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文秘 > 秘书基础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

第三讲 夫妻亲师配合教 孝亲顺亲家风承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三

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

我们学习了《弟子规》的“总叙”和“入则孝”的第一条,现在把《弟子规》的前两条齐读一下。“弟子规,总叙,预备齐。”“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好!谢谢大家!读的是铿锵有力!气冲云霄!我看大家开始脸上会发光了,智慧的光明有点透露出来了。

我们继续学习“至德要道”——“孝道”。

让我们儿女、学生行孝之前先要明理,把“父母的恩德”通过自己的体会传给我们的下一代,知恩、感恩才能报恩。

如何教孝呢?第一条是知恩报恩。一定要先明白道理,“父母恩德重如山”这个道理我们要了然于胸,才能通过言教、身教承传给我们的下一代。

教孝的第二个原理原则是以身作则。这个“以身作则”也是所有教育领域共同的原理原则,就是自己要先做到,“受教育者,先受教育”,先能够力行。

第一部分 夫妻配合教孝。夫妻要常常互相赞叹,和谐的夫妇关系对孩子孝心的引发,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爸爸一定要学会把母亲对儿女的辛苦抚育的恩德讲给孩子听。有智慧的太太,要常常在儿女面前树立起先生的光辉形象。

教孝的第三个方面夫妻配合。五伦关系当中,学到“夫妇有别”。先生和太太在家庭当中都能尽份,“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都扮演好自己对家庭应尽的本份,一定能够家和人乐,家风家道必定能够代代承传。

“父母教,须顺承。”父母教孩子孝道,夫妇要配合。

比如说父母的恩德,母亲就不好意思跟孩子讲,女儿你要孝顺我,妈妈生你很辛苦。这个时候谁讲啊?爸爸讲。我们爸爸一定要学会把母亲对儿女的辛苦抚育的恩德讲给孩子听。比如说,今天儿子又有点耍脾气了,对母亲说了不好的话,爸爸马上就把儿子请过来。“过来,过来”,“父母命”叫他过来,挽起袖子,然后就开始讲:“你知道吗?妈妈生你的时候多辛苦,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恩重如山!你去医院里面看看,产房那边,产床上那几个铁的护栏都是弯的,你知道是谁把它拉弯的吗?是母亲,生儿女的时候,那个镇痛把它拉弯的。你妈妈生你生了几个小时你知道吗?”慢慢把这些道理跟孩子讲,我在讲到这些的时候,我太太就在旁边帮腔说:“你都讲第三遍了,你就不用再讲了嘛!”我说:“第三遍了还要再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要常常复习,要不然孩子就会忘记了。”最高境界就是要爸爸讲得自己流下几滴眼泪,因为想到自己的父母。所以要想感动别人,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自己先流下几滴眼泪。

女性都会比较爱孩子,因此母亲常常都会很慈爱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常常会欺负母亲。多数是这样,当然也有不一样的情况,母亲很严厉的也有。所谓严父慈母嘛!这个时候的严父就要尽到严父的本份,把父母的恩德告诉孩子:“你对爸爸不好,我可能还会原谅你,你如果对母亲不好,你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太不孝顺了!爸爸会揍你。你知道吗?小时候你三岁一岁的时候,有一天半夜你拉肚子了,妈妈哭着抱着你,找医院。爸爸在后面陪着,你记得吗?”孩子说:“当然不记得。”“但是,你要记住,这是母亲对你做的无数事情当中的一件啊!当时你才一岁啊,你当然不记得。半夜你都尿床,妈妈都把自己干的地方给你睡,然后她睡湿的地方。这叫移干就湿恩啊!然后你的尿布就像联合国国旗一样到处挂着,你知道都是谁帮你洗的?都是妈妈帮你洗。你看看妈妈的手,原来都是很细腻的,现在都变很粗了,都是帮你洗尿布洗出来的。所以你现在要帮妈妈洗衣服。”这些要常常讲给孩子听,这一配合孩子感恩心升起来,感恩心升起来是孝心的基础,这个是做父亲的要懂得。我们在座的爸爸或者未来的爸爸同志们,这一招学了没有,没有学要开始学起。父母的恩德要开始学。

母亲要常常在孩子面前讲父亲好在哪里?讲父亲有智慧。太太一定要懂得在孩子面前把爸爸的形象塑造起来。

有一个八德故事《大禹治水》,动画片也出来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孩子刚出生,大禹就去治水了,十三年没有回家。但是大禹的儿子,启,后来当了国君,众望所归。谁教出来的啊?大禹的太太教出来的,她怎么教的?肯定是常常在儿子面前告诉孩子,爸爸为什么不回家!为的是天下苍生啊!为的是治理洪水这个灾难。所以我们以后有机会给大家看这个《大禹治水》动漫,虽然十分钟短短的德育故事,非常感人。我们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讲,大禹“夫妻配合”得非常好,母亲贤惠,教育很成功。所以有智慧的太太,常常就是在儿子面前树立起先生的光辉形象。

我们男士还是要点面子的,假使说太太老是在儿女面前数落爸爸的不是,犯了兵家大忌啊!先生会不会想,反正儿子面前我形象也没有了,我就坏给你看。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太太自己。

有智慧的太太就很会做人,今天先生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袜子一脱,东边一只,西边一只。3岁、5岁、8岁的儿子在旁边,太太怎么处理啊?这时候机会教育来了,马上把儿子叫过来:“儿子你看,妈妈常常给你说,爸爸每天在外面累死累活拼命干活为了谁啊?”儿子说:“为的是我。”“对啊,你看你上学也要钱,吃饭也要钱,爸爸多辛苦啊!你看是不是,又累趴下了,袜子都没有力气放了。过去帮爸爸把袜子洗一下。”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儿子洗袜子没出息,告诉大家,会洗袜子的儿子以后才有出息。真的是这样,因为他洗袜子的过程,他要设计,怎么洗袜子,然后怎么把它洗干净,整个过程小大不二,会做小事就会做大事,小事不会做,大事也不会做。所以 妈妈千万不要以为儿子洗袜子没有出息,这些会做才有出息。儿子洗袜子去了,这个时候门一关,怎么处理爸爸都可以了!过去拧起耳朵,说:“你看,你看,跟你讲过多少遍了,又没跟儿子做好榜样,赶紧坐好。”先生这时候会不会听啊,很高兴听啊。因为夫妻相处有一个原理原则,我们做先生做太太的,一定要记住——“好话一句,作牛作马都愿意”。这个太太好话已经说过了,先生听得满心高兴,孩子洗袜子去。这个时候再拧耳朵没关系了。假使说太太没什么教育的智慧,孩子还在那里,马上就拧起先生的耳朵:“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没有跟孩子做榜样,把袜子放好。”这个时候可能先生怎么样啊?心里就不高兴了,下一次就不回来了。这个就有天壤之别哦!念头一转就不一样。

夫妻配合,和谐的夫妇关系对孩子的孝心的引发,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今天先生好不容易第一次主动下厨房洗碗,十个碗只有一个洗干净。这个时候太太怎么处理?有智慧的太太马上把女儿叫过来:“女儿,你看爸爸多了不起!既能工作做得好,还能做家务。你看碗洗得多干净。”女儿很敬佩,爸爸真厉害。千万不要把九个碗拿出来:“女儿你看,爸爸洗碗都洗成这个样子。”爸爸心想:“下次我再也不洗了。”假使说,把第一个干净的碗表扬一通,先生心里想:“下一次我帮你洗衣服。”你看是不是,“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这时候孩子在那里慢慢的看到父母和乐,健康成长。

今天先生又提着几袋东西回家了,这个时候做太太的要很有艺术。一定要教育我们的儿女,只要门铃一响,任何事情要放下,电视也好,作业也好,马上跑到门口迎接爸爸回来,迎接妈妈回来,夫妻要互相配合。把东西接过来,这个时候妈妈还要表扬:“来就来了,还带这么多礼物干什么?”先生心想:“下次我买更多。”假使说太太没智慧,一看到先生又提了几袋东西,马上开始埋怨了:“你看你,又不会买东西,钱都是这么给你买光的。“先生心想:“下次我给别人买去。”一句话啊,天壤之别!

如果太太工作很忙,先生有空在家里陪孩子,这个时候也要教孩子,妈妈回家我们要做什么?正好前一段时间我回家探亲,回家探亲就没什么事,太太是教导主任工作很忙。我就跟儿子开始上课,我说:“儿子,妈妈每天上班、下班很辛苦回家最需要什么?”儿子说:“最需要喝口水,把东西接过来。”我说:“好!以后每一次妈妈回家,你都要到门口迎接,把她的包接过来,再递上一杯很好的水。”孩子比较大了,我们从小就教他做家务。中午时分,太太回家了,门铃一响,儿子依教奉行,就冲过去,东西接过来,赶紧跑到厨房泡了一杯柠檬汁递过去。太太这个时候就说了一句:“儿子啊,以后不能用开水泡柠檬。”我心想:“坏了,坏了,好不容易我上了两个小时课,你这一句下来,下次孩子就不泡了。”我要“行有不的,反求诸己”,没有跟太太交代好,预先没排练。我就赶紧做太太思想工作:“我说不行,你这个时候一定要先表扬,‘乖儿子,怎么有人把柠檬水泡得这么好呢?真好喝,妈妈正口渴呢?’你表扬一句,孩子心想,‘下一次我给你切西瓜了。’”真的是言语很重要。后来我太太就写了一篇文章在博客上,说没有配合好,下一次要好好夫妻配合好,把孩子的孝心长起来。

孩子第一次行孝,第一次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好好的赞叹。不要说孩子,刚刚讲到,先生都这样,太太都这样。今天太太泡了一杯好茶,我们先生一定会说,怎么有人把茶泡得这么香呢?太太心想,下一次我再给你泡更好的茶。“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这个原理原则很重要。

夫妻要常常互相赞叹,但是现在很多人没有注意这些基本的做人的礼仪。千万不要以为老夫老妻了,没有关系。诸位老师、诸位家长,老夫老妻的要不要讲礼仪啊,说话要不要讲礼仪啊?两个人是没关系,我们还要看到儿女还在旁边,他就有关系了。你看有一个孩子才5岁,妈妈今天又开始接电话,接完电话,儿子就,眨巴眨巴着大眼睛说:“妈妈,一定又是爸爸打电话来!是不是?”妈妈心里大吃一惊,孩子怎么知道是先生打来的?一反省终于破案了,只要先生打来的电话,太太就没好气过。都是什么?命令的语气,不好的语气:“干什么了?怎么了?”都是这样的语气,这样的太太多不多啊?结果这个太太学过《弟子规》以后很有反省力啊,马上改正。怎么改呢?先生一打电话来,她马上想起老师教过怎么打电话,所以她就拿起电话:“您好,请问您有事吗?”结果他先生马上说:“对不起!我打错了。”这么多年来,太太没有这样对他好说话过。后来电话又回打过来,差一点感动得流眼泪,感谢《弟子规》我太太变得这么好了。一句话先生就很感动了。这个时候孩子在旁边就在学。

有一个5岁的孩子就跟妈妈说:“妈妈电视里演什么?什么叫夫君,什么叫夫人啊?”妈妈说:“他们在演古代的夫妇,爸爸、妈妈两个。”5岁的孩子说:“妈妈,这不像夫妇。”5岁的孩子心里,什么像夫妇啊?就像昨天讲的“大吵三六九”才像夫妇吗?你看孩子已经被污染成什么样子了!

《论语》里面有一句话:“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个很重要,善于跟人交往,时间越久越恭敬对方。我们夫妻在一起也要学习晏平仲的精神啊!夫妻善于相处,久而敬之,越久越互相恭敬。所以古人不是乱演的,这个称呼,先生称:“太太,夫人你好!”太太称:“先生,夫君请用茶。”还要把茶举到眉毛这里,叫举案齐眉。妈妈同志们学完以后,晚上回家说:“夫君请用茶。”先生可能摸摸你的额头:“你今天有没有发烧?”没有关系,第一次先生这个反映很正常。我们坚持作对的事情,一个星期,看看有没有效。

有一个妈妈就是学贵力行,先生天天睡懒觉。《弟子规》老师就教她:“你天天去叫夫君起床,还鞠三个躬。”这个太太每天都去鞠躬,结果第一天鞠躬,先生根本不理她。鞠到第七天,她说:“夫君,天亮了请起床。”她的先生,“噔”就跳起来:“不用再鞠躬了,不用再鞠躬了,以后我们每天及时起床就是。”就差没说:“谢谢夫人了!”你看这个称呼很重要。

当我们有教育的敏感度以后,我们就知道称呼不能随便乱“喂”,先生叫太太“喂“,太太叫先生“喂”,这个都不行,叫名字更不好,没有给孩子做榜样。中国传统文化跟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别在这里——称呼。我们这是礼仪之邦,结果现在都流行什么?叫爸爸妈妈,叫名字就好,这叫平等。我们反省一下,这叫平等吗?这是没有礼貌,没有礼啊,礼不可偏废啊!、

《说文解字》里讲:“礼者,履也。”“履行”的“履”,“礼”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做的。

我们来看一下“禮”字怎么写?

左边是个“示”字旁,上面一根短,下面一根长,表示“上”,下面三条线表示“日月星”自然现象。“示”的意思是“上天垂相”,翻译成我们现在比较容易懂的话,就叫自然现象,原理原则。“示”作为偏旁字表达的都是自然现象,原理原则。这个是自然现象不是谁规定的。只要我们做人就要守“礼”,夫子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那右边呢?上面是祭祀的祭品,装在一个容器当中。下面是祭祀的时候的乐器,上面一根棍子,中间这个口是用来打的鼓,下面是这个鼓的架子。“礼”当中,“祭礼”是最恭敬、最隆重的。所以用祭礼的形式组成这个“礼”字,告诉我们这个“礼”是我们做人每一个都要很恭敬地去落实都要去做到的。

《论语》讲:“礼之体,敬为主。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父子有父子之礼,夫妻有夫妻之礼,礼不可偏废。夫子讲:“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这些“礼”难以在世间立足。可能有的老师会讲:“我不学,我不也活得好好的。”真的活好好的吗?真好吗?我们要反省一下,我们本来应该更好,我们学“礼”以后,会更更好!我们要反省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学习这些传统文化,我们会越学越有味道,越学越有意思。学礼真好,学传统文化真好!

“夫妻配合”教孝我们就先分享到这里。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君子务本”,抓住根本就是恭敬心。夫妻俩互相恭敬,在儿女面前做出好榜样,那么孩子一定能够:“德日进,过日少”,健康成长。

第二部分 亲师配合教孝。老师能做的是教孩子孝顺父母,父母所能做的是,教孩子到学校要尊敬老师。第一天上学,父亲带着儿子拜老师,还三跪九叩!孩子年纪都很小,看到最恭敬的父亲去拜老师,还有比父亲更厉害的人叫老师,我这辈子要听老师的话。

第四个方面,亲师配合教孝。这个“亲”指的是父母亲,这个“师”指的是老师。父母亲跟老师配合教孝。教任何一门学问也都要亲师配合。

在古代,古人非常明白这一种教育的原理,男孩子到7岁以后就要上学了,就交给学校去教了。在周朝都这样,女孩子7岁就进入后院,给奶妈,给母亲,给妇女来教,它是男女分开来教的,不能在一起的。7岁也不能同桌吃饭了,“男女有别”了。那么男孩7岁以后,交给老师教,怎么教呢?第一天上私塾的时候,跟大家介绍了,“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让孩子升起尊师重道的心,怎么升啊?表演。后人是拜孔老夫子,周朝的时候是拜古圣先贤。你看老师、父亲带着儿子,三跪九叩。孩子看着,这一位爷爷是谁啊?爸爸要向他三跪九叩,我一定要很恭敬他。接着老师请上座,父亲带着儿子拜老师,还三跪九叩!孩子年纪都很小,都6岁、7岁啊,看到最恭敬的父亲去拜老师,还有比父亲更厉害的人叫老师,我这辈子要听老师的话。你看第一天,慎于开始,孩子尊师重道的心升起来了。这个很重要啊!

老师教孩子就很好教了。第一个就教他,为人子女第一个要回家孝顺父母。怎么孝顺?孔老夫子教育我们:“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按这样去孝顺父母,把《弟子规》这些做人的道理教给孩子,孩子一生受用,学问渐渐增长。你看这个老师跟家长配合多重要啊,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的合理。孩子好教。

我们现在这种亲师配合的教育真的是断了,对老师的恭敬心没有了。你看我们办中专,招生很辛苦,现在办中专招生不好招啊,还要招生费,老师亲自去招。招完回来了,有一些学生对老师拍桌子:“你有没有搞错,是你们请我来读的。”你看这个尊师重道的心没有升起来,很难教,学问很难增长。

那我们怎么办呢?想各种办法,亲师配合。让孩子尊师重道的心升起来。我们老师能做的是教孩子孝顺父母,父母所能做的是,教孩子到学校要尊敬老师,要听老师的话。这一配合,孩子就很好教。从幼儿园一直到中专,到大学,应该都是这样的。亲师如果没有配合教孩子,那真的是很难做好教育这项工作。

比如说幼儿园,今天这个孩子生日快到了,拿着一个笔在挂历上画道道,叫生日倒计时。他才读幼儿园,才5岁,怎么生日倒计时啊?还剩下28天画一下,明天再画一下还有27天。我要蛋糕,我要礼物。妈妈学过《弟子规》,这所学校正好是推广《弟子规》的实验学校,有开家长课。妈妈就赶紧跟跟老师打电话沟通:“教孝这么重要,我孩子生日只要蛋糕,我们父母讲并不一定愿意听,请老师配合教孝。”老师说:“好!没事,我们就上一堂课,‘父忧母难’,上这一堂课。”老师就开始把父母的恩德在幼儿班上讲,妈妈生我们多辛苦,多痛!讲完了以后问:“我们过生日要怎么做?”同学们说:“过生日要感恩父母,帮父母做事。”结果有一个同学说:“老师,他过生日还要蛋糕,还要礼物,还要倒计时。”这个孩子很不好意思,因为同学们会讲他。这个时候老师有智慧就不讲了,上课不讲了。下课以后,这个老师本来要找这个小同学谈话的,结果这个小同学自己就跑来找老师,眨巴眨巴着大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妈妈生我的时候真的很痛吗?”你看,没有教他不知道。老师说:“是很痛。”“有多痛啊?”老师说:“拿把刀来,当然这个玩具刀也行。你手有没有被小刀割过?妈妈生你的时候,就像这一把小刀在手上割一刀,这么长,过15分钟再割一刀,妈妈生你几个小时就要痛这么久。”这个孩子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小孩好教啊!“人之初,性本善”啊。结果后来妈妈就跟老师通电话,儿子当天回家以后,就把那个日历,退下去了,不再倒计时了,然后就跟妈妈说:“妈妈,我今年过生日不要蛋糕了,老师说了要帮你做一件你最喜欢的事情。妈妈我帮你洗碗。”你看5岁,“父忧母难”之日,他就学会了。

记得XX年,我还在教四年级,教数学,才教了一个月,那个数学科代表,很聪明,学习很好,非常机灵。一个月以后,有一天,她就跑过来:“老师啊,今天晚上我请你去肯德基吃饭。”我说:“为什么请我啊?”她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们在肯德基庆祝。”我说:“那你大人有来吗?”“过生日让大人走开。没有大人,只有我们同学们。”孩子这样过生日的多不多啊?现在都流行这样,过生日让大人走开,同学自己过。那我们还“与有荣焉”,因为常常跟他们讲《弟子规》的故事,孩子听得挺欢喜,觉得这个老师挺好,还要请数学老师,没有请语文老师啊。我就心想,要不要去呢?当天晚上也好忙,刚好外孙女也过生日,也有应酬,作为老师我们要不要去啊?当时我就下了一个决心,今天晚上一定要去,去干什么呢?把“父忧母难”这四个字告诉这帮孩子。因为没有告诉她,她“过生日让大人走开”这个观念不行。我们做老师的不单单只教数学,还要教做人很重要。我就先去外孙女那边庆祝一下,然后就到了这个肯德基,真的是没有大人,只有两个大一点的表哥,然后班上的同学男男女女十几个。我想,真的是时代变化快啊,我在读九年级时,还不敢跟女生讲一句话,现在他们才四年级,生日男生一半,女生一半,在那里庆祝了。这个世道变得还真快啊。那就开始吃了,吃完了以后,大家也吃饱了。我说:“现在倪老师开始讲故事。”我就开始讲“拜白骨的故事”,讲父母的恩德。讲到后来,这个女生说:“是啊,老师啊,前几天我的姨妈生小表妹的时候,我的姨丈也在,我也在,妈妈也在,都在产房的外面。姨妈生了好几个小时没生出来,痛得很大声的叫啊。结果我姨丈在外面走来走去,没有办法,双手合十,这里拜一下,那里拜一下,不知道在拜什么?”我说:“是啊,我们的生日是‘父忧母难’之日啊,是父亲担忧的日子,是母亲的受难日啊!你看姨妈生你小表妹多辛苦,你妈妈生你的时候也一样辛苦。然后你爸爸也这样拜,求观音菩萨保佑母子平安。所以我们过生日不能这样过,你今天一定要回家跟妈妈说声谢谢,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妈妈高兴,这才是做人子女的道理。”我们尽到我们为人老师的责任,把做人最重要的,过生日是“父忧母难”这个道理,这四个字在她10岁的时候就告诉她了。而我自己30岁才听说,所以我们不希望我们身上的遗憾在下一代再重演啊!不能这样了,一代要比一代进步。

诸位老师,诸位家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只要我们有机会,只要我们能够把“孝道”教给下一代,我们瞅准机会就要讲,越早告诉孩子这个道理,他的人生越能够离幸福更近一步。这个很重要,这个是亲师配合教孝。

第三部分,全家共学《弟子规》,教育原则一致,孩子健康成长。

第五方面教育原则一致。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一个家庭,父亲、母亲乃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有共同的原理原则教孩子。就比如说吃饭,我们夹菜的时候,要先给谁先夹啊?爷爷、奶奶。 “夹菜的故事”大家都有听过嘛!常常如果母亲都先给孩子夹,夹了三年五年,爷爷奶奶也夹,这个时候孩子就变成小皇帝,小公主了,就很难教了。你看《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你看饮食坐走都是要“长者先,幼者后。”但是,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如果说:“不要了,先给孙子夹。”这个就很麻烦。那么怎么办呢?爸爸、妈妈意见如果不同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所以古人这个都有规定,爸爸跟妈妈意见万一不同意,这个时候听爸爸的。那妈妈可以劝谏,就不要爸爸向东,妈妈向西,多头马车,这一辆马车一东一西就散架了,孩子无所适从。这是教育的大忌。所以古人讲“夫和妇柔”。这个太太是柔,太太的德行,女德,就像水一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太太的德行很厚,能够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德行的重担。所以跟先生意见不合的时候,太太能够随顺先生。这个就很重要。先生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小事的时候不用争论,除非大是大非的时候,我们太太要据理力争。大是大非要劝谏,小事就不要了,给孩子做好和睦相处的榜样,这个很重要啊。儿子常常看到爸爸妈妈两个意见不和。你看孩子长期会变成什么样子?甚至有的人特地就问,你是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能不能这样问孩子啊?大家有教育敏感度,就知道不能这样问孩子。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把爸爸妈妈对立分开。所以教育原理原则一致很重要,父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准备要打屁股的时候,爷爷奶奶最好跑到楼上去或者是上街去逛街去。因为爷爷奶奶都舍不得孩子打。在那里做靠山,这一靠就麻烦了。

那么如何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呢?我们就到了教孝的第六个方面,共同落实《弟子规》。古人为什么教育的原则很容易一致啊?刚开始有谈到,因为古人他有家规家训家道,不用讨论。你看家谱翻开,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们就按这样教孩子就好。妈妈也没话讲,爸爸也没话讲。祖先的承传,祖先的遗训。而现在呢?家规家训没有了!怎么办?我们重新提起这本集大成的家规家训,把《弟子规》作为我们大家的共同的家规家训。这也是李毓秀李夫子最大的贡献。他把那么多的家规家训集大成,大家都能通用,这个就非常好。所以我们要共同落实《弟子规》。《弟子规》的第二章就是“入则孝”,把“入则孝”每一条都落实好,那就是教孝了,就是行孝了。

第四部分,学习《弟子规》,面里很多教诲都可以排练,甚至编排成戏剧来演的,把课堂活起来。“父母呼,命,教,责’要有艺术。父母无形的呼,命,教,责——那就是父母亲的需要,我们要用心去感受。

现在进入《弟子规》每一章每一句的学习。刚刚我们已经学习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不管多大的年纪,越小越要教。但是现在常常“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孩子多不多啊?不但不多,可能有时候常常还一言九顶,就是妈妈说一句,他顶九句。怎么办呢?

我们教孩子的时候要强化,除了明理之外还要训练,要练,所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们要在班上排练。大家知道了道理以后,泪也流了,觉得对不起父母了,心里升起了要行孝的强烈的愿望。这个时候我们在班上,国小也好,国中也好,中专也好,高中也好,都要练习,让孩子反复的来练习,如何来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弟子规》里很多的教诲都可以排练,甚至编排成戏剧来演的,把课堂活起来。

现在我们先来排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哪一位老师毛遂自荐来做父母,再请一位老师做儿女,来演一演“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看看我们演得怎么样,以后要教我们孩子来演。来哪一位老师来做父母,来一位年长的长者来做父亲或者母亲也行,大家配合一下嘛!好周老师,我们掌声感谢!周老师就演父亲吧!

周老师:“孩子带来了。”

“好,孩子来了,有请跟父亲配合一下,演一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个真好,上阵父子兵啊!我们再一次掌声鼓励。孩子站那边,你站那边,父亲请坐。那么我们情景先创设一下,父亲先叫孩子,叫完了以后,请孩子帮你倒杯水,我们就用那个水。但是我这里特别强调一下‘父母呼’也有艺术。常常有父母说,孩子帮我倒一杯水,拿一双拖鞋,再拿一个包。结果孩子拿到他面前,包来了,拖鞋呢?拖鞋又去拿。这样就‘呼’得没有艺术。‘呼’的时候,跟‘命’的时候要有讲究,一定先把孩子叫到面前,先‘呼’。‘呼’完了以后,看这孩子的眼睛,然后再‘命’,再交代他做什么事情。如果交代很多件,还要他重复一遍。不要说,孩子,倒杯水来,这个已经把两件事情并成一件事情,这个还不行,要做细。我们就这样你先‘呼’,看孩子过来应得怎么样,然后‘命’,好谢谢!开始。

(表演)

好,我们再一次掌声谢谢周老师。谢谢大周和小周,周家是贤人辈出。我们周老师是父子共学《弟子规》。那么这个“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要点就是“呼”跟“命”要分两步,先‘呼’然后孩子答应,马上跑到父母亲的面前,然后父母亲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跟孩子讲,今天爸爸身体不舒服,你帮我把药拿来。孩子说,好,马上就去再把药拿来。这就演得很好,非常的圆满。

常常有的父母就是“命”的时候,“呼”的时候没有艺术,很急,妈妈急,孩子也急。要了好几样东西,最后孩子常常还被骂:“叫你拿三样东西,怎么才拿一样。”其实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自己急,就这样一急,孩子也急,这个教育就很难成功。所以最后呼来呼去,最后呼成什么,孩子就懒了,就不应了。不应了,我们父母也要怎么样?反求诸己。因为每一次我们呼的时候都很慎重,孩子应的时候就会很慎重。所以在班上要反复演练。

我们有一个动漫叫《闵损芦衣》。里面就有一幕,后母叫闵损的时候,闵损肯定回答:“是的,母亲。”都鞠一个躬。有一个孩子才3岁,一天至少要看一遍《闵损芦衣》,看着看着,妈妈一叫她,“是的,母亲。”你看,这就叫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她就会了。她在班上也是这样,常常也“父母命,行勿懒”。

我们的老师还可以发挥我们自己的聪明才干,把它编成扩展一点的戏剧、剧本来演。把“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也放进去。那么“教”的时候,“敬”和“听”要演出来。所以老师、爸爸在教的时候,孩子怎么表示很恭敬呢?他要站在那里看着老师,诚惶诚恐的,这是敬。大家看“听”—— “聽”字怎么写?我们这一本《弟子规》是杨淑芬老师亲自写的书法版。正体字的“聽”,耳朵下面是一个——“王”字。真正的“听”是把对方看作领导一样的对待啊。大家想一想领导跟我们讲话,国王跟我们讲话的时候,我们是什么心境,我们就要有这个心境。右边是“直心”,是“德”字的右边,是全心全意地在聆听。这个“听”是这样的,才是真正听。

“父母责,须顺承”,“顺”与“承”很重要,小事即使心里觉得父母亲责的是错的,我们也要去做,除非大是大非的时候要劝谏。

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故事,叫“曾子杖走”。曾子从小是个孝子,很孝顺他的父亲。有一次曾子因为锄草的时候,把禾苗锄死了几棵,这个时候爸爸很珍惜这一些禾苗啊,很生气,就拿了一根棍子打曾子。曾子就站那里给爸爸打,结果爸爸不小心过重了,把他打昏了。这个时候爸爸心里不好意思了,下手太重了,就把他抱回家躺在床铺上。曾子过了一段时间就醒来了,醒来后曾子没有任何怪爸爸的念头,所以孝子啊,没有任何一个念头怪父母,“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曾子心想,爸爸把我打昏了,心理也一定很担心我,所以我要装作没事的样子。曾子就开始唱歌,一醒来就开始唱歌,意思是,爸爸我没事了,我会唱歌了。这个曾子孝顺不孝顺啊?

他的同学就把这个事情报告给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说:“你去告诉曾子,我不要他做学生了,他没有资格做我的学生,一点都不孝顺父母。”结果这个同学一听,他做得这么好,怎么还说他不孝顺,还不认他做学生呢?这事严重了!就赶紧把这个事情转告给曾子。(我们听故事有个秘诀。现在我们如果是曾子,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怎么老师还不认我这个学生呢?我们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就说不认就不认,我不去就算了。行不行啊,不能这样。有时候老师骂学生,老师是考验学生的时候,所以真正的好学生,是“上等学子,经得起老师的折磨,忍耐上进。”)曾子就是这样的上等学子,曾子马上跑去找老师:“老师啊,学生愚笨,今天哪里做错了,请老师教诲。”你看越骂越去找老师,这个是“上等学者”。你看孝子,小时候,妈妈打他,他越往妈妈怀里扑。好学生也是这样,老师越骂越去找老师。曾子就是这样的好榜样。他就找夫子了,孔老夫子一看:“孺子可教也,这个学生还不错。”就跟他讲:“你学习都学呆了,爸爸当时正在气头上,拿起棍子打你,你就呆呆的站在那里给爸爸打,万一爸爸失手把你打死了,你怎么办?陷爸爸于不义啊!你是大不孝啊。”那曾子说:“我该怎么办呢?”夫子就教他秘诀了,就说了八个字:“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是慢慢的“走”,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就是逃跑,是最好的。意思就是今天爸爸正气头上,你看着他拿了这么大的棍子,这一棍子敲下来可能头都敲裂了。这个时候一看情况不妙,赶紧“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先从爸爸的眼前,最短的时候内消失,让爸爸气消一消。气消完了以后回来再赔礼道歉,再说明。千万不要在气头上还顶,那就麻烦了。爸爸今天拿了一个小小的棍子,那你就站在那里好好挨揍就好,没事。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也是“顺承”的一个方面,不能学呆了。但是爸爸今天只是生了一点气,然后在骂我们可不能走,越走爸爸越生气,那也不行,我们要乖乖的在那里,先顺着父亲的意思去做。那明明父亲骂错了,怎么办啊?要不要马上辩解?也不要。父亲正在气头上,骂错了就错,给父亲骂是一种福分,人家父亲不在了,想找父亲骂还找不到呢?骂完了,就去做,顺承。完了以后等父亲很高兴了,然后明天后天再解释:“爸爸那哪一天事情是这样子的,不是你说的那样的。”当时父亲已经没气了,已经气过了,原来是他错怪你了。或者是父亲比较爱面子的说:“你早不说。”那也没关系,现在说正是时候,早说不是要顶起来吗。“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个做儿女的,从小跟父母的进退应对都是一门艺术。只要对父母的感恩心,孝心升起来了,父母亲怎么骂我们,怎么不对,都是对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我们一生当中被我们的父母生到,那要知道“知恩报恩”啊,是无限的感恩啊!父母亲很穷也好,父母亲很富有也好,父母亲不管怎么样,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对儿女的爱心都是平等的,都能够舍弃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为了儿女天下父母都能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不能怪父母——人家的父母都当官的,有钱,怎么我的父母这么穷?“金窝银狗,不如自家的狗窝”。父母亲生下我们,我们所能做的是感恩父母,尽最大的努力孝顺父母,所以孝顺父母也不分有钱没钱。孝顺是在于一颗心,今天我们有一碗粥喝,我们给父母喝,我们来喝水。《蔡顺拾椹》这个故事中,蔡顺就演出这个孝顺父母的榜样。

“入则孝”的第一部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个义理很深,第一句能够做好,我们后面几句慢慢也能做到。

到我们现在这个年龄,年事渐长,我们长大了,父母亲年老了。有的时候,父母亲不愿意“呼”我们,不愿意“命”我们了。为什么?父母亲不好意思麻烦儿女啊,舍不得麻烦儿女。父母亲心里常常会想,儿子、女儿现在都是人到中年,工作很忙,上有老,下有小。即使有一点小病,父母都舍不得叫儿女回来,我们要体会到这种心境。当哪一天母亲或者父亲打电话说自己身体不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父母可能已经撑了几个月,或者是几年,实在不行了他才会讲。这个我们要体会到。所以有的时候父母亲不要呼,父母亲不要命的时候,我们都要用心去体会老人的需要啊。甚至我们去做了,父母亲还说不要做,不要做,舍不得花钱。这个时候我们还要用心去做,这个是我们更进一层。无形的呼,无形的命,无形教,无形责——那就是父母亲的需要,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父母的需要。

父母亲年老了,牙齿不好他喜欢吃什么呢?我们心里有想过吗?我们买礼物给父母,父母亲他爱吃吗?有一个朋友学了《弟子规》以后非常的反省啊,好几年都买礼物给父母,妈妈有一次对他说:“儿子以后别买这个了,这个都是干果,爸爸都没有牙齿了,吃不下,都送给别人了。”这个朋友一反省,好几年回家的时候,他记得要给父母买礼物,到超市里面一看,这个我挺爱吃,买一个,这个也不错。他买的是谁爱吃的啊?自己爱吃的,没有体会到父母亲的需要。所以只要我们用父母亲爱我们,感受我们需要的那个存心的十分之一,乃至百分之一,我们来感念我们的父母的话,那就很不容易了。我们要慢慢的把这种孝心扩展再扩展,这个心升起来,以后再扩大到其他人身上。

这是《弟子规》 “入则孝”的第一句,学习时我们要回到恭敬心,回到感恩心,回到根本。我们在拿到一个吃的东西的时候,很好吃,第一个念头想到谁?有没有想到父母?有没有?我们每一天在外面常常感受到天气凉了,起风了,父母亲现在冬温夏凊吗?父母亲现在过得好吗?天底下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儿子去到哪里,父母都知道那个城市的天气预报。那儿女呢?父母亲在哪里?我们有记得那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吗?不一定啊。父母一定会。所以我们这样慢慢的去换位思考去想,孝亲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们再扩展,“领导呼”要不要“应勿缓”啊?也要啊。“同事命,同时呼”,要不要“应勿缓”啊?“太太呼,先生呼”要不要“应勿缓”啊。五伦关系当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他们呼,他们命,他们教,他们责,我们都要的按《弟子规》去做,把这个爱心扩展,那我们五伦关系就会处理得更加圆满。

好,今天我们这一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