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清明节

有关于清明节的故事阅读(精选5篇)

清明节2.16W

有关于清明节的故事阅读 篇1

清明节在中国算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日,但清明节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查字典故事会给你讲述清明节的故事:清明节的来历。

有关于清明节的故事阅读(精选5篇)

在传统习俗中,每到三、四月,最重视的就是清明节。清明节为农历三月上旬,阳历四月五日之后,是一个属于追远怀思的华人传统节日。

从中国历法上来看,清明本来指的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气候转变的一个标志。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中季节更替、气候变化的计算法。二十四节气分别指的是: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清明与古代的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清明时节,天气清爽、雨水增多,正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耕种的好时节。《岁时百问》中便写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因此,清明最初其实就是一个农耕节,也没有扫墓的习惯,后来才逐渐成为一个传统节日。

每到清明,就有许多风俗活动,包括了祭扫坟墓、踏青、插柳等。

清明最初属于农耕节,没有扫墓的习惯。这个习俗形成,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宫廷发生内乱。晋国太子重耳的同父异母兄弟和后母骊姬想除掉他,夺其王位。为了逃避他们的迫害,晋国太子重耳流亡在外,还有忠臣介子推等人。

有一日,他们在大山中迷路,粮断援绝。介子推于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汤,解重耳之饥,重耳十分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成为一国之君,史称晋文公。当时,他为褒扬群臣辅佐之功,对他们论功行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乃品格高尚之人,并不去邀功请赏,而是悄悄回到家乡,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懊悔之下,派人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执意不出。后来,晋文公欲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受赏,结果却意外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晋文公十分悲痛,为表悼念之情,下令将二人埋在大柳树下,并把绵山改称为“介山”。同时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纪念介子推。这就是“寒食节”。

当时,人们纷纷携带食品往介子推坟墓上扫墓祭祀,纪念他,于是又形成寒食节扫墓。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属于两个节日,由于日子相近,到了唐代,这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了。于是,就出现清明扫墓的习俗。

据古籍记载,秦汉时代已经出现扫墓的礼俗活动。当时,扫墓仪式非常郑重,摆放供品、整修坟头、焚香火、烧冥纸,甚至在墓上载种松柏,表达悼念之情。扫墓那天,除了年长的长者以外,家家都是举家出城扫墓。就连牧童也把牛驱赶下山,唯恐妨碍他人扫墓。身处异乡的人们,也会望乡遥拜,对祖先进行追思。

插柳是清明节另外一项重要的习俗。据说屋外插柳,便于祖先灵魂归来;也有人认为,柳枝有神性,能避邪,因此在清明这一天,许多人都会在屋檐插柳。演变到后来,人们还佩带上柳冠、柳叶环。

清明时节,草木发芽、花红柳绿,春光明媚的景色让人倍觉清爽。这正是到郊外游玩的好时光。于是每到清明时,人们纷纷到郊外领略美好的春光。古人称此为“踏青”、“游春”。

由于人人外出,顿时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清明成为春游最盛的节日。

有关于清明节的故事阅读 篇2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有关于清明节的故事阅读 篇3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阳历4月4-6日。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1]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七年级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xx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关于清明节的故事阅读 篇4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有关于清明节的故事阅读 篇5

七月十五,鬼节前后三天,家里一旦丢了东西,就不能找了。

这规矩,是老街大油商海爷府上的大奶奶立下的。

照大奶奶的说法,鬼节那几天,到处都是鬼,鬼看见喜欢的玩意儿,顺手就拿去玩两天。人若是找急了,东喊西叫的,鬼会不好意思,一不高兴,就把东西给毁了。人生苦短,干吗要跟鬼过不去?

往常的鬼节,府上也就丢个盆啊勺啊,或者斧子剪刀的,且鬼节一过,大多还都找着了。可这一次太蹊跷了,竟然丢了个活生生的大姑娘!

姑娘名叫小翠,是大奶奶的贴身丫头,平日里,她伺候大奶奶的起居,比伺候亲娘还细致。

大奶奶吸水烟,烟丝是从南方运来的,用青纸包着,胭脂盒般大小。打开一闻,三步开外有奇香,据说京城老佛爷最爱这个。

这烟易潮,潮了还不能暴晒,否则会走味。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在特制的铁板上,用火来炕干,边炕边用食指快速拨动。小翠每炕一回烟,指尖都有个亮晶晶的小水泡。

小翠失踪那天,随大奶奶到街上闲逛,大奶奶看街边金灿灿的炸香干很诱人,忍不住尝了两串,谁料不久便觉得肚子疼。大奶奶急匆匆去了茅房,便让小翠在外面守着,等大奶奶出来一瞧,小翠就不见了。

丢了小翠,大奶奶那真是跟掉了魂儿似的,茶饭不思,连水烟也不吸了。老爷怕大奶奶急出病来,派人四下寻找,可找了几天也没音信。

大奶奶叹道:“别找了,一定被哪个冤鬼借去了,你找太急,鬼会伤着小翠的……”大奶奶这话一下子让人想起头两天的怪事儿。

那天,因为觉得阴气重,大奶奶请了一副刚开过光的念珠,从小翠手里接过来线竟断了,珠子掉了一地。

大奶奶宽慰小翠:“遇上邪事,晚上放几盏荷花灯吧。荷花灯能搭救冤魂驶进南海,这叫慈航普度。”

当晚放灯时,别人的灯都漂得很远,唯有小翠的灯走走停停,漂到河中央时,竟沉了。

联想到这些,大伙对大奶奶的说法就更深信不疑。然而,半年过去了,尽管大奶奶经常拜佛、施善粥,可这鬼还是没有把小翠还回来。

人们便开始流传,说那天大奶奶身上带了不少银两上街,大奶奶去茅房把钱囊放小翠手上了。小翠见财起意,被娘家人藏起来了。

话很快传到小翠家人耳朵里,一家人百口莫辩,就拖家带口地跪到大奶奶府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冤。

大奶奶扶起小翠父母:“小翠对我贴心,这孩子是什么样的人,我清楚。”

听罢,小翠她娘一把拉过小翠的妹妹小梅:“大奶奶,这是小翠的妹妹小梅,以后就让这孩子到您跟前使唤了,干个粗活,学点规矩。”

大奶奶微微侧脸瞅小梅,面皮细嫩,五官俊秀。特别是那一双眸子,恰如十五的明月,又如一对金灿灿的铜铃,仿佛眨一下就能发出清脆的声响。

“多大了?”大奶奶问。小梅微微颔首,丝毫没有乡下闺女的畏缩怕生,声音似杨柳拂风般从容柔和:“回大奶奶,小梅十六了。”

大奶奶长哦了一声,乍听却像叹了一口气。半晌,点了点头,算是应允留下。

别的丫头刚进门,免不了挨骂受罚,可小梅举手投足好似被人调教过,章法礼数样样周全。

大奶奶家伙食好,但小梅从来只吃八分饱,且不食鱼虾,怕身上腥气,冲撞了别人。豆蔻年华长相又甜美,很快府里的人都喜欢她了。

这些喜欢小梅的人里面,就包括老爷。

这天,天气炎热,老爷书房的门窗突然关了。半晌,吱嘎一声,老爷出来了,满面红光,好似饮了美酒。

小梅也低眉颔首地走了出来,边走边整理衣襟,将额前汗湿的发丝理顺,俩眼东瞟西瞄,好似夜间出来的小老鼠。

小梅到园子里给老爷煎水泡茶,远远地看着刘婆婆走了过来。

刘婆婆以前是老爷母亲房里的丫头,后来腮里头起了块瘤子,半边脸鼓得老高。当丫头不妥,嫁又嫁不出去,遂留在了府里,干不了场面活儿,就看管府上的花草树木。

府上的人势利,都没把她放在眼里,只有小梅对她很客气。

小梅给刘婆婆递了个马扎,还从兜里掏了把瓜子给刘婆婆。

刘婆婆盯着炉火说:“这泡茶的水一沸太嫩,三沸太老,只有二沸,声如马蹄,泡茶最好。”小梅笑:“刘婆婆跟过大夫人,见多识广。”

刘婆婆半边脸一抽,像是笑了:“水煮过了火,能凉回去,可做人要过了火,就回不了头了。孩子,你懂吗?”刘婆婆的眼睛盯着小梅,似有一股子锐利,她脸唰一下就红了。

她知道刘婆婆说的是啥,故意装憨:“刘婆婆,我咋听得云里雾里的?”

“刚才这话,我和你姐也说过,她也说没听明白,你可别和她一样。”

小梅没言语,刘婆婆将瓜子壳顺手丢到炉子里,顿时,一条血红的火舌蹿了出来。

“你真以为那荷花灯会那么容易沉?念珠就会那么客易断?你姐如果是鬼借去的,还能回来,要是人弄丢的,恐怕就永远回不来了。”刘婆婆转身走了,小梅脑子里轰的一声,一片空白。

小梅想起娘带她进府的前一天,在她耳边传授男女之事。小梅听得腮红耳热,娘叹口气,穷人家的丫头想出头,只能靠这两下撑腰了……

炉火上的水开了,源源不断地翻滚到炉火里,烧成的白汽。

微风吹过,小梅一回头,冷不丁看到远处浓密的花丛中隐约像是有双眼睛,目光穿林打叶,有如腊月的寒风,锋利,阴冷。

小梅走过去,啥也没瞧见。

低头,却见脚下,散落了一地被掐碎了的花骨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