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新语文圆桌论坛主题发言

非常感谢组委会给予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有“感”而发,也没有好好准备,纯粹是有感而发。有三点感想:一是“感动”。见到很多的老朋友,老专家,黄玉峰先生,袁湛江先生,郭惠宇先生,何勇先生,等等,参观了心仪已久的复旦附中,特别是认真学习了复旦附中郑校长,也是复旦大学的名教授郑方贤先生、吴坚校长的主题报告,几位年轻老师的课令我感到很汗颜,很赧羞,我要从年轻老师身上已经学习了很多,还要继续学习。二是“感激”,在新语文圆桌论坛上,不断给我创造机会,我非常感谢,也有很深的情感。新语文论坛见证了我的成长,帮助了我的成长,特别是诸位前辈们对后学的奖掖和提携,令我非常非常的感动,我感谢您们。三是“感恩”,所以我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来了。

新语文圆桌论坛主题发言

今天这样上课,还是难度很大的,加上我现在脱离了讲台一线,可以说不容易,我想到了三句半来评价这节课:手忙脚乱开始,囫囵吞枣开展,胡皮潦草收尾, ——下场。下场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好下场,二是赶快下场,不要多说。但是上海的学生就是不一般,复旦附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今天的课能够呈现一些精彩的话,主要是不一般的附中学生创造了不一样的精彩,我深深地感谢这些孩子。

想到孩子,我们就要好好地想一些跟孩子相关的问题,这也是我从教这么多年一直有的困惑,主要有两点:

第一个困惑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上学?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孩子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从我们老师角度来看,我们上语文课之前,有没有想过:我为什么要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我为什么要上这一节课?这些问题还都是具体而微,是很微观层面的。从稍微宏观一点层面来说,也就是中观层面,还有一个困惑。

第二个困惑是:从一个孩子读书学习的基础教育阶段,现在大家有几句话都会说:为孩子的一生奠基,你用什么、凭什么为孩子一生奠基?而我们的现实是,人生需要的都不教;教的都是人生不需要的。我们语文老师不妨扪心好好想一想:我们自己的阅读是不是按照我们教给学生的方法来阅读的?有谁读书是按照我们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来阅读的?在教育越发达地区,往往都变成了考分教育。我不反对大学联考,但是我反对把“全神贯注”“心无旁鹜”地去应对考试。因为,在很多地区,很多老师那里,脑力劳动干不了,就来干体力劳动。于是乎,题海战术,加班战术,加课战术,在中国小大行其道。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看我们教室外面的世界,已经是什么样,而我们的课堂大概除了多了一些设备,其他的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我这个人喜欢提问题,因为我天资很笨,加上极其懒惰,所以任何事情我都想要去“投懒”,但是我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任何一项科技发明都是懒惰人发明投懒惰人所好的。所以,我教这么多年语文,作为一个爱思考的懒惰人有三点体会,我也不知道这些体会对不对,说出来,请方家指正。

第一个体会,语文课首先要好玩,学生学习要开心,要快乐。不开心,不快乐,我相信语文课也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你说有多少人在睡觉中,在昏昏欲睡中学到语文呢?不好玩,要想方设法地把语文课变得好玩;还要变着法子让语文课好玩。“无主题讨论”是我近十年,特别是在浙江万里首届新语文圆桌论坛之后,一直在探索和进行的。随着问题教学讨论的深入,我的课堂实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无主题讨论”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说话,学会说话,能言会道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说话,有很多种方式,譬如说,老师问,学生答,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但问题是这种方式培养的表达指向性是固定的,甚至是唯一的。大家所看到的,“无主题讨论”中,话题是学生发现的,如果你仔细听的话,你会发现,学生的发现往往会吓你一跳。上完课后,浙江一位老师问我,我在教学中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多长时间了,在实践中是如何做的?我说:无主题讨论这样的方式就好像蒸鸡蛋里的葱花,葱花也可以放在排骨汤里,都会起到起鲜作用,但是你不能放太多,放多了葱花势必会彻底改变鸡蛋的味道,也不好看,所以适量的葱花,不仅香味,而且美色,所以,菜肴的最佳境界是色香味俱全,语文课也应该这样。所以,无主题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实现了大会的主题:文本个性的解读,文本个性从哪里来?学生发现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文本解读的实现过程是学生表达的过程,而不是老师死拉硬拽的过程。

第二个体会是,在纯语文和泛语文之间应该存在一条中间的路,应该存在另外一条路,纯语文在窄化语文,在坚持学科素养上有价值,但是过分地坚守学科本位是毫无道理,甚至是蛮不讲理的。所以,我有一个想法是:语文在语文之外。这句话有点像绕口令,我想稍微做一点阐述: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语文在我们现在所见到、所讨论的语文之外。

众所周知的是,红学有内红学和外红学之分,我不敢说也不能说内红学一点价值没有,但是,但是读《红楼梦》这本书的又有几个知道内红学研究成果的?语文也是一样,现在纯语文论,其实也是在不断地封闭自己,继续下去,词语可能就不太好听了,但我还是要说,固步自封,自命不凡,自以为是……不能再说下去了,因为你都会说。

也可以理解为,语文在语文课之外,因为学生学习语文之外,他还要学习其他很多学科,他所学习的在大脑中会形成一个合体,知识会融会贯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说把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思想课等等其他课的观点,我持保留意见,甚至是很反感,很反对。用一句话来说,那是你水平不够,知识面不宽,只能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如果你能够上成其他课,那表明你起码知识面还比学生宽一点。

第三层意思是,语文在语文之外,那究竟语文在哪里?语文在课程之中。这一点我就不特别展开。

第三个体会是,文本理解的深度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学力水平。也许会有老师说,这篇文本全部交给学生来谈,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在哪里?我的基本认识是,人为地拔高学生文本理解的深度,学生记不住,也学不会,不如就让他按照正常人阅读的方法、办法去阅读文本。因为我们都知道,谁也不会用老师交给我们的阅读方法去读书。也许还会有老师说,这样的课,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用么?套用莫言获得诺贝尔一句话:文学的用处就在于它的没有用处;莫言的成功,正说明了教育的不成功;语文的最大用处就在于它的没有用处;阅读的最大用处就在于它的没有用处。如果,我们为孩子准备了一点什么,这一点什么必然会照亮他以后的人生岁月。

匆匆忙忙的、手忙脚乱的说了两点困惑,三个体会,还请各位方家,特别是年轻朋友们不吝指正。

关于说课,我真的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课上完后,自己就应该自觉一点,主动一点,躺在手术台上,供人解剖,任人解剖,甚至还可以制作标本,供人指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