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汇报体会 > 工作汇报

创建全省文明城市测评验收工作汇报

现在,就平凉市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工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以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创建全省文明城市测评验收工作汇报

一、基本市情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平凉市位于甘肃东部,辖崆峒区和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102个乡镇,1529个村。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2.7万亩,总人口226万。主要市情特点: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东端的交通要塞,具有厚重、包容、多元、开放的经济文化特征。312国道横贯全境,宝中铁路纵穿南北。随着平定、银武、西长凤高速和西平、天平铁路陆续建设,平凉将成为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二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周朝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公元358年,前秦大将军苻坚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由此得名。历史上曾出现过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唐朝名相牛僧儒、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等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三是文化底蕴深厚。相传西王母降生于泾川回山,轩辕黄帝问道于崆峒山,秦始皇祭天在莲花台。崆峒山道教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古成纪寻根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独具魅力。境内发现仰韶、齐家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古遗址465处,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级文物8000多件,出土于泾川县的佛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四是资源相对富集。年均降雨量511.2毫米,森林覆盖率22.3%,是甘肃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西北重要的绿色畜牧基地和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探明煤炭储量34.7亿吨,占全省40%,华亭煤田是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石灰石储量30多亿吨,陶土、石英砂等非金属矿藏也极具开发价值。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崖寺等人文自然景观100多处。

XX年年初,我市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强市富民为根本,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主攻三大目标,建设四大基地,走好五条路子,推进六个跨越,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三大目标:一是建设小康平凉。就是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人均突破1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单位能耗降低20%以上。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二是建设和谐平凉。就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城乡群众普遍享有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三是建设魅力平凉。就是实现山川秀美,突出人文内涵,充满发展活力,凸显特色魅力,使平凉成为创业的好地方、旅游的好去处、居住的好家园。中心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区面积扩大到4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32%,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以“四大文化名片”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充分彰显,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有效破解,全民创业热情高涨,创新活动层出不穷,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更加宽松,打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争取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特色文化名市、全国文明城市,平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四大基地:一是加快建设全省能源化工基地,煤炭年开采量控制在3000万吨左右,就地转化率达到60%以上,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280亿千瓦时,着力打造煤电工业、高载能工业、煤化工业产业链。二是加快建设全省绿色畜牧基地,发展百万头肉牛、百万亩牧草,形成年加工25万头肉牛、200万标张皮革的生产能力,把平凉逐渐发展成为全省农区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中心。三是加快建设全省优质果品基地,实行标准化管理,打造优质品牌,提高出口创汇能力,使果树经济林面积达到2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四是加快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深度挖掘人文资源,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游、住、行、食、购、娱”配套体系,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到2011年,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0%,对财政贡献率达到75%。

五条路子:一是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走好中求快、以好促快、全面发展的路子;二是正确处理“城”与“乡”的关系,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协调发展的路子;三是正确处理“远”与“近”的关系,大力实施强基固本战略,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持续发展的路子;四是正确处理“增”与“减”的关系,大力实施民生优先战略,走文明进步、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路子;五是正确处理“内”与“外”的关系,大力实施开放开发战略,走激活内力、借助外力、创新发展的路子。

六个跨越:一是着力抓好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推进新跨越;二是加快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在做强地方工业上推进新跨越;三是突出中心城市建设,在提升城市品位上推进新跨越;四是壮大旅游产业,在发展第三产业上推进新跨越;五是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在发展社会事业上推进新跨越;六是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上推进新跨越。

二、XX年以来文明城市创建情况及成效

XX年撤地设市以后,平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全国、全省文明城市作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和提升城市形象与发展水平的有效举措,目标不变,力度不减,持之以恒地开展了全国、全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尤其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文明委的精心指导下,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建全国、全省文明城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以争创全国、全省文明城市统揽精神文明建设全局,坚持推行精神文明建设责任目标量化管理,全面开展了系列文明创建活动,相继建成了一批精神文明领域的重点工程,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张晓、“全国十大杰出母亲”刘霞等先进典型,各类争先创优活动初步形成合力,城市文明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省卫生城市等称号。主要取得以下六个方面成效: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落实市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主攻三大目标、建设四大基地、走好五条路子、推进六个跨越”的战略部署,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经济综合实力上升到全省市州第八位。XX年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84亿元,增长39.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9.64亿元,增长18.98%;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6.15亿元,增长2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96亿元,增长20.8%,财政支出完成37.26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2.13亿元,增长1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788元和2095元,增长11.9%和7.4%。特别是市上确立的“四大产业”发展较快,取得了质的飞跃。XX年年,以“平凉煤电”为重点的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原煤产量达到1917万吨,发电量达到97亿度,煤电工业完成增加值30.93亿元,增长17.16%,全市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6%。成功注册“平凉红牛”证明商标,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94.1万头和30万头,居全省农区之首。“平凉金果”获得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生产基地、gap示范基地五张国家级名片,果品总产量达到58.1万吨,出口创汇249万美元。果畜两大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43%。“平凉旅游”对外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崆峒山晋升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190万人(次),综合收入5.6亿元,分别增长28.2%和30%。四大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提高到42%。

二是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市认真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实施了一批教科文卫项目,新建、改建校舍45.1万平方米,消除农村中国小d级危房15.2万平方米。平凉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于XX年挂牌成立,结束了我市没有高校的历史。实现了医疗卫生“四个全覆盖”,7个市、县传染病区和疾控中心国债建设项目全部建成使用,完成了32所乡镇卫生院、172所农村卫生所的标准化建设,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服务站7个。全市乡镇计生服务站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启动市网络中心数字平台建设和城区网络升级改造,华亭县城区有线电视实现了数字转换,开通了平凉人民广播电台。完成全国地市级博物馆保存环境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建成全省一流的宝塔博物馆。积极实施了“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先后列建4个县级宣传文化中心、19个乡镇宣传文化站,全市50%的乡镇、20%的村建成文体活动站和标准化篮球场。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创建进展良好,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是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特别是“地改市”以后,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累计投资41.3亿元,先后完成了“六纵九横”、“一园两路八配套”、“一带两区三园四路五建”、柳湖公园东扩、泾河风情大道及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