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高中计划书5000字(通用3篇)

高中计划书5000字 篇1

做好高中三年的学习规划,对于我们大家的高中三年的学习更加高效地进行会有很大的帮忙,让我们的高中三年的学习更加的简单。良好的学习规划,能够帮忙我们大家更好利用好自我的高中学习时光,让我们的高中学习更加的充实与欢乐。

高中计划书5000字(通用3篇)

一、首先要认识高中数学与国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3、知识资料的整体数量剧增

4、知识的独立性大

二、改变观念。

国中阶段,个性是国中三年级,透过超多的练习,可使你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国中数学知识相比较较浅显,更易于掌握,透过反复练习,提高了熟练程度,即可提高成绩,既使是这样,对有些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是不理解的。例如在国中问|a|=2时,a等于什么,在会考中错的人极少,然而进入高中后,老师问,如|a|=2时,那么a等于什么,既使是重点学校的学生也会有一些同学毫不思索地回答:a=2。就是以说明了这个问题。又如,前几年北京四中高一年级的一个同学在高一上学期期会考试以后,曾向老师提出“抗议”说:“你们平时的作业也不多,测验也很少,我不会学”,这也正说明了改变观念的重要性。

三、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生学习期间,在课堂的时光占了一大部分。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潜力,预习后把自我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我思维水平;预习还能够培养自我的自学潜力。

2、听课过程中的科学。

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上课前也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看小书、激烈争论等。以免上课后还喘嘘嘘,或不能平静下来;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我有所启发。

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和演示实验的动作,生动而深刻的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

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

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

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我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

若能做到上述“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资料便会在自我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个性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资料,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4、要认真把握好思维逻辑。

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就必须能举一反三,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四、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1、做好及时的复习。课完课的当天,务必做好当天的复习。

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老师讲的资料,例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资料巩固下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善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善措施。

2、做好单元复习。

学习一个单元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同及时复习一样,采取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容完善,而后应做好单元小节。

3、做好单元小结。

单元小结资料应包括以下部分。

(1)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

(2)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应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3)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我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4、关于做练习题量的问题

有不少同学把提高数学成绩的期望寄托在超多做题上。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我认为,“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必须量的练习是必要的。而对于中档题,尢其要讲究做题的效益,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必须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当然没有必须量(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的练习就不能构成技能,也是不行的。

五、学生有意识培养自我的各方面潜力

数学潜力包括:逻辑推理潜力、抽象思维潜力、计算潜力、空间想象潜力和分析解决问题潜力共五大潜力。这些潜力是在不一样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开发不一样的学习场所,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平时注意观察,比如,空间想象潜力是透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它潜力的培养都务必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个性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潜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潜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到达自我各方面潜力的全面发展。

其实,自学潜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人生活的需要,他从一个方面也代表了一个人的素养,人的一生只有18---24年时光是有导师的学习,其后半生,最精彩的人生是人在一生学习,靠的自学最终到达了自强。

六、打好基础。

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由于高中新课改,课本以及资料的编排顺序与都原教材发生了变化,删去和增加了一些资料,但大部分资料是不变的,只是整体难度略有下降,高一要学四个模块的资料,分别是必修1,2,3,4,海淀区是上学期学必修1,4,资料包括集合,函数,三角函数,向量,三角恒等变换。下学期必修2,5资料包括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数列,解三角形,不等式。其他城区有的是按编排顺序学的。高中生三年的成长与发展,不论是数学知识的获得,个性的陶冶,还是思维水平、数学潜力的提高,都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三年发展看高一,高一关键在一(上)”,“万事开头难”,打好高一的基础至关重要。高一上学期个性是“一(上)”的前半学期,是实现从国中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转轨期”,高中数学课即将开始与国中知识有联系,但比国中数学知识系统。高一数学中我们将学习函数等,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它在高中数学中是起着提纲的作用,它融汇在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中,其中有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它也是大学联考的重点。

七、厚积薄发

高二是高中的关键,在整个高中阶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经过高一年的学习,无论是从知识上还是从思维习惯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自我已经完全适应了高中生活,高二要乘胜追击,利用高一学过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作用,在高二把所学知识学好,高二学必修3,理科选修1-1,1-2,2-1,2-2,2-3,资料包括算法初步,统计概率,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等,学的知识在大学联考中多占的比例比较大。

八、查漏补缺,准备冲刺

高一、高二几乎学习完高中的所有知识资料(各学校状况不一样),高三进行全面复习,高三将有数学“会考”和重要的“大学联考”。在高三要做超多的练习,还要经常的考试,即每次的考试与练习都要有收获,都有认真的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查漏补缺,巩固基础,深化题型,循序渐进,到时会收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对于我们高中的学习来说,提高自我的学习计划性,对于我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忙。期望以上所介绍的能够帮忙我们大家做好高中三年的学习规划的方法,能够帮忙我们大家提高自我的高中计划的可行性,让我们的高中学习更加的高效。

高中计划书5000字 篇2

一、学习要点

1、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关于《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记;异,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是中国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作品491篇,大部分是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的短篇小说。其题材的共同特点就是一个“异”字,具体说,“异”又大体可分三种类型:一是花妖、狐魅、仙鬼、精怪以及与他们有关的各种故事;一是“畸人异行”,即具有奇异性格行为和经历的人和事;一是现实中奇巧、罕见的自然现象或事件。

《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男女之情的爱情小说,名篇有《连城》、《阿宝》、《香玉》、《小谢》等,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另一类重要作品是官绅批判小说,即暴露批判官府官吏和恶霸的罪恶,歌颂人民的反抗。

第三类是科举批判小说,这些篇章大都凝聚着作者浓厚的感情,与作者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熔铸着作者的自我形象。著名篇章有《叶生》、《司文郎》等。

此外,还有一些对世俗民风的劝戒讽刺的篇章。这是《聊斋志异》中题材最广泛,思想倾向最复杂的部分。《张诚》、《镜听》等有一定的代表性。

《聊斋志异》所写虽然多是幽冥幻域之境,鬼狐花妖之事,却曲折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在艺术上,《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优秀传统,谈狐说鬼,构思奇特,语言简洁,对清代文言小说产生过深刻影响。

3、《聊斋志异》在故事末尾,每每以“异史氏曰”表明自己的看法,这是受了《史记》纪传末尾有“太史公曰”的影响。蒲松龄的议论往往三言两语,颇中肯綮,但也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阅读时要注意分析。

4、《聊斋志异》的批判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深刻的。其一,他批判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即黑暗的封建官僚体制。“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最高的统治者骄奢淫逸,而下层官吏趁机搜刮民财,欺压百姓,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由上而下的众多的贪官污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人民自然是不堪其苦。其二,他批判了封建取士的虚伪。主人公成名的命名即有深意。书生在封建社会本应“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不仅默默无闻,而且穷愁潦倒,惨遭责打,忧闷欲死。因进贡一只奇异的促织而一举成名,世代富贵。作者对科举取士欺骗性的揭露和讽刺是非常深刻尖锐的。其三,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成名因为“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善良、质朴是不为称道的一种品质,而自私、奸诈、凶恶成了人们竞相学习的“生存品质”。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作为弱者的人民,有什么生存的权利?人作为人,有什么价值可言?

5、重点实词

尚(崇尚、爱好)促织之戏

居(囤积、储存)为奇货

假(利用、借助)此科敛(摊派、聚敛)丁口

靡(没有)计不施

迄(终究)无济

无毫发爽(差错)

展玩(体会,思索)

蹑(追随)迹披(分开)求

意(觉得,意想)似良

径(径直)造(到)庐访成

翘然矜(夸耀)鸣

虫尽靡(败退)

俾(使)入邑庠

厚赉(赏赐)

二、能力检测

1、找出下列句中表时间的词,并解释其含义:

(1)俄见小虫跃起

(2)斯须就毙

(3)少间,帘内掷出一纸

(4)旋见鸡伸颈摆扑

(5)未几,成归

(6)无何,宰以卓异闻

(7)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8)既而得其尸于井

2、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词

(1)顾

①成顾蟋蟀笼虚

②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③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2)责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②留待期限,以塞官责

③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3)靡

①靡计不施,迄无计

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4)发

①窥父不在,窃发盆

②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

③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3、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昂其直,居为奇货

B、闻妻言,如被冰雪

C、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D、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4、与例句红色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成以其小,劣之

A、昂其值   B、仙及鸡犬

C、成然之   D、辄倾数家之产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5、与“信夫”的“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B、低眉信手续续弹

C、欲信大义于天下       D、烟涛微茫信难求

6、与“民日贴妇卖儿”的“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大喜,笼归         B、得佳者笼养之

C、岁征民间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7、下列红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加以官贪吏虐

天将以酬长厚者

B、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拾视之,非字而画

C、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D、天将以酬长厚者

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8、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史”即不同于正统历史,此处仿照《史记》笔法,也反映了作者的叛逆性格。

B、“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含有对封建官僚的讥讽;至于“天将以酬长厚者”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在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是不可取的。

C、此段中,作者提出天子的每一举措都不可轻视的看法,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D、这段评论,能从黑暗的社会现实中找出百姓的灾祸的根源,说明贪虐的官吏是造成百姓“贴妇卖儿”的悲剧的根本原因。

附参考答案:

1、

(1)俄:不久,一会儿     (2)斯须:一会儿。    (3)少间:—会儿。

(4)旋:随即,跟着就。    (5)未几:没多久。    (6)无何:没多久。

(7)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8)既而:不久,随后。

2、

(1)回头看;看,环视;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

(2)索取;责任,差使;责令;责罚

(3)无,没有;败退

(4)打开;挖开;丝毫

3、B  4、C  5、D  6、A  7、D  8、A

捡回失去的记忆

高二(10)  尚磊

华灯初上的夏夜,空气中弥散着特别的气息;两双大手牵着一双小手,踱步在寂静的小路上。小手时而被抬得高高的,时而被摆得低低的,笑声总伴随着惊叫回荡在夜空下。这就是我儿时幸福的记忆,和父母在一起,仿佛就是我儿时最大的愿望。

初春时节,我渴望着轻快做完作业,好同父亲去天安门放风筝;盛夏袭来,我整天盼着快到周末,母亲能带我在湖里嬉戏。儿时的我,不明白其中道理,只知道那是一种快乐,是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没有任何掩饰和内涵的直觉。拥有它,所以我会很快乐。

可时间的冲刷可以冲淡和改变一切,慢慢地,我的思想有了几丝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有了更多的东西,似乎在高兴时,我可以将笑容分给同学,苦闷时,能把内心敞给朋友;周末可以一整天在球场和球友畅快玩耍,傍晚还能独自一人享受网络的乐趣。越来越多的物质和享受一下子满目皆是,渐渐地,我似乎感到在表面的满足背后,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失去。我甚至产生过独立的想法。

随着学业的加重,我的生活显得更加单调,每日的两点一线,冲淡了家的概念。我似乎将家当作了暂宿的旅店——一个仅仅周末休息和睡觉的地方。会考前的一个深夜,当我从卫生间回到房间时,无意中望到了父母——两双眼睛毫无生气,麻木地鱼目似的睁着。接着,我们目光交汇,一瞬间,一种陌生的痛感刺痛着我,我竟已忘记了父母的眼神——好似只是似曾相识的过客的一次对视——可它却深深地在我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开始陷入无尽的思索。想想这些走过的岁月,自己其实已经失去了太多。自认为已经可以独立的我,简直迂到了极点!我仿佛记起了儿时的那个愿望,其实那才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最理想的境界;经过这许多年尝试着长大成人。其实自己一生的归宿还是这充满浓郁的亲情的家!现在是时候了,该拾回我失去多年的东西了。

又是一个晴朗无风的夏夜,还是那条儿时寂静的小路。一双长大的手牵着两双布满沧桑的手,踱步在安静的夜空下。此时的我,仿佛心中充满着幸福,再次与父母目光交汇,我分明看到了那里面也注入了某种闪亮的东西,也许是泪水,或许更是一种幸福——一种曾经失去多年的家的幸福。

[评语]

这样的幸福,我们拥有过;这样的失去,我们很多人似乎也经历过;失去的东西重新找回,再次拥有,又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幸运……文章的题材也许并不新鲜,但因为有情,所以依旧能打动人心。

文章也很注意在细微处的刻画。比如,文章的开始写儿时的散步,结尾照应开头,还是落回到散步上,都写到了牵在一起的三双手,只不过从前是“两双大手牵着一双小手”,而现在是“一双长大的手牵着两双布满沧桑的手”……

高中计划书5000字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熟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课时 2课时。

开启导航

1、让学生欣赏课件上出示的图画,看图画回忆古代诗歌中描写荷花的诗句。比如《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比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播放《荷塘月色》这首优美动听的音乐。

伴随着这舒缓轻柔的音乐,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在人生旅途中奔波跋涉的行者,在讲述其见闻感受,似平淡而隽永。他把一腔的愁情泼洒与荷塘,一曲月与荷的乐曲飘荡在宁静的夜空,于是荷叶荷花带着忧伤的美丽在静默的摇动。下面我们一起追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走进荷塘月色去领略月下荷塘的美丽,去聆听一首穿越心灵的夜曲。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勉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以前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

3、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瓦解,新时局尚未到来。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4、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体味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愉快启程

1、播放《荷塘月色》配乐朗诵MP3。

2、字词积累。

注音:煤屑 踱步 蓊蓊郁郁 袅娜 霎时弥望 倩影 脉脉

酣眠 独处 参差 敛裾 弥望 斑驳 峭楞楞 梵婀玲 乍看 敛裾 妖童媛女

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大意:大概的轮廓。

熟悉路径

1、师生合作配乐朗诵课文,每组一名代表加上教师分工朗诵。

2、整体把握,自主探究:

①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的内容。

②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③、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请用箭头表示出来。

④、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让学生依次交流以上问题。

3、师生交流明确:

①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③作者的行踪: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家门。

④感情发展脉络:“不宁静”→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观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不得。

4、在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归纳整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夜赏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 4-6,观赏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三部分: 7-10段,由联想江南采莲回到现实。

沿途赏景

1、我们知道在矛盾中苦苦挣扎的朱自清无法排遣内心苦闷之时,荷塘便成为他暂时找的一个心灵栖息的角落,那4、5、6自然段对荷塘进行了细致精细的描写,首先请同学们阅读4、5、6自然段(配乐找同学读、老师范读),首先我们看一看,文中写了几幅图?

明确:月色下的荷塘(渺茫)

荷塘上的月色(淡淡)

荷塘的四周(阴森)

追问:侧重写月色还是荷塘?侧重写荷塘。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下面我们来鉴赏他给我们描绘的几幅画面。

2、提示鉴赏方法。

鉴赏文章段落的三把钥匙:修辞手法、写景角度、语言风格。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反复等等。

写景角度:高低;远近;虚实;正面侧面;动静。

语言风格: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等等。

3、示范鉴赏第4段。

(1))修辞角度: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既有比喻又有排比,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自然灵动。)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不但是一个排比句还是一个博喻句。博喻句—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连用的时候将一个事物比喻成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事物的时候我们称为博喻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香气是调动了人的嗅觉,歌声是听觉,那又是我们今天讲给同学们的又一种修辞手法。通感即移觉,就是感觉之间的互通,感觉之间的相互转移,是一种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的形式沟通起来的特殊修的辞手法,如“他笑得很甜”“人靓歌甜”“你给我吹个小曲,用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等。)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此句写出了荷花开放时含苞待放的样子,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比喻)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叶子当成人来写,写出了叶子的密集,还写了叶子底下的流水,赋予流水人的情感,流水无声,荷叶含情,仿佛和人进行无声的对话与交流。)

(2)写景角度:

从高到底:作者先写叶子,再写中间夹杂的荷花,再写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动静结合: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3)语言风格: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给人一种高远的意境,让人感到荷香的遥远不可捉摸,写出了歌声的若有若无,渺茫这个词用的不错。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脉脉这个词用的不错,本来是人用眼神来表达自己的情谊,这里用来写流水。还有一些词如一丝、一缕、一道让人深切的感受到荷叶荷花静态和动态美的姿态。

4、学生自主探究第5段:第一组从修辞上找,第二组从写景角度来找,第三组从语言风格来找。

三个小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找,师生总结明确:

从修辞上: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比喻,把把叶子和花在月下的姿态比喻成牛乳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朦朦胧胧。)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视觉转为听觉。)

从写景角度: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借助想象为我们描绘出宁静美好的画面。实景仿佛在眼前,虚景仿佛很渺茫。)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通感的手法,写出了树影在月光的照射下的错落,衬托出月光的轻柔和荡漾。)

从语言风格: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回答,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这个动词用的非常巧妙。)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用的很好,写出了月下荷塘水汽的蒸腾。)

还有一些叠词如静静,淡淡薄薄这些叠词运用的很到位。

5、简单分析第6段。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种观点:这一自然段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第二种观点:虽然这一自然段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例:“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设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6、教师总结: 在《荷塘月色》中,莲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幽梦,像飘渺的歌声,亦真亦幻,如诗如画,构成一个真与幻、画与诗完美结合的艺术世界。

这种美,来自于层次美、语言美、手法美(手法美是为了表现意境美),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考虑好角度,才能把文章写好。

路肩沉思

在文章中,作者其实写了两个荷塘,一个是眼前的月下荷塘,一个是古代的江南荷塘。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论是月下荷塘还是江南荷塘,都成了朱自清寄托情感的载体。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和第三部分。

追问:到底是眼前的月下荷塘还是古代的江南的荷塘打动了朱自清?作者真正向往的是 荷塘,实质上与作者当下心境最贴切的是 荷塘。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明确:向往的是江南荷塘,实质上与作者此刻心境最贴切的是月下荷塘。

问题点拨:

(1)第⑤⑥自然段中有没有与月下荷塘的整体意境一样的地方吗?重重围住、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只有些大意罢了……没精打采——给人压抑、冷清、朦胧、不快的感觉,叙述心境的压抑与低落。

点拨:“荷塘月色”主体部分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的,可是,在作者看来也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峭楞楞如鬼一般”,有人以为这个比喻与上下文不和谐,故须删除,你同意吗?为什么?

揣摩此句要体察语言的感情色彩和弦外之音。“黑影”是“荷塘上的月色”整体形象中的一点“陋处”,而“峭楞楞如鬼一般”这一比喻则透露出了作者内心的惊惧、压抑、不快。

(3)这种压抑不快在文章其他地方也有所体现,你感受到了吗?有哪些文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现实的世界与当下的世界是对立的。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是不自由的,压抑烦闷的,而当下的世界是属于自己的,自由的,轻松愉悦的, 而当下的自由世界只是暂时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获得暂时的宁静)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隐含着失望的意味,我希望有热闹,但我不能和“他们”一样获得热闹和欢喜的无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句,体会从美好的境界中跌落回现实的更深沉的寂寥和落寞。)朱先生第一次亲手撕碎了这虚幻的美梦。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江南采莲”世界是朱自清的理想心态再次流露。作者企图寻找或逃避,可结果是淡然出之的失落感。这是朱先生再度亲手撕碎了自己的美梦,捣毁了这座精神乐园。)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至此,朱先生第三次亲手撕毁自己的美梦,又回到了寂寞、彷徨、苦闷、无奈、痛苦的现实。)

至此,你能感受到作者漫步于荷塘什么样的情感?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想要超脱现实而不得的无奈与痛苦。

小结:诗人舒婷有诗云:“胸中藏着一片汪洋,流出来的,只是两滴泪珠。”与其说作者描写的是他看到和感到的一切,不如说作者构造了他希望和向往的世界。朱先生为我们描绘的荷塘图,归根结底就是两幅图、两个世界:月下荷塘——现实世界;江南荷塘——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