安陽殷墟的全面挖掘,一個古老王朝的都城遺址及光輝燦爛的殷商文化昭然於世;據史書記載和夏商周斷代工程斷定,公元前1320xx年,商朝的第20位國王盤庚把都城由山東的“奄”遷到了“殷”,並在此建立都城,經歷8代12王,共254年,從此這裏成為殷商王朝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來商以後,這片土地逐漸荒蕪,變成了一片廢墟,所以就叫“殷墟”了。

現在景區就要到了,等師傅把車停好以後,請大家帶好自己的貴重物品,關好車窗,記清我們的出牌號,隨我一起下車遊覽!

殷墟景點

各位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了殷墟博物館,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使您對殷商文化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朋友們,殷墟之所以聞名世界,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甲骨文,青銅器,和都城。

“一片甲骨驚世界”,1899年的甲骨文的發現結束了倉頡造字的神話,甲骨文的意義是無與倫比的,表明我國至少在距今3320xx年前就已經具備了完備的文字體系,它標誌着中國歷史進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時代,從此揭開了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

我們現在來到了甲骨文的碑林,在全國,各種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與眾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裏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下面,我把碑林的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國著名甲骨文學者王宇信,揚升南先生精選,以原甲骨片放大而成石碑,共三十通。

朋友們,我們先來看這座大門,這座門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築學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門”字的寫法而建。它看似簡單,卻是最原始的大門,可稱其為華夏門的鼻祖。門框上浮雕着鳳,虎,饕餮和蟬等花紋。門額苑名有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題寫。整個苑門莊嚴大方,朱墨雕彩,古風古韻,古香古色。門兩側牆上浮雕殷代龍形玉訣,彷彿顯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此苑門和仿殷殿建築的人文景觀已成為古都安陽的的象徵。 當世界上多數民族還停留在石器時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已進入青銅時代這也正是殷墟聞名於世的第二個原因。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製品。司母戊鼎1939年從王陵區出土,通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我們的國寶。如此大的重器,澆鑄起來特別困難,鼎最開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鍋,到後來隨着生產力的發展,逐漸變成了權力的象徵。

提到殷墟聞名於世的第三個原因,無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建築在商朝都城宮殿遺址上覆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整個建築是“茅茨土階,四阿重屋”的建築方式,也就是茅草蓋頂,夯土台階,四面斜坡,雙重屋檐,整個大殿顯得宏偉莊嚴。

在建國以後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同時,婦好墓的發現,也讓所有考古者振奮。婦好墓在宮殿區西邊,各位面前的這個建築是婦好享堂,而這尊漢白玉雕像就是婦好了。那麼婦好是何許人也?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受武丁的寵愛,多次參與國家大事,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大家看,這就是婦好墓了,墓深7.5米,在這裏出土大批隨葬品共計1928件,在這些隨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等以外,我們還看到了壁龕裏的尺骨,這就是當時被殉葬的奴隸,我們僅從這個殷代王的墓葬就能看到奴隸社會的縮影。

好了,朋友們,因時間關係,今天的講解就到此結束,接下來,大家大家可以自由活動,半個小時以後我們再在這裏集合,謝謝各位的支持!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17

各位遊客:

大家好,孔夫子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天,我正是懷着這種情緒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瞭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狀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光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這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蹟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構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構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並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後出現的。

由於山林的幽靜、神祕、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築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築、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着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這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羣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羣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説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巖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脱裂,很適合於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巖石相比,有着宜於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之後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羣,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此刻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20_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佈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光,在此,我們每分鐘能夠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餘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羣,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巖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着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超多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悦、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莊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上將佛祖和人表現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佈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超多借鑑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超多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應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着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緻的羣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後的條件下,確實令人歎為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等研究,帶給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此刻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種的幾個主要洞窟

(在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説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檐等建築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窟內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個性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前往萬佛洞)

我們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即可看到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蓮花藻井周圍刊刻楷書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雲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洞口過道北側上有“沙門智運,奉天皇太后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的題記。兩個題記互為補充,説明什末人,為什末發願造像的原因。永隆為高宗李治的年號。太監為宮中的女官。沙門智運和內道場運單師,指比丘尼智運的號。因該洞為智運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運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則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

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這種手勢説明阿彌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説法,故稱“説法印”。束腰蓮花座中間雕刻四個赤膊季節袒胸、筋肌突起、體朵勇猛的力士承託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蓮花,每枝上坐一菩薩,姿態生動、富於變化、造型別致、獨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樂人,分;樂伎和舞伎。樂伎手執樂器有瑟、竺、拔、莖溪、笛子、西腰鼓等,這是唐代宮廷的“坐部”樂隊。舞蹈者或吹、或彈、或撥弄琴絃,彷佛會奏出優美的旋律。將唐朝宮廷中的舞樂場面表現得活靈活現,真可謂工匠們的神工之處。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在賓陽洞)

我們透過潛溪寺後,在路旁右側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挎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後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我們看過石匾,南行數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並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傳説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20_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0_年6月完工,歷時達20_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能夠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並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20_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后手中,由於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三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一樣。那

末如何辨別呢?請大家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各位講。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於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對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賓陽中洞高9。8米,進深和寬均為11。10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結中國跌坐(為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兩腳交結,腳背挨着左右股上),身着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表示説法印,本尊坐前有兩隻昂首挺胸、姿態雄健的石獅。胸毛左右分向後披,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徵。釋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南北兩壁還各有造像一鑄,都是一佛、二菩薩,着褒衣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在賓陽洞諸像的後座上,雕飾着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我們稱供養天人為飛天。飛天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滿身香氣的美麗仙人。這就是《法華經》中所述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場景。中洞內前壁的南北王側,自上而有四層精美的浮雕。以前遊人能夠進去看。此刻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

物不再受到侵壞,所以在洞前加鐵欄杆。期望各位朋友能夠理解。賓陽中洞外南側,依崖鐫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闕佛龕之碑》,記載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為其死去的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做功德開窟造像的一篇法願文(貞觀20_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嚴重腐蝕,難辨其文。

賓樣中洞原為北魏雕鑿,由於宮廷發生內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淌初的過渡洞。該洞高9米、寬8米多、進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型稍長、嘴脣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木尊兩側侍立二弟子,其中左側的迪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在洞內的四壁上,佈滿大小150餘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的佛龕多個。賓陽南洞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

賓陽北洞,此洞完工於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後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説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往奉先寺)

在登幾十步台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盧舍那佛(披身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伽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光,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於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後。完工於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0_年左右。

請看奉先寺的佈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説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淨慚”。主尊像為結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兩側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佈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

一般説來,在佛學的教義裏,佛、菩薩均為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主佛卻女性化,這是唐武則天出於政治的需要,而別出心裁,破天荒將盧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婦女特有的形象。傳説武則天集上述美德與盧舍納大佛的形象幾乎完全吻合。可見盧舍那的形象在必須程度上就是武則天形象的真實寫照。

從藝術上看,奉先寺造像佈局諧調均稱。大佛像五官刻畫合乎比例,這一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具有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是唐代宗教藝術的概括,是我國雕刻史上偉大範例之一。

(在蓮花洞)

那裏為什末叫“蓮花洞”呢?聽我給大家解釋: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0_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兩側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其左的伽葉,身披厚重的袈裟,顯示着艱辛跋涉、風塵僕僕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執錫杖,這是龍門石窟造像中所獨有的。蓮花洞南北兩壁上方各有似為“法華經”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釐米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為龍門一絕。洞口北側上方有一塊平面下凹的碑記,上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為唐刻陀羅尼經,後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伊闕”二字,説明龍門的原稱

(在古陽洞)

古陽洞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羣中開鑿最早、資料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馬蹄形,頂似穹隆。由於此洞時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氣氛。洞內兩壁井然有序的雕鑿成三列佛龕。這些小龕都十分精細華麗,龕額裝飾細緻靈巧,圖案花紋豐富多彩,在龍門石窟中堪稱集北魏雕刻、繪畫、書法、建築、圖案造型藝術之大成。

古陽洞的造像,以其風格、特徵而論,代表了遷都洛陽後北魏後期的一些變化。由北魏前期粗曠、雄健、挺實變為清秀、美麗、開始擺脱前期的作風。面部表情刻畫也由嚴峻變得比較温和,給人以親切之感。

那裏值得一提的是: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及雕刻藝術的最珍貴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龍門二十品》能夠説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

由於時光關係,龍門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此刻給各位留一點時光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蘭貌。多謝各位!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18

位於洛陽市洛龍區關林鎮,南臨龍門石窟,西接洛龍大道,東傍伊水清流,相傳是埋葬三國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為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是我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羣,現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AAAA旅遊景區。

古時帝王墳墓稱陵,王侯墳墓稱冢,百姓墳墓稱墳,聖人墳墓稱林。關羽被尊為“武聖”,於是關墓亦稱關林。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被東吳孫權所殺。孫權派人將關羽首級夜送洛陽,企圖嫁禍於曹操。曹操識破其計,遂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關羽於洛陽城南門外。

據廟內碑文記載,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在關冢前建坊,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建廟。清代重修。佔地百畝,有翠柏800餘株,殿宇150餘間,現存碑刻70餘方、石坊4座。這是一座佈局完整嚴謹,突出中軸線的古建築羣。

門前有重檐迭閣式舞樓。過去每逢農曆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關林廟大會,都要在這裏唱大戲。

大門是按帝王規格建造的,每扇門上嵌九九八十一個乳釘,也是封建社會最高等級的一個標識。門額上 書“關林”二字,門前一對漢白玉石獅,為明代雕刻。

儀門,門額上有清慈禧題“威揚-”匾額。“-”指東、西、南、北、上、下六方,意指關羽威揚天下。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門前有鐵獅一對,重約1500公斤。

從儀門到大殿修有石欄甬道。甬道兩側石欄的望柱頭上共雕有104個神態、大小各異的石獅。有的戲弄繡球,有的嬉耍小獅。甬道東西兩側有鐘鼓樓及兩柱高4.6米的纏龍華表,還有許多石碑及2個香爐。

拜殿是每年祭祀時文武百官拜謁的場所,又叫“啟聖殿”。殿內東端懸掛洛陽百姓為求助關聖保祐國泰民安、五穀豐登而捐鑄的大鐵鐘一口,西端豎立仿青龍偃月刀一把,長3.5米。西牆上嵌着《奉敕賜金修關林頌》刻石。拜殿中部懸有乾隆十五年(1750年)巡幸中州時親題的“聲靈於鑠”匾額和“翊漢表神功龍門並峻,扶綱伸浩氣伊水同流”對聯一幅。

大殿與拜殿相連,是關林的主體建築。面闊7間,進深3間,高約20米,雕樑畫柱,金碧輝煌。題匾“氣壯嵩高”,也是慈禧所書。大殿正門上,有明代木刻浮雕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斬蔡陽、水淹七軍、單刀赴會、挑錦袍等12幅圖案式浮雕,刻工精細,構圖美妙,反映了明代木刻技能。

殿內正面塑有關公帝王裝束坐像,頭戴12冕旒帝王冠,身穿錦緞繡龍袍,鳳眼蠶眉,長髯赤面,端嚴正坐。左邊關平按劍,右邊周倉持刀,王甫、廖化和後人奉獻的南宋左丞相陸秀夫、右丞相張世傑待立兩旁。

二殿為五開間廡殿頂建築。上懸光緒皇帝題額“光昭日月”。前檐下繪有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等故事彩畫。殿內塑有關公坐像,身穿綠袍,外露鎧甲,頭戴綸巾,足穿戰靴,蠶眉緊促,怒視東南,人稱此為“關公怒視東吳戎裝像”。兩旁關平捧大印,周倉持刀,神態威武,形象傳神。

三殿五開間硬山式建築,亦稱“寢殿”。殿內左為關公“夜讀春秋”,右為睡像,原像已不存。1989年在殿內重塑了“關羽夜觀《春秋》”和電動的關公卧像。殿檐下有三英戰呂布、威鎮荊州、戰長沙大型故事圖。

關冢平面為不規則八角形,外用磚築圍圈砌,佔地250平方米,冢高10餘米。冢牆正中有石墓門一道,額題“鍾靈處”。石門上有4個小圓洞,進香祈禱的人們只要把銅錢投入洞中,就可聽到“叮—噹”的響聲,以預兆祈禱得靈。

冢前有座玲瓏別緻的八角亭,俗稱“八卦亭”。亭內有一座高4.8米的石碑,正面刻着“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林”15個大字,背面是關公的生平和其他封號。冢前還有兩座石坊,上面刻有許多後人題記,篆、隸、楷、行、草多類書體,統為對關公的褒獎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