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2023年课程调研报告十篇

2023年课程调研报告 篇1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明确了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和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现将我校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设情况报告如下:

2023年课程调研报告十篇

一、现状分析

我校地处农村,有大量的社会资源,我们把了解本土风景名胜、人文历史、环境保护(课程名称:热爱家乡 快乐成长)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目的是既对学生进行了民风民俗的教育,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同时我校还在1——6年级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3——6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校本课程,每门课程每周各一节。由班主任或专职教师授课。

二、困难问题

我校校本课程虽然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师资力量的缺乏,没有一定的课程标准,不了解教学的深度、方向和范围。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知道该如何授课。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

三、对策建议

为了使我校的校本课程落到实处,为了确保我校的校本课程定时开展,学校在编排课表时,便编排好三到六年级上校本课程的具体时间,确保了一周六课时的校本课程。同时希望上级部门给安排专业老师,对老师进行培训,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

四、今后努力方向

1、要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特点及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 农村和学校自身的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则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的要义在于它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具体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2、要从学校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课程,这就要求必须立足学校的实际,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出发,立足于学校及农村拥有的课程资源优势。在做调查、分析、研究和论证。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体现出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强化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与活动等多因素的整合,实事求是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可少。

3、要注重实践过程的研究与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起来,甚至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特色。关键是行动,不会知识只有在亲身经历中才能获得。比如课程目标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创造的执行以及课程评价的方式等能力,只有在做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习教学理论、课程理论、贯彻课改精神、激发和培养师生自主开发课程的兴趣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只有立足于实践探究才能够逐步形成。当然,我校曾经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兴趣小组活动经验,再加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必将有助于我们理性的、合乎规律的校本课程的建设。

与此同时,我校要加强校本课程的专题研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思路,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在交流与合作中促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树品牌办名校,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023年课程调研报告 篇2

一、引言

20xx年11月3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xx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要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自20xx年开课起,已历经8年,这期间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作为一门实用性强的课程,《节目主持艺术》的实践教学质量不仅影响活动主持的水平,对整个企业形象、宣传工作也会产生影响。从20xx年1月始历经三年的时间,本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会议座谈、跟踪走访、电话采访、email、qq、微博及微信等多种方式,对《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所有在校生、部分优秀毕业生、教师和业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经过资料整理分析得出,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有所改善,但是理论多于实践的教学模式仍是主流。

二、《节目主持艺术》课程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对这门课程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实践教学没有规范化、系统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理论课时多于实训课时的教学现状仍然存在

1、实训课时过少。围绕在校生和专兼职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尽管在不断调整,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呈现出“理论课时多于实训课时”的特点,课时设置无法为实践教学起到指导作用。针对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的比例问题,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多理论少实践;而对于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查中只有约37%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55%的优秀毕业生反映:他们的主持技能多是在实践教学中习得,应该增加实训练习的比重,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配套教材稀缺。关于“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教材或实训指导手册使用情况”这一问题,大于75%的专职教师表示没有高职院校专用的实训教材或实训指导手册,目前为止仍然在沿用普通本科院校中较优秀的教材。32%的学生反映实训课时偏少,没有实训教材,实训流程不够规范。

(二)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力量不足

1、实训室设备有待完善。70%的专职教师认为,学校的播音主持实训室主要是专业老师带领学生社团在使用,而专业学生使用率反而很低。56%的学生认为,实训室设备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正常使用。7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实训室设备。有部分学生反映,一个班级有30名左右的学生,教学过程中每个组六七个人共用两只话筒和一台摄像机,而且大部分设备都已老旧或损坏,每次实训课都有半数学生只能旁观。还有个别学生反映,在学校很少使用甚至从未使用过实训设备。

2、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力量薄弱。据调查显示,超过30%的学生认为“学校有舞台主持经验又受过专业训练懂主持艺术的老师非常少。大部分学生们认为,专业老师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的项目内容过于保守,场所过于局限,形式过于单调,实训练习有“走过场”的现象。这门课程的所有任课老师中,既有舞台主持经验,又有媒体实践技术运作的双师型教师不足20%。为弥补这一不足,学校定期聘请业界一线精英,如广东电视台的新闻主播孙愈等作为兼职教师开设专业讲座进行授课。但是,这样零碎的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12%的学生表示聘请业界兼职教师的措施有走形式之嫌。

(三)片面追求就业率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就业率,以此来扩大招生,提高学校声誉。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被评为20xx年“全国就业50强院校”,但是在创业就业的推广工作中,片面追求就业率,讲求市场化,淡化专业意识,没有重视专业的转型升级,没有营造专业学习氛围,使得部分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只顾埋头创业,脱离了专业学习,有本末倒置之嫌。

(四)校企合作不系统不规范

学校与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报业集团等当地媒体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如参加南方电视台的《舞林争霸》《全城热恋》等栏目的策划筹备工作,在多家媒体和企业设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化实践平台。但实训流程很不规范。

三、《节目主持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教改思路

据调研统计得出,超过半数的老师和学生都希望学校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培育师资力量和拓宽实训渠道方面有所作为。在专业教学方面,大家普遍希望教师能够重视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

(一)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自编实训教材和指导手册。介于高职院校没有专用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的问题,学校应鼓励师资团队联合业界兼职教师自己着手进行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的编写,将集体备课中涉及的实践教学案例编进教材,结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练习,使得实训教材更具独特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理论课和实训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论课是实训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而实训练习又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和提升,实训练习同时又为理论的总结和升华提供了依据。在人才培养体系的课时安排上,应加大实训课时的比重,国外许多著名的传媒院校实训课时至少是理论课时的3倍,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在质和量上保证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3、加强实践教学监管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和学分。学校为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每一位学生都单独设立了实训档案,详细记录了学生课上课下主持实践的内容、表现、评价、提升途径,并跟踪记录后续教学成果,以此作为期末综合成绩的重要参考。

(二)通过校企合作和培训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三种方式提升整体师资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积极引进几位既懂理论知识受过专业训练又有一定舞台主持经验的具备双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带动和激发师资队伍的内动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其次要将教师顶岗实践的制度落到实处,通过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全职深入企业、媒体进行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开拓;再次,学校应该制定规范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本校师资和外界的沟通交流,着力提升师资理论与实践水平。除此之外,在新媒体已然成为主流媒体的今天,学校要与时俱进,聘请具备互联网与新媒体双重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授课,提升学生的新媒体应用能力。对于外聘兼职教师,要将业界讲座等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规范制度,要求他们定计划、定时、定点、定人到高校授课,使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着力打造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的实训平台

要培养学生真正进行节目主持的实战能力,需要专业的实训场所做支撑。因此,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提供相应的设施、设备和资金支持,构建科学系统的实践体系,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1、对内加大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大力加强人财物力的投入进行实训室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对实训室的设备进行更新补充,尤其是二级学院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的补充和更新,并完善实训室的管理与使用制度,为学生实训练习提供保障。将学校的广播台、文艺社团设为实训基地,全员进驻并充分整合校内实训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2、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打通实训渠道。产学研合作要基于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之下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政府、媒体、企业、其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政府活动、媒体节目制作、企业宣传、校级竞赛等方式加强合作,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并规范实践制度,把学生的实训课堂搬到校外实践中去。

3、社会实践也是专业实践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社会实践月,以广泛的社会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拓展平台,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和社会实践月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获取专业信息源,进行实践锻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新闻传播类竞赛或电视竞赛等,这些举措都是学生快速提升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2023年课程调研报告 篇3

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始于XX年9月,迄今已整整三个年头了。三年中,我们经历了目标的确立、方案的制定、初步尝试、阶段总结、改进提高的过程,全体教师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更加坚定了实施校本课程的决心,锁定了校本课程--“少年中华唐诗行”。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在现代文化潮流中,如何使这些艺术瑰宝重新被青少年们解读,使它绽放出崭新的光彩呢?是我们驻操营国小全体教师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许多唐诗历经时间的考验,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在这里,我要谈的是,用一个现代人的情感与方式去解读那个朝代的古人心境,去领略唐诗的境界,使学生取得一种全新而独特的审美效果,在品味中感悟出古今文化碰撞的火花,感受汉语言文的魅力。

为了使国小生更好的走进唐诗,感受唐诗的光彩,避免“新版唐诗”(“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拿出敌敌畏,蚊子哪里跑”,“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的再次出现,我校实行了校本课程《少年中华唐诗行》的研究活动,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用国小生所喜欢的优美散文笔法重新解构唐诗

诗歌的美,美在意境。许多唐诗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以简洁凝练的五言或者七言在平平仄仄中传达出了丰富的意蕴,营造了如画的意境,给人美的享受。如果单纯地用现代文去兑换古代词句,就不能扣住诗歌的灵魂,抓住其表现主题抒发情感的意象,保持原诗的风格和韵味,营造出意境美,使人们在品味诗歌时感受到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尚。这时就需要我们用较优美的散文笔法去尝试营造原诗的意境美了。

以王维的《鸟鸣涧》为例:

原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唐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他的诗意深重,意境空灵,这种风格在散文中能够很好的保留下来,如果使用了现代句法和词汇,会变得更活泼鲜亮:“就这样,夜轻轻地跌入了山林。

春桂把一些淡淡的幽香散落在山间,一些花开了,一些花又悄悄地谢去。黑暗被花朵击破,又很快归于清寂。

今夜,谁会在空灵的春日里忘却来路?谁会洗净一身尘世的喧哗,谛听生命的真实?诗人瘦瘦的手支着腮,凭栏远眺,深思的目光穿过了千年的驿道。朦胧中,露水不知不觉打湿了往事。

而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躲进云层躺了一会儿,又迅速钻出了圆圆的头。莹莹月光涌进树巢,惊醒了一群睡熟了的小鸟。它们扇动着薄薄的羽翼,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这是梦,还是现实呢?

一只鸟叫了,又一只鸟叫了;一些鸟叫了,又一些鸟叫了。在溪边,在树上,在空旷幽远的山谷里,这群小小的精灵,又在深夜弹奏起春天充满希望的序曲。”

本散文描绘出了一幅恬淡而不失鲜活的水墨花鸟图,想必王维“诗中有画”就是如此吧!学生由此也体味出了原诗的风格和韵味,感受到了意境美和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尚。试问:读此优美、清新而又富于创意的散文,感受古今情感如此完美的结合,又有哪个学生不愿再回归原诗去领略古人的心境呢?

我们今天所解读的许多经典唐诗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其艺术造诣的结晶。认真解读一首诗,可以看出山水,可以读出爱恨。用散文笔法解构唐诗,不失为一种将古代文化和现代审美方式相结合使其重放光华的一个好办法。

二、用国小生感兴趣的曲调唱出唐诗

唱,是国小生最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开展儿童唱唐诗活动对于抵御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试想,如果给唐诗配上合适的曲调并由学生唱出来,岂不是比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的去记唐诗更好吗?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此方法的确有效。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听到孩子们唱唐诗的声音。《塞下曲》、《出塞》、《忆江南》、《风》这些都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我们还惊奇的发现孩子们就是天生的发现者与创造者,他们能用《世上只有妈妈好》、《学习雷锋好榜样》、《童年》等多首儿童歌曲、流行歌曲或京剧来演绎唐诗,而且融合的是那样完美,诗中古人的心境表达的也是淋漓尽致。此外唱唐诗这种形式还取得了以下几点成效:

1.以“唱诗”的形式来学习唐诗,既可以提升音乐听赏和歌唱学习的文化内涵,又可以深化、美化对中国经典诗歌的学习,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儿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儿童唱唐诗”既追求古风古韵、又追求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心理并适合于广大少年儿童歌唱。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形式简单易行,容易为孩子所模仿和接受,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唱唐诗”既古色古香又现代时尚。

3.以学校教育来说,当前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科综合,“唱诗课”正好是融合了“语文”和“音乐”的.一门综合学科。是语文课或音乐课的补充和延伸。

4.在配乐朗诵和歌唱的过程中,孩子会体验并逐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增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唱诗”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歌唱习惯、歌唱能力和识谱视唱能力,并最终使孩子获得独立吟唱古诗词的能力。

三、抓爱好画画契机,画、诗相融

国小生天性爱动手,乐实践。画画是学生表现自我最好的形式之一,动手画画,国小生特别喜欢。学生通过涂涂抹抹,用以表现自己感受体验和心理需要,实验中,我们充分尊重这一特点,优化方法,唐诗和画画活动相结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此为学生兴趣的迁移。

如: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抓住“朝雨”“浥轻尘”“客舍”“柳色新”这几个词,进行理解,想象,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画画,在画的形象再现和对比中,学生加深了对诗的理解,根据画面读出了诗歌的高低起伏,达到了技能的迁移。现在,我校学生除了喜欢唱唐诗,还迷上了唐诗配画,一幅幅神奇的唐诗配画从他们手中飞出,令我们教育者也为之震动。唐诗——这一艺术瑰宝在校园中的确绽放出了新的生命力。

《少年中华唐诗行》,蕴华夏儿女情。用一种文化去解读另一种文明,这种古今的碰撞,情感的融合是我们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的一颗最好的种子,只要这颗种子发芽、成长,他们潜藏于心底的中华之魂就会喷薄而出!

2023年课程调研报告 篇4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和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xx年9月英语新课程已登堂入室,正式走进全国九个省份的高中校园。它除了遵守语言教学规律,渗透思想情感教育,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更加充分体现当前课程改革的最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真正把英语教学转变到了“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新教材走出了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心智潜能等主体意识的培养,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然而,要使每个教师都能从本质上接受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完全从传统模式中转变过来,不走样,有一个过程,甚至是较长的一个过程。新课标从理论上讲无疑是美好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际的冲突,存在着理想价值观与现实价值观的冲突,使相当一部分在教学第一线上的老师常常感到难以把握,常常被困惑所烦恼。如何使教师们解除困惑,正确面对现实问题,积极摸索出适合国情、省情的教学路子是英语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笔者基于上述考虑提出下列四个问题与英语同行交流。

一 、关注高中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均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跟过去的大纲是有区别的,过去大纲是先写基础知识,后写交际运用的能力。现在反过来,先写非智力因素,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新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质量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教师很难,甚至不可能去考虑兴趣培养,从培养能力的态度及建立长远计划的角度体现发展观的问题。高中的新课程一开始,教师在同行竞争的压力下,都采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方法。一开始就用上,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的词汇和内容,给学生当头一棒,致使相当一部份学生由此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若降低起点,减小坡度,放慢速度来激活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心智潜能,无疑是正确的,但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学校管理制度使教师在这二者的选择时,处于两难的境地。所以要真正落实新课标新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摒弃功利思想,牢牢记住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观。新课标的实施受到现实价值观的阻挠。看来,全面实行新课标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和现存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相配套。只有对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同时启动,才有助于对学生学习信心培养把开发心智潜能落到实处。

二、关于课堂教学模式问题

新课程进入课堂后确实给课堂带来生机。其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模式的确体现了新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发展观的教学理念。它对打破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模式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有令人可喜一面的同时,在众多中学校也有令人忧虑的一面。笔者在全国各地中学听了不少课,总体来说授课老师有着良好的教师素质和驾驭课堂的基本功。从整堂课的环节来看,似乎非常完美,无懈可击。但最大的通病就是对学生来说,没有体验的时间,信息输入量对中等及其以下的学生都不够。整堂课似乎也很热闹,但学生所获不多,而是被老师安排的教学环节牵着走。我和几位老师在听完我校一些青年教师的观摩课都有些同感,缺少足够的输入哪来足够真实的输出?这些通病看似环节的问题,其实本质是理念问题,说到底还是为了追求课堂形式完美,而牺牲学生体验,对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缺乏深刻认识。在课堂上真正会回答问题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这种课堂行为说到底还是没有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以是不是全体学生都有没有参与课堂活动来衡量,要看是这种课堂活动对他们是否有效来决定。

最近,我看一篇专家讲话,讲话人是高中英语教科书与教师用书编者,特级教师夏谷鸣。他受人民出版社委托,对在长沙参加英语优质课比赛的十二位教师进行点评。在评课讲话中,他认为这十二名教师的有一个共同的典型的问题,那就是,一堂课下来,究竟要达到什么语言目标呢?——不明确。我们这些老师都追求什么呢?——纯粹的活动。

如果长期都是这种课堂模式的话,我们的学生就不可能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更谈不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学习策略。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教师优质课尚且如此,一般学校的创优课出些毛病,也就更不足为奇。问题是我们应该加大对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力度。

三、关于教材处理问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已不再是只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设计,而是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的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真正变教材为“学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既然就课标精神说学生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能动的实践主体,那么教师就可跟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大胆进行取舍。跟我同年段的老师经常觉得我的教学进度飘忽不定,有时快,有时慢,那是因为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有的舍去,有的教材虽然还没有要求,但根据学生的实际必须补充。因此造成教学进度有时快,有时慢。

我很赞同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夏谷鸣先生关于教材与教科书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包括到现在为止,存在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把教材与教科书等同起来,讲教材就是教科书,讲到教科书就是教材。他认为,全体教育界的同仁都必须反思,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反思。他认为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部份,如果一个老师把一本教科书从头到尾教下来,什么东西也没有落下是误人子弟。我认为要让学生拓宽知识面,英语周报是极好的教材,它形式生动活泼,内容新颖,体裁广泛是很好的教材。除了文字教材还应该有听力教材,包括磁带都应该发给学生。但是这个理念的转变光靠老师转变没有用,首先分管教学的领导观念也要转变,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们必须先转变。

四、关于教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途径。这途径是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规律而言,另一个层面是指技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具体的办法。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有法,教学定法”。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时代性,它的产生和存在在当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比如任务教学法是我国最流行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反映了外语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外语教学从关注教法转为关注学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语言本身(结构,功能,系统)转到注重语言习得与运用的改革与趋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任务教学法在学生母语与外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能开掘学生运用语言的潜力,激发他们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目前我们国家尚缺乏以任务型活动为主线来编写的教材,设计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符合教材总体框架要求的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其次,教材的编者在设计的时候考虑的是总的.需要,很难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任务性活动必需靠第一线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组织实施。再则,作为任务设计与实施的主体教师,我们往往对任务教学法的理论缺乏一定深度的研究学习,同时缺乏必需的资料,研究条件也不足。再者,目前任务型设置,难易度的确定以及学生成绩评估尚无法与目前一卷定终生的考试制度接轨,因此,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对教学法的采用应博采众家之长,对传统的教学法不应一律抛弃而应该扬弃,即取其合理的面,去其过时不合理的部分。比如我国著名外语教学专家刘道义就曾经说过,她并不排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在她所编写的教材中,都有翻译练习。而语法翻译教学法就是传统教学法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xx年九月刘道义老师为福建省中国小英语学科带头人做了一场专题报告,在报告中她再次重申:“语法教学不可过分强调,也不可太淡化。过去几年我一直强调淡化语法,但现在我觉得各阶段不一样,国小可以淡化,但到了国中就得加以重视了。语法教学很重要,其作用就在于提高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最实际的是笔试,考试确实需要语法知识,不然的话,学生写出来的句子只能是词汇的堆积。”联系我们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淡化语法确实有点过了头。看一看学生写的文章,大部分句子没有语法,可读性很差。这值得反思。笔者认为在任何时候只能是“优化语法”而不是“淡化语法”。教学方法从总的来说,授学生与“渔”是对,但有的时候,对有的学生来说,不妨先授之与“鱼”,然后授之与“渔”,因为没有一定知识的铺垫,没有可行的方法做依托,没有扎实的基础,再聪明的学生也难以高飞。

新课标的实施已拉开了我国英语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新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更新理念,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转为教学与科研型相结合的教师,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复合型,有发展后劲的人才。

2023年课程调研报告 篇5

一、调研结果分析

1、态度与认识

通过调研发现,重庆市中国小多数教师基本不了解什么是三级课程,所在学校也并不存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教师相应的课程开发意识、参与度极低,86%的教师认为这是由于对三级课程宣传不到位所造成的。问卷调查还发现,在了解了三级课程理念与价值后,86%的教师认同三级课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而14%更是完全同意,这表明三级课程是非常具有发展空间,且得到重庆广大教育工作者支持的。

2、课程结构比例

对于三级课程设置结构、比例的合理性也有不少教师持质疑态度。43%的教师认为国家、地方规定的课时比例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完全达成。例如,按照重庆某县规定,传统的重点科目如英语、化学每周为2个课时,而体育却为4个课时,虽然该规定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体能素质为目的,但课时的大量缩水造成繁多的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要求明显难以实现。分析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课程比例的安排只是单方面的政策决定,而没有考虑到与之紧密联系的因素,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的配套情况。此外,尽管三级课程比例有一定的灵活度(国家课程占80%,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16%~20%),但仍难以满足不同区(县)或学校间教育水平上较大的差异性及不同需求。

3、经费与师资

由于经费、师资及各方面配套资源的缺乏,部分校长反映课程表中的校本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尽管部分的被调研对象已经摆脱了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印刷教材的片面认识,意识到了活动课、综合实践和选修课也属于校本开发的范围,但他们仍然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上级教育行政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否则三级课程的实施举步维艰。访谈中诸位校长透露,由于工作压力大,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校本课程开发如果不与福利待遇挂钩,难以激起教师的参与热情。重庆市的普通学校或区县学校,课程开发的支出捉襟见肘,以致校本课程的实施频频搁浅。一些财政宽裕的城区或重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相对较好,但仍然没有完全达到一种致力于满足学生需求及充分发挥校本优势的自觉、自律的状态。

43%的人认为媒体、专家意见对三级课程执行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经费不足,学校没能力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或给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且多数学校表示存在基本师资不足的现象,再加上课程配套资源的缺乏,学校对于课程的开发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评价制度

多数校长和教师表示,学校没有与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配套的评价制度,且学校对其重视度不高。由于没有完善的评价制度的制约,地方、学校对课程的开发与执行成为了一种随意行为。71%的教师表示三级课程的执行有赖于总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变革。若保持现行的重视国家课程绝对分数的评价制度,地方、学校为了追求会考、大学联考中的高分数,吸引更多生源,不得不以牺牲地方、校本课程为代价。

5、管理机构与保障制度

政策规定的良好执行需要一个高效率的、强大的管理团队。但57%的教师认为,本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执行落实不到位。没有常设的管理机构也就意味着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与机制,三级课程的实施容易变得难以控制。

85%的教师反映三级课程的监察力度不够,因此,地方、学校、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课程开发的职责与义务,而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有效地管理、监督三级课程的执行及承担相应责任。一部分校长反映,三级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可能发生的意外的责任承担模糊不清是三级课程实施较大的阻碍。例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虽然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学生的安全保障问题却成为学校的顾虑,学校害怕一旦意外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以及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讨论与建议

为了使三级课程体制更加完善、充分适应地方需求与经济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文对重庆市范围内的三级课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

健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是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规划落实的首要前提。因此,建议重庆市、地方(区、县)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课程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执行与自我管理的枢纽,可以以领导小组及日常办事机构的形式组建。领导小组负责对上级课程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审定本市、区(县)课程管理方面的计划,决定重大问题并协调相关事宜。而办事机构则负责拟定本市、区(县)的课程管理方案,在领导小组决议后,负责组织、指导及监督下级部门有效开展。

2、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

三级课程从总体规划到课程开发、执行、激励、监控、反馈,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来明确各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与义务,让三级课程的实施做到有条有理、畅通无阻,权责问题的清晰也使地方、学校对三级课程的落实无后顾之忧。因此,建议建立自己的一套三级课程运行、激励与监控机制,从策略上保障三级课程的实施。此外,在不与国家法律冲突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课程管理方面的法规,利用刚性手段为三级课程的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方面,建议制定课程管理的相关章程,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规划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准则。学校的管理章程是“学校自主管理、自律及政府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

3、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员培训

三级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国家、地方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支持,更需要地方与学校的研管人员及一线教师的全力积极配合。由此,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及学校除了加大对领导阶层的关于三级课程理念、价值、意义的宣传,更要采取相应措施大力调动各级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三级课程意识,改变其传统机械的课程观。此目标可通过研讨会、工作会、宣讲会、项目研究等正式形式达成,也可通过宣传标语、网络、电视栏目等非正式形式营造有利的课程管理环境。此外,建议管理部门为学校教师或专职开发人员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或鼓励、督促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到校指导;区(县)级管理部门可组织建立学习社群,并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拓宽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

4、增强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国家的课程设置旨在为全体学生提供共性基础,因此,其框架性的课程结构、计划、底线要求与目标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同时需要地方、学校积极配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补充,以适应本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培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组织调研小组,对其负责区域或学校进行三级课程实施情况(现状、问题、障碍等)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修改与制定的依据,各区(县)可在权限范围内做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的课程设置。同时,建议学校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研究小组,除了进行校本开发研究,也针对本校的课程实施情况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议或请示,做到管理与反馈并重。

5、设立专项经费

经费的短缺是三级课程顺利实施较为关键的限制因素。有了专项的三级课程管理、资源开发经费,地方、学校才能购置相应的配备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和福利补贴、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教师及教研人员才能在三级课程的贯彻落实中大展拳脚,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优势。因此,建议重庆市级课程管理部门在加大三级课程宣传的同时为其划拨专项经费。各级部门应该制订专门的款项拨发计划及监督机制。此外,学校对上级拨发的经费安排及使用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与说明,保障透明度,以防挪作他用。在资金的分配上,除了直接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人员培训与相关设施的配备,区(县)级部门或学校也可设立教师课程开发补贴机制,将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贡献加入教师评估或晋级的考虑因素范围,这样不仅能激励人员参与管理、开发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三级课程管理与实施效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6、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完善的三级课程评价制度不仅是对课程实施质量与效果的全面调查与评估,更为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根据。当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缺乏成为了三级课程实施的瓶颈之一。建议国家进一步深化会考、大学联考评价制度的改革;而重庆市级管理部门可在政策条件允许范围内加大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管理,对下级部门做出框架性建议,优化评价方式;区(县)级部门和学校可根据其所开发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性质或形式设立对应的评价制度,适当增加总体评价及综合评价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占的比例,建立纵向与横向相互呼应的、完善的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各级课程管理的开发与落实。

2023年课程调研报告 篇6

一、调研概况

本学期,根据进修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对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视导调研,我发现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很不均衡,现状令人担忧,于是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对全市大部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了调研,主要是通过视导、座谈、听课、查看等方式了解各校情况,目的是促进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我主要从课程的规划和管理、师资状况、课程开设、组织与指导、资源开发、评价及实施效果等几个方面来反映该课程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的状况和水平。

1、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管理情况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有效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的基础和保证,它也从一方面反映了学校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

(1)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不能通过制度的建设,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的学校没有从自己学校的实际出发来制定实施方案,而是从网上东拼西凑,只为应付检查,没有实际操作价值。

(2)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课时安排课时,但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有被学科课程挤占现象。甚至有的学校课程表上有,但实际没有老师上课的现象。

(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配备与安排不合理,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的将综合实践课程搭给班主任,有的将教学课时不足的教师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的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给教学能力较差或者怀孕、经常请病事假、快退休年龄大等需要照顾的教师。教师调整频繁,每年度甚至每学期就进行调换。

(4)学校缺乏整体研究、协同教学的氛围。

(5)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类型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学生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单一片面,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

2、师资队伍的情况

师资队伍状况奠定了课程的实施效果和水平的基础。

(1)教师队伍状况

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配备率低,兼职的老师较多。每年人事变动较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需要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共同参与指导。学校仅依靠一两个专职教师来指导这门内容广泛的课程是不现实的,而兼职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这门新课程上,仅靠他们也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学校有必要配备一些专职指导教师,以少量的专职教师带动学校更多的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才能达到最优状态。

(2)教师培训情况

大多数教师只参加过市一级的'培训,他们迫切要求有机会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和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也不得要领。

由于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甚至没有参加过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盲目。一些教师缺乏研究意识,遇到具体问题不会通过理论学习、合作研讨、实践反思的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凭个人经验处理,导致指导过程中出现偏差。而且由于教学任务重,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消极实施的现象在个别学校教师中存在。缺乏高水平的、及时的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缓慢。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

(1)开设年级

大多数国小能够严格按国家规定在三至六年级开课。国中国家规定在七至九年级开课,但因会考压力在九年级基本都不开设。国中的升学压力比国小对此课的影响大得多,这也说明了此课要常态实施,其评价也需要纳入升学评价之中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2)开设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内容领域很多,这些内容如何体现在课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少数学校能做到四部分整合在一起开设的。但仍有学校用单一领域、信息技术、劳技、绿证、学科课程延伸探究等内容代替实质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不同的开课方式与学校领导对这门课程内容领域的认识不同有关,也与学校领导的应付心理有关。

(3)每周课时

课时数是反映这门课程落实的具体指标。国家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每周3课时(我州规定3-4年级3课时;5-6年级2课时;7年级1课时;8-9年级2课时。),由于学校开课的方式不同,其课时的使用也不尽相同,部分学校开设一节综合实践活动,一节班团队活动。还有一些学校没有固定的课时数,一种情况就是学校实行的是弹性课时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该课程开设较随意,随时可能被其他课取代。

4、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情况

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和本质特征把握得是否到位。

各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现象:其一,将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科拓展活动;其二,以学科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在教室“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三,课程内容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太强,有许多教师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过于单一,虽然经历了若干主题活动,但由于没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学生始终在重复某一种类型的活动方式。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代替学生选择主题的现象严重,也导致了学生研究的主题有社会化和成人化倾向。

其次是存在教师“包办”综合实践活动的倾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价值追求,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由学生提出。而实践中一些地方却出现由教师设计并提供主题进行选择,甚至按照学习资源在教师全程控制下开展“教学”,如果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永远没有孕育的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忽略过程。一方面是在过程中对教师自我思考与理念的忽略。往往是过程呈现有余,理性思考、自我反思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往往忽视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而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

第二,指导策略的缺失。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以及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实质性体验、感受的引领。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目标针对性不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分解不够具体;二是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三是缺乏一个比较宽泛而不失系统的方法系列的指导;四是缺乏研讨的氛围和习惯,没有就有关问题及时进行反思和有针对性地研讨与设计;五是指导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观察、了解不够,没有提供及时的方法引导和必要的指导。

第三,对活动方式的曲解。一方面,出现灌输式教学现象。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现实中,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其知识的获得,忽视其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能。另一方面,活动方式单一,缺乏多种活动方式的引领,如调查、采访的方法较为普遍,而观察、设计、实验、探究的活动方式容易被忽略。实践中,研究的过程不完整,缺乏必要的研究周期。活动方式单一,不能保证学生对研究主题或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分析与体验。

5、对学生的评价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元评价与多样化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即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不但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态度和体验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也要关注学生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但多数学校老师只关注活动的开展,只注重形式,只关心成果。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效果

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很重要。应该从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学生的变化、教师专业成长、对学科课程的影响、学校面貌的变化等方面来反映实施效果的。因本次调研未涉及这块内容,所以各校实施的效果有待以后调查了解。

三、初步结论与建议

从总体上看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各校的做法和制度措施也相当成熟,但由于对课程认识不统一、制度管理不到位、师资培训没跟上、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原因使课程实施盘踞不前,其实施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建议: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实施常态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标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年度方案和学期方案,学校制定了《学年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2、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门负责教师,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活动指导教师小组。

3、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相应的课程资源。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进入学期课程安排表,并按课程表的计划予以实施。除单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际开设的课时不少于24课时。

5、每学期3-6年级、7-8年级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

6、指导教师对每个有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语和等级评定的结果。

要求:

1、研制校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和方案

学校应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划工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校提高课程设计能力,教师应提高课程意识。学校如果缺乏最基本的规划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很难进入常态实施。当然,其前提是学校领导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切实转变办学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进入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学校应该制定“学年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学期方案”。

2、形成比较稳定的多学科结合的指导教师团队

学校应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门负责教师、主导教师、针对具体学生及相关主题的指导教师,构成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活动指导教师小组。

在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题讲座、方法指导。教师指导要做到适时、适当、适应、适度。

3、应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指定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是教会学生掌握一门现代技术手段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里只能作为工具或技术手段来应用,而研究性学习从其本质和实际发挥作用来看,它更主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所凭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是应当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中的主导性学习方式,而不是作为一个内容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充分利用地方课程,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个维度来综合组织活动内容,而实践、活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任何内容都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落实。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研的经常化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研。每一所学校都要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传统,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具体的问题,学校要组织教师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开展专题性的研讨,以便提出解决的方案。

5、督导检查评估的专业化

教育局督导检查往往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评价,只留于学校是否有教案,这样往往是有些学校只有教案,无人上课的现象,或教案写得好,课上得很一般的现象,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真正提高,如果能多听取一下教研员对这方面的评价,检查评估可能更落到实处。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开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克服一切困难,边反思边补充,要有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今后,各校要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去积累、去丰富、去完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切空间。

2023年课程调研报告 篇7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

一、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一)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由于会计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1.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会计理论的教学;2.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提高到3%以上。转贴于

(二)建立多学科和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三、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单项实践课程内容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设计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材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一)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选用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每年更新教材内容。

总之,教材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体现时代性,并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2023年课程调研报告 篇8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升办学理念及办学水平,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快速发展,根据教育局科研兴校的战略决策及我校的整体思路,特制定如下校本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为契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模式为载体,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不断促进师生发展为根本,进一步探索我校教学质量持续快速发展的教学教研新路子。

二、目标和任务

1、通过教研培训,使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提高执教水平,提升教师素质。

2、通过全校性的专项教研活动,使每位教师都能主讲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典型案例讲座,进行行动研究,使每位教师能上示范课、优质课。

3、通过教研,使每位教师所教学科都有较大进步,确保学校质量稳步提高。

4、建立完善教研制度,用制度保障教研活动的具体实施。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为了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使大批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双提高,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管理。

1、采取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形式进行。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强化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解决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意识。

2、采取灵活高效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做到“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

即:在交流形式上分四个层次,每周一次全校理论学习交流,由全校教师轮流担任主讲人,每周一次教研组学习交流,每周一次网上学习,每周一次个人自主学习交流;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必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管理上,要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每月检查一次。

3、严格控制教师在校办公时间,确保学习研究有时间,并要求教师提高在校办公的效率,引导教师勤辅导,常钻研,不断学习充电,提高自身素质。

(二)以“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模式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

1、本期教研的工作重点是开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在认真学习县教研室推广的四步教学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最终形成具有学校、教师自身特色和风格的教学模式。

2、坚持每期一次的优化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评比追求一个“实”字:一看教学模式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可操作性;二看是否真正经历了实验研究,经历了实践检验;三看教学效果是否好,是否具有推广价值。

3、把三位一体教研活动和优化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为依托,针对教学实际,对照先进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优化课堂教学的问题,用辩证观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扬弃,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风格和一定价值的教学模式。

(三)全面落实课程标准

1、开展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标、使用新课标活动。一是确保各科任教师每人一本新课标;二是要把“学、研、用”新课标作为学校对教师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列入日常检查之中;三是要把“学、研、用”新课标纳入教师达标活动之中。

2、继续开展好中国小教师基本功达标活动。以此活动为载体,促使教师研究教材,掌握学科的思想方法和规律,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过程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继续加强对教学质量目标的监管工作。学校通过阶段测试、各类竞赛、质量分析及师生座谈等方式方法,促使教学质量目标的顺利完成,走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2、抓考风,促教风、学风。采取有效措施,严肃考风、考纪,杜绝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气。

3、在抓好终结性评价的同时,突出过程性管理。认真组织各年级的周清、月考、期会考及模拟考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查找问题所在,制定阶段性目标措施。

4、注重检查和落实,特别是各项资料和活动开展情况记录的保存。

2023年课程调研报告 篇9

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1、探究能力与素质教育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在教育领域里追求人的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已经变成一种集体行动,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已经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主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之所在。

2、探究能力与创新教育

当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正如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认为的那样,“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8]。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这种创造力集中体现的是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精神,它才是教育真正需要“唤醒”的东西。

3、探究能力与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我们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问题上,往往过多地强调科技的经济功能,偏于技术的、物质的乃至产品的层面,却往往冷落了科学探究、科学理性和科学思想对人、对社会的根本性作用。教育的“功利性”也总是与“应试教育”一起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大桎梏。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目的,通过科学方法、态度的训练与养成教育,逐渐使科学理性之光真正照耀于亿万人的心田,激发人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发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应该是科教兴国战略真正实施的表现之一。

二、课程改革的需要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很显然,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在学校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会形成更深的印象和积极、正面的态度。高中毕业前,学生们应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至少进行一次“真正的”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探究时,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探究现状的思考

20__年秋学期我省全面实施了新课程,通过一个多学期的探索和实践,许多教师已经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有待进一步挖掘,升华为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新课程的实施也对广大师生在思想层面和操作层面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许多困惑和不解纷至踏来。在诸多问题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首当其冲。学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师不知如何指导探究等新问题在每一所学校中都存在。根据对我市部分地区学生有关探究能力的问卷调查,比照其他省市、学科的调查结果,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1、学生层面。

从“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动机”调查结果看,“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生物学的动机,得分最高,其中“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从“高中生对不同生物主题的兴趣”调查结果来看,“与实际应用和实践观察”有关的内容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主题。从“高中生对生物学不同学习方式的兴趣”调查显示看,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通过“参加野外实习”、“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和“执行一项个人计划”等活动进行体验式学习(刘植义,20__)。这说明学生乐于探究,希望通过课内外不同的探究形式解决问题,发展探究能力。但是,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高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但缺乏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反思与批判等能力[20]。在探究实验中多数学生还只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数据而轻本质,没有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顾莉,20__)。学生们渴望探究,但大学联考这根指挥棒多偏重结论性知识的考查,使得他们“不得不”忽视探究的过程,山东省有关高中生物新课程学习状况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15](贺建东,20__)。这些情况说明,高中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还很弱,学生们的探究愿望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也没有真正转变为实际探究中的各项能力。

2、教师层面

从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进行探究的内驱力、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的科学素养、学习资源和探究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教师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引导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策略是重要的决定因素[29]。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得,除了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不断积累以外,主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教给思维方法,指导思维路径,使学生领会并付诸实践,以逐步形成习惯,形成能力,并在交流中得到进一步强化[15](贺建东,20__)。但是从“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理解和培养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教师虽然知道探究的主要步骤,但缺乏具体的教学策略。少部分教师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探究”,农村中学的有些教师对开展探究学习排斥性依然很强。这些现象充分的表明,大多数在非探究学习中培养出来的生物学教师,若不经过职后专门的探究教学策略的培养和实践,一开始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指导(纪琴,陆建身20__)。此外,探究活动的开展由于受到时间、学习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开展的并不普遍。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了在“学生的探究动机、现实的探究能力与教师的指导策略“三个方面存在着多对矛盾。学生想探究,但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实践,探究能力自然较低;教师想指导,但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缺少解决探究活动中困难的途径。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畏难甚至退缩不前是行不通的,也是与国家推进课程改革的决心相背离的。我们应该找原因、想办法,不断探索与总结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推进提供支持。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探究能力的结构与表现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能力,它的组成要素中不包括非智力因素,但二者会相互产生影响。国外的研究表明,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层次能力。一般认为,科学探究能力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的具体方式和心理特征。对探究能力的理解,可以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加以体会,其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内省等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的认识探究能力。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探究能力评价应该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

但是,从多元智能角度构建的探究能力结构模型国内外研究还比较少,这一点使得我们在探究能力的把握和测量上难以适从。国内有学者参照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构建了基本科学能力结构模型(申继亮,20__)。后来又有学者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内容和科学品质为三个基本维度的科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并以科学品质为主要维度,列举了评价学生探究能力的50条表现。

这50条探究能力的表现是从思维的深刻、灵活、敏捷、批判和独创性角度编撰的,虽然渗透探究过程的要素,外显性强,但与中学常用的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不相吻合,而且这些表现比较繁杂,中学教师难以操作。“能力”是高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从科学过程这一角度出发,明确列举了高中阶段学生应该学会的11个方面的探究能力表现[1],可以说是体现了上述模型中的核心部分。这些表现与探究教学(学习)的程序基本一致,将探究内容和品质渗透其中,以它为出发点形成教学策略,构建教学模式,进行探究能力的评价,目标明确也非常容易操作。

2.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探究教学模式

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只有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种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表现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反过来,这种能力也将直接影响和决定探究学习的效率和结果[17]。

探究式教学,亦称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获得体验的实践活动。

探究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柴西琴,20__)。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即是教给学生自主探索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科学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使科学教育面向真实科学是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而科学教学要与真实的科学探究相接近,就必须首先呈现出科学探究的“形”,或者说与科学探究保持“形似”。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时,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取向,而非特别限定的某种教学方法。

3.1强调“过程技能”的策略取向。

早期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其建立者采用了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分析方法,将科学探究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独立的成分,如观察、分类、假设、推论、预测等。相应地把科学探究能力分解成一系列独立的技能,如观察技能、分类技能、假设技能、推论技能、预测技能等,称为过程技能。其基本假设如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系列过程技能的集合;这些过程技能是可以通过练习来独立发展的;学生的过程技能得到发展后,就可以用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科学探究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据此提出的教学策略是,首先让学生独立地练习和发展这些技能,然后再结合起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3.2强调“控制变量”等核心要素的策略取向。

有些研究者认为,科学探究的本质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运用逻辑推理来解释相关证据。这样就把“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联系起来,并根据皮亚杰的理论,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来检测学生的逻辑思维,把它作为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立了科学探究能力的逻辑策略。这种策略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描述成能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看,它并不能完整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只是培养了“会进行控制变量的研究”这个突出的特征。

上述2种策略取向,无论是强调过程技能还是强调某一要素,都忽视了探究主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探究能力形成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一些从认知科学角度出发的研究者把科学探究看做问题解决的一种形式。在开展探究时,探究者从自己的“工具箱”里选择“工具”。对任何一个给定的探究任务,并非需要所有的工具,其技巧就在于正确地挑选并知道如何去使用所需的工具。米勒将科学探究能力包含的成分分为三类:一般的认知技能(例如观察、分类等等)、实践的技能(例如,知道怎样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探究的策略(例如,知道用重复测量来提高测量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英国约克大学的PACKS项目组提出了另一种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体系(Robin Millar,1998)。

这一策略体系将科学探究的主体和探究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具体描述了学生原有的认识和技能对科学探究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摆脱了机械决定论和经验主义的科学观,深化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对于研究和发展学生与科学探究相关的理解和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从上述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知道,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层次能力。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探究能力结构的“过程维度”出发,明确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会的各种探究能力,并以此开展教学和评价。在具体的探究教学过程中,应该继续保持传统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良好习惯,注意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探究能力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兼顾总体探究过程与各类探究技能的培养,同时加强对探究活动中核心要素的训练,“以点促面”,使探究各环节要求的能力得以形成。在探究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要重视学生的自我监控在其中的作用,最终形成完整的探究能力。

2023年课程调研报告 篇10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前的“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教学模式一不能适应教学要求。因为这种上课模式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书空讲,学生看不到实物,更不要谈动手操作了;即使讲授实践技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的接受效果可想而知。鉴于此,为了使学生切实掌握零部件工作原理以及维修技能,我们采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并根据学生差异,实行分层教学。

1、理实一体化教学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说透了就是理论和实践在一起上。我们的理解是:以前理论和实践是分开的,上完理论再上实践,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即学生在学理论的时候对于所学知识是一片空白,因此接受知识的速度和效果都不是太好;如果老师在讲理论的同时能够让学生看到实物,并且可以现场看到老师操作甚至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就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对于老师讲的东西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样学起来就可以事半功倍,而且不容易遗忘。比如在学习“起动机控制电路故障排除”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对照电路图、整车电路,图物联系,首先学生学会了看电路图,学生可以对照电路图上某段线路找到整车上相应的电路;其次学生可以根据电路图查找故障,采用顺藤摸瓜找到相对应的故障所在。在介绍中央线路板时,让学生观察中央线路板外观,告诉学生两个知识点:

1、中央线路板线路全部做在板内

2、中央线路板上有若干个插拔器,把它们划分了若干个区:A、B、C、D等,每个区的插拔器接不同部位的电器元件。通过实物观察,学生直观的看清楚了中央线路板的外观特征。

2、项目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其实就是把大化小,由易到难,逐步掌握,但是这个“小”并不是无目的的小,它要教师从实践维修过程当中找出来。具体是这样的:我们改变了原来的先讲课(讲结构、讲原理)后实习而是采用一看、二摸、三拆、四装、五才是为什么。把一个复杂的汽车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核心部分(发动机、底盘、电器等部分)。围绕这些项目进行教学。新的知识只有在已经被掌握的知识的构架上才能被轻松掌握。比如说把汽车作为一个大的概念时,项目就只能是发动机、底盘、电器设备等具有组合性的,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大概的整体的了解。这经历了第一个阶段,接下来可以以发动机为大概念,点火系统、燃油喷射、油料供给又可以是其中的项目。最后经历第三阶段:以点火系为大概念,点火控制模块、传感器又可以作为其子项目。所有的项目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和相互关系。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教学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根据学校自身设备,结合市场调研报告,自编一套既能满足学校教学设备又能符合企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本教材,实施项目教学法,根据学生差异,上课时实行目标分层教学,在课堂上改变以教师主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入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多媒体台架,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直观的看到,学生的理解也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三、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在汽修专业教学中积极推进课程结构改革,实行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打破传统科学体系,实行理实一体化。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下发后,本专业主动开展社会调研,力主构件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主体的专业课程实施专业课程模块化、综合化、项目化需要,根据项目编写小本教材,并配合课程改革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我校课程结构如下:

1、文化课、基础平台专业基础课

a.汽车机电

b.汽车检测

c.柴油机维修

2、考证

四、总结

基于上面的研究和所达成的共识,我校围绕汽修专业课程改革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初步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为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课题的研究和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让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具备企业抢手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调整并加强了课题组的力量。

2、重新调整并扩充了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指导委员会,并邀请专家为我们的专业建设进行广泛的调研,聆听专家的意见。在专家的指导下修正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为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做讲座。用企业发展的技术现状来开拓我们的思路。

3、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大力引进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和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对我们学校原来的汽修专业教师进行再充电和再教育。使得我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已初步具备实施项目教学的能力。

4、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实习基地和友好单位的科技活动。关注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结合当前的工作,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作较为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对于在生产实践和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经验和感受,及时总结。形成可供团队共享的成果。

5、在教材建设方面,积极鼓励教师寻找技术资料和自行编写和

学校实习实训设备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以提高教材和教师、设备、学生的结合程度,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目前已经完成的校本教材有:

6、为提高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效果,增加教学过程的信息量,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可调整性,要求专业教师自行制作适合学生学习能力并配套我们学校实验实训设备的课件。

7、根据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和教师能力的条件,在实训中心和实习工厂中尝试项目教学。如轮胎动平衡测试和调整、自动变速器的液力联轴器、行星齿轮机构、四轮定位、汽车尾气排放测试等。

10、由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强大的实验平台的使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和现代行业同步的实验设备的运用,不但提高实际操作的技能,理论学习和运用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虽然我们已经开始课题的研究和探索,并作了一定范围的尝试,但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达到项目教学的预期目标,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续加强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建设和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利用各种资源,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多方面、多渠道发现和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聘请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作客座教授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提高我们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继续执行教师的暑假工厂实践,提高教师对新技术、新装备的使用能力,保证教师对项目教学法的驾御能力。

2、续加强学校对专业实践的硬件平台的投入,包我们的实习工

厂建成具有一流技术装备的汽车实验室。既可以用于教学实践,也可以引导教师从事研究活动。我们学校的周围有我们的自有土地一百多亩,计划用途是校门的南面建一家汽修厂,学校的北面办一所驾驶学校。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来壮大我们的汽修专业,促进我们的教学。

3、加强对专业课程的项目设立的合理化研究。我们现在进行的项目,是根据现有的设施和教师的能力来确当的,并不十分适合企业现场的要求。只能是初步的尝试,下一步我们的规划是在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科学、规范地制订专业实用人才能力调查表,在常武地区乃至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调查和咨询。设立完全符合现代汽车修理行业要求的能力训练的项目,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实现和企业现场的“0”距离对接。

4、加大教材改革和校本教材的建设工作力度。使我们的教材更加适合于我们的培养目标,更加适合于我们的教学计划,更加适合于我们的实验实训设备,更加适合于我们的课堂,更加适合于我们的学生。为我们的项目教学法的顺利开展提供最有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