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书信 > 检讨书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精选18篇)

检讨书1.91W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1

《船长》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玛丽”号巨轮的突然撞击,“诺曼底”号轮船的船身被撞开了一个大口子,船上的乘客无不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而自己却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精选18篇)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试着抓住重点,把能够展现船长风采的部分,尤其是他的语言和行为,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了船长组织自救工作的经过。船长下达了四次命令。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和第二次命令。在学习第一次命令时,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三读。这三读各有目的各有侧重,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在读中品文,在读中感悟。一读理解“吼”,为什么吼?怎样吼?二读品句,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出哈尔威是位怎样的船长?三读传情,把自己对船长的敬仰之情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第二次命令是船长与机械师、大副对话中的一句,必须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出了第二次命令,指名朗读,由此发问:“船长为什么要下达这个命令?”学生在片刻的思考之后,联系上文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原来第一次命令没有收效,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我又抓住“不可开交”一词,让学生想象当时乱的程度,读出乱的场面,但不是齐读,各自按自己的理解读,不求齐,只求乱。再读读第二道命令,说说船长究竟会不会开枪?学生毫不犹豫地齐声回答:“不会。”“为什么呢?”我立刻追问。学生说:“因为前面写道船长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救人是船长的职责,他是不会让一个船员死亡的。他这么做只是吓唬一下男人们。”我追问:“如果真的有人要抢在前面呢?”有学生说:“我认为如果有人真的敢走在女人前面,船长也可能会开枪打死他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绝大多数乘客的安全。这样后面的男人才不会拥挤。”不一会儿,又有学生发言了,他说:“我觉得船长还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样的命令起的是威慑作用,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船长。”另外抓住“20分钟”,让学生知道这实际上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大家享有了知情权,就不会为逃生而拼命拥挤,只要有序撤离,大家的生命都有保障。通过朗读、讨论,船长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起来,学生也由此认识了一位始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船长。感悟到此,也还是不够的。我又继续引导学生分角色阅读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情况危急,语速应急促;命令是威严的,语调应凝重有力;讨论是点睛之笔,应读得稍慢、庄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对话,自然就读得到位,读出味来了。船长在这一过程中的“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就光彩照人了,

随后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十五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回味船长在组织自救过程中的“指挥”、“控制”、“领导”,对哈尔威船长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了。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2

《船长》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玛丽”号巨轮的突然撞击,“诺曼底”号轮船的船身被撞开了一个大口子,船上的乘客无不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而自己却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试着抓住重点,把能够展现船长风采的部分,尤其是他的语言和行为,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了船长组织自救工作的经过。船长下达了四次命令。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和第二次命令。在学习第一次命令时,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三读。这三读各有目的各有侧重,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在读中品文,在读中感悟。一读理解“吼”,为什么吼?怎样吼?二读品句,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出哈尔威是位怎样的船长?三读传情,把自己对船长的敬仰之情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第二次命令是船长与机械师、大副对话中的一句,必须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出了第二次命令,指名朗读,由此发问:“船长为什么要下达这个命令?”学生在片刻的思考之后,联系上文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原来第一次命令没有收效,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我又抓住“不可开交”一词,让学生想象当时乱的程度,读出乱的场面,但不是齐读,各自按自己的理解读,不求齐,只求乱。再读读第二道命令,说说船长究竟会不会开枪?学生毫不犹豫地齐声回答:“不会。”“为什么呢?”我立刻追问。学生说:“因为前面写道船长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救人是船长的职责,他是不会让一个船员死亡的。他这么做只是吓唬一下男人们。”我追问:“如果真的有人要抢在前面呢?”有学生说:“我认为如果有人真的敢走在女人前面,船长也可能会开枪打死他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绝大多数乘客的安全。这样后面的男人才不会拥挤。”不一会儿,又有学生发言了,他说:“我觉得船长还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样的命令起的是威慑作用,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船长。”另外抓住“20分钟”,让学生知道这实际上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大家享有了知情权,就不会为逃生而拼命拥挤,只要有序撤离,大家的生命都有保障。通过朗读、讨论,船长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起来,学生也由此认识了一位始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船长。感悟到此,也还是不够的。我又继续引导学生分角色阅读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情况危急,语速应急促;命令是威严的,语调应凝重有力;讨论是点睛之笔,应读得稍慢、庄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对话,自然就读得到位,读出味来了。船长在这一过程中的“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就光彩照人了,

随后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十五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回味船长在组织自救过程中的“指挥”、“控制”、“领导”,对哈尔威船长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了。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3

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他的“诺曼底”号被 “玛丽”号巨轮撞开一个大口子,情况万分危急之际指挥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最后以身殉职的事。文章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内,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么长的课文学透呢?

我引领学生抓住“四道命令”、“一段对话”、“三个场景”、“一个中心”去学习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首先,在第一课时,我已让学生充分去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并对课文内容比较了解,还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这些要点。第二课时,我就紧紧围绕这些要点展开引领学习。

一、“四道命令”

1.“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其实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他把自己给忘了。)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学生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际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同时,从他的命令中还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以身作则、临危不乱的可贵品质和帮助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主人公的特点跃然纸上。

2.“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是一道威严的命令,一方面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同情、保护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当时那种混乱不堪的情况之下,发出这样的一道命令,既震慑了一些自私自利之徒,更感动了绝大多数的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哈尔威船长是一位指挥有方的优秀船长。

3.“快救克莱芒!”(克莱芒是个见习水手,他还不过是个孩子。)这道命令不仅折射出哈尔威船长的人性之美,反映了他在如此危急时刻,仍一心想着他人,也照应了上文的“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这句话。真不愧是大家之作。

4.“动作再快点!”正是哈尔威船长关心每一个人的体现,是他在与死神抢时间抢速度。

二、“一段对话”

通过多元朗读,同学们感受到了船长的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细致入微、坚决果敢、指挥有方,这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更是一段传神的对话。

三、“三个场景”

1.课文第二自然段所描写的船上混乱不堪的场景。这一场景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船上形势之危急,灾难之严重。另一方面,船上人们争相逃命的情景也与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沉着镇定地指挥救援工作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彰显了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2.课文第二十五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工作场景的描写。他沉着镇定地指挥着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以身作则,领导者全体船员帮助乘客脱险。还有力地控制着整个船上的局面。危难之际,忙而不乱。这真是一位指挥若定、叱咤风云的船长!

3.课文第二十九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场景的描写。这一场景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同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哈尔威船长那种视“诺曼底”号为自己的生命,誓与轮船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这真是一位顶天立地、有情有义的船长!

四、“一个中心”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一生,给文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又一次”说明有许多次,可见,每当危险来临之时,哈尔威船长都是这么做的。“英雄的权利”不是为自己名垂千古的权利,更不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权利,而是每当危险、灾难来临之时,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权利。哈尔威船长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老师敢于真正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点拨,学生也能把文章学透、学好。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4

苏教版国小语文第十一册第七课《船长》,是法国浪漫主义大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他的“诺曼底”号被 “玛丽”号巨轮撞开一个大口子,情况万分危急之际指挥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最后以身殉职的事。文章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内,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么长的课文学透呢?

我引领学生抓住“四道命令”、“一段对话”、“三个场景”、“一个中心”去学习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首先,在第一课时,我已让学生充分去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并对课文内容比较了解,还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这些要点。第二课时,我就紧紧围绕这些要点展开引领学习。

一、“四道命令”

1.“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其实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他把自己给忘了。)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学生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际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同时,从他的命令中还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以身作则、临危不乱的可贵品质和帮助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主人公的特点跃然纸上。

2.“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是一道威严的命令,一方面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同情、保护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当时那种混乱不堪的情况之下,发出这样的一道命令,既震慑了一些自私自利之徒,更感动了绝大多数的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哈尔威船长是一位指挥有方的优秀船长。

3.“快救克莱芒!”(克莱芒是个见习水手,他还不过是个孩子。)这道命令不仅折射出哈尔威船长的人性之美,反映了他在如此危急时刻,仍一心想着他人,也照应了上文的“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这句话。真不愧是大家之作。

4.“动作再快点!”正是哈尔威船长关心每一个人的体现,是他在与死神抢时间抢速度。

二、“一段对话”

通过多元朗读,同学们感受到了船长的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细致入微、坚决果敢、指挥有方,这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更是一段传神的对话。

三、“三个场景”

1.课文第二自然段所描写的船上混乱不堪的场景。这一场景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船上形势之危急,灾难之严重。另一方面,船上人们争相逃命的情景也与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沉着镇定地指挥救援工作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彰显了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2.课文第二十五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工作场景的描写。他沉着镇定地指挥着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以身作则,领导者全体船员帮助乘客脱险。还有力地控制着整个船上的局面。危难之际,忙而不乱。这真是一位指挥若定、叱咤风云的船长!

3.课文第二十九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场景的描写。这一场景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同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哈尔威船长那种视“诺曼底”号为自己的生命,誓与轮船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这真是一位顶天立地、有情有义的船长!

四、“一个中心”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一生,给文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又一次”说明有许多次,可见,每当危险来临之时,哈尔威船长都是这么做的。“英雄的权利”不是为自己名垂千古的权利,更不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权利,而是每当危险、灾难来临之时,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权利。哈尔威船长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老师敢于真正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点拨,学生也能把文章学透、学好。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5

苏教版国小语文第十一册第七课《船长》,是法国浪漫主义大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他的“诺曼底”号被 “玛丽”号巨轮撞开一个大口子,情况万分危急之际指挥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最后以身殉职的事。文章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内,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么长的课文学透呢?

我引领学生抓住“四道命令”、“一段对话”、“三个场景”、“一个中心”去学习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首先,在第一课时,我已让学生充分去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并对课文内容比较了解,还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这些要点。第二课时,我就紧紧围绕这些要点展开引领学习。

一、“四道命令”

1.“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其实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他把自己给忘了。)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学生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际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同时,从他的命令中还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以身作则、临危不乱的可贵品质和帮助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主人公的特点跃然纸上。

2.“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是一道威严的命令,一方面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同情、保护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当时那种混乱不堪的情况之下,发出这样的一道命令,既震慑了一些自私自利之徒,更感动了绝大多数的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哈尔威船长是一位指挥有方的优秀船长。

3.“快救克莱芒!”(克莱芒是个见习水手,他还不过是个孩子。)这道命令不仅折射出哈尔威船长的人性之美,反映了他在如此危急时刻,仍一心想着他人,也照应了上文的“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这句话。真不愧是大家之作。

4.“动作再快点!”正是哈尔威船长关心每一个人的体现,是他在与死神抢时间抢速度。

二、“一段对话”

通过多元朗读,同学们感受到了船长的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细致入微、坚决果敢、指挥有方,这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更是一段传神的对话。

三、“三个场景”

1.课文第二自然段所描写的船上混乱不堪的场景。这一场景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船上形势之危急,灾难之严重。另一方面,船上人们争相逃命的情景也与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沉着镇定地指挥救援工作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彰显了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2.课文第二十五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工作场景的描写。他沉着镇定地指挥着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以身作则,领导者全体船员帮助乘客脱险。还有力地控制着整个船上的局面。危难之际,忙而不乱。这真是一位指挥若定、叱咤风云的船长!

3.课文第二十九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场景的描写。这一场景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同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哈尔威船长那种视“诺曼底”号为自己的生命,誓与轮船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这真是一位顶天立地、有情有义的船长!

四、“一个中心”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一生,给文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又一次”说明有许多次,可见,每当危险来临之时,哈尔威船长都是这么做的。“英雄的权利”不是为自己名垂千古的权利,更不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权利,而是每当危险、灾难来临之时,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权利。哈尔威船长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老师敢于真正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点拨,学生也能把文章学透、学好。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6

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他的“诺曼底”号被 “玛丽”号巨轮撞开一个大口子,情况万分危急之际指挥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最后以身殉职的事。文章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内,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么长的课文学透呢?

我引领学生抓住“四道命令”、“一段对话”、“三个场景”、“一个中心”去学习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首先,在第一课时,我已让学生充分去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并对课文内容比较了解,还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这些要点。第二课时,我就紧紧围绕这些要点展开引领学习。

一、“四道命令”

1.“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其实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他把自己给忘了。)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学生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际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同时,从他的命令中还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以身作则、临危不乱的可贵品质和帮助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主人公的特点跃然纸上。

2.“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是一道威严的命令,一方面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同情、保护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当时那种混乱不堪的情况之下,发出这样的一道命令,既震慑了一些自私自利之徒,更感动了绝大多数的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哈尔威船长是一位指挥有方的优秀船长。

3.“快救克莱芒!”(克莱芒是个见习水手,他还不过是个孩子。)这道命令不仅折射出哈尔威船长的人性之美,反映了他在如此危急时刻,仍一心想着他人,也照应了上文的“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这句话。真不愧是大家之作。

4.“动作再快点!”正是哈尔威船长关心每一个人的体现,是他在与死神抢时间抢速度。

二、“一段对话”

通过多元朗读,同学们感受到了船长的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细致入微、坚决果敢、指挥有方,这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更是一段传神的对话。

三、“三个场景”

1.课文第二自然段所描写的船上混乱不堪的场景。这一场景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船上形势之危急,灾难之严重。另一方面,船上人们争相逃命的情景也与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沉着镇定地指挥救援工作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彰显了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2.课文第二十五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工作场景的描写。他沉着镇定地指挥着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以身作则,领导者全体船员帮助乘客脱险。还有力地控制着整个船上的局面。危难之际,忙而不乱。这真是一位指挥若定、叱咤风云的船长!

3.课文第二十九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场景的描写。这一场景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同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哈尔威船长那种视“诺曼底”号为自己的生命,誓与轮船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这真是一位顶天立地、有情有义的船长!

四、“一个中心”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一生,给文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又一次”说明有许多次,可见,每当危险来临之时,哈尔威船长都是这么做的。“英雄的权利”不是为自己名垂千古的权利,更不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权利,而是每当危险、灾难来临之时,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权利。哈尔威船长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老师敢于真正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点拨,学生也能把文章学透、学好。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7

在本节课的授课中,我感觉以下几点比较满意:

1、课件教学中在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探索两圆相切时的对称性、探索两圆相切时圆心距d和两圆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时多次运用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增加上课的生动性。

2、授课方式采用分组教学,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后先要学生在小组内动手交流并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组内成果,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4、授课中贯穿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落实比较好。

但在本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在学生分组活动中,个别学生不能参与进来,今后教学应该多加关注学困生。

2、教学语言应该注意更加规范。

3、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应该只关注回答结果,也应该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用恰当的语言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本节课应该再加大练习量,进一步落实“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本次课初备时,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在一起研讨,杨玉芬老师对我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作品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议:在没有实物投影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粘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申卫青教师对我的授课程序进行调节指导。李秀捧老师对学生的探讨问题进行进一步设计……

初备方案发布于网上,又得到教研员王老师、风帆郝老师、列电张老师、我校杨老师、马坊杨老师等多位老师的指导点评,我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一步加工。

授课后,各位教师直述己见,让我认识到自己需要继续努力.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注意到学生的活动和参与情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只是课程的设计者,在授课时适时引导,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可以采取小组之间竞争评比打分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合作交流、积极发言等各方面的参与情况。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回答的结果如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注:对回答结果清晰、正确者给予鼓励;对回答不准确或不正确者,在其他学生纠正的同时也要给予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积极方面的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体会成功的喜悦、参与的必要。

在问题的设计上,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问题难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要有梯度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二要考虑到题量的适度,加大练习量,更好地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授课时,更要注重数学语言的规范运用,加强学习,进一步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8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国小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这是因为国小生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他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国小生的最初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更是如此。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所以国小作文可以从模仿起步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我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介绍鸟的外形。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还是不错的。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9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觉得教学效果不佳,留下太多的遗憾。

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堂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更不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浓厚。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想,一名教师只有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才会不断成长起来。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10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部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预习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在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图片文字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课文重点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生动展示在我们面前。在文本对话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进行了以下语言文字训练:

(一)、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我首先回顾了一下这一单元前面的几篇课文,接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去祖国西北部的敦煌市游览举世闻名的莫高窟。紧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老师要去莫高窟参观,作为小导游的你会为老师推荐哪些景点呢?学生很容易找出了课文重点介绍了的敦煌莫高窟的三方面: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这样文章的结构就很清晰了。在概括段意时我主要教学生采用两种概括方法:

1、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概括。

2、 借用课文中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当然,这两种方法应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如,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然后再进行第二步。这样既巩固了第一种学法,又适当提高了要求,渗透了第二种学法。以后在归纳段意时,学生自然就会运用这两种方法,使概括段意的训练扎实、到位、有效。可惜的是,我虽然让学生练说了,却没有抓住时机在黑板上简单写一写,也是这一课的一个遗憾。

(二)、训练学生读写能力

读写结合一直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一个目标。这篇课文中有个很好的训练点: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我设计的要求是:如果飞天来到我们身边,她会做些什么?

我的设计意图是想贴近学生现实,学生能更有体会,写得更好,可是实施下来却不如人意。课后听课老师给了很多建议,我也反思了很多。这个问题的提出首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其次学生针对自己的生活:凝神思考、追逐打闹……缺乏一些美感;其次问题设计要求不明确,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句式:“有的……;有的……”,而忽视了文中四字词语的美。

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学习了课文内容,但学习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总结了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我再作适当地引导。但是自主合作的步骤出示了,但要求还不明确、清晰。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这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

总之,语文课无论怎样都不能忘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上出语文味,适时预设训练重点,不断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11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 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习的过程中。围绕“能同时过桥吗” 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也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学生在认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12

《金子》是一篇蕴含哲理的文章,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来种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们从彼得的身上可以挖掘出很多“金子”,所以我想以文本为载体,以朗读为桥梁,以合作为踏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宗旨,积极主动地挖掘课堂中的闪光点,让孩子在语文课上也能不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金”。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出发,带领孩子寻找“金子”:

一、抓关键词句,悟人物品质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我先指导学生自学第一自然段,告诉他们体会人物的形象,首先要找到有关描写人物的句子,然后在句子中去寻找能表现人物品质的词语,反复阅读和揣摩。学生通过“蜂拥而至”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淘金者的数量之多,“一无所获”则能感受到他们失落的心情。通过对淘金者的分析指导,对于彼得的讲解就容易多了,孩子们根据关键的词句,逐渐从课文中感受到彼得不仅勤劳,而且还是个充满智慧,执着坚持的人。

二、手脑并用,会读会思

学习课文,不能单纯地看和说,也要让学生动动笔,学会多种学习方法。在课文第二段的教学中,我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直线、波浪线和括号的方式找出彼得的所见所思和所为,于是大家马上动笔开始寻找课文中的句子,然后很积极地来进行交流,根据他们的回答,再逐一分析。而且这种动笔的地方往往要求学生通过默读方式进行,这有利于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其余地方我则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和赛读等方式进行学习。

三、小组学习,锦上添“话”

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课前我先让学生合作完成“前置性作业”,在课堂学习过半后,让他们再小组讨论和修改,这时他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彼得的辛劳也有了同感,所以对彼得的“全部精力”付出有了更多见解。有的小组写彼得起早贪黑地培育花苗,暴风雨来临还为花苗搭起帐篷,夜幕降临时还在辛苦劳作等等。这些文字为寻找“真金”真是锦上添“话”呀。

四、拓展延伸,挖掘“真金”

根据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基础上,孩子们知道了彼得的“真金”不是那含金量高的金子,而是成功的秘诀,想要获得财富需要通过自己辛勤地付出。于是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梦想比作金子,问他们的金子在哪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真金。他们有的说“我的金子在舞台上,我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就能找到真金。”有的说“我的金子在教室里,我要努力读书,就能找到真金。”是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金子”,并且潜意识中有为“金子”奋斗的信念,真为他们高兴!

但是这节课中仍然有不足之处,就是开头的时候,老师的牵引太多,抓得太紧,没有放手,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放宽心去让他们去学。本文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内涵比较丰富,道理比较深刻,因而需要我们教师巧妙设计,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完成一趟精神之旅。所以我想自己以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13

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青年教师研讨课比赛活动。我执教的《懒惰的智慧》获得了一等奖。这节课之所以能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认可,究其原因就是在我们全体语文教研组老师的不断的反思中打磨出来的。

《懒惰的智慧》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求异思维成了整篇文章的一个亮点。怎样让学生理解求异思维并能简单的运用,是我这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设计了一个比较阅读的环节。第一次试讲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黄莹老师就组织语文组老师对这节课进行讨论,发现比较阅读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容量,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效果当然不好。于是我们决定删去比较阅读的环节,直接从“懒惰”的含义入手来引出求异思维的概念。第二次试讲,果然比第一次要好。但学生在运用求异思维的环节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的学生并不理解思维训练题的意思。于是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第二次修改。

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我们降低了思维训练题的难度,选择学生生活中有话可说的话题进行训练,比如:知足常乐,名师出高徒等。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找到了理想的教学流程,并享受了教学的乐趣。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14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国小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为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公.......打鸣、电闪雷鸣、小溪奔流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大自然的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二、充分朗读,注重感悟。

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我把2-8小节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步:通过读、说、议学习2、3小节,了解学习方法。第二步:通过默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大家一起学习4、5小节。第三步:自己学习6-8小节,再交流收获。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三、利用课件,解决难点。

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四、整合资料,仿写诗歌。

如何让国小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使他们不仅有东西写,还要有办法写,有文字写。这就必须有一个让学生作文练习的过程。“仿写是学习作文的第一道关口”。但仿写并非简单的模仿和抄袭。因此,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这就要求老师对他们进行具体的指导,否则,学生们将会无从仿起。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细读第4、5节诗歌,体会反问句:“……不就像……”,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两节的语言形式相同,再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句式以“大自然的语言”为内容进行仿写。在仿写之前,指导学生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在哪里发现的?”,先说后写,“说”是为“写”作铺垫。学生动笔时有了台阶,“仿写”成了这堂课的亮点。如:“你看那天空的沟沟云,不就是大自然的预言: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雨儿将要来临。”

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15

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动不足;理解、分析内容和含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维不足。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16

学生经历由天平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17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理解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整体感知,共赏亲情。

通过集体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的手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浓浓亲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归纳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提示:可用短语、一句话等形式作答) ?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感悟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重点品读:文中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勾画出文中饱含浓浓亲情的词语和句子,读出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合作探究,体验亲情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

(四)敞开心扉,抒写亲情

设计目的是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设计会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让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然后交流。①亲情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③亲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劳碌,……

(五)小结课文,升华亲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我们离不开亲情,让我们敞开胸怀,伸出双臂,去感悟亲情,去拥抱亲情,去珍爱亲情,去创造亲情!

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从“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到“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再到 “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激发创作热情。我想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知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 篇18

这堂课依据了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师生交往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

七、八岁的孩子一上一年级,就要学习抽象的汉语拼音,是很枯燥乏味的。因此,以“情趣性、游戏性”为特点,倾心教学情境的设计。如:“变魔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习“ao、ou、iu”的读音时,充分利用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看插图猜读音,听录音读,尝试读(亲自体验),并以学生当“小老师”为主线,让学生读好3个新的复韵母。在教学复韵母的四声时,我大胆地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带着学生学完ao的标调后,让学生尝试ou和iu的标调,让学生当“小老师”检查其余学生对韵母的四声的掌握情况。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既体现了老师导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帮互助互学互评的生生交往。在三拼音教学中,标调后选音节扩词语进行说话训练,体现了拼音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一特点,也积累了学生的语言。我结合了iu的四声,把教材有机整合到课中操中,这种有计划的 行动,在增强趣味时的同时,调节了学生学习的情绪,也巩固了iu的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