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书信 > 检讨书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精选20篇)

检讨书2.22W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1

八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英语单词是基础刚开学的时候,由于刚刚分的班,老师也都换成新的老师,学生喜欢学习、模仿。但是,经过这一个月我发现,学生们好奇心逐渐减弱。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产生了消极情感,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精选20篇)

在这一个月的学习中,我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要求过于严格不能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发现他们理解语言的快慢程度,最终导致有的学生吃得饱,有的学生吃不饱。

吃不饱的那部分学生就会产生以下情绪:上课或讲练习的时候,就会马虎,注意力不集中。我还发现有些知识点讲过后,有的甚至操练了多遍,反反复复强调了,学生仍没有掌握,时间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见了。

从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体会到:学生学习语言的潜力是因人而异的,有差别是正常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但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一样、一个模式,不能要求学生都按一个模式去发展,而是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发展学生学英语的各方面潜力。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重难点。如果无法很好的把握重难点。则会对重点知识的讲授蜻蜓点水,导致学生也无法分清重难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超多的时间花费在零散知识上,而忽视了重之之重。

二.其次语法讲解必须要清楚,透彻。在讲解重点语法的过程中,要学生造句子,让组长进行讲解,然后互相学习,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多练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三.应加强学生的对话强度,鼓励不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开口。有些学生是对自己不自信,所以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应微笑着让他坐下,然后再纠正错误。

四.八年级英语教学单词仍然是基矗我认为就应打好学生的单词基矗在讲授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单词知识,还要和他们一齐寻找记忆单词的好方法。

五.培养学生们的课文背诵潜力。严格要求有潜力的学生背诵课文。基础差的学生要求他们熟读课文,这样能够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

六.充分利用好课堂笔记本和纠错本,要让学生及时纠错,及时复习。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2

新学期的第一周已经结束了,老实说这一周虽然各项工作都已经按照计划完成了,但是仍然感觉自己对工作思路还很乱,还没有缕清头绪,也许由于自己刚刚修完产假,还没有完全的适应上班的节奏,所以感觉自己相当的累,尤其是在电脑上做一些工作,这是对我来说的确成了老大难,因为自己平时就对电脑一点兴趣都没有,而且也从不玩电脑,这回一下子不知该如何在电脑上操作,对于别人来说很简单的软件到我这成了比较难的一些东西,word中来了难题,由于之前输入方面的缺陷,打字成了一指禅操作,速度上慢了一些不说,错别字也常有出现,再加上之前PPT用的极少,输入文字,插入图片不能很好地结合。加上文字动作等等。眼看着一中午马上过去了,自己的东西还没有完成,突然觉得自己的电子信息能力很差,还好有同事的帮忙,让我在讲课之前能把所有的课件完成,让我能顺利的完成晒课任务。

通过这件事情,我应该多努力学习在电脑方面的常识,最基本的工作软件应该有更深的了解,平时不懂的问题多多请教,自己没事的时候多多学习电脑,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能很快的完成各种工作,因为当今的上课教育已经不是传统的口头授课,电子信息化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主要的授课趋势,不能停留在教师为主的观念中。

授课、学生、电脑一体化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更深刻更仔细的了解课堂中的知识,让学生更好的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自己也要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正如校训所说,做最好的自己!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3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因为吴敬梓是乾隆时期人,所以有的人喜欢把《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比较。两部作品都有批判现实的意味,有人说曹雪芹是浪漫主义诗人作家,而吴敬梓属于现实主义批判作家。我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因为吴敬梓的文笔嬉笑怒骂,读他的作品,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展现我们的面前,范进、周进、权勿用、张铁壁、杜少卿、匡超人、严监生、马二先生……每个人物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范进中举》的思路非常清晰,课堂教学中大的环节很好把握。首先,简单介绍科举考试,重点介绍八股取士,以及吴敬梓自身的遭遇,让学生明白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的戕害。尤其是在《儒林外史》的“楔子”中引用王冕的故事意在说明一代读书人有厄,从此将世道人心看轻了。这王冕的这些话语其实是全文的主旨,作者在批判的现实社会中缺少灵魂,连苏东坡都不知道是谁,把“先师”理解为是尊称的这些不学无术,做起诗来也是八股的酸腐读书人。但同时作者也在寻找理想中的名士,隐居玄武湖畔,不慕名利的庄绍光,提倡一夫一妻的杜少卿,从他们身上作者看到了读书人的精神追求,但结尾就楼上的“变徵之音”让读者感受的还是世道的沦落与悲凉。

带着对这本书的整体把握与种冷静的态度去读《范进中举》,其实《范进中举》中的每一个笑点都是泪点。他让人们在热热闹闹中感受着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可悲。可以说《范进中举》是一部热闹的悲剧。

第一课时,课堂上抓住“中举”,以中举前后的变化来抓住整篇文章的情节。由前后对比来分析以胡屠户、张敬斋、乡邻三个方面对于范进态度的转变。进而分析这些人的性格特征,乃至当时的社会风气。第二课时,重点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外貌,以及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和病态。那么范进为什么会疯?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此时教师可以补充范进他的科举历程,甚至可以补充《儒林外史》中周进撞号板痛哭时的场景。“疯”的背后是科举对于人生的意义,当一个人把他的全部精力都耗费在某一项事业中而失去了正常的伦理、生活、情感进而导致心理扭曲时,这无疑是可怕的。我们可以断定范进一定得了“科举考试综合症”。

其实在教学中,在与学生讨论中,有很多细节看似不起眼,但细细推断却很有意味。

一、报录人的主意

范进喜极而疯,众人不知所措时,一位报录人说:“在下有一个主意……让范老爷最怕的人打他一个嘴巴”。报录人为什么能出这样的主意?说明报录人不止一次看到过喜极而疯的人,报录人的这一个主意,一下子把“范进式行为”由个案上升到普遍性,这样批判和抨击的力度自然会增大。

二、胡屠户的一巴掌

为科举而痴狂的人何止范进一个。为什么会如此痴狂,答案很简单,从范进中举后的各种好处可以得知。但这种痴狂到了一定极端,就会痰迷心窍,这时需要有一个大骂该死的畜生,将其打醒。胡屠户的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而作者的一巴掌却打在利欲熏心的读书人脸上。

三、胡屠户的担心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打了范进后的种.种反应,不仅仅反应了胡屠户的势利与虚伪。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当时很多人认为考中举人进士的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所以这种愚昧的思想,不仅胡屠户有,它是封建礼教统治下的“神权”、“君权”、“族权”对于普通百姓思想的戕害。皇帝是真龙天子,辅佐皇帝的各级官员自然是星宿下凡,统治者有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四、张敬斋送的银子

明清时期,银子虽然是流通的货币,但普通老百姓用到银子的机会很少。《红楼梦》中三十九回刘姥姥面对看到贾府的螃蟹宴不禁感叹“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这一顿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平均每月应该不到二两银子。而张敬斋一出手就是五十两,这个礼就是相当重了。

五、众人躲避官员

张敬斋来访,人们不是夹道欢迎而是“邻里各自散了”,就连胡屠户也是“忙躲进女儿房里”。这让我想到了古代官员出行,鸣锣开道,号板上写着“迴避”二字,老百姓望风而逃。慌忙地回避可以看出他们的复杂心理,一方面千方百计想挤进官场,一方面身处官场之外对官员又充满着恐惧与自卑,这应该是自古以来的等级制度在作祟。

……

文章中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形象,了解社会风貌。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但吴敬梓的刻画却是入木三分。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4

看着学生的写作能力令我十分担忧,“如何恰当指导并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一直是我反思的主要能容:

一.要利用好课本和练习题上的写作训练,通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词语、句型,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学会避难就易。成文后,要求学生检查是否存在以下问题:要点有无遗漏,语法、句子结构有无问题(包括时态、冠词、介词、单复数、大小写、代词等用法错误或使用不当),拼写、标点符号是否正确,格式是否正确,字数是否符合要求,篇章结构是否连贯等。

这样的指导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谋篇能力和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的迅速提高

二.要抓好基本功训练

英语写作就像建筑房屋,也需要打好地基------进行必要的基本功训练。在我的教学中,经常设计如下基本功训练:

1.造句训练

(1)基本句型训练

英语中的五个基本句型应作为写作训练的出发点,通过反复练习力求掌握。

(2) 扩句训练

在简单句的基础上进行扩句。主要是增强词汇表达的丰富性,尽量使用形容词与副词及其同义词或反义词,以避免重复。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扩大句式,鼓励学生利用课文中的句型造句。例如:

The girl likes reading.

The pretty girl likes reading novels.

The pretty girl likes reading novels very much.

(3)“发散思维” 训练

“发散思维”是指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内容,鼓励学生百花齐放。例如:表达“他的英语很好。”可用以下句子:His English is good./He is good at English./He does well in English./He learns English well.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增加学生表达同一句子的灵活性,提高应变能力。

2.连句成文训练

一篇好的英语作文应该句子流畅,意思连贯、逻辑合理、层次分明,这就需要学生运用比较贴切的连词将句子有机地连接起来。因此,训练学生辨别句子之间的关系,学会掌握连词的用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有这样一篇文章“I used to make mistakes in grammar, but now I am not afraid of grammar rules . I study grammar by taking notes. I study it by asking my teacher for help .I study grammar by reading grammar books. I think I become interested in English now.”显而易见,这是一篇初级的英语习作,尽管用到了but构成并列句,也出现了I think引导的复合句,但看上去句式结构简单,没有亮点。于是,引导学生做了连句成文练习,上文改动如下:“I used to make mistakes in grammar ,but now I am not afraid of grammar rules. First of all , I think taking notes is the best way to learn grammar. Secondly, I ask the teacher for help when I am in trouble. If I am free, I often study grammar by reading grammar books. In a word,I think I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rested in English now .”这样一比较,上下文的区别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对连句成文练习也有了很深的认识。学生们往往会把连句成文练习视作学习的挑战,“百家争鸣”,学生跃跃欲试,一比高低,因此,也常常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效果较好。

3.改写或复述课文训练

如果学生写出的英语作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文理通顺,语言准确得当,条理清楚,他们的写作情绪就会高涨。而改写和复述课文也是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

(1) 改写课文

在训练学生写作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改写人称、引导学生把对话改编成短文或归纳课文要点等方法。例如:选用课本上的文章Jane`s Day进行改写,然后在班内进行交流。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地聆听并对不正确的地方争先恐后地进行更正和补充。

(2) 复述课文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心,提取关键语句,训练连句成篇的能力。例如,在学习Mary`s Happy Life后,我要求学生课内复述,并在课外将课文改写为80词左右的短文,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新作文。这类训练既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变通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连词成篇的书面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再创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4.背诵范文并仿写训练

我们都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英语也是如此。对学生来说,英语写作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而语言的内化是语言输出的基本保证。所以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让学生朗读背诵部分课文。首先朗读可以增强语感,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能够感悟英语语言的习惯表达,还可以使学生记住优美的语句,继而创造性的运用文章中的词汇。国中生背诵范文后仿写,可使文笔流畅,写作速度加快,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三、 面批点评训练

对一些学生来说,个别辅导式的面批效果很显著。面批时,老师要与学生交流,并对其进行写作指导,指出习作中优点和错误及修改方案。因此,面批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还能培养师生感情,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这主要分两类:

1.典型错误文章

老师精心挑选学生习作中的“错误百出”的文章,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由师生共同修改,特别是时态错误及汉语式的句子,指导学生各抒己见,找出错误改正,学生学会了细心认真,意识到了自己写作中的错误,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2.佳句展示文章

老师要认真摘录习作中的佳句,挑选优秀的佳作,并注明作者,通过课堂展示,使这些写出佳句佳作的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励他们在以后的写作中积极尝试创新,也使其他学生从中借鉴,取长补短。

总之,英语书面表达的训练是综合能力的训练,要将大量的多种训练贯穿于课堂听、说、读、写的全过程,要让学生明白写作过程不仅要有“苦功”,还应有“巧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读多练,坚持不懈,才能克服写作这一薄弱环节,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5

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一个争论就是:这套教材到底适不适合农村学校的学生?部分教师认为这套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知识内容切合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 ---口语交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符合当前英语习惯的纯正英语。而部分教师则认为这套英语教材不适合农村学校的学生,因为这套英语教材要有六年的国小英语基础学生才能开始学习。而我们的国小生大部分在国小没有学过英语。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弥补。再者,这套教材词汇量多,对于没一点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教师在教学进度上根本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在争论的最后,各位英语教师达成一致的看法:新课程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更要加强教学反思,要把教学反思落到细处、实处,注意课堂知识的构建,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考察。下面就新课改谈谈个人体会:

一、新课改,新变化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将会给整个基础教育带来新的变化。

1、新的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此次课改的重点是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趋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增加了情感因素、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提到了教育成功的核心。

2、新的教学模式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3、新的评价机制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和完整,不但没有忽视结果性评价,而且着重形成性评价。新标准认为,评价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考试检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评价机制应包括对课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对教师教学的检测等。

二、课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改形势是好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表现为:

1、课堂教学方面的具体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反映出不少的问题。有的缘于教学观念,有的缘于教学能力,有的缘于教学条件。余文森教授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__年第5期)一文中谈到的四大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具体谈四点: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教学手段的不合理。

1.1教学目标虚化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第二,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首先,由于“过程、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一般教师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是有明确的意识,却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总之,目标的多维化以及对目标的不当定位,致使教师教学中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1.2教学内容泛化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教材受到了冷落。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第二,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情境设置应该自然的,而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第三,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1.3教学过程形式化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第一,“对话”变成“问答”。可以说,新课程所提倡的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独自式教学的超越。但实践上,却有不少教师把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实际上,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其实并非真正的教学对话。第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第三,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应该承认,这也是当前探究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4教学手段不合理表现为现代教育技术不用或滥用。农村学校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进步不大,甚至有走下坡路的倾向。非但计算机辅助教学未能跟上,就连原有的幻灯、录音机的使用也越来越少。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刻意追求多媒体运用而带来的课件泛滥,在多媒体课堂,有的课成了一张张幻灯片的播放,一放到底,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有的课俨然成了“网吧”,学生各自为阵。我们发现,在课堂上明明是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完成的,结果却被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像、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亟待澄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方法亟待研究。

2、从学生学习状态中反映的问题

2.1国中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在某些学校的课堂观察中发现,一节课中毫无反应的学生有近20%,似听非学的也有近20%,只听不写的有约40%,只有10%-20%的学生脸上有积极参与的神色。从这样的情况粗略地估计,40%的学生的学习困难是态度原因,另有40%学生的学习困难是方法原因,这样的学习状态令人忧虑是不言而喻的。

2.2学习心理负担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有近70%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过重。其实,学生不仅因为数量而负担重,也是因为对学习内容不大感兴趣,而导致的学习心理负担重。其原因主要有:教师的教学不能较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来源与价值;课堂教学、作业从内容到形式都显得单调枯燥;家长和教师过于看重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大和逆反心理。

2.3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国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目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了解不够,也缺少该方面的教育能力,往往采用简单的教化去面对有着纷繁原因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的心理抵触,早恋、出走现象时有发生。加上家庭教育辅导等方面的欠缺,使得“育人”没有很好地与“授知”形成配合。

三、建议与对策

从调研中,我们深深感到我市国中课程改革的艰巨与困难,思考并寻求对策是责无旁贷的,本人建议:

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的另一目标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

2、改变教师角色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他们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机会。那么学习方式的改变关键是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又在于教师角色的改变,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这种模式下,就要转变教师的角色,才能建立起一种民主的、师生平等的、情感交融的新的学生观和师生关系。因此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角色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控制者变为帮助者;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仲裁者变为促进者。对于课程与教师的自身发展来看,教师的角色要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教师要学会反思和创新;实施者变为开发者,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执行者变为决策者。

3、正确看待“差生”

不少老师会抱怨班上的“差生”太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对“差生”的厌恶。这是一种可怕的误区。要正确对待差生,教师对待差生重要的是要有两个心。一是爱心,每一个差生都有其闪光之点,可爱之处,只有你用心去爱,具备了爱心,才会真正地关心差生,努力地转化差生;二是耐心,差生的转化是一个十分复杂艰难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还常常会出现反复,因此一定要持之以恒地抓,坚持不懈地抓,才能收到实效。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4、重视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反思即研究,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途径,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师教学反思的自觉性也及到了明显地加深,但不可否认,在课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假反思”的现象,要把教学反思做真、做实。首先,教学反思应符合新课程要求,尤其是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为依据,组织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也要对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学方法的反思,处理好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其次,教学反思重点应在学生学习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没有?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没有?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没有?学生的情感意志得到了培养没有?第三,教学反思的形式应灵活多样,“说”和“写”是两种有效方式。“说”:说成功经验,说不足之处,说问题与困惑。引起大家的共鸣,思维碰撞,产生火花,问题会渐渐明朗,思路会渐趋清晰。“写”:写教学案例,写教学日志,写教学反思,写教学故事,写研究报告,提升个人理性经验,也让同伴共享反思成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实践和反思,充分证实适时的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欣赏与激励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与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创新激情,同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从而为起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6

中长跑是九年级体育会考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在教学实践中,其单调、枯燥、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中长跑普遍都存在着厌倦心理。学生一听长跑,就会皱眉头,又跑步啊,虽然会考要考,但积极性不高,成绩提高也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师上中长跑课“太过直接了”,只想着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

如果单从练习效果上看,绕圈跑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意志品质的锻炼非常有效。但前提是要学生不觉得绕圈跑枯燥与乏味,不过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相对较厌恶这种教学形式,认为没有新意而且累。一开始我也是这样上课,看到学生烦,我的心情也不好受,有时就强迫他们练,还苦口婆心的教育,收效甚微。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一次上课后,学生们问我:“老师,今天上什么?”我说:“长跑”,那些学生的眼神马上暗淡下来,象放了气的气球。我马上故做神秘地说:“今天的长跑可不同往常,有点刺激。”说完,学生来精神了,迫不及待的想听。我知道时机到了,学生被我吊起“胃口”了,“今天,玩(火炬接力)游戏…”然后在准备活动后我宣布了方法,将学生分成10人一组,手拿“火炬”,每人按体能差异跑不同距离,进行200米、400米、600米不同距离跑接力,要求,为公平起见,各组男女搭配,保证实力相当。这次练习后,学生反映不觉得怎么累,而且说这么快就下课了,其实这运动量比平时还要大点,只不过兴趣高,没注意而已。在以后的课中,我又利用跳绳比赛,看谁时间长,次数多;还有加速领跑法,记时跑,定时跑,跟音乐、踩节奏,跑遍校园,简易定向运动,越野跑,障碍跑,趣味球类等,同样一个长跑任务,不同的组织形式呈现出了不同教学效果,既提高运动成绩,又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其实,教学中还有很多教法资源有待开发,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不同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有氧耐力和耐久跑的专项身体素质,而且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因为新鲜事物的刺激使学生忘记疲劳,在快乐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除此之外,还可以创设一些比较有意思、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模式下完成教学任务。

反思与归纳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及教法,提高练习兴趣。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2、采取各种措施,使之体验成功快乐。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再加上女生往往有怕羞、怕丢面子的心理特点,确实有不少学生因体育成绩不佳,想放弃体育锻炼。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采用分类、分层、分组教学法,并及时把有关信息反馈给学生,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产生一种成就动机。

3、丰富教学手段与活动环境,可以减少练习厌烦情绪。如果长时间使用一种教学手段,或者固定在一个环境活动,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厌烦情绪。为此,除了要经常改变教学手段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环境,寻找安全有利的教学场地、设施进行教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

4、创设操作情境,提高练习积极性。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示范与讲解,还要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际操作,体会动作要领,以有效地掌握体育技能训练的方法。

通过不断地改进,学生会觉得该练习方法很新颖,会产生练习的意愿,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7

在体育教学中,中长跑项目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身体锻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培养学生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体育优秀品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往往最害怕的项目就是中长跑项目,因为它的路程长、消耗大、训练辛苦、枯燥、易疲劳,考试成绩往往都不理想。同时,学生又希望能考试达标,但平时又不愿意付出训练,不愿去练习中长跑,其主要是怕吃苦、怕累、思想畏惧的表现。如何让学生提高中长跑成绩,最关键的一条是体育教师必须严格地引导学生参加耐久跑训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教学手段、教学原则进行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由被动式训练转变为主动式训练。

要使学生提高中长跑能力,要求锻炼内容要全面多样,方法灵活,使身体得到全方位发展。只有在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中长跑训练,才能有稳定扎实的基础作为保证,而不至于使学生训练成为只有某一方面发展的单一人才。中长跑的教学与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运动量的大小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小到大。作为体育教师,就必须要有耐心,不能强加给学生过大的运动量,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进行中长跑的体育教学工作,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要根据具体情况、学生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以及不同训练水平进行区别对待。首先,应从性别特征上区别对待。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是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另外,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训练当中,性别特征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女生月经期的问题,应当尽量避免强度过大的训练。综上所述,男女学生在性别特征上的种.种差异,决定了在中长跑教学与训练中应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合理安排运动量、男女学生的训练强度应当有所区别。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健康状况及训练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因为,相同的刺激对不同的个体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同一班级的学生,用相同的运动量训练,就可能有人适应、有人过量、有人又嫌太少。从生理方面考虑,在中长跑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做到健康分组进行教学,使学生生理负荷能够达到不同个体的生理范围,这样才能够收到最佳效果。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8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按照课本上对空气认识的顺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在整个课堂中主要讲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而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主要是从概念上理解再结合身边的例子加于说明,之后有引导学生分别举例说明,可是在后面的习题反馈中发现,学生对于物质分类这一知识中,理解还不够透彻,说到食盐水、硫酸铜溶液等一些溶液学生就有点分不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讲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之外,还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分清纯净物和混合物。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课后认真总结与反思发现自己的语言、教学组织等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如何处理学生熟知的教学内容上值得探讨。让学生参加到课堂里的活动,我觉得有点困难,例如如何收集一瓶空气样品,许多学生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所以造成了上课比较被动的局面。通过红磷的燃烧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课堂上做实验时,造成了实验现象的偏差,对教学效果造成大的影响。这也是在一节化学课堂上一个应注意的问题。本节课,通过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我们身边瓶吞鸡蛋实验定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存在定量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分析得出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 我们平总在埋怨现在的学生不会提问、不会思考、不会探究,更别说什么创新。然而我们是否反思一下,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有多少提问与思考的火花被教师消灭在萌芽中?有多少探究与创新的欲望没有得到教师的支持而无法延伸?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空气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等问题,因这不是教师预设的知识而打消学生的探究意识,我直接给出答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通过应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予以落实,更没有引发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提问。通过这次国培学习我受到很大启示,在以后教学中我,我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好地抓住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再次发现问题、再次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能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有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提问题,而是教师不会引导学生去想问题,去提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畅所欲言。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学生出现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9

多年来从事国中的美术教学工作,我发现国中生对于美术课的兴趣有这样的规律,七年级学生带着对国中生活与美术课的好奇,兴趣较高,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也较多,学生的作品种类也很多,有儿童画、国画、布贴画、剪纸等,到了八年级后,开始有学生不准备材料,不带书本,教师组织课堂颇费心思,到了九年级、初四,有些学校则取消美术课,但在学生看来,它无异于是一节自由课,没有了任何的主动性、意愿性,这一问题说到家,还是我们的美术教育及素质教育中有很多的问题。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课改后国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3.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5.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电影录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国中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学习卡通的设计,我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卡通片《蜡笔小新》《灌篮高手》的片断,让大家了解两位画家的画风的不同,用笔的不同,内容针对的读者的不同。这比光说要有效果的多。

6. 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7.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8、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10

本课教学内容可归结为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两个学习领域,为此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此为第一课时。

选取教材内中国元四家之一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和教材之外英国着名风景画家康斯泰勃的《干草车》进行欣赏、对比、评价。希望通过分析找出各自特点,以此深刻主题,使学生了解追求意境是中国画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意境。

国中学生对作品欣赏的能力和对作品的评价能力都很薄弱,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美术课程欣赏。评述领域特别强调的。课堂上学生对于着名的美术作品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麻木、无动于衷,优秀的美术作品无法给他们以心灵的触动,这使得我们美术教师的任务更显艰巨。

好在大多数同学有极大的兴趣极高的热情,教师娓娓道来能够吸引他们,今后的教学中还是重在引导吧!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11

语文课程标准力纠时弊,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作用: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深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来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呢?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闪趣是提高阅读效益的基础,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读书是每一个人心灵内在的需求,也是心与心的交汇,更是灵魂的壮游。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宽阔的读书视野,向学生展示文本和书籍的思想和艺术精华,还应该揭示作品中的艺术技巧;用高品位的书籍和文章,以崇高的人生境界来震撼学生

的心灵,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强烈兴趣。

只要有兴趣,学生在阅读时,即使遭遇一定的困难,也往往自然生发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应做到:

1、鼓励阅读。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2、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是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

3、保证阅读自由。给予学生选择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自己表达阅读效果的自由。

4、坚持多样化。坚持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观点的表达等多样化,允许学生在阅读内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改变统一答案的弊端。

二、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标准》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

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为落实这一要求,《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对改变先前阅读教学繁琐的分析 弊端,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要指出的是,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比如,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就多达九处:“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等。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12

众所周知,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课改后国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法,注重“用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教师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组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方式,通过几个连续的活动,创设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方式的反思

我们应当根据教材和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告诉我们,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我们应当依据教材的提炼教材内容,抓住美术的根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认识。为了达到实现教学目的,我们必须要找到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反思

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美术学习活动的反思

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这就要求课堂上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要设计学生的表现活动,这里我们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动手的能力表现。作业的设计和操作为主要的体现方式。作业设计要考虑学生表现能力,难度的大小和学生的兴趣程度直接影响作业效果,也就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作业表现得自信程度。为了能更好的得到教学目的体现,我们应当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

四、教学评价的反思

1. 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

2.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因此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 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总之,美术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学范畴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根据教材和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找到符合美术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严格按照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美术授课的基本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达到我们实现美术教学最终目的。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13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因为吴敬梓是乾隆时期人,所以有的人喜欢把《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比较。两部作品都有批判现实的意味,有人说曹雪芹是浪漫主义诗人作家,而吴敬梓属于现实主义批判作家。我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因为吴敬梓的文笔嬉笑怒骂,读他的作品,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展现我们的面前,范进、周进、权勿用、张铁壁、杜少卿、匡超人、严监生、马二先生……每个人物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范进中举》的思路非常清晰,课堂教学中大的环节很好把握。首先,简单介绍科举考试,重点介绍八股取士,以及吴敬梓自身的遭遇,让学生明白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的戕害。尤其是在《儒林外史》的“楔子”中引用王冕的故事意在说明一代读书人有厄,从此将世道人心看轻了。这王冕的这些话语其实是全文的主旨,作者在批判的现实社会中缺少灵魂,连苏东坡都不知道是谁,把“先师”理解为是尊称的这些不学无术,做起诗来也是八股的酸腐读书人。但同时作者也在寻找理想中的名士,隐居玄武湖畔,不慕名利的庄绍光,提倡一夫一妻的杜少卿,从他们身上作者看到了读书人的精神追求,但结尾就楼上的“变徵之音”让读者感受的还是世道的沦落与悲凉。

带着对这本书的整体把握与种冷静的态度去读《范进中举》,其实《范进中举》中的每一个笑点都是泪点。他让人们在热热闹闹中感受着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可悲。可以说《范进中举》是一部热闹的悲剧。

第一课时,课堂上抓住“中举”,以中举前后的变化来抓住整篇文章的情节。由前后对比来分析以胡屠户、张敬斋、乡邻三个方面对于范进态度的转变。进而分析这些人的性格特征,乃至当时的社会风气。第二课时,重点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外貌,以及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和病态。那么范进为什么会疯?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此时教师可以补充范进他的科举历程,甚至可以补充《儒林外史》中周进撞号板痛哭时的场景。“疯”的背后是科举对于人生的意义,当一个人把他的全部精力都耗费在某一项事业中而失去了正常的伦理、生活、情感进而导致心理扭曲时,这无疑是可怕的。我们可以断定范进一定得了“科举考试综合症”。

其实在教学中,在与学生讨论中,有很多细节看似不起眼,但细细推断却很有意味。

一、报录人的主意

范进喜极而疯,众人不知所措时,一位报录人说:“在下有一个主意……让范老爷最怕的人打他一个嘴巴”。报录人为什么能出这样的主意?说明报录人不止一次看到过喜极而疯的人,报录人的这一个主意,一下子把“范进式行为”由个案上升到普遍性,这样批判和抨击的力度自然会增大。

二、胡屠户的一巴掌

为科举而痴狂的人何止范进一个。为什么会如此痴狂,答案很简单,从范进中举后的各种好处可以得知。但这种痴狂到了一定极端,就会痰迷心窍,这时需要有一个大骂该死的畜生,将其打醒。胡屠户的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而作者的一巴掌却打在利欲熏心的读书人脸上。

三、胡屠户的担心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打了范进后的种种反应,不仅仅反应了胡屠户的势利与虚伪。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当时很多人认为考中举人进士的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所以这种愚昧的思想,不仅胡屠户有,它是封建礼教统治下的“神权”、“君权”、“族权”对于普通百姓思想的戕害。皇帝是真龙天子,辅佐皇帝的各级官员自然是星宿下凡,统治者有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四、张敬斋送的银子

明清时期,银子虽然是流通的货币,但普通老百姓用到银子的机会很少。《红楼梦》中三十九回刘姥姥面对看到贾府的螃蟹宴不禁感叹“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这一顿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平均每月应该不到二两银子。而张敬斋一出手就是五十两,这个礼就是相当重了。

五、众人躲避官员

张敬斋来访,人们不是夹道欢迎而是“邻里各自散了”,就连胡屠户也是“忙躲进女儿房里”。这让我想到了古代官员出行,鸣锣开道,号板上写着“迴避”二字,老百姓望风而逃。慌忙地回避可以看出他们的复杂心理,一方面千方百计想挤进官场,一方面身处官场之外对官员又充满着恐惧与自卑,这应该是自古以来的等级制度在作祟。

……

文章中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形象,了解社会风貌。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但吴敬梓的刻画却是入木三分。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14

检测反馈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不同的学科在设计检测题时又各有设计的不同点,我想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就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来谈谈如何设计一些检测题:

一、“听”的能力检测设计:

【案例一】: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她是我的朋友》?师:老师这儿有三组词,请同学们看一分钟,快速记住这三组词,看完后把这三组词默写下来。教师提示:要看出每组词语之间的联系,把它们连成一句话或者一个画面。

?休克 输血 迫在眉睫

?阮恒 草垫 擦试

?捂住脸 掩盖痛苦 竭力制止

?学生默写后对照批改,指名交流记忆的方法,即说出是如何把这一组词中的三个词连成一句话或一个画面的。(教师点明: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有发现这种联系才能记得牢,用得准。)

二、“说”的能力检测设计:

【案例二】:二实小沈丽娟老师《长征》教学中的当堂检测题:

?先出示: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

?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索尔兹伯里)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

?长征是一曲感天动地的乐章(沈老师)

?在我眼中,长征是[ ]。( )

?师:用这种方式试着说一说,最后记得署上自己的大名。

?同桌试说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在你眼中,长征是[ ]。

?生1:在我眼中,长征是一座胜利的丰碑。(方晓丽)

?生2:在我眼中,长征是革命历史的见证。( 林一琳)

?生3:在我眼中,长征有一种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林好)

?生4:在我眼中,长征是谱写幸福的音符,歌唱美好的麦克风。(陈夏颖)

?生5:在我眼中,长征是一本厚重的书。(止静)

?师:说得真好,看来长征精神已经植入同学们的心中。

?评析:这道课堂检测题,有效地把课内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口头表达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训练学生语言的逻辑和表达能力。署上自己的大名这细节的设计,更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当堂检测是一种学习提升,更是一种互动和激励。

三、“读”的能力检测设计:【案例三】:《鹬蚌相争》的教学

一位老师教学《鹬蚌相争》,其中关于鹬和蚌相争的对话,设计了这样一段朗读导语:关注一下提示语“威胁”,体会一下,“威胁”时语气是柔和的还是生硬的?语调是粗重的还是细长的?语态是和善的还是凶狠的?热情的还是冰冷的?……

评析:这是一个失败的教学案例。设计意图是通过比较,辨别出表现“威胁”特有的语气、语调及语态,然后练习朗读,揣摩朗读发声的变化。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光有这样的理论指导,学生还是一头雾水。 学生需要的是在具体朗读语境中的现场比较、即兴示范、反复模仿与积极评价。所以,教学时可以做出这样的改进:你用什么“威胁”蚌?(干死)体会一下鹬对蚌的态度?(恼羞成怒、气急败坏)读!学生果然读出了相应的语气、语调,教师及时评价:有点“威胁”的味道了,谁能比他更厉害?几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演朗读,一个比一个更能表现“威胁”。在此基础上,教师作朗读的点化:语气是生硬的,语调是粗重的,语态是又气又怒、冷冷的。学生有了具体的朗读经验,自然就能辨别分寸之感了。

四、“写”的能力检测设计:

【案例四】:教学中写“拼音”的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书面练习:我会写,我会注音。(田字格内书写四会字,括号内书写本课生字的字音)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 ][ ][ ]葫( )芦( ),细长的葫芦藤( )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 ][ ][ ]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 )!

【案例五】:教学中写“字、词”的设计:《识字8》

?出示选字填空题,并练习诵读。

?清,晴,睛,请,情,蜻,青

?(1)天气( ),池水( )。荷花红,荷叶( )。( )蛙( )蜓大眼( ),飞来蹦去捉蚊蝇。

?(2)星期天,妈妈( )全家人一起帮忙( )洗衣物。我们做完了事( ),心( )像天空一样( )朗。

评析:[ht]将汉字所组成的词语与相应的事物、生活情境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加以识记。这样的记忆方式称为“组块识记”。而选字填空,是检测学生识记的清晰度。正确地选字填空,表明学生对相近汉字的清晰识别,尤其是在新的生活语境中(练习2),面对陌生的词句组合,锻炼的正是学生正确运用汉字的意识和能力。可见,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生活化问题语境,考查的是学生的学习水平,激发的却是他们的学习愿望。

【案例六】:教学中写“句”的设计:

?于永正老师用“管理”造句:

?师:能不能根据你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

?生:我爸爸是交通警-察,他是管理交通的。

?师:好,“管理”这个词用上了。——谁接着说?

?生:我爸爸在路灯管理所工作,他是管理路灯的。

?师:这项工作很重要,以后路灯不亮就找你爸爸。

?生:我爸爸在监狱工作,他是管理犯人的。

?(笑声)

评析:要二年级学生用"管理"造句,是比较困难的,但经过于老师的指导,学生却很容易掌握。其原因就在于,于老师善于把造句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起来,这样引导,能有效地沟通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沟通生活库存与言语实践的联系。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老师用心地钻研教材,细心地发现每一个知识检测点,就能设计出富有实效的检测题。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15

1、在上课时,教师应勇于“让位”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而要勇敢地“让位”,勇敢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勇敢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整堂课,透过画画引导孩子去学英语、说英语,用画画把孩子的思维得以最大限度的展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并且互相倾听着,碰撞着,从由一个单词到一个句子,最后成一篇小文章。而我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探索,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交流。我想: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算是整正地“让位”,才能算是让学生从真正好处上进行自主学习。也只有老师这样真正地“让位”,孩子们的学习,才会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主动、那么的用心!

2、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带给展示自己的舞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在其内心深处都强烈渴望着被欣赏、被发现,作为国小生尤是如此。他们生性聪慧、活泼、同时也拥有着更加强烈的表现欲!身为老师,只有完全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带给各种能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地、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进一步激起他们渴望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16

一、国中英语阅读教学低效问题的成因

英语阅读教学在复现巩固旧词、学习新词、扩大词汇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仁爱英语从八年级下册开始,每个单元不仅有100—150词的短文,而且出现了300词以上的长篇阅读文章,使阅读教学任务更加艰巨。可是实施下来,阅读教学使教师教得忙碌,学生学得仓促,效果不甚理想。经过调查,反思目前国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低效问题.发现有下面几个原因:

1.词汇教学无新意。词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开端,词汇犹如建造房屋的砖头,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词汇又依托于语篇.产生特定的语境意义.有时对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的理解有误,就会导致对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偏离。在日常教学中,面对Reading材料中20个左右的词汇量,教师主要是依照课后的词汇表进行教学:录音带读—— 教师讲解— — 学生读背—— 单词听写。词汇课教师要求学生细嚼词汇含义,往往成了学生枯涩的笔记课。这样教师花时多,而学生虽看似掌握了大量的单词,了解了单词的含义和用法,可一旦让学生运用所学单词造句,总是不知所措;更有甚者将这些单词放人语篇时,成了茫然的读者。偷偷翻查词汇表,对篇章理解的速度和质量产生了障碍。

2.课堂教学轻互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我们的阅读课堂常常“以本为本”,教师引出主题后,就注重课文讲解,带领学生略读并找出文章大意,教师自始至终占居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牵动下思考并回答问题,成了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这种单一的师生互动,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学生处于极其被动的阅读状态。有的教师在阅读课上过多依赖多媒体或电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课件讲解课文固然更加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也会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然而,课堂实践表明:学生如同观看电视一般听课,只关注画面,而忽视语言学习,忘了学习的主题,同样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阅读课演变成了欣赏幻灯片的“课件”课,华而不实。

3.课堂教学少文化。阅读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其它专业知识共同起作用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他体现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双向的思想交流。从深层面讲.阅读教学上除了要求学生努力掌握文本的词汇意义、句法和语法意义外,还需要了解背景文化意义.因为文化因素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中国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上聚焦于语言形式,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妨碍了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

解。阅读材料中有涉及到欧美国家的节13、饮食、礼节以及篮球赛的起源等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文章的表层含义了解中外文化风俗的差异,但如果教师不能给予适宜的文化背景介绍,就不能使学生更深层地了解西方文化.学习兴趣就会下降.也失去了丰富知识的机会。

4.课外阅读欠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要善于利用其他阅读资料,要选择提供给学生难度适中的课外读物加以补充,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英语习惯,用“课内课外结合阅读”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实际教学中教师偏重对教材单元内的阅读文章的教学,轻视阅读材料的补充教学。为应付作业和考试,教师最关心学生阅读理解上的正确率,平时阅读理解的训练围绕模拟练习。但是这种只以完成练习题为目的的阅读训练,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提高国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要提高国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低,教师要改变观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指导。创新阅读教学的手段,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1.有的放矢,巧学生词。影响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生词,阅读是一条流淌的河流,生词便是那河中阻挡它前进的顽石、沟坎。针对阅读课的词汇量既大又难的情况,教师在时间上要设计课前预习、课中理解、阅读中巩固等任务;内容上在教授语音、词性和生词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学习生词,再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听、多读词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自如地运用词汇。首先,创设情境,记忆词汇。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拨动心弦。加强感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仁爱八年级上Unit2 Keeping Health为例,教师在前置性作业中布置任务:自学这单元阅读文章的单词的语音,会读后,根据自身自学理解,设计词汇表上的生词或短语表示的动作和表情,在课上表演,让同学猜测。cough、fever、toothache、the flu、sore eyes、backache、stomachache等词汇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们的表演和猜测建立了语言机构,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理解并记忆,同时也引出文章的主题。其次,根据语境,感悟生词。要将所学的词汇内化,教师可先通过对话或造句形式检测,再让学生做选词填空的练习,以达到最佳词汇学习语境化。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教师可叫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短文,检测学生的生词掌握情况.鼓励学生脱离课本大胆地完成,用心记忆和感悟生词的含义。

2.以生为本,多维互动。“以生为本”的互动阅读是指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师本、生本、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方式处理文本,使学生在互动中理解文章,享受阅读,训练思维,使阅读课堂活力四射。一是师本互动,理出目标。课前教师要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教材和学情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既要关注语言、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教学之前,教师应仔细研读文本,分析教材和学生情况,设计出由易到难的有效提问和有效的教学活动,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阅读课堂的有效性。二是生本互动,读出真谛。读是文本信息输入的主要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学生多次与文本互动,从不同层面上理解了文本。通过略读了解了段落大意和主旨;通过精读查找细节;通过回读猜测生词和理解难句的含义;通过朗读欣赏佳句;通过默读思考提出问题,最后学生能通过获取文本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地完成教师设计的活动,达到充分理解篇章含义的多元教学目的。三是生生互动,体验合作。当学生输入

第2 / 3页

了足够语言知识和文本信息后,就能回答教师设计的有效问题、完成教师设计的有效活动。如果教师再引入竞争机制,展开各种小组竞赛,更能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生生互动不仅烘托了阅读课堂的学习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编制对话、分角色表演文本片段、采访同伴汇报结果、共同完成填表任务等等,让学生通过操练达到熟练掌握并能运用的程度,教师在学生互动中应充当好公正的裁判角色,在评价中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技能。

3.渗透文化,提升理解。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除了语言与思维的相互作用,还包含许多非语言因素,其中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的影响最大。英语日常用语、成语典故、民间谚语、专有名词等等,都体现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如,a piece of cake并非是一片蛋糕的意思,而是形容事情不难,容易做,翻译为“小菜一碟”;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意思是说每个人都能有他做得好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这些语言知识,以免造成笑话和误会。教师备课时,不仅要确定语言技能目标、语言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还要确定文化意识目标,除了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外,还需阅读各种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欣赏精彩的外文电影和外文歌曲、查阅各种资料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有效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提高领悟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加深对本民族的理解,增强世界意识。

4.课外补充,丰富阅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报纸、广播或电视等多种渠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_l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材单元内的阅读文章的教学,还要重视课外阅读材料的补充,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充实知识、把握时代脉搏。没有大量的阅读输入,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运用性输出,更谈不上创新运用了。大量的阅读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巩固语言知识。阅读是一种技能,虽然可通过培训学习一些技巧,但要真正掌握技能,最终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完成。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题型上,教师可采用Choice与回答问题相结合的办法,当学生做出选择后,多问一句:“why? Please give us the reasons.”以训练学生对于上下文的理解,形成篇章概念,而不只是将阅读重点放在词汇和单句上,这可减低学生猜测答案的几率,提高准确率。[41同时从低段年级开始进行限时训练,配以阅读法指导,当学生感悟到阅读的快乐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会真正体现出来。

三、结束语

国中英语阅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教师要充分意识到那些阻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激发阅读课堂活力,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发展阅读策略,提升人文修养,使学生变“阅读”为“悦读”,达到语言学习和人生成长双体验的效果。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17

随着时间、社会环境的改变与发展,今天的体育教学,不在是单纯地追求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教学,而是一门充满学问、道德、健康、礼仪、合作等等在内的学科。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全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由此可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根据近几年来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来看,中国小生体质健康存在在严重的问题:肥胖、身体机能下降、疾病抵抗力低、体育知识缺乏、锻炼投入少等等。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如何开展好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将具备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20xx年的网络学习就让我受益匪浅,所开展的课程也让我提高很大的兴趣,特别是把教师礼仪,学校法律纠纷,教育综合改革等课程更加的让我收获蛮多,我对本次网络学习总结如下:

一、教师礼仪的必要性

所谓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务活动、履行职务时所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是彰显礼仪交际的重要场所。教师课堂礼仪的掌握情况,密切关乎到学生的礼仪素养培育情况以及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如同一个小社会,师生之间的交往都必须要用礼仪文明去规范、组织。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为此,教师应增强课堂礼仪的认知程度,并在教学实践环境中落实课堂礼仪,真正将正确、健康的礼仪素养传播出去。

教师礼仪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它具有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和深远性。具体说来,教师课堂礼仪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仪表礼仪。主要包括仪容、服饰及发式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在中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审美观还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首先仪容必须必须经常清洁,保持干净,教师化妆美容是仪容礼仪较高的要求。服饰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着装应该大方整洁,简明自然,让学生把注意力力放在听课上。发式长发则尽量扎起来,短发要自然,给学生起好带头作用。

(二)、表情礼仪。表情是指眼睛、眉毛、嘴巴、面部肌肉以及它们的综合运用反映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信息。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与良好智力环境的主要因素。在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特殊的作用。构成表情的主要因素是微笑和目光。=570;

(三)、语言礼仪。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文明健康、真诚和蔼、得体适度、科学规范是职业对教师语言的礼仪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语言的功力,使你的语言成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让你的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不但可以学到东西,并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这是对教师语言能力的一个挑战,正如格拉西安的至理名言:说得恰当要比说得漂亮更好。=571;

(四)、举止礼仪。教师的仪态被视为其“第二语言”,也叫做“无声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绝不亚于人的有声语言所发挥的作用。一位训练有素的教师,在和学生交往之中,会不知不觉地以自己优雅的仪态,展示出自己良好的教养和美的风度。教师的优美仪态,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对学生的信任、友好、尊重。

二,学校法律纠纷的保障性

学校要尽到学生在校的安全教育义务和监管职责,加强安全教育。同时,学校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上,作为校方领导,班主任老师要提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加强法制知识学习,依靠法律武器,使学校的权益得到最大的保障。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后,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方式,向社会、家长、师生介绍事故经过、责任、处理过程,宣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正确引导舆论,最大程度消弭负面影响。

尽最大努力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积极给师生做好心理辅导及后续教育。意外伤害事件往往是比较孤立的事件,常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但处理时却要应眼于大多数,着眼于教育的效能。应从个别的事件中,让学生找到某种必然性以及值得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和处理方法。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譬如组织主题班会,开展主题讨论。

教师注重反思积累,真实记录意外伤害事件处理过程,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为自己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积极参与校方责任险的投保,减轻学校的经济理赔责任。

新颁布的《国中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国中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中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体育知识,亲身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因此,在国中体育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如影视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重现力强、操作简便等优势与课程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有的教育观念、方法和模式,从而掀起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教学资源的拓展性:《国中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在开发国中体育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可以尝试利用网络资源,改进体育泛读课教学(1)从网上下载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2)材料处理及呈现:将选出的材料剪辑并保存到指定的文件中,设计出阅读分析题。利用网络拓展教学资源,可以弥补学校体育实验条件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体育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最后,在本次课研教研工作中,除了以上思维觉悟的提高外。我小组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我校下学期的体育工作计划。通过合作,统一了体育教学案的模式,规范了体育课教学计划,制定了学生体育健康发展目标。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18

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

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从这一实验又紧扣着进入下一实验,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由老师扶着走,进而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发现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却不能,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如果这里只是教师直接讲,而并没有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是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变化,更不会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获得的岂止是科学知识……

三、平等对话,引学生奔赴真理天堂

在本课的两次探究实验中,并不是如老师所愿的,所有的学生都能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来,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实验结果是存在异议的。比如说,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时,有些学生就说我们的纸湿了,而此时我也并没有责怪学生操作有误,或者粗暴地说他们做得不对,而是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你们的纸会湿?而人家的没有湿。”学生通过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知道了,原来是自己的杯子没有竖直倒扣入水中,而导致水事先流到了杯子里,赶跑了里面的空气,所以纸湿了,如果竖直倒扣入水中,速度也比较快的话,水是流不进去的,进而知道是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出现的问题也是比较大的,有学生汇报说:向下压活塞时,装水的注射器能被压下去,装空气的注射器不能被压下去。实验结果正好相反。很多小组听了他们的汇报,都不赞同,也有的小组,赞同他们水是能够被压下去的,而我并没有一票否决他们,而是鼓励全班同学,再来做一次实验,并且亲自指导了汇报结果错误的小组,当他们再次实验时,才发现了,是自己实验操作的失误和没搞清对象才造成的。我鼓励他们将现在实验结果再向全班同学汇报一遍,并且引导他们分析了第一次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老师引领着学生走向正确的科学探究之路,教学生分析实验寻找失败的原因,教学生不怕失败,在反复实验中,得出真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践出真知”的至理名言,或许在这一堂科学课中,学生都能有所体会。科学探究本来就是在不断地实验与发现中才获得真知的,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以平等地态度对待他们,已朋友的身份引领他们,学生的探究会更深入,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纵观整节课,教学层次比较清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轻松而和活跃。但总觉得自己选的课文是最后第二课,前面跳开了很多课没有上,学生很多知识和能力方面还是欠缺了点,自己的教学也不够流畅,准备还不够充分,在内容上还可再充实一点,让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19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矗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国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国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 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国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国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国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国中学生学习化学的 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国中英语老师个人反思 篇20

国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会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会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会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国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