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元宵节

对元宵节的认识

元宵节1.1W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已经有20xx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天人们张灯结彩,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逛庙会,其乐融融。寄托着人们追求美满的愿望,满含着对新一年美好的祝愿。而你对元宵节最初的认识是什么?

对元宵节的认识

元宵节 | 带你认识更多元宵知识

【起源】 元宵节源于西汉。汉文帝刘恒在周勃、陈平等人辅佐下勘平吕氏宗族,夺回刘氏江山的日子为正月十五日,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汉文帝就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古时正月又称元月,夜与宵同义,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后来司马迁创《太初历》,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时期朝廷规定这一天燃灯庆贺,观灯风俗由此兴起。宋代以后元宵节更加热闹,观灯由一夜延至三夜,场面也越来越大,此后历代不衰,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元宵节民俗知多少

吃“元宵”

据史料记载:我国在汉武帝时就有了元宵节,当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人,他聪明过人,足智多谋,深受武帝喜爱。一年的冬天,东方朔发现一位宫廷女子泪流满面,即将跳井自杀。他将少女拦救,这位宫女的名字叫元宵,因为她思念亲人,心如刀绞,心想既然不能与家人团聚,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哭诉,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

于是东方朔装成算卦先生,走街串巷。这一天人们所求的卦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笺语。算卦的人纷纷求问解脱办法,东方朔很神秘地说:“正月十六,会有一个红衣少女出现,她就是奉命火烧长安的火神君,众父老可救之。”到了正月十六果然来了一个红衣少女,她说:“我是领旨火烧长安的。玉帝还要在南天门上观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方法。偈语是:长安在劫,火烧帝阙,十六天火,焰火宵夜。”

汉武帝看了大惊,忙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圆,十五晚上,可以让做汤圆做得最好的元宵做上汤圆,万岁焚香上供,敬奉火神君,再令臣民在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上街放焰火鞭炮,这样,就能骗过在天上观望的玉帝。”这一天,元宵的亲人也来长安观灯,看了出宫上街玩灯的元宵,一家人终于见了面。闹了一夜灯火,京都长安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因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改叫元宵,把这一天也叫做元宵节。

闹元宵

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夏历正月十五前后,民间敲锣打鼓、结队游行。此俗起源甚早,明万历《海盐仇志》:“上元前后,里中年少合金鼓管弦为乐,曰闹元宵。其乐有《太平鼓》等。”此俗到清代仍盛行。顾禄《清嘉录·闹元宵》:“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届时,每户数人持锣鼓铙钹,沿街敲打。鼓点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曲名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等,俗呼“走马锣鼓”。

耍龙灯

龙灯,也叫耍龙灯,龙舞或舞龙,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流行于我国的很多地区,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并视龙为驱灾除害、吉祥太平的象征。旧时,每逢春节,农历正月十五日灯节大闹花灯等节日或庙会酬神等重大喜庆活动,各地城乡都有耍龙灯的风俗。从前,还有舞龙祈雨的习俗。古代、龙分黄、青、白、赤、黑五色,据说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如遇旱灾耍水龙;遇水灾耍火龙,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踩高跷

高跷,又叫“高蹻”,也叫“高脚”。踩高跷又称“高跷秧歌”。是盛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一般都在元宵节前后举行。表演者的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木棍的中部钉有一块小踏板,脚底踩在踏板上,距地一般一二尺,技艺高者可离地四五尺。表演者的人数不定,少则二三人,多则七八人。每人手里持有扇子、棍棒、竹钱串等道具,脸部化妆,分别扮演生、旦、净、末、丑等行当。表演形式有集体对舞的大场,两三人表演的小场,并配以锣、鼓、琴、箫、笙、管、唢呐、拍板等伴奏乐器。表演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自由活泼,不受舞台空间限制,既可以说唱俚歌小曲,也可以表演短小故事,还可以临时编排节目。演毕,群众当场放鞭炮欢送。高跷这种民间艺术早在汉代即已存在,隋、唐百戏之一“长跷伎”即为今天的高跷。到宋代,高跷技艺已相当高超。《列子·说符》篇中说: “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驰并驱,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清代高跷在技艺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间流传也更为广泛。

请瓢把姑姑

元宵卜年成习俗。流行于湘中、湘北等地。旧时元宵夜, 妇女们相聚一堂, 将一水瓢擦干后, 用细绳将一只筷子垂直绑于瓢把上, 用布将瓢蒙住, 选两名青年女子各用一手, 以食、中、无名指伸直托住瓜瓢一侧之边缘。主持人燃香点烛化冥钱, 念咒云:“瓢把姑姑瓢把神, 瓢把姑姑显神通。正月请, 正月临, 人家请你问别事, 我家请你问年成。年成好, 打发你一件红绫袄; 年成差, 打发你一枝花。”反复念诵若干遍, 渐渐地托瓢少女双手发抖, 保持不住瓢的平衡而前俯后仰, 此时便认为是瓢把姑姑降临, 停止念咒。围者可随意提出有关年成丰歉、婚姻好坏和仕途、求财、家庭、家族、疾病等问题, 请其回答。回答的方式由问者提出, 或以筷点头的次数分别, 或是筷头在米盘内写字, 划出符号相告。此俗今仍有残留, 有的则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而已。

占岁灯

元霄节习俗。是日,人们用自制的面灯卜测一年的旱涝丰歉。此俗流行于山东各地。做法是:元霄节下午,家家户户用面捏成约2寸高、寸半粗的灯碗,又因其外形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种类。一曰属相灯:有盘龙灯、鸡灯、狗灯等。此灯可卜家人凶吉祸福。属相灯点燃后,哪盏亮得最久,即预示今年此人运气好;若不慎熄灭则以为凶多吉少。二曰岁灯:这是按家长的岁数捏的。三曰月灯:月灯做法不同。有的是用灯内的豆粒数表示,有的则用灯碗上捏的鼻表示。月灯是用来卜测一年旱涝的。蒸好面灯掀开笼,看看月灯里蒸馏水,哪个月灯里水多,说明哪月份雨水大。另一种卜法是:将灯盛上灯油,是几月的灯就放几个豆粒,至夜晚点燃灯蕊,待油燃完后,看哪月灯中的大豆被浸开了,就说明哪月雨水大;反之,即雨水小。是夜,人们还在收灯时,看灯花卜收成。如果灯花颗粒很大,兆示今年收豆子;灯花很小,兆示收谷子;不大不小好年成,夏收麦子秋收高粱。此俗至今仍然盛行。

烧虫蚁

汉族、土家族节令习俗。流行于湘潭、长沙、常德、衡阳、湘西等地区。元宵, 家家灯火通明, 猪栏、牛栏、狗窝、鸡埘、井旁、墙角、屋内暗处皆置灯烛。孩童用松明片在室内墙角烧火, 称“烧虫头蚂蚁”, 边烧边喊:“正月十五元宵节, 烧起虫头蚂蚁上天歇。”以为如此可以除虫害, 驱瘟疫。农家白天在田头地边燃火, 谓之“田禾亮”, 意在除虫, 祈求丰收。祖先坟墓近者, 亦前往送灯送火。湘西土家族正月十四为元宵节, 亦有到处燃灯火的习俗。该夜要给碓、磨、灶、牛栏、猪圈、鸡笼、水井、朝门、大门、房门等点灯。各种文娱活动开展至该晚为止。

偷“锥把”

陇东农村群众过元宵节,家家户户都有蒸包子吃的习俗。包子馅不外乎肉馅,菜馅两大类。菜包子以白萝卜、红萝卜,豆腐、粉条为主,再拌上大油或炼过大油的油渣。也有素包子只拌上清油。肉包子在包子馅里再加上肉丁即可。但不管蒸什么包子,总少不了蒸一层“锥把子”。所谓“锥把子”,是把包子形状捏成“瞎瞎”(鼢鼠)形。面皮擀成圆形,放上馅子,面缝捏合成拧麻花样子作为“瞎瞎”的脊梁。尖头作尾。圆头压上两颗黑豆作眼睛,肥体胖肚,笨头笨脑,小眉小眼,还真像个“瞎瞎”。“锥把子”蒸好后就献上三五个在灶君神龛上,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减少鼠害,保护庄稼丰收。再有一层意思是人们为了表示对“瞎瞎”等鼠类的憎恨,把它蒸吃了,看它还有多少能耐!

“锥把子”还有一种用途,就是灶火进庄“嚷院子”(嚷灶火队的五颜六色和震天锣鼓、鞭炮声,吓跑妖魔鬼怪)时,女主人早早放一盘“锥把子”在厨房的风匣或锅盖上,灶火队的“叫化子”、“害婆娘”(女乞丐)约定俗成地进去给该家灶君敬香后,就把“锥把子”往背斗里一倒,供玩灶火的人吃用。同时,这家就会一年不缺吃的。

更有趣的是当年出嫁女和新娶的媳妇,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到子女双全的邻居家去偷“锥把子”吃,说是吃了能早些怀胎生育。细心者把“锥把子”偷回来扔在水缸里验看偷了个儿子还是女儿。背朝下者为男,面朝上者为女。

此俗大约由于鼠在地支为“子”的联想,偷鼠者即为偷子也。只不过是一种生殖崇拜的民俗罢了。

吃“塘草泥”

苏南水乡农村,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有吃“塘草泥”的习俗。

“塘草泥”是将过年吃剩下的年糕切成小块,放在锅里用水煮开,然后放入青菜、野菜(荠菜)和面条一起煮熟的食品。盛起的第一碗“塘草泥”要供在灶山头上,以敬奉灶君老爷;第二碗供在堂屋的天然几上,以敬奉家堂——祖先。然后全家吃“塘草泥”。这有糕,有面,有菜,又甜,又咸,又有野菜清香的粘粘糊糊的“塘草泥”,吃起来虽不十分可口,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塘草泥”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吃它?纯朴的水乡农民告诉我们,“塘草泥”是肥料,吃了“塘草泥”庄稼会长得好。却原来人们吃了象征肥料的“塘草泥”,禾苗会长得好,这其中的寓意十分耐人寻味。

“年燃”

皖东农村,历来有“年燃”的习俗。正月十五日元霄节。白天,村村户户,老老少少忙着用葵杆、秫稭、稻草扎起一支支火把,晚上家家挂灯笼,放鞭炮,点燃火把。人们三五成群,往村外岗头走去,而后舞起火把,边舞边唱:“火把绕三绕,瘦田好收稻;火把舞三圈,粮仓冒了尖。”接着将一个个火把扔向空中,高声喊叫:“向东扔,好棉花;向西扔,好西瓜;向南扔,风雨顺;向北扔,好庄嫁。”

小伙子设法把姑娘围在圈中,谁被围住,谁就得唱支歌,方能走出圈子。姑娘也有制服小伙子的办法,她们把火把向高空扔,让小伙子抢,谁若机智又不怕烧,抢着了火把,姑娘就送谁一件心爱的信物。明眼人一看便知,姑娘往往是有意把火把扔给心上人。有的村还举行扔火把比赛,看谁火把歌唱得好,火把扔得高;并将火把收拢一起,越烧得火光冲天,越是象征丰收年景好。据当地民间传说,生于凤阳,长于凤阳,玩于凤阳的明太祖朱元璋就很喜爱这个既有爱情,又祝丰收,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风俗。原来叫“燃年”。这个名字,他不喜欢。他认为过年是为了热闹顺利吉祥,如果把“年”燃烧掉,岂不晦气。於是,他当了皇帝后,就下令把“燃年”改为“年燃”,以永保年年岁岁吉祥如意。

放天灯

汉族民间节日娱乐习俗。流行于山西、陕西。夏历正月十 五进行。点放天灯是为了增添灯节 气氛。天灯为圆锥形,大小有如背 篓,用竹片作骨架,外面糊白纸或 红纸,灯底部绑着一个十字架,里 面放一盏菜油灯。放时,灯贴着地 面,点燃油灯后,周围用土密封。 当灯火将罩内氧气燃完,仅剩二氧化碳气体后,取掉灯周围的土,灯就 自动上升,高度可达500米左右。天 灯在空中随风飘荡,直到灯火熄 灭,才慢慢降落。

划旱船

舞蹈节目。此舞历史悠久,唐代已流行。宋代盛行于民间。《武林旧事·舞队》中列有其目。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诗:“村田蓑笠野,街市管弦清。市巷分题句,官曹别扁名。旱船遥似泛,水儡近如生。”自注云:“夹道陆行,为竞渡之乐,谓之划旱船。”可见此种划旱船系制成假船,在陆地上表演竞渡的舞蹈。《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载“斗鼓社”下亦有其目,当亦是以旱船作龙舟竞渡之戏。唯当时旱船的具体形制已难详考。此舞传于后代,至今仍在很多地区流行。今船多用竹、木或秫秸扎成骨架,外蒙以布,套在舞者腰间,状如坐船,船中者多为女性。船外另有一人,手持木桨。二人载歌载舞,表现爱情生活或劳动场面。宋时状况或可据今推知一二。

走百病

旧时民间岁时习俗。又名“散百病”、“游百病”、“除百病”。北方地区最为流行。时在夏历正月十五前后。山西《临晋县志》载:十六日,士女出外竞游,登城过桥,谓之“游百病”。至夜,女游更甚。翼城地区,元宵之夜士女不禁,十六日亦然。此二日间,乡村男女观剧、观灯,恣意游玩。亦多来城周历街巷,谓此一走而百病可除也。河北万全一带,元宵节翌日,男女老幼皆登高游览,谓之“走百病”。赤城地区,“上元节”间,沿街设立松棚,杂缀诸灯,翠缕银葩绚然溢目,设九曲黄河图,擎灯361盏,男女于中穿逐。随处演戏,戏秋千,三日为度。天津地区,十六日妇女出行,日“走百病”。北京地区,八日至十六日,商贾于市集.灯花百货,珠石罗绮,古今异物,贵贱杂沓。“元宵”前后,金吾禁地,赏灯夜饮,火树银花,星桥铁锁,殆古之遗风。民间击太平鼓,跳百索,要月明和尚。男妇于是夕结伴游行,亲邻相过从,至城门下“摸钉儿”,过津梁,曰“走桥儿”,又曰“走百病”。

灯谜中的中国文化

元宵夜,有些大户人家,在门口挂上春灯,贴有谜语,让大家去猜,猜中者赠以糕点或信笺之类,俗叫“春灯”。相传,灯谜有二十四格,甚为繁多,大别之,不外六法: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谐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是市民和读书人一种比较文雅的游戏。

灯谜,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独立于诗、词、曲、散文、杂剧之外,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其广博的知识性,严密的逻辑性和浓厚的趣味性,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移默化地提高着人们的素质,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灯谜的瑰丽多姿,异彩纷呈,寓教于乐,在新时代依然散发着幽幽古香。

灯谜素有“知识小百科”、“文化大观园”之称。灯谜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各学科的知识,如历史、文学、艺术、科技、体育、化学、物理和医学等,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范围,加强了人们的文化素养。

带你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些传统习俗你还记得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由来已久的习俗。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

闹花灯

闹花灯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各类花灯不一而足。

耍龙灯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的图腾。正月十五耍龙灯,代表的是一种气势,一年红火,精神倍加!

踩高跷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猜灯谜

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每逢元宵节,很多地方都会打出灯谜,希望今年平平安安喜气洋洋。

元宵节知识

古代“情人节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说的就是这一天。

古代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不少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心上人,因此元宵节也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也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

众里寻他千百度

暮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正月十五为何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是汉文帝时为“平吕”而设。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陈平扫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

因为汉文帝登基的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纪念,因此刘恒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以后每到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

那时人们把正月还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节”。到后来,司马迁创立《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定为重大的节日。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今年元宵节为啥“晚”19天?

一些公众发现,元宵节很调皮,去年对应的阳历日期是2月11日,今年为3月2日,而明年则是2月19日,这意味着今年的元宵节比去年晚到19天,而明年的元宵节又比今年早到11天。

同样是元宵节,为何阳历日期时早时迟呢?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是由农历闰月所致。

中国目前同时使用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农历两种历法。为使农历年与阳历年能基本对应,中国采取了“20xx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即闰年增加一个月。

这样,如果上一个农历年没有闰月,那么下一年的元宵节就会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年农历有闰月,下一年的元宵节就会比上年推迟19天左右。

元宵和汤圆,你分得清么?

元宵和汤圆并不是同一个物种。汤圆是像包水饺那样包出来的;而元宵是馅料和糯米粉滚出来的。

北方“滚”元宵

南方“包”汤圆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标签: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