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书信 > 检讨书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通用14篇)

检讨书7.8K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1

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等都与别的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整合,灵活运用,才能使健康教育课体现其科学性。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通用14篇)

如何上好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经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我逐渐形成了以下的思路和想法:

1.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健康方面知识的学生,我在第一堂课里以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内容。从梦到星座,从“肢体语言”到“从众”,引起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健康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3. 聆听他人故事,因势利导

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1)心灵感悟: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同学们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

(2)自我开放:如果健教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不过作为一名健教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

以上是我在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经过实践的几点看法和做法。当然,要真正上好健康教育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要真正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需要更多、更强关注学生健康的力量。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2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教学时我决定放手让学生根据连接语中的学习提示,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只作点拨指导,并预设在一节课内完成。

教学时,先是初读,要求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这一环节中,我预留了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读书,并边读边思考连接语中的问题。因为有了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所以在交流自己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时,孩子们都表现得比较积极,对珍珠泉都有一定了解。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并围绕珍珠泉的特点展开讨论。这一环节节,我重点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的描写做文章,通过启发、引导和朗读,让学生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产生更深的印象。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3

《借生日》是一篇新课文,讲的是小云过生日时,妈妈送一只布熊给她并祝她生日快乐,而小云得知妈妈从来不过自己的生日时又把礼物送给妈妈。同时也把生日借给了妈妈,体现了母女的真情。

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触很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记得在刚接手这个班的半个学期,学生们常常为了一张纸,先喝一口水……而争吵不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从来都是别人关心,照顾着他们,而他们也理所当然的接受着别人的关心,照顾他们的爱心也就被淹没了。上课前休息时,我对班上学生的生日进行调查,没想到才一年级的学生竟然有一半以上记得自己的生日,说得有板有眼,有的虽然说不上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但都记得自己的生日妈妈是如何给过的。

在教学小云问妈妈:"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妈妈说:"我忘了。"让学生讨论妈妈是不是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时,全班同学竟一致认为妈妈就是忘了。而在问妈妈为什么会忘记时,学生都说是因为妈妈工作很忙所以会忘记自己的生日。我接着问,为什么妈妈忙得忘了自己的生日却没有忘记孩子的生日时,学生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家里的宝贝,很重要的,妈妈当然不会忘记。

于是一个想法在脑中闪过,一定要让他们的爱心显露出来,并且发出热,发出光。我告诉学生,生日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妈妈是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日的。妈妈"忘了"自己的生日却一直把孩子的生日挂在心上,记着送孩子生日礼物,祝孩子生日快乐,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再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给予的关爱,让学生进一步懂得父母爱子情深的含义。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再讨论:如果你是小云,除了把生日借给妈妈,还会为妈妈做点什么这下孩子们有话可说了,会帮妈妈端上一杯水,帮妈妈洗碗,给妈妈捶背,为妈妈唱一首歌,画一幅画送给妈妈等。于是,在学生们学唱《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学读诗歌《妈妈的爱》里体会母爱情深。不用多说,我想此时此刻,每个学生都在用心感受纯纯的,浓浓的母爱,我在心里默默地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妈妈的爱。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4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 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这节课我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陷”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因此我出示配了声音的图片,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这节课的遗憾之处是因为赶时间,给学生的练读时间较少,学生的朗读感情不够。如在学生朗读描写灾难的句子时运用赛读的方式,并及时进行评价,孩子们的朗读会更好些,也不用浪费那么长的时间。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给学生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5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对于教学一些景色的文章,我特别喜欢运用课件,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从学生那种充满欢喜的表情,学生一定爱上这庐山的云雾了!而且有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哇!真美啊!”

庐山的云雾有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课文的重点也是这2个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绘的庐山的云雾的姿态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云是会动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看天上的云也会觉得它特别像一个动物,这段的云雾特点是瞬息万变,说明云雾变化速度之快及变化的种类很多,我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观察会今天的云(幸好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把学生从课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学生观察完后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有的说云雾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有的说像一条龙……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被打开,课堂也特别活跃。

本篇课文用了许多优美词语,语言形象生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朗读指导,希望学生能把对美好事物的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6

今天是《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整体感觉比较失败,职业道德让我们总是把失败原因归属于己,但客观上讲没有学生的因素吗?这样的问法好像彰显了教师的无能乏技,那就这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学生的现状呢?

第一课时以尝试自读的方式,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文本,通过串读来订正音韵节奏,并进行了个别词语的解释以助读。这样处理是因为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自己完全有可能读准大部分内容。在个别处如“下见(现)小潭”“参差(cenci)披拂”,教师一点即好。然后是自己译读,通过课下注释和自己的参悟能够大部分读懂文本。在课堂上,学生只对“曰恕己,曰奉壹”有点误读,其他的都可通过参悟或引导自己解决。从这里可见,本文选入八年级语文下册,难度是偏低的,正好适于对学生进行读译的自学训练。只要给学生时间,贴近学生思维引导,是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的。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叫《小石潭记》,文中称作小石潭你认为贴切不贴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昭示了我这个问题的方向性错误。学生普遍回答文本是以小石潭为中心来描摹景物抒发情感的。我立即调整问题:文中把这个潭称为“小石潭”你认为贴切不贴切?并板书上在三个字下分别加点突出。学生思考。第一节课结束。

第二节课。回顾问题:文中把这个潭称为“小石潭”你认为贴切不贴切?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开始举手回答。有的说从“闻水声,如鸣佩环”中,可见溪流之小,说明潭小;有的说从“伐竹取道,下见小谭”,可见作者明写潭小,且如果不是潭小绝无人迹的话就不会“伐竹取道”了;有的说从“全石以为底”,可见以一整块石头为底,潭必不大;有的说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可见潭小能直视鱼的总体数目;还有的说从“四面竹树环合”可见潭小,所以被树木所遮掩。学生的分析有几个超出了我的文本解读,也合情合理,非常欣喜。最后我补充了一个——“小丘”,从此可见此处景物的玲珑娇小之态,能“蜗居”在小丘一侧的潭,必不大。

“石”体现在何处?这个问题可能是挑战性不大,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不强。但是就我的此潭为“小石坑”的论断,引起了学生的反驳。他们认为此潭不可能如此之小。师生争论的结果是达成了文中描写的结论——无论大些小些,都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的一个石质的坑。借此引导——石坑积满水,谓之“潭”。之所以把这个石坑称为“潭”是因为有“水”。水是潭的内容。那么水有何特点呢?

有的学生说“水尤清冽”,特点是“清”;有的说“全石以为底”也可见水清;有的说“潭中鱼”一节,都可见水清。同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此问题缺乏挑战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我的情绪,开始有些焦躁。

对于接下来的问题:如果说“小、石、潭”是此潭可见的形貌的话,那么小石潭的神貌是如何的呢?可用那个字来概括?学生很容易找到“以其境过清”的“清”字。追问,此“清”作何讲?生答“凄清”。此情此景为何会给人以“凄清”之感呢?生答“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述说。然后引申:作者在此文中前后的心情有巨大的反差,你能发现吗?可能是这个问题是最没有挑战性的,或者我给学生的时间太短,太急促,以致有些催促冒进,也可能是铺垫不够,学生给我一片沉默。前面的“乐”与后面的“凄清”的心境的对比,可以引发一个很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为什么他的心情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从而进入心境的探寻。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顺理成章的达成。时间就到了。

我预设,此心情的转变有两个因素契合的原因:凄清冷寂的景致又唤起了作者原本的孤寂苦闷的心情。根本原因是一种孤独落寞之感。由此可见,前面两处写“乐”,实是一种“欲忘情山水”的苦中作乐;而后面的“凄清孤寂”是他一直隐藏的真实的精神色彩。至此方能了解作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底色。可惜没有探究完成。

究其失败原因我想:一是教师并不能把文本当中的引人至深之处挖掘出来,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这可能与问题的设计和引导的方式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还是不细致,不精巧,不能准确及时的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不能给足学生思考表达的时间,进行引申开发成为新的课程资源,也就是“当下”意识并不强烈。二是,给自己的失败找个客观理由,是不是文本本身就缺乏强有力的吸引力呢?文言文的距离感如何打破,如何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路子可行。语文的千文千面,很难成行可操作的规律性措施。再就是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不是教师的努力和激发是一方面,而学生的相应和配合也是一方面呢?如果大家都隅于“脸面”的问题而不肯发言,即有也不说,是不是教师也很无奈呢?当然,学生的投入不够,更多的是折射出教师的设计无新意,课堂无特色,引导缺方法吧。最有可能的是节奏出了问题。前后的关联性较差,以致出现脱节,思维跟不上,所以发言沉闷,情感瘀滞吧。

努力改进中。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7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平时爱阅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很轻松,能力强;相反之的学生,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生的成绩、能力是成正比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是我们国小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那么首先就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阅读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范围不广;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每天坚持;做不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或者阅读就是单纯的阅读,没有思考、没有知识的积累,这种读书的效果仅仅是“水过地皮湿”。针对这种情况,我思考、查阅资料、和同伴们交流,进行了以下阅读教学尝试,学生阅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创设平台,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大部分学生朗读时丢字加字,长句子不会断句;看课外书,走马看花,只读不思考,读书时做不到批注。所以从低年级起,就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我评价习惯等等。

2、给学生创设多种形式读书的机会及自我展示机会

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

3、教会学生积累知识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给我们说明了自觉学习、积累课外知识的重要性。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因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4、开展实践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比如:(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3)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

自从坚持尝试了以上方法后,学生在阅读方面改变真的很大,看到了惊人的成绩,同时学生的整体成绩也提升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师,我想:关于阅读的话题我们还要更深的探讨、交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8

一、准备工作不细致。课前教学设计中有一个环节是听读课文,结果这个阶梯教室的多媒体硬件坏了,不能从网上直接听课文录音了,事先又没有准备第二套方案,比如说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磁带,结果我临时决定让学生单个轮流读, 这篇课文有44段,就有44个学生轮流着读,虽然说这样做体现了教学面向大多数的原则,可是效果一点也不好,也许由于是公开课,学生胆子太小,大半学生的读书声音非常小,小得我站在他的面前才能勉强听得到,也许是由于教室太大,很多学生的声音即使不很小,但离得远的学生还是听不到,更别说坐在后排的听课老师和评委了。因此,10多分钟的学生读书时间,课堂气氛十分的沉闷和冷清。对此,我想,如果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我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说事先到教学场地去了解情况,提前到学生中去了解学情,准备好多种教学方案,准备好替代的教学设备等,中心学校的胡中良校长也给我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改学生的个体读为小组读或齐读或轮读,那样,多人的声音就会大些,课堂气氛会显得热闹些,效果也会好些。

二、教学设计不科学,没有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导致“品读最感人的句子”这一环节用时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激情,此时学生的激情刚被我调动起来,结果因为时间仓促,我草草了事,硬是让学生跟着我转入另一个环节的学习。我想时间之所以“不够”可能是因为朗读课文的时间太长了,如果把朗读变成默读用的时间会少些,但课堂气氛会更冷清更沉闷,有条件的话让学生提前预习来完成熟悉课文这一环节也许会更好吧。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9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琅琅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很适合小朋友的阅读。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些快乐的重要途径,学生对课文有了兴趣,自然就想去学课文,想走进课文,有想去了解的积极性。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我来猜”这个游戏:(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学生对此感觉很新奇,兴趣特别的浓厚,猜的很积极,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这样的引导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跃跃欲试的想去了解,就这样在课始就轻而易举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劲头。

二、自读自悟培养能力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配有形象的插图,看着图片学生理解课文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尽量体现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如初学课文的时候,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而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重点带学生学习第2节,我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画一画、再想想、最后指名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第3节,学生自己学习第4节。这样用“教──扶──放”这样几个步骤,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统一发展。

三、借助媒体加深理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也越来越广了,在这篇课文中,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了句子,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不但轻松的学完了课文,学生也对这几种种子传播方式记忆忧新。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10

《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文辞非常优美,作者创设了一个美好意境。是一篇非常好的指导朗读的文章。

文章开头: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走到老师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布满全株。那就是一张张学生的笑脸在向学生致意。一阵微风吹来,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同学们真诚的爱送进了老师的心田。刚刚开始读的时候,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感觉,读得平淡乏味。我在想,怎样调动起孩子们的情感勃发呢?于是我开始抓住我们平时的点滴小事,讲述我们师生之间的关怀爱护。因为是寄宿生,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情是很深厚的。经过师生之间的互相回忆,情感基调马上就出来了,感情铺垫也已经完成。因此,朗读表现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一个突破口。

这时,我把背景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缓缓调高,再进行一次范读。整个教室弥漫在师生的款款深情中,沉浸在柔美的钢琴曲声中。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从他们稚嫩的童声中,我听出对老师的热爱真情。读得那么投入,读得廖英、罗冠羽等几个小朋友都流泪了。

读着这首清新活泼的小诗,我们觉得心里很甜很甜。这样的诗情画意滋润着我们的心。这炽热的童心,将激励着我们把这绿叶和花香的情谊,化成无尽的关爱送给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11

歌曲《小酒窝》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儿童歌曲,曲调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旋律欢快、活泼,歌词生动、富有童趣,抒发了生活在温馨家庭中孩子甜美欢乐的心情。歌曲运用了富有弹性的顿音演唱效果,展示欢快的情绪,刻画了一个长有小酒窝、甜美欢笑、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我在歌曲教学中首先通过范唱让学生对歌曲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要求学生运用优美悦耳的声音来表现歌曲中儿童活泼、可爱的形象,学生在对歌曲的学习过程中也较好地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对这课堂的反思有以下两点:

第一,歌曲中的第三乐句中有四小节空拍,我只对学生初步讲解了一下,可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有部分学生注意到了,但却没有通过声音好好表现,使得歌曲缺少了一些活泼,可爱的形象,这时我注意到,但讲是不够的,所以我范唱一句加入休止符和一句没加休止符的旋律,让学生认真听,说说哪条好听,并说出理由,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又让学生更明确地把握住了歌曲的风格,让学生进一步捕捉歌曲的情境,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第二,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学生流露出喜悦之情,同时也很激动,所以有些男生易“喊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让学生想象如果此时这首歌曲唱给爸爸妈妈听,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让他们用轻松的心情来欣赏呢?这样学生们就明确了自己的演唱方法,改变了“喊唱”的不良习惯。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12

本课是一篇儿童诗,内容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因此我重点放在了拓展延伸上。本课提到了很多书刊,有很多都是孩子们熟悉的数目,让孩子们讲讲有关人物或故事等。孩子们的兴趣可浓厚了。

小小的一首儿歌成了孩子们了解知识的窗口。之后,我也让孩子们模仿小诗的格式写写自己的小书橱。孩子们迫不及待的要表达,一首首小诗很快展现眼前。孩子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很多知识,还激发了孩子们写作的兴趣。可见,只有善于引导孩子们,他们都会有收获的。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 了致关的 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 (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 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 方 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 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 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 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 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 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 没 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 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课程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14

《捞铁牛》是人教版国小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令我十分兴奋的环节。

一、“老师,我有问题。”

当我出示课题后,学生的小手马上举起来,显得十分激动。“你有什么问题?”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们。有的问:“是谁从哪里捞铁牛呀?”有的问:“这是件很困难的事吗?他是怎么捞的?”有的问:“为什么要捞铁牛呢?”我高兴地说:“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如果我们再开动脑筋,通过自己读书,不用老师讲,我们都能把这些问题解决好。”“真的吗?”学生有点半信半疑。“当然是真的!你们是天才!”我十分肯定地点点头。课堂顿时活跃而轻松起来。学生边读边想边画;边看课件演示边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很好地解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二课时,我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课文中怀丙明明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可后面却说‘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这不是矛盾吗?“我听了没有急于回答他,而是让学生找到怀丙说的话,理解”送“的含义再反问学生:“你们觉得矛盾吗?”有的学生似乎不知道怎样回答,有的学生很快地回答我“不矛盾!”“你是怎么理解的?”我连忙追问。然后引导学生从第四自然段捞铁牛的过程中找答案,最后学生自己弄明白了:是因为怀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才把铁牛拖上了岸,所以说是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

二、“老师,我有办法。”

学生从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捞上铁牛这件事中获得了启发,学生在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赞叹的同时,如何撞击自己智慧的火花呢?我这样引导学生“除了怀丙的办法之外,现在的你,还有什么办法吗?”学生创新的思维一下被点燃了,纷纷举起手说“我用起重机。”“我用吊车。”“我用直升飞机拉。”还有的学生说:“我看,根本就要改造那座桥,也用不着笨重的铁牛。我们的桥梁建设者们有的是建造方法。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如:建造水上房屋,让水上汽车在水上行驶……“几十双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教师里一会儿安静,一会儿有热闹起来,太美妙了!

课后反思:

下课后,我很激动,也想了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学生一提问我生怕浪费了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涉及到质疑问题总是放不开,可今天,使我感到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我想教学的任务其实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那么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我都不指责、批评他们,而是加以鼓励与引导,使他们充分享受参与的乐趣,让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活跃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从心理学角度讲,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放飞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本课教学中,学生大胆设想的捞铁牛的方法以及他们想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奇特想法就得到了老师的高度夸赞,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快乐!在这种想像思维的对话中,放飞了儿童的创造天性。

从这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充满疑问的课堂,只有那种给足学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