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厦门学习之旅心得体会

20xx年4月3日-4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厦门六中举办的全国第五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国小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两天的时间里,聆听了名师的示范课及其有针对性的讲座,我领略到了名师们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两天的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给作为新教师的我指点了迷津。

厦门学习之旅心得体会

吴正宪老师:聆听吴老师的《搭配》一课,我的第一感觉是:数学课也可以这样美妙。这堂课朴实无华,亲切自然。课前吴老师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为课堂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热情真诚的态度,平易近人的风格,无不彰显着吴老师的人格魅力。吴老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创设情境——早晨起床后做什么事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搭配,很自然地导入了课题。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需求。吴老师故意制造“乱”(教学图片:长衣、裙子、裤子、短衣、短裤无序地粘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有几种穿法,然后学生亲自动笔在纸上表示出有几种穿法,几分钟后由学生到台前投影演示自己的作品,学生们发现有的作品中搭配的方法重复了,出现了一种“乱”的现象。吴老师正是抓住这一点引导孩子们由“乱”到“全”,从中给孩子们一步步渗透了“有序”的思想。吴老师的课堂是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们大量独立思考、讨论合作、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吴老师则在“智慧地煽风点火”,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点让我深受启发,纵观自己以前教学中的讨论环节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唯有自己参与的过程,才能有自己的体验。”吴老师一语中的。没有思考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学生拿什么去和其他同学交流呢?

从吴老师的讲座中,我知道了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做到“三读懂”:第一是要读懂教材,也就是说要整体把握教材,专业地读,知道所教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及其国内外的比较。第二是要读懂学生,直面学生现实,用心读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认识到儿童是活生生的人,需要尊重、理解、善待,我们教师要学会期待。同时也要认识到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潜力,但尚不成熟。第三是要读懂课堂,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我们教师需要智慧地读。听了吴老师的课,我受了很大的刺激,于是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实际。相比之下,我很惭愧。我任教的是一年级,面对一群充满童真的孩子,我本应该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思维,成为他们的朋友,但是我没有做到位,尤其是面对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不认真做作业,不认真听讲……我没有深入了解孩子们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而是以成年人的思维责怪孩子们,把自己放到了孩子的对立面去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学智慧的获得不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的,而是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

李上余老师:执教《对策问题》一课,以玩扑克牌的游戏作为导入,抓住了学生好玩的天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同样也非常注重学生探索、思维的过程。

朱乐平老师:朱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充分展示了作为著名教师的严谨、睿智、举重若轻的风采。他的课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气氛热烈,更多的是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教师不急不躁地耐心等待。大量的提问时这堂课的特色之一,每当朱老师抛出关键问题,总是停顿十余秒,给学生留足充分思考的时间。而当学生回答了关键的问题后,朱老师并不急于加于赞赏或肯定,而是提一些小要求——“有谁听得懂他说的”、“他说的什么意思,对不对?”、“还有不同的看法吗”等,有意识地在关键之处引导学生停留、思考、回味,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整个课堂学生思维逐渐健全,思路在逐渐清晰,首先明确了字母可以表示确定的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等等;其次明确了字母还可以与数一起进行运算;再次明确了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变化的关系;最后初步学会假设字母表示关系。

徐斌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和《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两节课徐老师都上的很精彩,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主观能动性。第一节课,徐老师由生活中的路线图和方格图,提出问题:出去的路线与返回的路线有什么关系?从学生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策略。接着联系生活,引入策略。首先根据“一杯果汁”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倒推”的策略,这一环节完了之后老师追问:为什么需要“倒推”策略。这一追问让学生体会到了“倒推”的独特价值,细节体现了教者的教育智慧。其次出示连贯性的例题分别让学生理解、深化“倒推”策略。再次巩固练习,运用策略。练习逐层深入,先是基本练习,再是专项练习,后是对比练习。对比练习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策略意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倒推”策略。最后总结提升,拓展策略。魔术展示,倒推四张背面有汉字的卡片,得出“玩好数学”的字样。

第二节课以复习的形式导入,其间一句简单的话“大家看,今天谁来做客了?大象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没有太多的激情洋溢的渲染,简约的语言把孩子们带领导了计算的时间训练中。课堂中简便竖式的教学是在师生共同计算、观察、比较的基础上生成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徐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师生间的积极互动等都值得我们细细回味。

徐长青老师:徐老师的这节课《重复》把做简单的数学”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我感觉并非是在听课,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徐老师的幽默风趣、激情飞扬的风采和驾驭课堂“炉火纯青”的能力无不折服在场的每一位师生。这节课形式灵活多样,设计合理巧妙,课堂气氛活跃,时时爆发阵阵笑声和掌声。徐老师先是用“理发师的困惑”这一小故事引入课题,引出一个双重身份的人,因是祖孙三代,让学生为此产生兴趣。接着又设计了抢椅子、猜拳、套呼啦圈等游戏,把《重复》这一现象想象化、简单化和生活化。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当数学二环终于套在一起的时候,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聪明的孩子们,也是送给精心策划的了不起的徐老师,甚是精彩!

通过观摩这六堂课,我发现六位专家都有许多的共同点,课前的沟通与交流都很精彩;以学为主,不以教为主;让学生学“儿童化”的数学;让学生学“动手做”的数学;让数学多一点“生活味”少一点“数学味 ”;给予学生充分的数学思考时间;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元的;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等等。我认为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他们的学生真幸福,听他们的课真是一种享受。

两天的学习过去了,但我仍意犹未尽。我意识到了做一位优秀教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将时刻鞭策着自己不断地积极努力向上,上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做学生喜欢的数学老师。教育无小事,我将从小事做起,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