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书信 > 检讨书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检讨书1.17W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1

散文的美学境界,归根结蒂是作者生存境况的展示和文化心理的外化。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

《囚绿记》这篇散文短小却并不“精悍”,陆蠡将自己的生存境况与文化心理借一株常春藤含蓄的表达。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学设计在此方面潜心构思,力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我想法也得益于此,只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一定要去揣摩呢?一篇文章的意义难道仅仅在于那几乎约定俗成了的话语吗?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两个侧重点。其一,散文应重视朗读,从而感受文本情感的涌动;其二,允许学生自我的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事实证明,“囚绿”不应该囚住朗读的激情,不应该囚住活跃的思想。

推而广之,对一篇文章我们教师应该倾听自己的心声,在我们的思考中枷锁理应打开。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声音”,那么,我们的学生永远听不到美妙的“音乐”。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2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 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达32次。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 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 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 应从物的特点思考, 展开联想, 联系相似点, 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3

《囚绿记》教学思路的考虑: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 《〈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弃时,灵感忽现,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4

一年一度的“成长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已经落下帷幕了。仔细回想自己上课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和那些前辈们对自己的教诲,我至今还深受启发。以后我得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准确地抓住文章的重难点。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特点。我上的《国宝大熊猫》一课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有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特点、 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等等,这些内容都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把握的。可是文章很长,如果我们想在一节课中把所有的内容都交给学生,那是 根本不可能的。这个时候我就抓住文章的重点来进行教学,把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成为国宝的原因作为认知目标,把品味文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作为技能 目标,把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以及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情感目标,这样进行课文的处理就不会面面俱到,同时较好地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5

大班的孩子对水粉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了解的还不够深入。本次期中开课的内容为《我眼中的恐龙》,正好是一节水粉画,恐龙虽然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对于画而言,无疑是一个难点,如何把握恐龙的外形特征,色彩与线条的运用,再加上又是一节艺术领域的水粉课,使整节课充满了难点。

我们班孩子对水粉画的接触不多,大多都以线描与蜡笔画为主。为了开展本次教学活动,在前期对幼儿进行了关于恐龙的知识经验传授。然后我制定了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讲述自己的恐龙朋友,能够以水粉画的形式进行表现。

2、在水粉创作表现过程中,能够具体突出恐龙的外形特征,并且能够大胆用各种色彩和线条进行表现。

在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我过多引导了孩子感知恐龙的外形,而忽略了艺术领域对于美得追求,孩子们都把水粉笔当做记号笔来使用,只有少部分的孩子对恐龙进行了色彩的装饰,大部分的孩子都着重于恐龙的外形而不敢大胆的下笔,在这一方面在下次教学活动时我需要进行改善。本次教学活动孩子们的大致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特别在图画的完成度上,虽然色彩的装饰还不是很足够,但在线条运用上表现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在今后活动中,会把更多的水粉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幼儿不只是单纯的画,而是在体验美得感受。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6

一、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突出学生本位。

情感就是艺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很显然,它需要情感的投入,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该很明白,要唱好一首歌,要表演一个人物角色,必须要以感情的投入为基础,上音乐课也是一样,我们作为学生的策划指导者,要想他们投入,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先要付出更多呢,以前上音乐课我也没注意到这一点,结果学生就表现得很散,不集中,通过这一节课,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二、 加强与学生合作,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也不例外,有些学生条件好,唱歌自然好听,也有些学生舞蹈动作做得很好,具有很丰富的表现力,所以,我在课堂上常常轮流安排一些学生表演,这就很容易去发现他的优点,既锻炼了他本人,也乐趣于他人,形成对比,帮助他人乐于去找自己的闪光点,这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 不断注入音乐新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育也要不断加入新元素,如果一味以歌碟,又或者是钢琴这种单一的形式,很容易使学生对音乐感到厌倦,那么对于音乐的学习,那可能是件很可怕的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永保新鲜感,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应用到了竹笛作伴奏乐器,请有特长的学生用竹笛伴奏,尽管吹得不大好,但是,学生还是投入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气氛下教学,是我要的效果,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老师的意愿。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搞搞新创意,或许会有更多的惊喜!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7

这首歌曲教学以“爱”为主线贯穿了整个课堂。我在设计教案时,通过“爱的呼唤”,“爱的体验”,“爱的升华”,“爱的奉献”几个环节层层推进,意图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爱的主题。一开始以故事导入,我用深情的话语感染学生,接着由我的手语范唱直接进入歌曲教学,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歌曲的情绪以及心存感激的那份情怀,在教学歌曲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歌曲的情绪发展,运用各种感情记号来处理歌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是通过自己的演唱来感受的,显得那么的真实有效。

整个课堂一只处于感激与大爱的氛围当中,学生学得投入扎实,一节课我也学会了这首歌,我的情绪也一直沉浸在《爱的人间》当中。但是我感觉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能我的语速有点快,同学们的情绪是调动出来了,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就是学生绝大部分都会唱了,有极个别的在歌词第二段的“我在爱的人间长大”这一句中没有掌握好附点的节奏,也许是我忽略了。在拓展这一处,如果能加入更多的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一些感人的爱的事迹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8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导入新课我就用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片段,希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拉近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另外我设计了多组竞赛题目,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

一、

抓住情节,了解课文

文言文语言精练,让学生觉得没有现代文的容易理解,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所以上课之初,我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让学生通过对各段故事情节的简述感知到课文的大概内容,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花木兰是一位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女英雄。这是教学的基础。

二、

深化问题,自主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在课文的复习中,我设计了一些选择题,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深化,让学生在自己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有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有些题目以学生自我感悟诵读,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诵读有侧重进行指导,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以巩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9

一、 教学设计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1、 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3、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4、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5、教师范读课文。6、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7、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8、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9、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10、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11、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12、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13、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13、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14、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15、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1、齐读第二自然段。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况。4、完成海淀版练习册104页的第八题,全面了解本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思路和方法的好处。5、借助此表指导背诵。6、连贯背诵全段。7、默写全段。

第三课时:1、齐读第三自然段。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4、让学生归纳总结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方法的好处。5、指导背诵。6、理全文思路,背诵全文。7、处理课后习题和海淀版练习册。

二、 教学效果

当初设计的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同时也顺利实现了在课上完成背诵、处理完作业的预想。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第二天提问的结果也表明,同学们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学常识。课程结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够背诵全文并默写。说明大家对本文的逻辑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学处在第一课时结束以后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并有较大收获。

三、 教学反思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 同时, 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迁就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国小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贯通了。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正确与否,单就这种深入思考,独抒己见的钻研精神而言,是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的。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10

本周进行了分享阅读《机器人》教学活动。

活动第一环节——以模仿机器人的动作和幼儿进行“我来做你来猜”的游戏,引出读本的主人公“机器人”。然后请幼儿观看封面。

在第一环节实施过程中,就遇到了一点小意外!孩子们都说:“老师,看不清”。(这个问题,一方面可能是孩子人数较多,另一方面读本摆放和幼儿距离较远造成的。)画面上有很多细小的部分不是很明显线条也比较模糊,所以根据孩子们看不清的问题,我立刻做出了回应把小书发给大家:“仔细观察封面,小朋友们还能发现什么呢?”。孩子们顺利的理清了老爷爷的身份、老爷爷和机器人的关系等问题。

活动第二环节——逐页阅读,通过细微观察,猜测人物的内心变化。

在第二环节实施过程中,由于小书发放给幼儿后,很多孩子会好奇的翻看,面对混乱,我的阅读方式也由逐页阅读改成跳页阅读。跳页阅读之前先请孩子安静的完整的阅读一遍,然后按老师的提示翻到制定页进行详细的阅读:“观察机器人的动作和表情,科学家的动作和表情又是怎样的呢?”。跳页阅读时先请孩子看3、4、5页,对机器人和科学家的表情变化进行有“梯度”的分析后,对第六页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什么机器人会这样呢?机器人和科学家有些什么样的想法呢?”

活动第三环节——回忆和总结故事,并对情绪变化的特点进行梳理。

在第三环节实施过程中,当孩子们看到最后一页时就会大笑起来,可见孩子们对故事内容的“体会”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在情绪变化梯度的感受上还不太明显,词汇也不丰富,只有简单的高兴和不高兴,在活动中通过对读本表情的模仿,让幼儿感受不同的情绪变化,也作为下次活动的一个“引子”。 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重点突破。

反思:

活动中一个个问题的出现有的是意料之中,有的却在意料之外。老师的回应策略关系着活动中孩子是否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和提高。虽然我在活动中对孩子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但在各个环节的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

第一环节看不清的问题,是意料之外。但很快就以小书阅读代替解决了。所以活动时人数相对较少,才能更好的照顾到孩子的个体差异问题。

整个活动中,可能是对机器人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孩子对机器人充满着好奇,而孩子对机器人的认识只停留在非常浅显的状态。在第一、二页的阅读中谈到机器人的功能,孩子只有:“只是和人走路说话不一样、会打怪兽”等简单的认识,对机器人的构造、生成、作用等方面都缺乏了解。所以第一环节的引导显得非常薄弱,要相应的加入科常方面的知识,孩子对读本中3、4、5、6页的内容才能够更全面的感受。在活动第一阶段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我只有在第二阶段给孩子补上这一课。

在第三环节对人物情绪的梳理,采用文字和老师表情的模仿可能不是很直观,如果用事先画好的人物表情配上文字,孩子对情绪梯度的变化会感受更明显一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参为我提供了分享阅读活动的一个固有模式,也为我的教学指明了比较规范的行进轨迹。每个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呈现出来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在今后的分享阅读活动中,课前不仅要分析读本,做好充分的准备,更应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和孩子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11

首先让学生回顾有理数,同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举手回答,使学生思维活跃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在进入新课时,又借助实物让学生对数轴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回答在实际生活中类似于温度计的例子,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教师对教材中的例1进行灵活性的解释,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模型归纳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数轴的定义,教学中应在学生的归纳处突出数轴的三要素,学生踊跃发言,共同不漏,兴趣提升,课堂气氛活跃。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高度的活跃的性,出现了很多的闪光点,对我的启发也很大。

在教学中应把握教材的精神,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很意识的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避免教学内容的过分抽象和形成化,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理解和把握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现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思维的意义,让学生在中学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本节课中,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学活动的设计力求使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反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创设实际情景,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

本节课注意改进的方面是课堂最后的小结中,教师提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将学生的思想引入更深一层做的不好,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与其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时效性。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12

《小镇的早晨》一课,以散文的体裁,清丽的文字把人、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的安静、热闹和忙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做的特别好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把握字词,抓牢基础。

在执教小镇的早晨一课时,文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词语比较多,同时还有一个多音字“着”。我在教学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自己读一遍词语,在请读的最认真的孩子当小老师教读词语。孩子在小老师教读词语的环节中没有读好词语进行正音、指导。而在处理多音字“着”上,我采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方式,将包含有“着”多音字所在的句子拿出来读,同时我在补充了一个句子。让学生通过读句子,发现了相同的字,有三个读音。这就是多音字,我们读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它在句子中的读音。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便于我检查刚才孩子们读的字、词是否放进课文还能够读,在齐读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能够正确、流利的将课文读通顺。并且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要书写3个生字,而我在开课导入小镇的早晨时候,就将镇的书写进行了指导。注意书写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真里面三横。将写对、写好方法教给学生,便于学生能够掌握方法写好生字。

二、潜入文本,得其滋味。

阅读重在“得他滋味” 本课的阅读味道很浓,淡雅的水 乡晨景,热闹的水乡街市,忙碌的水乡生活向我们展示着一派和谐社会的美丽景象,让人心之神往。上课开始出示水乡的图片,带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在静静的音乐声中欣赏水乡的小镇,欣赏完小镇的美景,学生谈感受。学生基本上能够抓住小镇水多、船多、桥多,非常的美丽,这一初步感知,接着我在进行追问,那作者笔下小镇的早晨究竟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的无目标意识阅读转化为有目标意识的阅读。精读过程中,教师抓住“安静”,“热闹”、“忙碌”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小镇早晨的特点。

三、感悟品味,个性解读。

国小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把握三个问题,一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二是要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面文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感悟其思想。再一个是将课文的语言文章转化为自己的言语彩练,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运用课文中精美的语言,在情境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内化自己的言语材料,从而促进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过程中①学习句子“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片银鳞。”教师通过图片,并且语言创设情境。②这河水这么清,,那透过透明河水,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画面,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句子对比阅读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读出心中的感受。例如“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这句话通过两句话的对比,让学生先抓住重点词语“悄悄”和“轻轻”谈自己从词语中感受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读短语“悄悄钻出来”“轻轻漂过”,让学生在读中去点亮词语的亮度。

不足之处:1、课堂教学机智有待提高。在我执教《小镇的早晨》这一课时,当时为了让孩子能够掌握课文中易出现错误的字音,我把这些字音都打出来,可是在课堂上,恰好孩子们有一个读音读错了,当时我按ppt翻页器的时候,可是怎么也没有按出来拼音,当时我心理特别的慌乱,以至于在处理这个读音问题的时候,感觉没有处理好,只是处理停留在我的口头上纠正,没有让孩子达到观、听相互统一。

2、对学生的点评要及时到位,引领学生找到方向和重点。在执教第一段听老师读课文时,边听边思考是什么时候,什么东西把小镇唤醒了,当时我抽了第一个孩子只回答道问题的后半部分,而我没有及时点评,导致第二个孩子又只回答到问题的前半部分,结果两个孩子都没有回答完整。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对孩子进行引导。

3、朗读教学还可以指导的更精彩,我的朗读教学有意识的在进行引导,但是课堂上大家争相朗读的氛围没有形成。总体是因为创设情境还不够好,第二就是教师在点评学生的语言上还应该有指向性点,第三同学之间的点评还应该多一点,让 学生之间相互形成争相朗读的氛围。

4、学生学法的总结要时刻渗透。当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心中是有意识要渗透学法的教学,但是没有将学法作为副板书,板书出来。如果我在后面再进行融入学法,那么感觉部分学生会有点陌生。而如果我当初作为副板书,板书关键词出来,那么我学完第二自然段,就引导学生看着副板书总结学法,这样学生在学习《小镇的早晨》热闹、忙碌两个特点时候,会游刃有余。

改进措施:

1.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现场生成要及时回应与指导。例如学习第1自然段,学生汇报“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把小镇唤醒了?”第一位学生回答:木船的橹声,教师没有评价学生的发言,又请了一位学生,该生却说:是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两位学生都说半截话,原因就是第一位学生发言时教师没有指导,如果第一位学生发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具体的问题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足之处,然后进行改正完整地回答问题。

2.朗读方式还应该多种多样,调动读书氛围。虽然课堂上学生在朗读,也能够体会打早晨所表达的意境,但是课堂上学生争相朗读的积极性还不够,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老师通过语言引领学生感悟画,让学生在读中评,评中读,反复体会文中的意境,刺激学生的朗读欲望,达到读中悟。强化比赛读。三年级的学生十分喜欢比赛,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可让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师生比赛读,多种比赛读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深入感悟。

3.学法渗透.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学习步骤应该通过板书(板书破折号前面部分)的形式让学生明确: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这篇课文结构相同的3、4自然段,学生在更多的阅读中对此方法不断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课堂教学机智不足,遇到多媒体卡住了,应该及时冷静,选用键盘。同时也可以用语言引导孩子们,这个拼音想和你们捉迷藏,还想你们叫的大声点,它才肯出来。这样老师在使用键盘点出来,做到课堂突发事件,不紧张,不慌乱。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13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设计时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为主,但上完这一课,发觉与设计时的意图相差较远,经过听课领导的评点及自己的思考,感觉指导学生不到位原因就在于自身的引导不够明确,设计没有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老师的导很关键,如果老师本身指导的思路不够清晰,要求不够明确,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有所提高的。下面我从教学设计的几个方面来说说指导不够好的地方。

首先是导入,我用多媒体播放《幸福拍手歌》,让学生说听了后的感受,其实这个对四年级学生要求过于简单,如果换成先板书“幸福”让学生说有什么想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同时又训练学生说话,效果会更好一些。

接着是默读课文,简单归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归纳时应该训练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说,我为了降低难度,给了学生一个提示语句,让学生根据提示去归纳主要内容,可能会限制学生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个框里。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我在这里没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如读文是否流利,文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也没有让同桌检查读音,基础知识没有抓牢固。对于自学能力较好的学生而言,这6个生字可以在课外认识,但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稍差,所以还是在课堂上提醒一下会加深印象。

当找出理解幸福的重点句,我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如何理解这句话,可以分角色表演,也可以自己思考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选择分角色朗读的占多数,当我检查时就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去思考这句话,纯粹在读书。请了一个小组上台表演,本想让台下与台上的学生进行互动对话,借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但是我没有结合课文语句和生活实际理解为什么三位青年感觉劳动可以带来幸福,也没有让学生质疑难道仅仅只有劳动才能带来幸福,所以学生的小组表演结束,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依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重点句,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仿写幸福“格言”。本来的意图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幸福是什么写下来,但是我拔高了要求,以致让学生理解为写格言原来是这么简单,四年级的学生写的句子是自己的感受,这里可以换为写写对幸福的感受,来体会生活中存在身边的幸福并更好地珍惜幸福。当学生写好,可以挑几句好的感受在电脑中打出来,让学生评一评,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14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作画是如此,语文教学要讲究“留白”艺术,巧妙的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进入文本,重视“留白”,进入“虚灵”的佳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文本语言虽说是比较平淡,但从故事中揭示的道理却是比较隽永的。课文记叙了一个小男孩9岁那年的一段难忘的经历,表现了有付出就会得到回报的人间真情。如何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文本的留白来展开教学。

一、抓住情节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课文主要写了因为小男孩的认真负责的送报工作,赢得了订户的信任,但是,课文中并没有把小男孩是如何送报的过程写具体。因此,在教学时就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段文字“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中的两个“依旧”来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并且大家一起来给小男孩一个平时送报的特写镜头,使学生对小男孩这个人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逐渐清晰丰满起来,更是对小男孩的工作态度、精神有了深一层次的了解。

二、利用插图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的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在这篇课文中,插图描绘的是“我”的订户们集体在圣诞前夜给了我一个莫大的惊喜与回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大妈会对我说些什么,周围的人又会对我讲些什么话,而我面对此刻的情景是什么表情呢?我就让学生围绕“目瞪口呆”这个词语,帮助“我”把内心的感激、激动之情说出来。因此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依__平时储存的表象,从图中的静止到变化,从外表到内心,从画内到画外进行创造想象,就能表达得生动、形象。想象力得到拓展,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重视文本中的“留白”能突破时空,在有限中求无限,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让学生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打破思维定势,集中注意力将“空白”造成的断裂用思维和想象来“焊接”合缝,并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学习更富有成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15

在孩子们朗读过几遍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问孩子们:"妈妈真的把生日忘记了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没有!""那妈妈为什么不过生日"这一下孩子们说不出来了,于是我就让孩子们谈一谈平时自己观察到的妈妈在家里如何的辛苦和对自己的关心,于是有的孩子说:"妈妈每天照顾我们一家很辛苦,要做很多的家务。"

有的说:"我的妈妈每天要上班,回来还要辅导我写作业,很辛苦!""妈妈不是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是妈妈很忙,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真对,你谈的真好!"我马上肯定孩子们的这个想法。于是我又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第二个问题上:"小云为什么把生日借给妈妈"并以此展开小组讨论。孩子们的答案是完美的——"小云爱妈妈""小云关心妈妈"……"那我们呢"我因势利导,孩子们脱口而出:"我们也要爱妈妈!""怎么去爱呢是不是只有借生日这一种表达方式呢"我又引导到。

这时孩子们发言更积极了:"我要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让妈妈歇一歇。"有的说:"我要学乖一些,不让妈妈再为我操心。"还有的说:"我要自己做作业,让妈妈可以休息一会儿。"还有的说:"妈妈生日的时候我要送给妈妈一件生日礼物。","我要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从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回答中,我终于使他们知道了爱,把爱的种子撒播在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这不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所在吗?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16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是通过认真研究课文,我发现它很值得一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分析、写作等能力。本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预定教学目标。现将收获总结如下:

一、可继续发扬的优点:

1、教学设计要勇于打破常规。

《杨修之死》是白话小说。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即环境、人物、情节的格式来教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竭力避免这种传统教学思路。而是选择本文的焦点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杨修的死因,来大做文章。将古往今来学者们的观点引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打破常规按部就班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做法,又增添了课堂的学术气息,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更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思维,学会如何根据文本分析问题,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寻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在互相切磋中,掌握本文的重点,学习小说的方法。

2、情境教学

复述课文主要情节,既是对学生转换角度复述能力的考察,也是创设情境。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含蓄地运用了这个教学方法。这就是部分听课老师所说的演义法。情境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中去,在渗透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其思维。情境为教与学都增添了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3、精心设计导语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一半。教学导语要能够给学生新鲜感,引起他们学习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本次教学我从生活案例入手,增强课文时代感的同时,引起他们思考杨修之死。从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在以下的环节中层层推进,挖掘课文的深度。

二、今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认真研究学生

认真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学习对象。制定的目标,设定的导引问题难度要适当。对学情要做到心中有数。

2、提高设问技巧

提问是一种艺术。要根据不同能力、性格的学生要随机应变设定不同的提问方法。对于高难度的问题,要设置台阶,引导学生一步步攀登到制高点。不同教学环节间,过渡处需要巧妙设计,自然转换。

3、控制教学节奏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注意教学节奏要做到张弛有度。好的教学课堂如同听艺术家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

4、加强板书训练

美丽实用的板书会为教学锦上添花。本次教学板书有些凌乱。既不美观,又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利于导引学生。

总之,这次教学实践暴露了许多问题,收获多多,为我以后教学指引了奋斗目标。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篇17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实施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词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上成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把握文章“感情线”,进行品读、感悟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抛开以往以分析课文为主,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了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主线,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品读、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不快乐”,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乐来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唤醒读者的环保意识。于是,我就以这一个“不快乐”作为引导学生们学习文章的线索,让学生们找到有关的句子去进行品读和感悟,从而理解课文,从小树立环保意识,重视环保。

(二)、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读的训练,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感情熏陶。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把学生带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意识。这篇文章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描写蒲公英开花时的快乐与被环境困扰时的悲伤那些语句,蒲公英的“快乐”与“悲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些“唉”、“哈”、“啊”这些语气词,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课文,以读贯穿整节课,层层进入蒲公英的感情世界,从而对蒲公英产生深切的同情,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产生痛恨之情,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联系实际,引起共鸣

让事实来说话是最后的论证方法。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兴奋与激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蒲公英的遭遇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课文,那样会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特别是学习蒲公英被空饮料罐砸这一部分,我问学生“你们平时有没有被空中砸物砸过啊?时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结果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想上前跟那些乱扔垃圾的人理论,有的说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乱扔垃圾,从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地树立环保意识。

(四)、品词品句,训练词句

学习语文,其中一个任务是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在这篇课文,重点训练三个词语“愁眉苦脸”、“迫不及待”、“震耳欲聋”。这些词语都是让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在语句中去理解,去学会应用。

(五)、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一节课下来,总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时间安排上,把握得不够好,以至于后来的总结部分内容讲得不够完整。再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这些都有待自己以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