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疫情防控先进感人事迹学习心得(通用3篇)

疫情防控先进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1

譬如很多从武汉返乡的上班族、大学生,本着配合相关调查、对抗病毒的想法,到社区里填写了一些与个人信息相关的调查表,却不承想他们的身份证、居住地址、电话等个人隐私信息随后被公开在朋友圈、微信群里;一批在离汉通道关闭之前出行的旅行者,由于航线被迫取消或更改而滞留在全国各地,却被很多酒店拒之门外,过年了也只能住帐篷或流落街头;还有很多关于武汉人吃野味的刺耳声音在网上传播。

疫情防控先进感人事迹学习心得(通用3篇)

采取隔离措施,可以理解。政府也要求武汉人近期不要离汉,以防疫情蔓延。但隔离措施不能恶意,不要作出一些伤害人的举动。

就拿武汉返乡者的信息来说,信息上报、筛查,对隐瞒的要举报,没有错。恶意传播病毒是违法行为,坚决不能容忍。但这个时候,请不要恶意泄露他们的隐私,这并不利于防控病毒,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给社会添乱。

为了防止疫情失控蔓延,武汉在1月23日宣布关闭离汉通道,武汉人也积极响应号召,挑头退了票,主动取消外出探亲、度假的计划,本着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的态度,自我隔离。即便是在离汉通道关闭前从武汉离开、返乡的人,也纷纷去社区登记。可以不点赞这些行为,但绝不应该冷语相向,甚至恶意伤害。

武汉是新型肺炎猛烈爆发的地方,武汉人也是受害者,而不是加害人。对抗病毒,是一场人与病毒的战争,而不是人与人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爱,而不是恨和冷漠。要让爱成为对抗病毒的特效药,不要让冷漠成为加剧病毒危害的催化剂。

1998年洪水,武汉人齐心协力严防死守;20__年非典,武汉人齐心参与战斗。现在,武汉“病了”,需要全国各地伸出援手,刚刚广东湛江等地宣布为滞留当地的武汉人提供免费住宿。让我们一起做武汉的守护者,善待武汉人!

疫情防控先进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2

昨日入睡前,笔者在关注疫情之余打开“微信运动”,本以为在全民“禁足”的特殊时期运动步数会全部“飘绿”,可是没想到依然有30多位好友运动步数达到了万步以上,仔细一看几乎全部都是身处街道、社区等防疫一线的同事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如果说医护人员是冲锋在前的“急先锋”,那么基层干部便是安定后方的“后勤兵”,正是他们不停地冒险奔走,才换得人民群众安心“宅家”。

进门入户宣传排查,是他们给群众吃下“定心丸”。前几日,500万武汉同胞散居全国各地让国民忧心忡忡,抢购不到口罩、酒精和双黄连口服液让大家惴惴不安,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恐慌的氛围在全社会弥漫。这时,基层干部们迅速行动,进门入户科普“戴口罩、不出门、勤通风”等疫情防控的正确做法,将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编成顺口溜、制作成快板唱词,用通俗易懂的乡话、土话为群众解惑释难,反击谣言中居心叵测的“伪科学”,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禁足”家中,动员武汉返乡人员主动登记,这才有了街道空荡、广场无人的“壮观”场面。

寒风凛冽坚守岗哨,是他们为群众守在“阵头上”。新春佳节期间,不少人抱有侥幸心理,冒险走亲访友,大大增加了聚集性疫情发生的概率,为疫情防控增加了很大阻力。为此,基层干部们在街头村口、小区门前设置劝返点和体温检测点,核实进出社区、村庄的人员信息,劝阻试图走亲访友的居民,为确实有需要进出的人员测量体温、记录信息。尽管寒风吹散了他们的鬓发,路灯拉长了他们的身影,有时甚至还会遭受少数群众的不满和指责,但是他们始终坚守在疫情的防控的“阵头上”,一遍又一遍地劝阻着那些耐不住寂寞的人们,看似不讲情面,实则大爱无边。

走街串巷送水送菜,是他们替群众装满“菜篮子”。在倡导全民自我隔离期间,食物储备不足是困扰一些留守家庭和武汉返乡人员家庭的重要问题,为了既从严落实隔离制度,又不让隔离群众口渴挨饿,基层干部们便自告奋勇当起了“送菜工”,他们手拎“菜篮子”,奔走在街巷中,将米面粮油、瓜果蔬菜挨家挨户、准时准点送到隔离群众手中。他们用一棵棵蔬菜、一粒粒大米向落实隔离措施的群众传递战胜疫情的信心,坚定他们落实隔离制度的决心,从而构筑起全民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了强大合力。

疫情防控先进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3

袁隆平,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公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中国股市惟一的一支以人名为名的绩优股。然而,我们第一眼看见我们的这位校友,第一印象是:这个人太普通了,普通得有点儿像从某个山村里走出来的一个农民!你看他肤色是那么的黝黑,身材是那么的精瘦,皱纹是那么的深刻。

记得有一次,一家画报刊登他的照片,编辑先生竟在照片下面给误配了“农民获得丰收后的喜悦”的文字。这虽然是出版界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故,但也说明:袁隆平,他太像一个农民了。他走在大街上,的确是属于很快会被淹没在人海中的那种人。

“谈杂交水稻”,这是袁隆平来母校为我们所作报告的题目。这个题目似乎也十分普通,没有什么修辞的运用,更没有任何学术的卖弄。但我们深深地知道,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题目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普通。

1978年,袁隆平和他一家7口,挤在两间用木板从澡堂隔出的潮湿发霉的小屋里,还要不时承受“不安心教学,专想歪门邪道”的冷嘲热讽。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一切,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吗?

我们手捧着鲜花簇拥着袁隆平,并一齐涌向他主讲的报告厅,我们如此热情,一点也不比我们追逐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也许并不能完全听懂他所要讲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大师所说的每一句话。

他开场的第一句话是:“我只是个普通人……”

够了,我们哪怕听懂的只有这一句话,就已经够了!我们从袁隆平身上,懂得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这也是校友袁隆平给我们的最主要感受,的确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