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有效教学》读后感(通用21篇)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1

学术,是一个很严肃的概念。国小教师虽身在一线,但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教师们对专业的科学、客观、理性的思考得以通过规范的学术文章呈现出来,形成了颇具系统性的基础教育研究,尤其是有效教学的研究,让教师们更加关注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和目标达成的效益。于是,“有效教学”就成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学术研究的核心之一,也成为新一代教师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提高的积极因素。

《有效教学》读后感(通用21篇)

“有效教学”目前研究的方向主要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人们试图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察教学的最大效益,从目前前人的研究结果来看,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所掌握的实际课程领域的知识和教学内容的知识;

2、教师使用教学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3、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我批评的能力以及自身专业化的品质;

4、教师的移情能力与尊重他人的品德;

5、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

《有效教学---国小美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书将有效教学研

究关注的重点放在了3个方面——

1、教学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2、教学是否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3、教学是否有效发展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即从学生的学习视角来反思教学是否有效

此书虽是针对国小美术专业,且读者就是教师,但他的切入点

是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无论教师采用哪个教学版本,均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加以剖析,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一个问题都从学生的视角提出,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去反思,让读者(教师)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对照分析解决问题途径的不同与差距。

此书的理念是建立在新课标的基础之上,分别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教学领域的教学中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用7个章节来系统地阐述国小美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深入浅出,让人不禁有茅塞顿开之感!的确让我从中找到许多课堂教学中不曾发现的问题症结所在,并感叹于他人的智慧与能力,让我受益匪浅!

书有细看、粗看之分,对于这类学术书籍,我认为应该细看,不仅要细看,还要对照着看,从而能更好更快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仅要对照着看,还要不局限于书本,因为问题产生的方式不可能会按照书上的情景出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止一条,所以解决问题不必“按图索骥”,而要“推陈出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看过书后真正将自己的教学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要用自己的智慧、方法、能力,给孩子们装上“慧眼”,让他们能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

谢谢此书给我以动力!所以,设定一个目标,朝着它努力吧——为自己,也为孩子们!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2

近日,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心中感慨良多,在读的过程中,有不少收获,但也涌起丝丝惭愧,虽然不能说自己的教学是无效的,但起码是一直处于低效状态,现在才更清楚地意识,教学必须有效,追求高效教学。说说自己的一点点体会吧。

在这本书中,余文森教授就把教学的有效性放在第一讲,过玉米地掰玉米的隐喻形象地对应学习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指标:一、学习速度;二、学习结果;三、学习体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余教授也理出了低效教学的几个表现。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众所周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语句懂得……道理(或体会……情感)

而目前教学,我们部分老师恰恰忽略了这点,上课时存在随意性、盲目性,以致于出现课文中该教的内容没有教,有些内容却一再重复等现象,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明确了教学目标,就会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实际上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余教授又“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论述,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更是每一名教师的发展方向,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

随着课改的深入,再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渐渐发现,由于过分注重情境的创设,课堂热闹了,但教学效率却低下了。记得一次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课堂上也出示有关图片的辅助教学,老师极力用慷慨激昂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但学生却反应平淡,最后也勉强上完了课文。课后一位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这篇课文时代背景十分重要,背景知识了解不充分,仅靠几张图片,阅读也是没法有效进行。在第四讲中,余教授就说:“你不能绝对化,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学习的凭借或工具。”一个形象的比喻又点出了情境的价值: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创设情境,就得有效地辅助教学,而不能成为摆设,否则,就不值得我们花心思,就让学生直接把“盐”吃进去了。

余教授还归纳出了几种教学情境,并结合了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因人因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写得并不周全,但看了这本书确实带给我不少收获。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不断学习,把收获播种入教学行为中,来获得更多的收获!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3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各种各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遍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个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本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

在学生时代就对吴松年老师有所耳闻,也十分敬仰,工作之后对吴老师的著作更是喜爱有加,本学期有幸拜读了吴老师的《有效教学艺术》,作者运用流淌自如、平实朴素、亲切自然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智慧和情怀。翻开书首先被导论中的一段小诗所吸引:艺术的灵魂在于情感;艺术的魅力在于风格;艺术的源泉在于生命;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艺术的追求在于完美;艺术成功的标志在于共鸣。每次看书,我都会先浏览一下目录,从中找寻自己所感兴趣的容,打算先由此开始拜读。当我一翻到目录,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备课教学艺术。阅读完这一章节,给了我不少有关于备课方面的提示。吴老师在书中是这么说的:备课是个自觉过程,这种过程的特点在于教师的自我约束、自我要求,要用心去备课。备课过程不是应付上课,而是自我提高教学素质的过程。我们很多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往往都是为了上课而备课,所以很多时候备课思路就被上课所牵住了脚步,没办法很好的发挥其功效,他们认为上完了备的内容那就是成功的上好了一节课,其实这种想法都是大错特错的,如果一直坚持这种信念的话,那该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进步就可想而知了。

吴老师在书上还讲到了很多备课的方法,他提到基于教学的艺术性,备课中要讲五练:练情感、练风格、练优势、练发现力和内化力。就要做到:

1、备课要备出教学情感、备出教学价值感、备出优化学习过程。

2、备课要备出独特的教学风格,备出创新点来。

3、备课要讲求积累,备出教洞察力、观察力和发现力。

4、备课要备出智慧、备出才气,备出教学功力来。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样的好戏?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我们也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4

美卡尔斯金的《如何有效运用阅读教学的策略》,就教师如何运用阅读教学的策略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本书作者基于自身的经验,从图书的选择、评估、课程形式以及如何支持阅读困难学生等方面进行了深人讨论,着重介绍了图书分级、流水记录、错误分析等策略,以及如何上好指导性阅读与策略课,如何带领孩子克服文字方面的困难,培养孩子的阅读信心等做了细致的阐述。

在教室里如何给图书分级,让我了解给图书分级的重要性。以往我以班费为孩子们买了许多国小生读的书,虽然给这些图书分了类,但是没有分级意识,只是发话让孩子们多看书!并没有考虑到聆听孩子们的兴趣,欣赏孩子的品位,了解孩子的特点,并据此指导孩子在恰当的时候阅读恰当的图书。我们无法陪伴在每个孩子的发展关键点上,并给予充分的指导。因此,孩子们需要的是在一些指导下一步步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就像路线图让徒步者在旅途中能预判前路的困难,能够帮助年幼的读者找到通往那些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阅读的图书的道路。用发展的视角,培养让孩子们自己选择书,自己摸索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让孩子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把被动看书,变为主动选书看,是孩子阅读书籍的一次质的飞跃!

陪伴、倾听是本书作者最常做的,让学生成为积极、有主见的阅读者的最好方法,是帮助他们在生活世界中变得积极、有主见。如何陪伴与倾听,我觉得上好整本书推荐课,以及整本书阅读课,是陪伴和倾听的最好形式。作者在书中讨论式的课程的讲解更让人引起思考。我们在教学孩子阅读的时候,就学生思考!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思考方式的最有力途径就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出声表达观点。学生的想法来源于教师和其他人的交谈。但他们最终无需借助交流互动就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伟大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帮助我们认识到:让学生练习与他人交谈就是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如果作为阅读者我们被不断追问, 你怎么看这个? 或 哪些内容让你这么说?有什么证据? 那么,我们就会开始追问自己这些问题。与阅读、写作一样,讨论是智力发展主要的动力之一,甚至是智力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因此,我觉得讨论式课程有必要引入我们语文课程。

其实,在我们教学中穿插了讨论环节,我们以小组讨论为形式,但我们在教学中许多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并没有产生实质性效果。在教学中,对小组讨论有效性的研究,是很好的课例研究。书中的讨论式课程为我们研究提供了方向,提供了研究的依据。

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停下来思考和讨论,这样我们会逐渐习惯于反思我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学会放手,设计好讨论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交谈、讨论中生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书中还有许多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教学上借鉴,其实,我们教师也要形成自己的阅读路径,在阅读中,摸索适合自己阅读的书,阅读不止,思考不止。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学底蕴!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5

近日,阅读了《教学的艺术与科学——有效教学的综合框架》一书,感慨颇深,让我不由地反思自己。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快乐,这才是教师的课堂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一个老师如果能让他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的学习,这样的老师就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有资格谈?课堂艺术或谈有效教学的技能与艺术。

课堂之道在于,如何围绕学生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堂之道在于,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学生,教师的主导才有了服务的对象。因此,主导总是围绕主体行动的,一切要遵循?主体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绝伦。怎样才算是尊重生命?我想:尊重生命的前提是相信生命,尊重最鲜明的特征应该是放手。唯有解放学生,才能生命之花尽情绽放。

这本书为我们指点了迷津,好教育从不会因考试而改变,也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教育不一定是好教育,但好教育一定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许,在课改的初期,会有一些波折,甚至会影响到成绩。但我相信,最终一定会获得满意的结果。谁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传统课堂总是视双边关系为圣旨,生怕忽视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又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存在。于是,课堂就成了报告厅,学生多数充当的不过是听众而已。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师就要真正确立科学的教学目的观——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应该担负起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角色。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好教学。反之,有碍于学生健康、快乐发展的教学就是劣质的教学。

好的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课堂。因为灵动,思维才能得到碰撞,才能激起智慧的火花,灵感才能被激发。如果课堂上,学生一个个正襟危坐,却目光呆滞,这样的课堂,即使纪律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可言?从事教育的人知道,教师的思维不可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知不可代替学生的认知,间接经验不可代替直接经验,唯有敢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身为教师,我们要时刻谨记:教师永远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去亲历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课堂的意义和价值不是在于教会学生学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者的责任,如果教师只教给了学生知识,而没有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个教师就是失败的,也是不称职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

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是一切尊重的起点,也是高效课堂的开始。把课堂归还给学生,高效课堂才有了诞生的根基,这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手。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6

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认真阅读了《有效教学论》之后,我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观点更加清晰明确。如何有效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很好地发展,实现素质教育,就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课题。《有效教学论》以理论的方式,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引了一条有效的道路。

有效教学的阵地是课堂,现有的“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科目进行教学。虽然说这种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比如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不能因材施教等,但是,我们可以在班级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尽量减少班级教学的弊端,做到以学生为本,做到既能顾及全体又能兼顾个人

知识有可言传部分,也有不可言传部分,有可教部分,也有不可教部分,任何知识都不可能教完。讲尽,不知哪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我们教学生的是一种技能,而不是知识”。知识是靠学生去掌握记忆的,有了技能,他们才能去掌握更多的知识。就以课堂部分来说,很多知识,只能由学生亲自去操作、使用、探究、因为传统教育以及学习方式只满足于为学生提供确定的、客观的显性知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保持和记忆确定的、客观的知识结果为标准,至于学生个体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的程度如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建设的过程。

真正的教育作用经验总是主动的、个人的,学生求知的过程就是富有热情的“主动探究和独创性”过程,是“亲历”知识并获得对知识个人化理解和坚定信念的过程,也就是说,真正的知识学习,要经过个人亲自探索、研究、实验,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知识,以此种方式获得知识,将其情绪化、行动化的特征,最终落实为“个人知识”。

在书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需要教师对“我该如何让他们对这些有热情”深入考虑。求知的热情,就是学习兴趣。学生对本学科、本节课有了强烈的求知热情,她们的学习就会更加具有主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即常说的“专心致志”,但是实际上,课堂上达到专心听讲、专心思考问题的学生并不多,大都是一种表面的状态,他们只是在听教师讲课,缺乏思考的过程,长期的“接受”教育,使得学生弱化的思维的能力,对凡事都缺少了热情。正如书中所说的“也许,好教师原本就不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信仰。” 无论是“亲其师信其道”,还是“奋斗目标”,我们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去学习,只有他们在主动、积极、热情的状态下去学习,一定会使得课堂实效、高效。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7

近日阅读了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这本书。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在实际的日常教学中真正落实教学的有效性不容易,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很模糊,没有一个具体的指标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有效教学的科学理念,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本书的內容由外国篇和中国篇两大部分构成,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中国篇(上),中国篇(上)是由于文森教授编写的。在此篇中,又以第三掌的“情感教学”让我受益匪浅。

教学情感应该是一种教学素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教学情感在引导学生认知上有着重要作用。老师的爱憎不能不给学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教学情感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牵引力。积极的教学情感带给学生积极上进的教育信息,消极的教学情感也会引导出消极的情绪,不正确、不客观的教学情感还会让学生产生认知错误。

人们常说老师是导演,但更多的时候也是演员,用精湛的演技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样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但是,老师的教学情感首先应该建立在客观认识事物的基础上,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引导学生的好恶。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爱,期望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相应的情感共鸣,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建立。作为教师,就要欣赏、爱护、尊重学生,用爱心与微笑,营造宽松而和谐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轻松而愉快的学习,争答师问,积极而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互动学习;“动”起来就是让学生主动来表演、试讲,或分组讨论,或面对面交流,真正做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对那些内向的、胆小的,不敢踊跃发言的学生,尤其对学困生,教师要给于关注,面带微笑,投去鼓励、期待的目光使他们鼓起勇气参与活动。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要不插话,不打断,认真倾听,并通过微笑,注视,点头等动作把重视、赞赏、鼓励、期待等感情传递给学生,对他们微小的进步,加以激励、肯定。欣赏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必然会激起他们的上进心。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畏惧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因此,教师的爱和尊重,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前提。

通过阅读此篇,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要针对国小生的特点,借助自己亲切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形体动作等创造一个美的、自然的教学气氛,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体会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8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灰蒙蒙的天色让人的心情也随之平和不少。闲来无事,便拿起了书柜上学校发给青年教师的书——《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如今市面上关于教育的书籍有很多,但其质量往往良莠不齐,而内容真正行之有效并能启发个人思考的更是凤毛麟角。每每想到这儿,内心都会涌现一丝无奈。习惯性地拍了拍封面上隐约可见的灰尘,便抱着看闲书的心情翻阅起来。

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前言一开始便用了这样一个关于有效性的隐喻。独特的开场吸引了我的眼球——速度、收益和安全。我仔细地翻阅着,作者从企业竞争的三要素入手,引出有效教学的三个方面: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增进学习效果的教学,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正如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想,这句话用在余文森老师主编的这本书上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光是阅读了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便让我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你们一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好地记住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对于现在教高段数学的我,这句话显得真实而贴切,这也是我教学过程中一个苦恼的地方。而余老师则根据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个理论,用‘创设直观停靠点’的方法轻松解决了这一问题。语言的形象化,图像的形象化,动作的形象化三个方面便是创设直观停靠点的具体做法。

其中有两点做法也是我们平日里教学时有所涉及的。语言的形象化是将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转化成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可以运用比喻、拟人、谚语、实例、夸张、排比、幽默等方式,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动作的形象化则是类似我们平日里常用到的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身体运动的同时,积极地运转大脑,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图像的形象化。刚看到标题时,我认为这是一个病句,因为图像本来就是直观的、形象的。然而余老师的却把这个观点的重心放在了强调教师自绘图画的教学价值上。书中写到:数学课常令许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令学生害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图像形象化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同样具有非常显著地效果。之后,便列举了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点的图像形象化的方式,通过理论、应用题、算术题三大块的图像形象化,给了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直观的教学指导,大大提高了我对图像形象化的理解和掌握。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会谈、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更多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了教学的技能。我将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使教育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9

《有效教学》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前教师认真地解读文本就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也是我们教师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书中叶校长提到了解读文本要一名语文教师,以及从所教班级学生的角度去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去解读时就要抓住五个方面来读:(1)明确教学目标;(2)理清知识系统;(3)把握文本线索;(4)重在咬文嚼字;(5)兼顾各种因素。再从班组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时:(1)选准重点难点;(2)确定好语言训练点;(3)教给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三读”教材实现了教师与作者、编者、学生的对话,“深入”为“浅出”找到了出口,更让“浅出”有丰厚的底蕴,因而“举重若轻”。这时,我知道了要用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用心灵去点燃学生的心灵,用生命去感动学生,这是我所感悟到的。

比如: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自己要读出感情,找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进而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避免了浮于表面。其次找准文章的切入点。

1、 抓题眼。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国小语文S版的课文《翠鸟》,紧扣题目,引导学生分以下步骤教学:翠鸟是什么样子的?它喜欢做什么?紧扣题眼,就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

2、抓中心句。

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每段的中心句,合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关键词。

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起着很大的作用。如:课文《庐山的云雾》,先出示庐山的云雾多,不难让学生找到课文是围绕一个关键词来写的。

4、勇于取舍解读文本。

作为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文本、感受文本的同时,还应该有所取有所舍。 以前我上课时,总是从头到尾,按部就班,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讲下去,一节课学完了,总感觉有些零散,不知哪里是重点?在教学中,一定要深入文本,抓住文章的教学重点难点来上课,舍弃那些次要的东西。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每篇课文都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或是结构特色方面的,或是表达方法方面的,或是语言风格方面的,教师应该走进细节,突出重点,遵循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精华、细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感悟结构特色。引导学生感悟一些文本的结构特色,对于国小生的习作是大有裨益的。

2、品味语言风格。每个文本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或风趣幽默,或恬淡明丽,或清新隽永,或凝练含蓄。解读文本时,需要教师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有感动,教师首先要感动。

总之,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如果说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可以说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解读文本越深入,阅读教学这棵大树就会越加生机勃勃,苍翠欲滴!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10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责任心、爱心等,而是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这些都是消极的、无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是一种压抑,一种挫伤。现在,很多老师都知道这样不好,但又苦于无处借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学习了《有效教学》一书。《有效教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不像一般理论书籍那样深不可测,而是植根于现实教育,用质朴生动的语言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教学实践一个重要问题: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使我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应该是学校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想做到“有效教学”,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其次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的还比较少。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提到:“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说提问贯穿在每天的教学中,贯穿在整个课堂中,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 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建议: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关于有效讲授,书中提到了一条就是要幽默风趣,令学生保持轻松活泼的心情。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一定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旦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数同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出课堂,这样便需要老师花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究其原因是教师的任务导向不明确。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学习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要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11

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后,从这本书中我获益非浅,不仅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它有着很多实际的意义。阅读《有效教学》一书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之后,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备学生,才能备活课堂”。因此在备课中,多获取学生信息,准确诊断和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会遇到的内容,是“备学生”的重要原则。教师备课如果单单凭借对学生的片面了解,而忽略学生的经历水平和反应水平,一堂课成功的几率是非常低的。教师应该试着从以下六方面着手: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学生难懂的内容;学生疑虑的内容;学生易错的内容;学生激动的内容;学生易忘的内容。教师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而达到更好地驾驭课堂,有效教学。总之,要“备”好学生,我们就要与学生为伍,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同甘共苦;我们就要放得下老师的架子,虚心向学生请教、向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书中引用维果茨基一句话“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注意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课堂教学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句话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也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地位,还有指出了课堂必须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之下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握指导时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五不”,即学生能理解的不讲解,学生能叙述的不替代,学生能操作的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不先问,保证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二是指导适当,就是教师话语不重复,意思表达清楚,指导内容针对性强,即学生想了解的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教学指导的有效性,往往表现在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与学生期望得到的指导的一致性上。

有效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管理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则变得顺畅,教学效果就高。反之再充分的教学准备都将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故而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国小教师教案国小教师工作计...国中教师教案国中教师工作计...师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效管理它要求教师具备特有的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和情感,使教学内容、教学信息的传达达到最佳的效果。

有效的监控,给学生个人或全体学生布置作业后,如笔头练习、口语操练等,就意味着监控开始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立即按教师要求去做,此时有效监控非常重要。如果布置完作业,教师就站在讲台上,根本不去接触下面的学生,或偶尔遇到学生有违纪现象,只朝学生指指点点,这便会加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也无法保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帮助他们完成作业,或个别制止某位学生的不良举动,就会变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数学生的练习作业顺利进行。另外,部分性格内向或胆小的学生,有问题也不会当众举手提问,而对走到身边的教师则敢于大胆求教。走到学生间还有一个好处,教师能从几个学生出现相同错误的情况中了解学生理解上、运用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注意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本书秉承课程改革目标要求为宗旨,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教学”这一主题,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环节,活化教学资源,绽放师生智慧”的特点。书中渗透了教学实践、部分课型实施流程、实施的关键等内容,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步骤和环节加以详尽阐述,以求实现将现代教育理念融于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旨意,解决课堂教学瓶颈。《有效教学》这本书,我的感悟颇多,读书,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纯洁。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不断地读书,用读书来充实我的人生。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12

暑假我认真地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获益非浅,不仅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它有着很多的实际的意义。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作为教师的我已经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35年,回顾着35年的教学历程备课无疑是经历最多也是变化最多的,从教学初期详细的备课,到现在简单的备课,在这变化过程中无疑经验在起着很大的作用,总是认为自己能够把握住学生,但总是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一些失误,从而使有些学生就在课堂中不能很好的掌握住体育技能。

有效教学使我认识到这样做是不行的,必须做到有效备课才能让学生学得快学的好。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第一.备而能用。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第二.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于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

其次有效教学还体现在有效指导上,书中引用维果茨基一句话“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注意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课堂教学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句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也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地位,还有指出了课堂必须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之下的。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13

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有效教学”一词,应该是很熟悉了,我却迟迟未深入学习。最近有幸读崔允漷教授《有效教学》一书,颇有感触,一直以来,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非常浅薄:有效教学就是最大限度的在教师教学领域里,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快收效的结果来使得教育成果最大化,达到又快又好的本质。其实,我的理解有些偏颇,不仅失之科学,而且过于片面。现就阅读崔允漷《有效教学》一书写点读后感想。

一、书中基本框架

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本书的单元组织、各章内容、正反信息、练习设计、参考文献/网站的选择等都体现了如下思考: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将中国小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big idea),而不至于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本书的组织架构按学习单元的方式来呈现: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这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诠释了何谓有效教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并引入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让人读起来轻松、易懂、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读书收获

(一)明确有效教学的课堂框架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规范的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在阅读第一章的开头,文章就提出问题:什么是教学?我在线教育已经十多年啦,可还不曾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想起来还真的有点不可思议。总是认为教学就是把已知的东西教给未知的学生。

所谓“有效”,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引起意向——学生想学习,即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 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明释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调适形式——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指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信息技术中在讲述理论时要配合适当的实践操作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许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四)关注结果——学生学会了,教学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落脚点在于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各有所获。所以一些课堂行为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而舍本逐末地脱离了最初教学的意向性,教学最实质的内容在于学生得到了什么。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二)理解怎样教得有效

有效性是教学的灵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前,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形成一个计划。教学准备的核心就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并作出各种决定,进而形成相应的方案。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自身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 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三)思考怎样教得更好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单元的“怎样教得更好”中提到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路径是:一个是自我反思;第二是同伴互导;最后是专家引领。

首先是自我反思。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自我反思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自我反思成就了很多名师。以前读书的时候,心理学的书中也有提到,波斯纳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因此,我们不可估量反思的作用。书中明确的提出,自我反思是提升经验的桥梁、是锤炼思维的工具、是追求卓越的动力。对于我来说,懒于记录、反思是我欠缺的地方。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要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其次是同伴互导。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学会坚持不断地自我反思外,还要学会同伴互导。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当你遇到一个难题时,自己怎么绞尽脑汁都无从着手时,可以借助的力量就是自己的同伴。别人总会有你想不到的想法。以我们信息技术学科为例吧,师资少,学校里仅有五位信息技术教师。书中提到一点同伴互导时应注意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第一是要积极参与合作;第二是心态要平和,坦诚相待;第三是学会如何合作;第四是积极行动,共同担当。在师资少的情况下,同伴互导可以激发每位参与者的合作动机或智慧,让每位参与者真正享受互惠的效益。

最后是专家引领。书上的定义说,专家引领是当你因某个问题不得其解而处于困惑状态时,专家给予启发、点拨而使你破解问题、消除困惑的过程。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虽然在中学中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了,但似乎效益不佳。即便我们能做到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导,有些问题是我们和同伴百思不得其解的,那就需要有专家引领。那专家在哪里呢?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专家也需要我们去发现。当然,如果学校给我们搭建和专家交流的平台那当然更好。

以上是《有效教学》这本书的读后感。崔教授的专著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是一本贴合教师实践经验的好书。《有效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研读和反思的精彩论述,今后我还将不时重温,不断获取新的实践灵感。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力争自己有更大的提高!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14

新课标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目标明确

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够用英语做事情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体现。在国小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学生参与体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在国小英语教学中,有声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培养学生们语感的主要手段。但是往往外来语的陌生的语音,特殊的语法,会使国小生感到与母语巨大的差异,从而在内心产生排斥。因此导致在记忆和理解上的多种学习困难。如果这种困难一点点的堆积到一起,就会挫伤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在教学中采用形体语言教学就能解决这些困难了。如:在学习英文26个字母时,我就采用了形体语言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教师们会有同感,在学习英文字母时课堂会很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差,所以我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使得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既开动了脑筋,又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会了知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英语情景教育就是把“快乐学英语”的理念融入英语教学中,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感觉到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外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不仅活泼生动,能够营造氛围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更易于创造、模拟母语学习环境,使外语教学在科学而且正确的方向上施行。“情景教学”是指:在外语教学中运用于交际的社会情景。脱离了社会情景,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述,难以发挥其表达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从交际的情景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受到情景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互动。国小英语课中根据学生的年段不同,“师生互动”的着眼点也不一样。高年段的学生英语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同时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教师重在“导”,引导学生调动知识储备,使表达的内容更丰富、思路更开阔,句型更为完整与准确。

三、课堂教学语言简明易懂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十分重视正确使用课堂用语,在备课时结合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课堂对话情景做好充分准备,充分发挥它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使英语教学更有成效。同时,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

实施国小英语有效性的教学还有许多的技巧,有待于我们国小英语教师的研究与探索。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是完成国小英语教学目标,提高国小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15

读完《有效教学》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 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 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 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 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 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 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 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 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著。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有效教学方法读后感有效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16

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有意义的教学”》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作者写的内容很贴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说出了开展教研活动和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幼儿园老师比较关注的问题。作者结合实例讲解,让我知道了在开展教研活动以及日常的教学活动时如何追求有意义的教学。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效”和“有意义”;第二部分“教学”的意义;第三部分追求有意义的教学。读了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以下说说我在文章中获得一些收获:

文章中讲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课”的比例不高,所以我们追求它的价值实现,减少那些不值得上得无意义的课,减少那些上得无意义的课。”要追求有意的教学。

备课备什么?要追求有意义的教学,就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备幼儿上”而不是放在“备教材上”。具体的说把准备教给幼儿的有关内容与幼儿的经验联系起来,通过非正式的谈话或投放相关的材料让幼儿摆弄,预先了解幼儿已知道些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有哪些错误的经验,判断其中有哪些可以通过教学让幼儿理解,哪些是用任何方法都无法让幼儿理解的,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一旦对幼儿已有的经验心中有数,那准备教案就更有针对性了,教学的意义就体现在为幼儿建立经验的连接体。在日常备课中,我觉得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活动设计,想怎样将活动设计的精彩,虽然在设计活动时也关注幼儿,但是不像文章中关注的幼儿这一方面这么多,看了文章以后,我觉得自己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要更多的关注与幼儿,将活动与幼儿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说课说什么?文章中讲到,说课放在平时就是课后的反思,说课要把握的重点是活动过程与预期的关系,主要是分析活动的非预期效应(包括正反两方面),分析非预期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性质(是预期不周还是期待生成),分析预设活动中生成的教育行为。说课具有其他人无法代替的特殊意义,因为只有执教者最清楚自己的预期以及预期外的效应,而评课者只能依据教案上的目标。当教师对自己的预期内和预期外的效应做出原因的假设和分析时,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就能得到体现。

观课观什么?文章中讲到,观课观课观什么?关键在于观摩活动提供哪一类的课更有意义,如果提供的都是课程以外的教学活动,都是执教者自己生成教学内容,及时课上的再好,也会因为观摩者无法领会到课的精髓,生搬硬套而失去意义。应该是大家上过的或是要上的课,只有多看相同的内容的课,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培育起教学的智慧。因此,教师选择和准备一些经典而优秀的教学材料作为共同研讨的内容,尤为重要。这样避免了教材选择中的科学性、教育性的问题,“吃透教材的”问题不大,自然就会将备课的重点转向“吃透幼儿”。而一些教学内容之外的活动设计可以以案例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作为学习交流的内容。我也很同意作者的看法,多研一些活动计划之内的课,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很有帮助,这样做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吃透教材”,在开展活动时心里更加有数,有针对性。

这篇文章还是很值得看的,文章中作者的一些理念还是很好的,值得学习。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17

有人曾问我们,在你的课堂生活史中,你有过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时候吗?你有没有体验过课堂气氛很好的经历?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读了《有效教学》第六章和第七章后,更加明确了课堂氛围的重要性。辅助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处理学生心理或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的行为。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可以从内在需求、外在诱因、中介自我调节和归因等几个方面入手。而课堂强化基本策略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常用的课堂强化术有六种:言语强化、飞言语强化、替代强化、延迟强化、局部强化、符号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课本知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让情感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自然状态下受到美好情感的感染,引起心理共鸣,从而激发学生良好情感品质的形成。如:在学习九年级思想政治活动课“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时,学生在阅读这部分内容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一个个数字、一段段描述的同时,就会油然而生出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时,知识的传授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就能达到互相交织,水乳交融的和谐。

以知识为载体进行情感教育,最大好处是使情感教育有理有据,不空洞,学生容易信服,不易产生心理上的逆反。又如:九年级教材中有一段介绍爱迪生发明电灯过程的材料。通过学习这段史料,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道路是坎坷的,它需要攀登者的奉献精神,任何怕辛苦,想走捷径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就要勤奋刻苦的观念。此类事例,在课本中俯拾皆是,这些思想性极强的内容,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情感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契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的任务外,还有一个“管”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一活动即为通常所说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任务比较复杂。一般认为,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

班级的性质也影响着课堂管理。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如有的班级本来就比较优秀,对于这样的班级,教师可以利用其固有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侧重于让学生自控自理。而对于那些纪律相对涣散的班级,教师则要更多地发挥权威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监督和指导。因此,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班级集体的特点,运用促进和维持的高度技巧,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这两者一定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课堂中利用所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这是我们不断进取的目标。人生路长,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因而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学习。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18

余文森 教授是国内课程与教学领域内的专家,在有效教学方面颇有心得。近期我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整本书以讲座的形式,讨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十个话题。在这十个话题中,余教授的绝大多数观点都能引起我的强烈共鸣,成为我的精神食粮。但在这些观点中,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是:

1. 关于三维目标关系的阐述。在这部分内容中,余教授引用了把三维目标比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一个人的肌肉、骨骼、神经等系统”的比喻,指出了“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强调了三维目标的“整合的意识”.同时,指出三维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哪个维度是显性的、哪个目标是隐性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观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很多新教师或者对新课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师,在他们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门别类的表达;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清晰地辨别出他们的哪些教学是在完成三维目标中的哪种目标。他们把三维目标弄成了三种目标,目标达成不是渗透性,整体性的,也从不区分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三维目标被活生生地、机械地割裂开来。

2. 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表达。余教授引用了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观点。江先生认为教与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论是从国小一年级到高三、还是在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些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百分之百依赖老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第二个阶段是“基本依靠教师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第三个阶段是“相对独立阶段”,学生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如果老师过渡包办,就不是促进学生发展,而是阻碍学生发展了;第四个阶段是“基本独立阶段”,不要老师教,学生一般能读懂75% ,此时如果老师还讲系统性、全面性,仍然事无巨细、全包全揽,教师就会感到“怎么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适得其反;第五个阶段是“完全独立阶段”.然而,反观我们的教学,很多老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就不加区分地从“极端控制”走向了“极端放纵”.

3. 关于情境创设的误区的表述。情境教学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教学也特别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但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观察中,却常常发现很多教师的情境创设虽然煞费苦心,但却显得特别“矫情”,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有时就是一种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个噱头。在这里,余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分别是“形式化情境”、“假问题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谜式的情境”、“电灌的情境”等,对于余教授指出的误区,我认为是一针见血的,非常中肯的。

老实说,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观点、生动的表述。余教授是一位经常深入课堂的教学论专家,尽管他使用的语言很平易、很朴实,但他所表达的道理却很真实、很实在,对一线教师也最有启发!这样的教育专家才是真正地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了起来,使用普通老师听得懂的语言,表达教育的真实。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专家!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19

读了《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一书,从这书中我领悟了一些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一点感受: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是啊,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我们每天的教学中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的,可见,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建议: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理念是灵魂。让我们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纠正误区,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最终促进教育成效。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20

读了《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第一讲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和课堂教学观察,发现对信息技术现状和制约信息技术有效性的因素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信息技术普遍两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松散,时间浪费的多;二是形式多样,缺实质性内容,一节课让学生掌握的东西太少。

而这些现象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随意性直接相关,经过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些随意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表达、教材的使用、教师的演示操作以及教学的组织等方面,为此我们提出,有效教学:从“六要”起步,即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流程要精细、教材使用要适度、教学语言要精神、演示操作要规范、教学礼仪要强化。教学的随意性折射出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更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态度决定教学的成败。

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坚持从我做起、从“六要”做起,才能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强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也有一个实效性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有着落才会有实效。教学反思要从实效着眼:教学反思只有着眼课堂教学的实效,从评价实效的几个方面审视教学才具有针对性;要从整体着力,落实到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时段;要从习惯着手,即从学习的习惯、修订的习惯、提炼的习惯、交流的习惯着手全面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的实效是一个评价范畴的概念。但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实效又是一个有准确内涵的概念,广义上讲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有效达成”。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其教学实效有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现两个方面,外在的表现就是指课堂教学的氛围: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等,内在表现则指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等。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科任务,我们认为国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有兴趣、有激情,全面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探究时凸显个性,协作学习时又能融合互动。是否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设计学习活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获娶加工处理、管理、交流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是否从应用的实际出发,不唯技术而技术,体现“在应用体验中构建知识、提高信息素养”的理念?③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归纳、推理、分析、综合、评价等深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创造能力初步培养。教学是否关注学生动脑,是否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否强调学生学会规范表达操作?④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是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学是否设计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环节,合理安排探究、合作学习环节?这里所说的“最大限度”其实也是一个概指,更为合适的说法可以是“尽可能的”。其反应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最大值取向。

《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21

自教学活动诞生起,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就一直希冀着,以最少的教学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产出,重视并寻求有效地教学方法和途径,例如夸美纽斯提倡的班级授课制,就是为了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教学作为一种活动,如何改善过程绩效实现教学目标,也是教师最中山的问题。这段时间我学习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谈一点对有效课堂教学的体会:

(1)及时调整课堂,给学生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给学生腾出空间。当然,能不能合理处理还需教师临场应变的能力,大凡特级教师名师上课艺术与一般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有时候课堂有“意外收获”,这种“意外收获”,只有当课堂氛围非常好,师生互动热烈,思维极度活跃时,才有可能出现,在这个教学过程里,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适时调整教学进程,使数学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

(2)尊重学生,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培养学生显然不是很有效。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3)给学生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学生留足空间。此外,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以上几点,既是“传道、授业、解惑”有效性教学必不可少的内涵,又是一名教师综合实力的反映。具备这样几点,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锤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