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事迹材料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精选26篇)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

毛相林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扎根基层一线的脱贫攻坚楷模。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精选26篇)

向毛相林同志学习,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10年内递交入党申请6次,带头学习党报党刊,坚守基层43年,毛相林同志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身为新时代的基层青年干部,向毛相林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坚守基层一线,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恪尽职守、积极作为,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向毛相林同志学习,要学习他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毛相林同志始终牢记职责使命,不惧艰险、迎难而上,向贫困挑战、同命运斗争,做新时代的“愚公”,以最原始的方式步步向前凿进,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天路”,结束了下庄村与世隔绝的历史。向毛相林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想为敢为、勤为善为,奋力推进重庆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向毛相林同志学习,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毛相林同志始终保持纯真质朴的为民情怀,心里总是装着下庄村的父老乡亲,为修村里公路拿出自己的钱,为修文化广场、卫生室、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无偿让出自家建房用地,用真心付出和无私奉献赢得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和信赖。向毛相林同志学习,就是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永远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

“共产党人就是开路先锋,只要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天路’精神,就一定会蹚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路。”12月17日,荣昌区举行“榜样面对面·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时代楷模”毛相林率先登台,声情并茂地向大家讲述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绝壁修路改善出行条件、发展柑橘产业助农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近400名荣昌干部群众现场聆听。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20__年11月18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同志“时代楷模”称号,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向“时代楷模”毛相林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

“我们邀请毛相林同志来荣昌作报告,旨在进一步激发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荣昌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先平介绍,本次报告会不仅请来了“时代楷模”毛相林,也邀请了“全国劳动模范”郭平、“全国十佳农民”林其鑫、“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杨媚、“全国优秀团干部”武英雨、“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刘恩丽、“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陈明才、“重庆市杰出英才”秦兆宏、“巴渝工匠”廖伟共8名荣昌先进典型到场宣讲,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带动作用。“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我们要把开展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的过程,变成向先进学习的过程、自我审视的过程、牢记初心和使命的过程,推动荣昌各项事业繁荣发展。”陈先平说。

不忘初心扎根基层,牢记使命一心为民。报告会后,不少与会干部群众表示,聆听先进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让自己受益匪浅。“尽管先进典型人物来自不同单位、岗位,却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担当、共同的奉献精神,在不同领域作出了非凡而又突出的成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铜鼓镇高山村驻村工作队干部郑崇熠说,“我们将继续抓好各项工作,持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实干实绩巩固提升高山村脱贫攻坚成果。”

据了解,下一步,荣昌区将利用“小院讲堂”基层宣讲平台,让身边典型讲身边事,让榜样人物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敢为人先、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走进小区、镇街和村(社区),凝聚起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的智慧和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3

回到下庄 英雄谱前告慰筑路牺牲群众

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大山,毛相林坐的小车在山路上盘旋,他的思绪从北京的颁奖现场回到了下庄的这条路上——

开工修路那一声声开山炮、村民坠崖那一声声哭喊、路基坍塌那一声声叹息、建成通车那一声声欢呼、游客进山那一声声欢笑……一下子涌上毛相林的脑海,在耳旁一遍又一遍回响。

“停一下!停一下!”车到鸡冠岭,毛相林下了车。这里建有英雄谱,上面有修路村民的名字,特别设置了筑路牺牲人员名单。毛相林怀抱“时代楷模”荣誉证书和奖牌,默默地伫立了几分钟,回头对杨亨双、彭仁松说,“这份荣誉属于下庄人,属于修路的村民,特别是6位村民,他们没有白白牺牲。”

“昔日登天路,今日致富路。”看着这副对联,再看看山路盘旋的下庄和谷底的果园、袅袅升起的炊烟。毛相林说,“我们一起努力,让下庄变得更美好。”

到家已是下午3点过,毛相林放下手头的东西,径直去了党员黄玉庭家。黄玉庭70岁,因患风湿残疾。当年,黄玉庭非常支持修路,也多次为村里的发展和治理提意见和建议。一有空,毛相林就会去找黄玉庭聊天,关心他的身体。

“毛主任领奖回来啦!”傍晚,毛相林从北京回来的消息在下庄传开了。村民黄全亚第一个冲进毛相林家要抢先看看他的荣誉证书和奖牌。60多岁的刘恒保也丢下锄头赶了过来。一下子,毛相林家挤满了邻居,“哈哈!你是我们下庄的佼佼者,下庄人的骄傲!”邻居们对毛相林说。

荣誉,没有让毛相林止步,而是让他更加干劲十足。接连几天,毛相林围着村头转了几圈,去看了柑橘果园、人居环境整治、污水治理项目,几项工作都进展顺利;同时又忙着张罗村里的扶贫扫尾工程和扶贫迎检准备工作。

“你上新闻联播了”“央视报道你们下庄啦”……最近,毛相林接到很多亲友发来的微信祝贺,“还有很多未接电话,我还没来得及看新闻。”

毛相林说,这份荣誉是对他的鼓励和鞭策,自己一定会努力把下庄建设得更好。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4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在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这口井”从井口到井底有1100米,三面都是垂直的悬崖绝壁,仅东面略微缓一些,祖祖辈辈沿着岩缝走出的出山小道就隐藏其中。

1997年,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

为何要修这条路?因为穷。毛相林还记得,“我们那个时候人均收入不到300块钱,就有那么穷。我们的收入靠什么?就是靠卖点苞谷,卖点腊肉,就是这种收入,没有其他收入。”

修路有多难、多险、多苦?

毛相林和村民们一起,腰系长绳,站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高的悬崖上打炮眼;没有挖机,就在悬崖峭壁上先放一炮,炸个立足之地,然后再用钢钎和大锤凿,以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荡、壁上爬,用两脚蹬,在半山腰炸开一处处缺口,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修了7年,路修通的那一天,下庄村全村的人都出动了,“我们把村民喊到对面的那个梁上,看到车从高处慢慢地往下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拍巴掌,高兴得不得了,我自己也感觉有些骄傲。”毛相林回忆到。

路通了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特别是我们的基础设施,路通了,这些电压杆啊,拿起设施就给我们安起来了,整个都焕然一新了,屋里都感觉亮堂堂的了。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都安起空调、冰箱、冰柜,现在你走到哪一家门户都有。”

想过好日子,村里就要发展产业。毛相林请来农业专家对下庄的海拔、土壤、气候、水分、阳光等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分析,最后确定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脱贫产业,养殖业方面,重点发展生猪。

“我们全村柑橘产的有650亩,今年预算销售额达到九十万,西瓜能达到十来万, 100多亩桃园也可以达到一、二十万。”毛相林称。

20__年,下庄村整村脱贫;到20__年底,全村累计64户269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29%,人均收入达1.2万元。

明年下庄村计划重点打造第三产业——旅游。毛相林预算了一下,每年下庄村的游客能达到两千人次,他正发动村民申报农家乐,反响热烈:“老百姓很高兴,踊跃地报名。”但光报名不行,毛相林要对申报条件严格把关:首先房屋要漂亮整洁,卫生条件好;其次房间够多,能住上十来个客人;最后还要有服务意识,炒菜水平也得过关。他计划先发展一批条件成熟民居的建造农家乐,其他的村民来学习,学好了、学到位了,也可以开办。

现在的下庄村常住人口有280多人,毛相林称:“明年我们要房屋整改,统一成一个色、一个样。”按照他的预期,明年下庄村的人均收入将超过两万:“我们这里的机遇是得了县委、市委,国家各级各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下庄会有个更好的明天。”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5

家庭会议 叮嘱家人要支持他的工作

“今后,我可能更忙,更照顾不了家。”就在13日回到下庄的当晚,毛相林在晚饭桌上开了个家庭会议,为家人们分工,叮嘱大家要支持他的工作,“当了‘时代楷模’,就要有楷模的样子,我还要为下庄再干几年。”

毛相林的妻子身体一直不好,家务活儿都落在了儿媳和84岁的老母亲身上。只要在家,毛相林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剁猪草、煮猪食,吃了早饭就去忙村里的工作。

“妈,你年纪大了,能忙多少算多少。”毛相林的母亲当过村妇女干部,是共产党员。毛相林永远记得,自己年轻时第一次交入党申请书没能入党,是母亲指出他脾气暴躁、工作不踏实,必须要接受组织考验;修路死了人,是母亲鼓励他不要泄气,关键要把安全落实好,“妈妈现在年纪大了,还整天扛着锄头挖地干活。”

老人说,累是累,但能让儿子腾出精力来为下庄干点事,自己感到很幸福,“儿子去北京领奖了,我高兴得很,要支持他。”

“其实,我还是可以干些事儿。”毛相林的妻子表态说,“大家都很忙,平时家里来的人也多,扫地、烧开水、照顾娃娃这些事,我还是干得下来。”

最后,毛相林又嘱咐儿子,在果园打粪坑,一定要注意质量问题,粪水不能漏到河里去了。对儿子,毛相林是放心的。儿子入党有10年了,之前在外打工。20__年,村里要发展柑橘,差技术员,他把儿子叫了回来。现在,儿子是村里的团支部书记,管理柑橘是把好手。

家庭会议的次日早晨,让毛相林没想到的是,儿媳向他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这是儿媳第二次交入党申请书了,但毛相林觉得写得还不够深刻,他要求儿媳继续打磨。

这是毛相林从北京回来后收到的第二份入党申请书。陪他一起前往北京的彭淦,回来也写了入党申请书。彭淦是下庄的新一代,就在当地学校代课。他说,打通下庄出山路、帮助他家脱贫、帮他完成学业,这些事儿让他认识了毛相林这样的共产党员。他说,自己要入党,也要为下庄的明天出一份力。

“下庄的未来需要年轻人啊!”毛相林很欣慰,眼下最紧要的工作就是柑橘销售、“下庄精神”陈列馆广场建设、人居环境整治,要让在外的年轻人今年春节回家看到一个崭新的下庄。他说,“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村建设下庄。”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6

20__年,刘秀祥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各种帮助也随之而来。临沂大学为他和母亲提供了临时住处,并给他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

入学后,不少热心人士和企业都曾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但都被他拒绝了。刘秀祥说,他害怕别人是因为可怜他而提供帮助,“我觉得人活着不应该让他人觉得可怜,而是让人觉得可亲和可敬”。

虽然拒绝他人帮助,但刘秀祥却积极帮助他人。

大学期间,他课余时间外出做兼职,并将部分收入寄回贵州,用以支持国中拾荒时认识的三个弟弟妹妹上学。“我每个月给他们每个人寄300元的生活费。”刘秀祥说,两个弟弟妹妹后来考上了大学,现在有着不错的工作。

20__年,刘秀祥即将大学毕业,最初他并不打算回贵州工作,而是计划在外省找一份好工作,然后将工资寄回去,帮助老家那些像曾经的他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刘秀祥收到了不少企业的橄榄枝,但从家乡打来的一通电话,让他改变了想法。

电话是国中拾荒时认识的一个妹妹打来的,她告诉刘秀祥,自己不想读书,准备结婚了。

通话很短,却改变了刘秀祥的想法。

刘秀祥说,听到妹妹的决定后,他很震惊、心酸,觉得自己必须回去。

就这样,离开望谟八年后,刘秀祥又带着母亲回到家乡,成为打易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不久后被调入望谟县民族中学任教。20__年8月,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成立,他被任命为副校长。

曾经拼尽全力守护梦想的刘秀祥,成了别人的“守梦人”。

刘秀祥说,现在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迷惘,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他想通过自身经历,告诉那些处于迷惘中的孩子:人生必须有梦想。“如果我没有梦想的话,可能早就放弃了。”

为此,除了常规教学和处理行政事务,刘秀祥还会应邀到各个地方演讲。目前,他已经演讲超过1000场,足迹遍布贵州各市(州),今年8月份还应邀去了浙江宁波。

近年来,刘秀祥先后被授予“中国好教师”“中国五四青年奖章”“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也曾有机会去到更好的平台发展,但他都婉拒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去可能对我自己会更好,但我更愿意留在这里。”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7

来自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的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多年来,他们凭借“一只手+两条腿”相依为命、自强不息,在战贫斗困中奋发、奋斗、奋进,书写“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的感人事迹。

“两个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俩都是一级残疾。丈夫右手和双脚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妻子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在常人眼里,他们并不适合组建家庭。

“当初,我到她家提亲时,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两个残疾人在一起无法生活。”张顺东说,他并没有放弃,最终以真诚打动了她,组建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结婚后,他们经历了短暂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继而来。家里贫穷、住屋破旧,感觉“日子过得像爬大山一样难,两人想死的心都曾有过,觉得自己的命实在是太苦了”。

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国秀常常流着泪说:“我这一生最大的亏欠,就是不能给孩子一个拥抱。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用双手抱大的,而我家的两个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

家中有小是个宝,儿女是全家人的希望。“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一代,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

不论天阴还是下雨,常常是别人还没有起床,夫妻俩就上山找猪草,下地种庄稼。

“靠养牲口、种庄稼增加收入,是我们靠自己努力能够做到的。”张顺东说,妻子虽然没有双手,但她的脚像手一样灵活、有力,煮饭、喂牲口、针线活等家务,她样样能干;除草、收花生、种红薯等农活,她样样在行。

夫妻同心,黄土也能变成金。面对困难,张顺东总鼓励妻子说:“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过不去。”夫妻俩就这样相互扶持着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春天,他在山沟山洼围水,她在稻田里用脚插秧;夏天,他修枝打杈,她在地里除草;秋天,他用一只手掰包谷,她背着篮子站在地里接着;冬天,他劈柴、生火,她缝补衣服、教孩子读书。

“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张顺东说,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直面生活、改变命运。所以,在自身奋力拼搏苦干的同时,他还担任残疾人联络员,为村里的87户97名残疾人提供联络服务。他坚信,一根草顶一颗露水珠,只要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每个人都会像小草一样活下来,残疾人一样能够脱贫奔小康,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8

崇尚教师 立志教书

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从小就渴望做教师。张丽莉进入依兰师范学校后,不仅学习好,而且思想上积极上进。依兰师范学校的培养,为张丽莉在日后工作中逐渐显露出的优良品质打下了良好基础。20xx年,张丽莉顺利通过了“专升本”考试,进入大庆师范学院。丽莉自从上了师范,几乎每次见到当教师的大伯母,都会很认真地向她求教,询问如何当一名好老师,如何教育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喜欢老师 丽莉的大学同学郑海峰回忆:“丽莉毕业时,她实习过的单位大庆油田宣教中心想留她,被她推辞了。这是我们大家都争着去的好单位,丽莉放弃了很可惜。她只有一个信念,回佳木斯陪爸爸,当教师。”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9

卢丽安,女,49岁,上海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

卢丽安1968年生于中国台湾高雄,从小受家人影响对大陆有着特殊感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卢丽安和丈夫英国完成学业回到中国台湾任博士后研究员。当时的中国台湾“绿化”迹象严重,岛内形势愈发复杂,反观大陆,改革开放初见成果,香港回归在即,整个社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面貌。卢丽安夫妇对现状不满,有了去大陆发展的想法,并毛遂自荐,向祖国表明希望回大陆服务、进入高校任教的意愿。

1997年,卢丽安夫妇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几年下来,卢丽安就成为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20__年7月,卢丽安当选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为身在上海的台湾同胞们服务。20__年,卢丽安加入中国共产党,20__年,被选举为十九大党代表。

“我以中国台湾的女儿为荣,我以生为中国人为傲。”卢丽安在今年“党代表”通道上如是说。十九大会议结束后,“卢丽安效应”在慢慢蔓延。很多台胞朋友为她点赞,因为她说出了广大台胞们的心声。还有她的学生,默默地留言支持老师,向老师学习回报社会。卢丽安的父母表示,只要女儿做的是对社会、民族、国家有益的,能够促进我们两岸的和平发展、促进岛内同胞在大陆的发展,都会支持。

谈到两岸关系时,卢丽安真诚地表示,“我的家族历史与自己的成长经历让我坚信:和平发展一定是两岸关系的主要走势,这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她认为,没有中国台湾梦的中国梦肯定是不完整的,同时,没有融入祖国的台湾梦,像打个盹,黄粱一梦。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0

缺胳膊缺腿但从不缺“钙”,残躯不足30公斤却意志如钢。济南军区原某师战士、一级伤残军人朱彦夫谢绝特级护理,在沂蒙山一个异常贫瘠的小山村干成了一番事业。3月下旬,记者采访时,人们用3句话概括他的传奇人生:参加战斗上百次,失去四肢和左眼;担任村支书25载,治山治水拔穷根;宣讲千余场,著述两部书。

朱彦夫出生于1933年7月,14岁入伍,16岁入党,先后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战役战斗上百次,3次荣立战功。1950年12月,在异常惨烈的长津湖战役中,朱彦夫所在连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全连仅剩下一个弹伤遍体的朱彦夫。历经47次手术、93天昏迷后,朱彦夫虽然醒了过来,但膝盖以下、肘部以下和左眼珠全没了,成了一根名副其实的“肉轱辘”。

重度伤残,信念依旧。1956年初,刚学会穿戴假肢行走的朱彦夫,毅然回到家乡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第二年,朱彦夫被推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5年。期间,他带领群众在石山中打出3眼深水井和3个大口井,修建引水渠,彻底解决了祖祖辈辈吃水难问题;带领乡亲填平3条大沟,平整出近200亩旱涝保收的小平原,年增产粮食数万公斤;带领群众种树、种果,绿化荒山800余亩,经济效益持续释放。现任党支部书记刘文合对记者说:“老支书是个大能人,在他带领下,俺们村在全县第一个有了拖拉机、第一个实现平均亩产300公斤、第一个通了电……”

1982年,身患多种疾病的朱彦夫辞去村支书,乡亲们以为他要颐养天年了,不料他又开辟了另一个战场:传播我党我军光荣传统。14年间,他到军营、企业、学校,作传统报告1000多场,听众超过百万人次。期间,没有上过一天学的朱彦夫,翻烂4本字典,阅读大量经典名著,用嘴含笔、用残臂夹笔,撰写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1996年,他作传统报告时突发脑梗塞,从此半身瘫痪。出院后,他又口述了24万字的传记文学《男儿无悔》。

81岁高龄的朱彦夫曾有多个身份:战士、支书、作家,而他最看中的是“战士”这个身份。他说:“战士就意味着冲锋,生命不息冲锋不止。”今年3月,济南军区党委和山东省委分别作出《关于深入开展向朱彦夫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1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一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一件大事, 对-一个家庭来讲更是一件大事。由于家庭因素及其他原因,一部吩适龄)儿童无法正常入学,对上学的渴望也只能是一种窖望, 但张桂梅,一个62岁的老太太,瘦弱多病、无家无子,却用行动让1645名贫困女孩迈向了大学之路,实现了华丽转身,她就是人间的“天使”。

做好-件事情并不难,难得是辈子做好一 件事。 对张桂梅来说,她这一辈子都在为贫困孩子的教育操心和操劳,为建立一所免费女子高中,面对旁人的不解、质疑甚至是谩骂,她都不予理会,牢记自己的初心,勇挑教育的重担,为改变贫困山区教育落后面貌,尤其是女孩受教育程度低的现实情况,她四处奔走,拉赞助,搞募捐,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免费女子高中成立了,这不仅是一所学校, 而是无数贫困女孩改变命运的希望之门,在她的辛勤付出之下,好学校取得了可喜成就。

张桂梅,由-名普通的中学老师,义务当政府新建的华坪县儿童之家份的转变和叠加,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改变, 更是-份沉甸甸的责任,身患疾病的她,面对当地组织的关心和照顾,都化作了她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努力贡献的动力,她不为名利,不图回报,只为让每一位贫困的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用一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贫困孩子未来的天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桂梅用自己的教育初心,通过19年的努力实践创造了一个又-个教育奇迹,她知行合- -,身体力行,用行动向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上了- -堂生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课,是用行动上贫困女孩华丽转身的“天使”。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2

汤洪波,1975年10月出生,湘潭县云湖桥镇飞栏村人。他从一名飞行学员成长为一名航天员,这一路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又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在困难面前,汤洪波迎难而上,勇于直前,敢于冲破一道道难关。

1995年,汤洪波被空军某航校录取。可入学后,他遭遇到了第一道难关——体能成绩在班里是最后一名。空军航校的学员是实行淘汰制的,如果体能通不过,就会被淘汰。怎么办?练!只有练,才能增强体能。于是,汤洪波一有空就在跑道上一圈一圈跑,在单杠双杠上反复地练,在操场上坚持跳高跳远。晴天,就在操场上锻炼;雨天,就在器械室锻炼。不管学业有多忙,他坚持天天练从不间断。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他的体能成绩从最后一名进到优秀行列。

从航校毕业后,汤洪波来到了空军某部。在进行飞行训练时,汤洪波驾驶的飞机在落地时,一度把握不稳。于是,他总是拿着飞机模型比划着起飞降落。夜深人静时,他躺在床铺上,脑子里还在一次次演练操作飞机的起降,琢磨着眼手脚如何更好地协调;甚至在吃饭时,他也常常拿着饭勺子比划着。经过几个月训练后,他的飞行训练成绩次次被评为优秀。

20__年,汤洪波被选为航天大队航天员。天空和太空,有着巨大的跨越,航天员要完成上百个课目的训练。这些训练,既挑战学习能力,更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可失重训练一度是汤洪波迈不过去的坎。失重训练时,训练服硬邦邦地套在身上,限制了四肢的活动。一段时间,他一穿上训练服,心里就烦躁。后来,他请教执行过太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如何闯过烦躁关,又请工作人员把训练服温度尽量调低,以便让情绪稳定下来。经过反复训练后,他终于闯过了这道难关。

20__年12月,汤洪波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20__年6月17日9时22分,他和战友聂海胜、刘伯明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向了太空。3个月后,他们圆满完成任务,胜利返回地球。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3

站上机械臂,面向茫茫宇宙,目之所及是璀璨银河,环绕身边的是光焰夺目的“天宫”。

这曾是刘伯明脑海中的画面,现在,梦想即将照进现实。6月17日,他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第二次进入太空,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

按照计划,飞船将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航天员预计将在天和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

对刘伯明来说,出舱并不陌生。20__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时,他与翟志刚和景海鹏配合,共同完成我国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当时,刘伯明和同伴在打不开舱门、轨道舱火灾警报的“惊心动魄”后,最终让五星红旗在宇宙中飘扬。

这次飞行任务更加复杂,航天员需要多次出舱,出舱时间也将大幅增加。“无论困难多大,风险多高,任务多重,我坚信有地面专业人员的支持,有我们乘组三位‘帅哥’的默契配合,我们将满怀信心迎接一切挑战。”刘伯明这样说。

1966年9月,刘伯明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的一户普通农家。6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的他,和其他孩子没有太多不同。

在父亲刘志生看来,刘伯明最大的特点就是调皮,爱拆东西。他曾向媒体讲起刘伯明小时候的趣事:当时家里并不富裕,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收音机。有一次,刘志生发现当时还在上国小的刘伯明把收音机拆成了零件,气还没消,就看到儿子快速把收音机重新组装,而且还能正常收听。

刘伯明成为航天员后,他的父亲再讲起他小时候的调皮经历时,总是会透出骄傲,因为儿子的聪明让他一路走出农村,进入飞行员大队、航天员大队,让他在家人难以想象的光荣事业中发着光。

1983年,刘伯明考入依安一中读高中。当时,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这给一个农村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给家里省点钱,刘伯明没有住校,而是选择了跑校(走读)。

骑着家里低价买来的二手破旧自行车,刘伯明开始了每天近20公里的跑校生活。从刘伯明家到学校,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晴天颠簸不断、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溅得满身是泥水,冬天道路结冰,骑行难上加难。在刘志生的印象中,“披星戴月”是儿子跑校期间的常态,天不亮就要出门,天黑了才能到家。

依安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刘伯明高三时的班主任张福林,二十多年后仍然记得,刘伯明骑到学校时经常脸上、脖子上、身上挂满白霜,被同学们戏称为“小雪人”。“他是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最肯吃苦的孩子。”在张福林看来,辛苦的跑校生活也让刘伯明的身体更加结实,意志更加坚韧。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4

刘秀祥回到了家乡贵州省望谟县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言传身教,以真诚善良的心灵,刚毅顽强的品格获得了学生们拥护和爱戴。“祥哥来了,赶快奋斗!”这句话,表达孩子们对他的肯定和信任。

在教坛默默耕耘的7年里,一组组的数字串起了刘秀祥的累累的工作硕果:

刘秀祥担任了5个教学班的工作和3个班的班主任,并且兼顾学校的德育、团委、教研组和年级部的工作。刘秀祥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了望谟县的各个乡镇到学生家中家访,摩托车骑坏了8辆,先后把40多个孩子从打工工地拉回了校园。

教学之余,刘秀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全国巡回励志演讲1000多场,听众上百万人,牵线企业和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1700多人。刘秀祥曾经在一个差生班担任班主任,毕业时全班47名学生全部都考上了大学。

刘秀祥说:“在我教书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告诉自己,一个都不能放弃,一直都不能放弃,要让大家相信奋斗的力量。”经过刘秀祥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多年来辛勤的劳动,终于使全县的教育工作全面改观,教育水平直线上升,大学联考上线率翻倍提高。在望谟县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

“望谟教育成效显著。把教育扶贫作为提高脱贫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斩断穷根的根本举措……大学联考成绩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本科录取人数从20__年以前的全州挂末提高到20__年的全州第四位。

20__年本科上线学生达946人,上线率增加值在全州排第3位,上线人数实现逐年大幅增长,较20__年增长了477%。”

望谟县的教育工作得以蓬勃发展,可知道这个成绩的背后凝聚了刘秀祥等教育工作者多少辛劳的汗水和呕心沥血的付出啊!

刘秀祥20__年被任命为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同年被评为“中国好教师”,得到了社会对他工作成绩的肯定和赞扬。

如今的刘秀祥也成立了美满的家庭,他的贤内助帮他一起照顾母亲,不但使母亲过上了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也替刘秀祥分担了后顾之忧,使他能够拿出更多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服务社会,回报大众!

提到过去的艰难生活时,刘秀祥感到历历在目。当年在面对困境时,刘秀祥选择了坚强面对和勇敢付出,他开玩笑地称自己为打不死的“小强”,经过了种.种磨砺终于苦尽甘来,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说:

“如果没有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我可能没有那么坚强,没那么勇敢,有了她我才有了活下去的目标,因为我知道有一个人需要我。”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5

卢仁峰的妻子董焕先也是一名焊接工人。看着丈夫长年累月坚守一线,她理解老卢的那种倔强:“为了让工友们吃得好一点,他把家里的炉具和柴米油盐都搬到了车间休息室,他就是这么个不管多难都要把事情做成的人,我有时会给他们做做饭,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卢仁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有合适的工具,他带领团队成员制造工具;为了找准合适的焊接角度,他钻到车下进行焊接,落下的火花烫得他满身伤疤。“光是料就用了1000多块,试验一次不行再换另一种方法,试验了300多种方法,用了整整5年时间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卢仁峰说。

某型轮式车辆所用的装甲材料碳当量高、可焊性差,严重影响到装备的质量和进度。在狭小的空间里,卢仁峰和工友们反复推敲、试验,最后总结出一种新的焊接方法,有效提升了装备的质量和焊接效率。

工友们常说,卢仁峰之所以被称为焊接“大师”,是因为有一手绝活——一动焊枪,他就知道钢材的可焊性如何,仅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的声音,就能辨别出碳含量有多少,应采用怎样的工艺。在穿甲弹冲击和车体涉水等试验过程中,他焊接的坦克车体坚如磐石、密不透水。

“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坚持、努力去做,就没有干不成的活。” 卢仁峰的执着,像一根焊条把他和这份事业牢牢地“焊”到一起。

卢仁峰爱看书,工作室的书桌、卧室床头都有专业书籍,其中《金属学》《焊接工艺》等常用的工具书已经翻得起了毛边,里边各种颜色的笔涂得密密麻麻。

在他的刻苦钻研下,越来越多的实践成果得到理论固化,并逐步推广应用。“金属材料与焊接材料的选用匹配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荣获国家专利,熔化极氩弧焊接技术甚至被应用到神舟七号上。

“全国十大最美职工”“中华技能大奖”“国家级技能大师”……面对一项项荣誉,卢仁峰表现淡然。相比这些荣誉,卢仁峰更在乎的是他的“工作室”,他希望有生之年把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卢仁峰所带的科研攻关班,被一机集团命名为“卢仁峰班组”。在他的带领下,班组成员个个都是焊接能手,并担负起多个重点项目的攻关任务。

多年来,卢仁峰带出的百余名工匠,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和技术能手,有的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等殊荣。

在徒弟们眼里,生活中的卢仁峰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哥,工作中的他却是一位极为严苛的老师。卢仁峰说:“严师出高徒,我对他们严一些就是希望他们早日成才。”

一天5块钢板、30根焊条的“定位点焊”,是卢仁峰对徒弟们的硬要求。徒弟们焊接完钢板,卢仁峰会逐个检查点焊效果,误差超标就要重来。他常常对徒弟们说:“把军品做成精品,是每一名军工人的职责所在。”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6

苏炳添,一个活在刘翔阴影下的男人,但是他从未放弃,堪称励志楷模。对于他屡创佳绩,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先天条件和家庭原因,苏炳添从小生长在农村在泥地乱跑加上比他大9岁的表哥是镇里的短跑冠军,成为了他早先的追逐目标,在有沙子的跑道上跑出了11秒的成绩,下来就是他的性格和习惯,外国记者采访在活动区热身的苏炳添时,苏也说了这么一个词“脚踏实地”接受国内体坛记者采访时,苏炳添曾说到:“我每一年都有在进步,07年到现在每年成绩都始终是往上走的,没有掉下去过,所以我已经很满意了。”

苏炳添的短跑之路开始于他的中学时期,还没有系统地训练,就一路过关斩将,可谓是天赋异禀,从校田径队到广东省田径队,在广东省田径队苏炳添在原中国田径100米记录创造者袁国强的麾下接受训练,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运动员,开启了他走向亚洲,走向世界的里程。他的出现无疑是刘翔退役后中国田径的又一颗璀璨星。

20__年国际田联男子100米钻石联赛尤金站他9秒99的成绩,成为首位在历史上突破10秒的黄种人,也打破了张培萌10秒的世界记录,这个惊喜,提升了国人对田径赛场的关注,他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了亚洲人在田径赛场上具有先天劣势这不是真的。在今年的世界杯期间,20__年6月23日,传来了振奋国人的消息,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马德里挑战赛100米决赛中,以9秒91夺冠,刷新了3天前谢震业刚在法国巴黎创造的9秒97的全国纪录,追平了卡塔尔归化选手奥古诺保持的亚洲纪录。成为了最快的黄种人。正是由于他的热爱,追求,魄力与坚持成就了今天的他。苏炳添说过赛道上的对手只有自己,0.01秒的进步都值得全力以赴在喜人的成绩背后,天赋之外,就是执着的努力,他每天训练两小时,遵循了那句励志欲坚不欲锐在两个小时的训练时间,他要求每个动作都要做到最标准,细小到关节。他被称为中国田径队——最严苛的运动员之一。

“所以要说坚持,我觉得是为了后人铺路吧”。他的踏实,勤奋,自律。让他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达不到最好就誓不罢休。就算受伤了也不放弃,残酷的训练才让他成了今天的自己。第三是他的恩师和队友,在苏炳添的运动生涯中,有4个对他成长很有帮助的恩师:在七年级时发现他才能的体育老师杨永强,把他招进中山市体校的田径教练宁德宝,本身就是中国短跑记录创造者的国家队教练袁国强,在美国教他出发时先出左脚新技术的外籍教练。他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比赛,都将作为一名运动员的奥林匹克精神从始至终体现,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习的太多,追求永无止境,期待苏炳添在世界赛场上继续给我们带来惊喜。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7

朱彦夫,这位参加过_战争的普通伤残士兵,当年完全可以躺在功劳本上、颐养于荣军院中,平安无险地度过自己的平凡一生。然而,作为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的朱彦夫,却全然没有这样去选择,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入世坐标在哪里,他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该多大。他决心像苏联红军战士保尔柯察金那样,做一名中国的钢铁战士,做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

回到家乡去,为生活尚处于贫穷困苦的父老乡亲们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出把力这是朱彦夫的理想,这是他的承诺,更是他不二的选择。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从此,四肢全无的他开始了与铁板为伍、与手杖为伴的凄楚而充实的人生跋涉。25年村支书峥嵘岁月,他不知温暖抚慰了多少贫弱群众;7副假肢被磨破的生动写照,他不知流淌了多少生命热血;二部自传体小说出炉,他不知滴下了多少英雄热泪。央视主持人敬一丹所说的他写字的过程就是一场战斗,每写完一个字就如同一名战士完成了一场战斗啊!,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这位平凡英雄的生动雕像。

是什么信念、怎样的力量促使朱彦夫如此地顽强不息、战斗不止?我想应当是潜入其心的中国人的诚信友善信条、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斗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挠精神,时刻支撑着他一路前行。

我们学习朱彦夫,就是要学习他身上所永恒具有并固守着的中国人的诚信友善信条、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斗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挠精神,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所、什么条件下,都要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层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牢记心间,把落实群众路线的要求坚持到底,始终叫响我是共产党员的口号,及时发出有困难跟我来的倡导,争做干事创业的急先锋,争当人民群众的好榜样。况且我们绝大多数党员是不需要付出滚打25年、磨破7副假肢的代价,就可以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追求目标的。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8

刘伯明,男,汉族,籍贯黑龙江依安,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9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__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20__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__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据央视新闻消息,17日12时4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

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第一时间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随后,汤洪波、聂海胜、刘伯明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员刘伯明55岁的生日。他说:“这个生日,我终生难忘。以后,我们会飞得更远、更久,会将外太空更美的风景带给亿万华夏儿女!”

前天,中国空间站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即神舟十二号,在太空中遨游了92天后,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

在太空“出差”的英雄航天员们,终于回家了。

航天员刘伯明今年55岁,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曾经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而对于很多南方人来说,齐齐哈尔这是一座“查无此人”的城市。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聂海胜(中)、刘伯明(右)、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发

其实并不是,这是一座很厉害的城市,神舟七号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翟志刚,东京奥运会第34金王曼昱,演员沈腾、张翰,歌手吴莫愁等也来自齐齐哈尔。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9

1985年6月,高中毕业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飞行基地学校来依安一中招飞行员,他听说考上飞行员读大学不用花钱,还管吃管穿管用,就悄悄报考军校。父亲得知后,他对父亲说:“家里负担太重,当兵能省一大笔费用,”面对懂事的儿子,父亲感到欣慰。经严格考试和重重体检,最后一轮到齐齐哈尔市体检合格,他成为依安一中唯一被选上的飞行员,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军校的四年,让刘伯明完成了从地方学生到军人、飞行员的转变,也让他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军事素质。那段时间里,他特别爱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方面的史料书籍,深切感受到了前辈英雄们的伟大事迹,也更加坚定了保家卫国的决心。1989年7月,他被分配到空军某基地,对飞行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训练。

1990年9月,刘伯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那时,他所在师里的一个团飞歼8,一个团飞歼6,他主动向上级申请去飞歼8,领导考虑他飞行经验少,没有立即批准他的申请。但刘伯明相信天道酬勤,也深知要飞最先进的战机就必须要有最过硬的技术。训练中他主动“加码”,经过两年的刻苦训练,1992年12月,终于如愿以偿飞上了歼8。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但他并不满足,经几年刻苦训练,无论飞行技能还是战斗机飞行员的作风养成,都有快速进步。在一次编队训练中,他曾遭遇飞机与鹰相撞的险情,在右侧机翼撞出一个大洞的情况下,他依然冷静地稳住驾驶杆,完成编队任务。

1996年,刘伯明听说了选招航天员的消息。他想,航天一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事业,自己的性格遇事比较冷静,身体素质也不错,应该具备当航天员的基础,就第一时间报了名。后来,他顺利通过了体检、特检,1997年底,接到了被录取的通知,能够开辟一个全新的事业,他的心里非常高兴。1998年1月,经多年航天员训练,完成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刘伯明和其他13名战友一起加入到航天员大队,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面对鲜艳的国旗,他们庄严宣誓: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

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员选拔是严格而残酷的,尽管14名航天员都具备了独立执行任务的能力,但神舟五号任务,只有一人能够实现飞天梦想。20__年,“神舟五号”飞船上天前,作为“神五”飞船首飞梯队队员刘伯明,在信心满满地备战神五时,突然听到母亲病故噩耗。母亲的去世让刘伯明沉浸在深深的悲恸之中。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刘伯明始终郁郁寡欢。后来。刘伯明的妻子、战友也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并带他做心理治疗。大约过了半年时间,他才从母亲去世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更加刻苦学习训练,用最好的成绩告慰母亲在天之灵,回报领导和战友的关心帮助,并用加倍的努力,早日实现飞天梦想,回报母亲的恩情。

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中,刘伯明虽然进入了备份乘组,却再次与飞天擦肩而过。虽然最终没能上天,但他没有气馁,选拔没有失败,只有认真总结提高,更加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才能早日圆梦。与“神五”“神六”任务不同,备战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时,新增了3个地面大型训练设备:模拟失重水槽、低压舱和出舱程序模拟器。学习训练的内容和强度成倍增加,刘伯明从难从严圆满完成训练任务,并取得优异成绩。20__年底,刘伯明被选入“神七”乘组。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0

由陈传兴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自20__年10月16日上映以来,排片率最高时也不足1%,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日均票房徘徊在五位数左右,也就是说,这些城市日均观看这部电影的总人数仅千余人。截至11月6日,累计票房突破600万,比起同期热映首两日票房就破亿的《我和我的家乡》《金刚川》,这样的票房成绩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一部极其小众的纪录电影而言,这又无疑是一个值得瞩目的可喜成绩。根据猫眼电影的购票评分榜数据显示,《掬》片以9.4的评分始终占据评分榜的前列,也正由于这样的口碑,《掬》片有了尽可能多的排片周期。

这是作为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语言学博士的导演陈传兴,在继执导诗人郑愁予纪录电影《如雾起时》、诗人周梦蝶纪录电影《化城再来人》后,“诗的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电影记叙了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生平,既看到了这位女君子磅礴的生命历程,也看到了她澄明的心灵建树。电影从筹备、拍摄到上映历时三年有余,辗转亚洲、北美洲,足迹遍及海内外十余座城市。比起漫长的摄制期和巨大的素材量,影片的最终呈现又极其节制和简朴,多处选择了无声胜有声的留白,不得不说这是电影向诗的一次回归和靠拢,也是没有矫揉造作的一次纪录。尽管有很多评论声音将焦点聚集在片中叶先生所阐述的“弱德之美”上,赋予影作以中心思想,但从更宽广的视境中去忖度电影本身,对观影者而言更像是一次生命的淬纯——这其中自然包含了作为“弱者”的人类,需要承受、坚持、完成自我的过程,但又不止于此。

不是所有人都可生平壮阔,于苦难中成就生命的光辉;也不是所有人在逆境中都可将身外事“轻而化之”,守护心灯。叶先生的做到,在于她把生命的外延衔接到不朽的古诗词上,所以在片尾,我们看到八十余岁回到原乡寻找叶赫水的叶先生竟然并无耄耋老态,只有一个普通寻根人对飘零人生要找到物理栖息地的深情寄望。只是一眼望去,再也寻不到族群的踪迹。叶先生回想起上一次踏足,吟诵起《诗经·王风》篇中的“彼黍离离”,最痛是那一句:“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是对生命的追问,也是从诗意到现实人生的比兴。

客观地说,这是一部“难于看懂”的电影。所谓难不是因为晦涩,而是因为“电影诗”的风格,对观影者的文学积淀有很高的门槛要求。片中多次出现了呢喃般的影音,叶先生如游吟诗人般对格律的吟诵,唐诗,宋画……叙事整体看似在时间线上从人物幼时讲起,但又总是以诗词间隔——这当中有古诗,也有新诗,有已亡人的旧篇,也有叶先生的自创。这种材料组织方式让影片的空间感十足,但也增加了理解领会的难度。前一段还是平易近人的生活琐碎事,后一段却是意味深长的言此及彼。没有解说词的纪录片,很像没有脚注的文章,如自心不能沉浸和共情,且对文中所引有通晓了解,看一遍很难完全明了。这是对观者的挑战,也是其作为文学纪录电影的魅力之所在。

大门、脉房、内院、庭院、西厢房……这是叶先生记忆中幼时住过的家园——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院落构成,她的自叙就是从记忆中的房门所打开的。而这也一一对应了她从童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那个“梦中常忆,青盖亭亭”的精神家园早已不复,留在身后的是一世磊落功与名。可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眼前这位华发学者,而是当年那个出生在夏荷花期的“小荷子”,她令人无尽遐想和揣摩。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亲历家园沦陷、饿殍遍野,18岁痛失爱母,无爱的婚姻,苛重的家养,无依的海外飘零,中年丧女之殇……除去满腹才学和瞩目成就,这些大概构成了叶先生人生的主要事件,足以证明“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不是妄言。但如果只是惊呼叶先生面对诸种遭遇的刚健不息,恐怕又有些余味不足。

在云淡风轻回望坎坷身世的叶先生身上,最可贵和最耀眼的精神,是她求学时的恩师顾随先生所书就的那句:“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它有如雪莱在《西风颂》中掷地有声的宣言:“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作为知识分子笑对不可控、不可逆悲剧时共有的人文精神。

这不是一部标榜与赞美为传扬中国古诗词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叶先生的传记片,而是一首电影诗——以叶嘉莹的人生轨迹为蓝本,用声画为媒,所作的电影诗。和无数的璀璨诗篇一样,它永远无法一时间尽悟,但是每每捧卷,都是一次新的生命淬炼。这也是一位中国女性,普通又不普通的一生。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1

大爱深沉:张纪清

【张纪清事迹】

张纪清,74岁,江苏江阴市市民。

20xx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0xx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0xx年间,无论是希望国小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0xx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xx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0xx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2

(一)学习张顺东、李国秀夫妻矢志不渝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党的亲切关怀和书记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夫妻最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和过去对比,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把对党的感恩之情铭记在心,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李国秀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颂党恩、跟党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远跟党走”等心里话,一针一线地绣在鲜红的十字绣上,表达了内心深处对党、对书记最真实的感激之心和无比感恩之情。

(二)学习张顺东、李国秀夫妻勤奋励志,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

张顺东6岁时被电击伤,由于家庭贫穷没钱医治,右手、双脚相继截肢,妻子李国秀天生缺少双手,两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和一双脚,但是,贫困的现状并没有压倒他们,日益加重的家庭负担也没有压倒他们,教育子女读书和赡养父母的重担更没有压倒他们,反而是更加坚定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张顺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到的。李国秀靠双脚在地里劳作,靠双脚绣花写字,为这个贫困的家庭撑起了半边天。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熟练驾驶农用三轮车,帮助村民运输物资,实现了自我价值。20多年来,他们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勤奋励志,崇德向善,用残缺的身体,撑起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他们赡养孝敬老人,教育培养出了一双儿女,生活幸福和睦,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养儿育女,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

(三)学习张顺东、李国秀夫妻自强自立,艰苦创业追逐幸福梦的拼搏精神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相依为命,不等不靠、不找不要,在战贫斗困中奋发、奋斗和奋进,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毅力,超越身体的极限,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儿过不去的!”这就是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坚韧意志,在追逐幸福梦中坚持逆风飞翔,完美地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个著名论断。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3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是叶嘉莹最重要的研究代表作。电影邀请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以杜甫《秋兴八首》为本,结合雅乐及现代乐创作电影音乐,为杜甫诗歌带来新生命,并以杜诗形成电影的隐性双线叙事结构,由外而内,追寻交织于叶嘉莹身上的个人生命史和诗史。

影片表层的结构,是以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的祖宅为章节,从大门走入脉房、庭院、内厢房,循着时间和空间脉络,一层层进入更深的心灵境地。最后一节没有名字,似乎暗喻祖宅的被拆,也隐藏了内心深处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味。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是叶嘉莹辛苦坎坷的一生经历,而一位友人却说她,“人生最难的就是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用相同的态度去接受一切,轻而化之”。

经历了这么多离难兴悲,一个人如何能够承受得了?但叶嘉莹泰然处之,平静、疏淡地回忆自己的漂泊辗转和至亲的离去,仿佛都是第三人称叙事中的云烟过往,而她沉浸、陶醉其间的,是唐诗宋词。她津津乐道于王国维的“要眇宜修”难以统领朱彝尊的《静志居琴趣》,自得于为它找到了一个名词“弱德之美”。当她沉醉地吟诵《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娓娓道来其诗词之法门时,像在电影里滴了几滴她的学术精华,令人想见那些学生为何会仿造听课证来聆听她的讲学。叶嘉莹一针见血地道出古诗词中幽深隐秘的情感,而对于自己亲历的丧乱、生死却仿佛视而不见,这在电影里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复调,留给观众思考回味。

这种优美的复调形式中,也带有对古典诗词呈现形式的一种现代化创新探索。前不久,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铁血丹心》在网上再次引发热议,很多网友好奇于其中的男女对唱歌词全然不同,却能完美和谐,其中也借鉴了一种诗词相和的复调形式。在《掬水月在手》中,最为精妙的一处是叶嘉莹和其师顾随两首同题词作的呈现。他们曾就一残句“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先后创作两首《踏莎行》,两词意思相和,但文辞不同。电影中,男声和女声同时吟诵了这两首词,字幕分在左右两边,而最后一句合为一处。这令人感受到了诗词吟和中,文辞虽异,却能共通共鸣的妙处。稍显遗憾的是,“对唱”版《踏莎行》朗诵语速稍快,字幕停留太短,未能给观众留够思考和欣赏的间隙。这是复调结构对于大银幕呈现的挑战,细节、层次丰富,大量文言文和古诗文穿插呈现,在小屏幕和网络传播中,更方便随时停留查看信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这种复调结构所带来的参差错落之美。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4

聂海胜是湖北枣阳人,20__年曾成功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10日下午,中新社记者赶到枣阳市杨垱镇聂海胜家中时,这里早已聚满了人。

在聂家客厅,当地干部正在认真布置会场:悬挂五星红旗以及聂海胜飞行照片。枣阳市以及杨垱镇将于11日下午在此集中观看神舟十号发射直播。

聂家位于杨垱镇明星路上,是一座新修不久的两层小楼。走进客厅,只见正面墙上挂着“航天英雄之家”的牌匾。牌匾下,是聂海胜母亲的遗像。

弟弟聂新胜出生于1979年。由于父亲去世较早,几个姐姐出嫁,照顾母亲的责任一直落在聂新胜身上。他说,由于哥哥太忙,从不敢打扰他,担心影响他。

“他尽忠,我尽孝,我在家里照顾好母亲,让哥哥能够安心工作就是我最应该做的事情。”聂新胜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哥哥也是这样。”

“我们很少去北京,即使结婚后也没有去。儿子一岁多时,哥哥回来看过一次。”聂新胜说,哥哥很少回来,即使回来也基本是因为公事。

聂新胜现在枣阳一中后勤部门做水电工。聂新胜表示说:“哥哥和我从不谈他的工作,更不会告诉我神舟十号何时发射,我是从网上才知道的。”聂新胜说,希望哥哥再次和战友一起,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

作为“航天英雄之家”,聂家墙上挂满了聂海胜照片。由于受英雄航天员聂海胜影响,聂新胜年仅4岁的儿子取名为“聂天扬”。

聂海胜于1964年出生于杨垱镇樊庄村聂庄。村主任聂经玖曾是其儿时伙伴。聂经玖说儿时他们经常一起玩耍,印象中聂海胜记忆力好,成绩总是班上前几名。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5

他是一位老者带着一副硕大的墨镜显得精神抖擞,但是墨镜里却藏着一只失明的左眼;

他有一副健壮的身板透露出军人的豪迈气魄,但是健壮的身板却没有了大部分的四肢;

看!这位没有左眼和四肢的老者正在用装着笔的残肢挥洒笔墨在书写着他浓墨重彩可歌可泣的人生!当看到电视里这一组组感人的画面时我被震撼了。

他是谁?他就是朱彦夫,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个铮铮铁骨的山东汉子;一个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共产党人;一个永远心系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

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沂蒙山区的小山村,家境贫寒。战争年代他不幸失去左眼和四肢成了“肉轱辘”但他仍然是战士!和平年代作为村支书的他身残志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残后不愿寄生拼命锻炼自理能力,学会装卸假肢,吃饭,穿衣,解便,还学会了认字,读书和写字。仅有0.3的视力的他克服重重困难写成《极限人生》这部书,他是中国的保尔,他是时代的楷模,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朱彦夫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的价值怎样坚定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怎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做为一名线路检修的电力工作者我被他身上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

在工作中我认为我们要学习朱彦夫的坚强的意志,在工作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困难面前我们要用坚强的意志来克服它而不是回避它。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办法提高,多向同事请教,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磨练自己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只有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了,我们整个团队的能力就会提高,才能更好的把线路工程做好,更好的造福人民,更好的服务社会。

在工作中我认为我们要学习朱彦夫的为民服务的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关乎人民的生存发展,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稍有不慎不但给自己带来伤害更给人民和国家造成损失。因此在工作当中我们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心系人民,工作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完成,不隐瞒或者遗漏隐患的问题,不偷懒,不走捷径,操作规范,安全意识强,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突出问题,让我们的线路工程让领导放心让人民满意。

在工作中我认为我们要学习朱彦夫的坚持不懈的毅力。作为线路电力工作者除了自身的业务技能外更重要的一点要具备坚持不懈的毅力品质。在自身的安全意识上我们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安全第一,永不松懈,不报侥幸心理,要警钟长鸣。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永远有安全的保障,才会不断进步。

在工作中我认为我们要学习朱彦夫的人品,他当村支书,从不领村里一分钱。在工作中我们不能拿不属于我们的集体的一针一线,不能腐败不奢侈,要勤俭节约,爱护集体的公共财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业绩树立更好的形象。

朱彦夫先进事迹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们行动起来向朱彦夫同志学习,为人民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感动中国人物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6

20__年9月10日,第36个教师节到来,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闪亮的名字20__寻找最美教师”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公布了10位最美教师、1个最美教师团队的先进事迹。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教师刘秀祥就是其中一位“最美教师”。

今年32岁的刘秀祥,是曾经千里背母上大学感动了无数人的中国孝子。他在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任教,如今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从20__年从教至今,刘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学生,他牵线“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1700多人,开展公益励志演讲1000多场,听众达上百万人。

刘秀祥老师 邓小艺摄9月7日,记者一行赴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采访刘秀祥老师的事迹。采访结束,我们和刘秀祥在校门口告别时,一名女孩挽着父亲,拿着录取通知书来找刘秀祥报喜。女孩叫姚恩全,前一天刚收到大连财经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父母都在望谟县实验高中食堂工作。刘秀祥拿着录取通知书看了又看,高兴地说:“恭喜呀!你们在学校为学生们服务,自己的孩子又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真是太好了,太好了!”从刘秀祥爽朗的笑声中,我感受到了采访中人们的说法:“刘老师,他是光……”

“他是光……”王代分深情地说起刘秀祥老师。

王代分和妹妹王代美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的父亲身有残疾,精神也需要长期靠药物稳定,只靠母亲一人支撑一家5口人的生活。20__年,在望谟县民中高一的一次历史课上,刘秀祥注意到了这对眼神中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却有些怯怯的双胞胎姐妹。在了解到了姐妹俩的家庭情况后,刘秀祥像哥哥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尽力帮助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她们。

“刘老师的经历和我们有些相似,我们会觉得很有共鸣。当时刘老师特意为我们俩姐妹写了一篇文章《同样的命运,同样的坚强》,鼓励我们。他是我们奋发读书,改变命运的精神动力!”说到这里,王代分有些激动。

现在,王代分和王代美已经分别从贵州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姐妹俩都选择回到望谟建设家乡。妹妹王代美在望谟县政府工作,王代分则成为了刘秀祥工作室的一员,看到工作室筹备的消息时,她立刻联系刘秀祥表示自己希望加入。“刘老师改变了我们,我们也想回来改变更多的人。”王代分说。

刘秀祥工作室是在宁波市教育局、黔西南州教育局和望谟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建设起来的。工作室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乡村教师,帮助更多孩子,将刘秀祥的光和热辐射到更广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