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乡村振兴培训学习心得(精选5篇)

乡村振兴培训学习心得 篇1

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使自己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更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这一战略为当前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乡村振兴培训学习心得(精选5篇)

此次培训课程内容充实丰富,既有《新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创新及应用》等理论学习,也有美丽乡村及特色小镇进行现场实地教学,围绕本次培训学习体会,结合目前我县农村实际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重大,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工业、养殖业不断扩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又缺乏环保意识,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要留住绿水青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减少农村工业污染,鼓励循环经济,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大环境污染惩处力度;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农药污染。农村环境治理重在建设,难在坚持,只有通过逐步完善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是保住了金山银山。

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把农业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目前人们衣食住行已离不开互联网,依赖于互联网。一个品牌的成功,在品质保证的前提下,营销策划是打响品牌的关键,在大数据时代下,想网民所想,思网民所思,站在一个普通网民的角度来做宣传策划,戳中要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触。近年来,我县农产业搭上大数据后,发展迅速,宣传力度逐年提升,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的身份证,让消费者随时查询产品的生长过程,吃得更放心。围绕大数据引领和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实际运用,全面提升了我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实现了农产品出口,远销俄罗斯、马来西亚、香港等。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意义就是群众文化素养提高和生活水平提升。乡村发展必然要有兴旺的产业支撑,要因地制宜、要具有特色。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发展才能长久,经济才能带动发展。还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乡村更加互助发展。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让村民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弘扬和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要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整合起来形成治理有序的规范体系。要充分科学合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改变生活陋习,邻里和睦,乡风文明,使农村成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只有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生活水平,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所在。

乡村振兴培训学习心得 篇2

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乡村振兴培训学习心得 篇3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__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等情况的汇报》,会议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0__年全国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90%以上的贫困县实现摘帽,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最后的决胜阶段。这充分表明,当前,我国已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聚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共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共进的问题思考

(一)理论支撑与思想认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具有基本目标的统一性和战略举措的互补性。当前,还有一些乡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缺乏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对二者内在逻辑和有机衔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脱贫“摘帽”就可以“松气歇脚”“到站下车”了,没有从“三农”工作全局去把握二者目标一致性、工作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

(二)发展现状与实施基础。据调查,一些贫困县,县域工业底子薄,经济活力不足,城市化率低,城乡融合层次低,县乡产业缺乏特色,单一化、同质化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门路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脱节,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基础相对薄弱,农业综合改革协同性不强,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体制机制与政策供给。据调查,一些县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缺乏相互通报机制、沟通机制、协调机制,对脱贫攻坚成熟的工作体系,缺乏有效的借鉴和吸收及创新性运用。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之间政策的过渡接续谋划不够,缺乏统筹性的政策设计和支撑。

(四)规划引领与实现路径。据调查,一些地方,乡村振兴规划与脱贫攻坚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原有的规划缺乏有效整合、优化和重构。交汇期工作任务叠加,工作内容和工作重心转移,两战略有机衔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缺乏有效探索和实践。

二、聚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共进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理论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一是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党领导“三农”工作的新思想、新方略,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继承“精准”理念,总结脱贫攻坚先进理论和优秀经验,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根本遵循。二是广泛动员干部群众,践行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在乡村掀起“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热潮,实现“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能力,让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转变观念,主动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早日过上富裕生活。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既问需于民,又问计于民,发挥群众首创精神,集众智,聚民心,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民意基础。

(二)做好机制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好“五级书记抓扶贫”与抓乡村振兴的衔接共进,将其总结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评估体系在内的制度体系。二是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着力抓好基本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技能培训、基层组织建设。三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重要事项,提高财政、土地、科技、人才、金融等各项工作的协同性,构筑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科学研判脱贫攻坚项目中需要延续和升级的内容,并纳入乡村振兴的推进机制中。四是落实考核评价机制,在乡村振兴初期应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

(三)做好规划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实现路径。一是清晰明确地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短期过渡计划,将脱贫后待完成的任务、工程等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或实施方案,发挥长效作用。二是衔接好各专项和行业规划,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美丽乡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有机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通盘考虑土地利用、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编制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切实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三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对县域内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措施作出总体安排,针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地区,加强分类规划指导,梯次推进。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用“大马拉小车”,以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四是制定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发挥各地特色,制定阶段性的产业规划。保持产业扶贫力度不减,将产业发展重心转向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四)做好政策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源泉。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是加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政策统筹,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完善的或强化的政策,研究现行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时限、内容与脱钩方法,注重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二是转变政策供给方式,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长效性转变,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强化产业、金融等政策供给,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合理拓展部分扶贫政策惠及的对象范围。打好特惠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的组合拳,既要持续关注对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也要高度重视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通过政策拓展,将在脱贫攻坚中增强贫困户发展能力的政策举措,转变为能够帮助广大农户参与乡村振兴并分享乡村红利的政策安排。

(五)做好资金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撑。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协同作用、社会资金的参与补充作用,确保资金投入与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相匹配。二是强化资金“整合”,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把脱贫攻坚、公共事业发展和涉农资金等多方投入统筹起来,充分发挥资金整合规模合力效益。三是强化资金“撬动”,借鉴并创新脱贫攻坚的资金筹措方式,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研究出台市场化方式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

(六)做好人文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强化人才培养及提升,实现人才振兴。脱贫攻坚与锻炼干部、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特色扶贫的重要经验。在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通过“内育”与“外引”相结合,培养乡土人才,引进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现代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二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贯穿始终,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道德教化、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规,同时外化为自觉行动。三是做好扶智扶志与文化振兴的有效衔接。一方面扶贫扶志扶智并举,实现乡村文化改善。另一方面,多管齐下补齐乡村文化短板、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乡土文化内涵,充分运用特色文化提高村民凝聚力,为乡村振兴铸魂。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泗县县委)

乡村振兴培训学习心得 篇4

为扎实推进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根据《“法治行”法治宣传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县档案局根据本单位业务实际,大力宣传法治示范创建,助力乡镇振兴,为全县群众提供及时、精准、普惠、高质的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现将该项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领导高度重视

按照相关文件精神,我局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创建法治示范创建与其他各项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两促进、两不误。为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成立局长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同志任副组长,一般干部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合办,由综合办负责全局示范单位创建,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组织协调,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解决机构、人员、经费和设备设施等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我局通过微信、微博、展览馆电子屏等多种形式宣传法治示范创建工作。

二、具体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局意识,增强档案服务大局的积极性。提升档案人的服务能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动力。

(二)发挥档案部门职能作用,主动作为,有效指导农业农村档案工作。8月21日,我局深入县进党委、镇进行工作指导,重点加强农村土地确权档案、精准扶贫档案、村级档案管理业务指导,最大限度地提供档案查阅利用服务。

(三)全面落实政策,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局驻村工作队积极落实政策,开展入户调查和精准识别,指导精准扶贫专卷更加有效规范。

(四)坚持“档案姓党”,确保档案服务农业农村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记“为党管党,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开展机关干部职工作风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档案服务,为档案更好服务农业农村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在享受党的为民惠民政策时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助推乡村振兴,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贡献。

三、存在的问题

乡村管档人员大多是村干部担任,流动性较强,人员不具稳定性,影响了部分档案的交接工作,且参加档案管理培训人员流动性也较大,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培训力度上不去,加大了助推乡村振兴宣传难度。

乡村振兴培训学习心得 篇5

更加注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机制整合,确保两项工作有效衔接,不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随着脱贫攻坚顺利推进,已经出列摘帽的县区乡村,还要齐心接续为乡村振兴的事业而奋斗。

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成绩有目共睹,基层干事创业环境的改变更值得称道:干部群众“抱得紧”,数百万工作队员奋战脱贫一线,和贫困户、乡亲们结成了亲戚;上下级、各部门“抱得紧”,五级书记抓实脱贫;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抱得紧”,形成全社会帮扶大格局。三个“抱得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机制保障、组织保障、作风保障。这场前所未有的人类减贫实践,本身就在为乡村振兴“补短板”。五级书记抓脱贫的责任体系,贫困地区统揽全局的动员体系,第三方评估严格抽查的评价体系……这些做法,都值得乡村振兴借鉴参考。

乡村振兴,同样需要发扬斗争精神。已脱贫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保持责任不变、力度不变、队伍不变,巩固好脱贫成果,也需要在措施上逐步实现从精准到共享、从特惠到普惠、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基层脱贫攻坚中一些临时性、地域性、超常规的举措,不宜照抄照搬到乡村振兴中来。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乡村振兴而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少地方的探索,已经显现成效。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省市县挂钩包点确立指导和责任机制,出台文件明确乡村振兴的内容标准,让相关工作变得更加精细、更易操作。同时,理出农村人力、物力、存在问题和所需项目4个清单,摸准乡村振兴的基层实际。临沧市下面的双江县,在“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加挂“乡村振兴办公室”牌子,集中办公、整合机制,确保两项工作精准理念延续、政策措施延续、帮扶力度延续、成效检验延续。

由此来看,实现乡村振兴,精准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论。比如,建立相对明晰的指标和责任体系,不宜大而化之;摸清乡村困难问题和资源条件,规划先行、步步为营;打开大门、敞开市场,把更多的资源、人才引入乡村共襄盛举;把“指导振兴”和“我要振兴”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理事会等的内生动力培养;注重“典型引路”和“提携后进”,有重点“抓两头”来促进全体振兴……更加注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机制整合,确保两项工作有效衔接,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不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中必须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我国脱贫攻坚已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秉承新发展理念,借鉴脱贫经验,用脱贫经验“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之门,广袤乡村必将呈现更新更美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