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城镇调研报告4篇大纲

本文目录2019年城镇调研报告关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关于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城镇化新市”的安排部署,为科学编制我县“xx”发展规划,县政府根据县委关于“xx”规划编制课题调研活动的安排,抽调专人组成调研组,集中时间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调研。在对我县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我县“xx”期间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了城镇化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了“xx”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推进措施等。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城镇调研报告4篇大纲

一、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概况

“xx”以来,我县以“壮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产业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为目标,创新机制,加大投入,落实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土地、社保、投融资等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山水生态型特色县城和箕城、云竹、郝北、社城四大强镇,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生态宜居的新榆社。一是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对城镇化和城乡建设的综合指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在指导城乡居民布点及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发挥了重要作用。XX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控规覆盖率达到50%;3个乡镇完成村镇体系规划,占总数的33%。二是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镇交通、供水、供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公路网络初具规模,完成漳源大道、凤台路、东升街、新建西街、南王村至云竹,北寨至郭家社、云竹湖环湖路、笔架山环形旅游路等城乡道路新建、改造工程,硬化小街小巷55条,人均道路面积达24.75平方米;建制镇主要道路简易硬化,全县275个建制村,有246个村通水泥(油)路,农村公路里程达797公里,基本实现了县乡通二级公路,村村通水泥(油)路,建成社城、箕城乡镇客运站;完成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城市用水普及率达100%;建成供热厂南北各1座,集中供热普及率达75%;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各1座,建制镇建成了简易供水设施、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79.64%、88%;新建文峰小区、东升小区、府西新区、东顺苑、东花苑和廉租房等居民住宅小区,居民住屋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XX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住屋面积达28平方米,较XX年的19.6平方米增加了8.4平方米。三是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区二级以上天气突破300天,绿化覆盖率达36.2%,人均绿地占有率达到11.6%。四是城镇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体育等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总之,“xx”期间,我县城镇化发展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截至XX年底城镇化率达到32.6%,预计XX年城镇化率达到36%。

(二)城镇化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一是城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我县是山区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起步晚。“xx”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逐年加大,县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漳源大道、文峰园、东河治理、东河公园、街巷硬化、供热管网、污水处理等一大批市政公用设施的建成投运,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山水生态型特色城市初具雏形。县城居住人口由1990年的2万人左右集聚到现在的5万人左右。小城镇建设的集聚效应也初步显现。云竹、郝北、社城3个建制镇的特色小城镇建设也开始起步,云竹镇完成了主街道拓宽、排水排污设施的配套建设,郝北、社城完成了街道绿化及亮化, 3个建制镇均配套建设了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农村图书室、网络文化站,改扩建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

二是特色小城镇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近年来,我县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编制了一批突出个性特色的县城近期建设、园林绿化系统、住屋建设等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发展,塑造了山水生态型城市特色。3个建制镇也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各自的新农村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云竹镇立足云竹湖旅游开发,重点发展观光采摘农业和餐饮服务,建设特色生态旅游大镇;郝北镇立足电厂和规划中的工业区,发展“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工业大镇;社城镇立足地处太长高速、汾邢高速大“十架”附近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特色农业加工、流通大镇。近年来,各级领导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各级政府层层抓建设工作、社会各界关注建设工作、人民群众支持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主导产业初步确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xx”以来,我县全面推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农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新格局。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3.1%、9.4%、37.5%,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发展进程。一产上,在抓好传统种植业的同时,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壮大优势产业、开发优势产品,重点发展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设施大棚蔬菜为主的瓜菜产业、以核桃和酥梨为主的干鲜水果产业、以河峪小米、小麻油、蜂蜜及杂粮种植加工为主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林果、瓜菜、小杂粮四大特色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新格局,农民收入渠道有较大扩展,收入水平稳定增长。二产上,紧紧围绕“壮大电力、提升化工、拉长药业、发展绿色食品”的调产思路,积极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关联配套型企业,推动工业经济强势崛起,逐步形成以电力、化工、医药、包装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关联配套型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为辅,龙头带动型产业格局,XX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8亿元。三产上,我县着力打造“城市人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太行山中部重要物流集散地”, 大力改善城乡商贸设施水平,健全服务“三农”为主的现代流通网络,初步形成了以传统的商贸服务业、金融保险业、邮政电信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以云竹湖、悟云山开发为核心的旅游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为辅的三产发展格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发展缓慢,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截至XX年底,全县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9个乡(镇)镇区占地面积平均不足0.5平方公里,其中建制镇占地面积分别为箕城镇6平方公里、云竹镇2平方公里、郝北镇0.2平方公里、社城镇0.3平方公里。“镇镇像村”的现象较普遍,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城镇化总体水平仍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预计XX年我县城镇化率为36%,与全省城镇化率45.99%和全市城镇化率43.5%比较,分别相差9.99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

2、小城镇发展滞后,城镇规模偏小。小城镇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有效推进小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导致城镇规模偏小,主要表现在人口规模小。截至XX年底,我县城镇人口共计5.69万人,其中县城居住人口5万人左右(含箕城镇镇政府所在地及暂住人口)、3个建制镇云竹镇、郝北镇、社城镇政府所在地人口分别为0.4万人、0.14万人、0.15万人;其它乡镇政府所在地人口均低于1500人。

3、城镇质量不高,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全县多数小城镇建设起点较低,无特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服务功能弱;城镇规划和管理滞后,城郊和村镇的无序建设、盲目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够强。“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进度不快。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导致城镇化建设基础薄弱,城镇化质量普遍偏低。目前,除云竹镇相对具有了小城镇雏形外,其它乡镇仅仅是停留在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上。由于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供水、排污、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商业、科技、教育等社会文化服务设施,减弱了人口就地转化的能力;过小的镇域范围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无法体现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规模效应。

4、缺乏产业支撑,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不强。我县矿产资源匮乏,辖区内特别是各乡镇缺乏产业支撑,工业化水平低,工业规模小,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发展。同时,农业型城镇比例较高,小城镇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无主导产业支撑,城镇工业化进程缓慢、水平低,集聚效应不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传统农业产业,难以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循环。

5、机制、体制障碍制约城镇化进程。现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城镇化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不少农民不愿因身份转变而放弃拥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等优惠,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导致了农民进城的后劲乏力。

(四)发展机遇和趋势

“xx”期间,省、市将把城镇化建设作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统筹城乡、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与机遇,我县城镇化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总体战略

(一)总体思路

围绕建设富民强县和谐榆社的总目标,把城镇化建设作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一大战略,紧扣省委提出的“提速、提质”主题,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思路,围绕“年年有变化、五年大变化和更大、更好、更美”的目标,积极推进以大县城战略为主的城镇特色化建设步伐,以大县城(大城区)建设为核心,以乡镇合并组团为方向,开展城镇扩容提质,强化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彰显山水生态型特色县城和特色型城镇魅力,构建总面积达9平方公里的大县城格局和新的城镇体系框架,加快推进我县特色宜居城镇建设进程。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既注重提升城镇化速度,又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发挥规划先导性作用。

2、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以大城区和4大城镇组团为重点,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大县城构建作为全县城镇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加大大县城建设力度,既要尽力而为,着眼大县城框架拓展,全方位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优先解决影响大县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带动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发展。

3、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促互动的原则。将推进城镇特色化与工业新型化紧密结合,以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布局优化,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提速提质。

4、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大县城、小城镇和乡村建设,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等全面、协调发展;统筹大县城和小城镇各组团间的产业布局、交通网络、能源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建设要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以城乡生态化为目标,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镇;加大城镇绿化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根据省、市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要求,统筹考虑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与布局,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强部门、行业和乡镇间的协调和配合,提高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

6、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按照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明确政府在制定规划、统筹资金、协调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吸纳民间各类资金参与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

(三)主要目标

1、城镇化水平。围绕“更大”的目标,到XX年,全县城镇化水平到达47%左右,年均增长2.2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88万,年均增长0.24万。其中,县城人口达到6万,镇区人口达到0.88万;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

2、城镇化体系。XX年,初步形成以大县城为核心,4个城镇组团为支撑,规模结构合理、空间布局有序、分工联系密切、个性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大县城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四个建制镇雏形基本形成,山水生态型特色大县城框架基本成型,在全市及全省地位有较大提升。

3、城镇化质量。XX年,城镇市政公用设施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景观风貌得到提升,山水生态型特色充分彰显,人居环境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大县城重点围绕“更好”和“更美”目标,城市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加快“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建设,保持省级卫生城市,力争进入国家级卫生城市,努力建成全省园林城市。城镇人均住屋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二级以上,基本实现“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社会保障目标。

(四)城镇空间布局

结合我县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城镇发展条件,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引导人口、产业发展向发展条件好的中心城区和4个大镇集中。实施“大县城”和集中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快大县城(含箕城镇与郝北镇)建设,培育壮大云竹与河峪、社城与西马、兰峪与讲堂、北寨4个城镇组团,构建“一城四镇四组团”城镇空间框架。

“一城”即由中心城区、箕城镇、郝北镇构成大县城,是全县城镇体系的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XX年大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万人。

“四镇”即箕城、云竹、郝北、社城四大镇;XX年除箕城镇外,以上各镇人口分别达到0.5万,0.2万,0.18万。

“四组团”即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由云竹镇与河峪乡组成“西部城镇组团”, 社城镇与西马乡组成“西北城镇组团”,兰峪乡与讲堂乡组成“东南城镇组团”,北寨单列为“东北组团”。

三、实施路径及主要措施

(一)以规划为先导,拓展大县城、小城镇发展空间

1、调整修编规划。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完成新一轮大县城、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重点修编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大县城、小城镇功能定位、空间形态和功能分区。抓好大县城规划区的控制性详规,对开发建设地段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传统风貌保护等控制原则作出明确规定。抓紧完成大县城、小城镇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环卫、停车场、农贸市场、旅游、教育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完善水、电、气、路等配套设施。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将产业园区落实到具体空间,并明确发展的主导产业。

2、调整行政区划。为适应大县城和重点镇发展要求,要以人口集聚为目标,以城镇连片发展为方向,以道路为纽带,加快行政区划调整,适时实施并乡并村,扩大县城城区和重点镇区域范围,统一教育、户籍、就业等政策,整合各种城市资源,迅速拓展城区空间。

3、构建连接通道。重视组团间的交通衔接,打通主要交通阻塞点,用快速干道和环城交通网把大县城连成一片,缩短时空距离,推进大县城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大县城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4、加快构筑四大城镇组团。云竹镇和河峪乡合并为西部城镇组团,社城镇和西马乡合并为西北城镇组团,兰峪乡和讲堂乡合并为东南城镇组团,北寨乡单列为东北城镇组团。逐步形成组团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合力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大县城、小城镇配套功能

1、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强化集聚功能。

(1)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业集聚。

一是构建城区大县城产业体系。以支柱产业多元化和企业向园区集中为目标,中心城区以华能电厂、榆化、广生等规模企业和规划中的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力、化工、煤炭相关配套产业建设“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园区,加快文化、旅游、商贸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以城关迎宾商厦和鼎峰商厦等为依托,加快构建商贸园区。

二是加快四大组团产业发展。①西部城镇组团建设。云竹镇和河峪乡合并,建设特色生态旅游型小城镇。依托云竹湖、悟云山等旅游景点开发,按照以度假旅游和旅游服务为主、观光采摘农业、农产品加工为辅的思路,着力搞好旅游综合服务配套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及城镇综合功能,做大做强旅游业。②西北城镇组团建设。社城镇和西马乡合并,建设特色农业型小城镇。立足地处太长高速、汾邢高速大“十架”附近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加快建设瓜、菜、粮产业发展园区,建成农产品加工和集散地,配套农业信息、技术等服务中心。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③东南城镇组团建设。兰峪乡和讲堂乡合并,建设工矿和生态养殖型小城镇。以柳泉煤矿开发和笨鸡养殖为依托,重点发展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建立完善服务基地功能,建成煤化工服务基地、生态畜牧养殖基地。④东北城镇组团建设。北寨乡单列,建设生态农业型小城镇。依托蔬菜、蜂蜜、小麻油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绿色蔬菜、小麻油、蜂蜜系列农产品加工产业。

三是强化产业园区支撑。抢抓大太原经济圈构建机遇,主动对接产业,做好产业园区规划,统筹安排大县城和小城镇产业园区发展。中心城区要重点发展电力、化工、医药、包装及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各城镇组团规划分类产业园区建设,为城镇发展提供支撑。大县城和小城镇组团要以“四个一”为目标,重点培育一个“知名特色产业”、一个“知名产业园区”、一批“知名企业”和一批“知名品牌”。

(2)实施城镇新区开发和旧区综合改造,推进人口集聚

创新城镇建设理念,加快城镇新区开发和以城镇旧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城镇旧区综合整治,通过5年的努力,使县城面貌、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

一是城镇新区建设。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再地上、设施配套、一次到位的原则,组织实施新区综合开发建设,建设富有榆社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城镇新区。

二是城中村改造。以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升品位、突出特色为目标,加快城中村改造,对城镇旧区进行综合整治。完善道路和停车设施,配套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整饰建筑外观。对城中村实行“综合转制”,以宅基地换住屋,按照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安置村民,以土地换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补助;村集体资产转为居民股份,村民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村委会转为社区。

三是实施“安居”工程。在县城,规划建设住宅楼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其中高档小区5万平方米,中档小区15万平方米,低档小区10万平方米。主要新建仪川小区、漳河小区、南北向阳村搬迁小区、广生小区、旧城改造小区(包括县医院东、府前、东河三个片区);在农村,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xx”期间消灭全部危房。

(3)实施招商引资,推动要素集聚。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政策,努力吸引县域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大量涌入,形成畅通的资金流、人才流、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

2、加强大县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承载功能。

(1)大县城、小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城镇市政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xx”期间,以实现“四个达标”( 燃气、污水处理、供水、道路交通)为目标,重点加强城镇燃气、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供水等设施建设。重点镇建成基本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主要道路达到市政化标准,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处理。①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公路布局,总体形成两纵两横、四循环的格局以及“树枝状”乡村道路相结合的区域交通网络;太焦铁路榆社境内增设货运堆场;修建连同太焦线至柳泉区的铁路支线,用于煤炭的外运。大县城重点完成迎春路改造、凤台路北延、东循环路、北循环路等道路建设,并硬化全部未改造的小街小巷。②供水设施建设。以供水全覆盖为目标,县城、郝北、云竹、社城三镇和柳泉矿区采用统一供水,镇区建水厂向镇中心和附近中心村及基层村供水。“xx”期间规划利用双峰水库建设供水设施,完成晋中市东山调水工程。继续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③供气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榆社段项目,在榆社县柳泉区设天然气门站1座,以满足县域内煤层气(天然气)需求。液化石油气作为城镇的补充气源。“xx”末,全县燃气覆盖率达到85%,建制镇燃气普及率达到50%。④供热设施建设。县城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郝北镇可用电厂余热供热,在其他乡镇建立区域锅炉房,天然气取暖纳入规划。⑤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县城垃圾、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榆社电厂和郝北镇共建污水处理厂,云竹、河峪旅游区的中心村和基层村采用一些成套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处理深度为二级。

3、加大大县城、小城镇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1)大县城、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坚持“功能要全、数量要足、质量要好”的原则,加强城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应有尽有、基本满足群众需求、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的目标。①教育设施建设。“xx”期间,大力推进中国小标准化建设,搞好中国小校和幼儿园的新建和扩建,满足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学龄人口教育需求。②文化设施建设。在县城,新建县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社区文化服务设施,完善文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层次;扩建图书馆,改善办馆条件;把县城电影院建设成为多功能的综合性影剧院;新建专题化石博物馆,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质科普博物馆;努力建设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新建烈士陵园革命文化展厅。在中心镇,改善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条件,增强服务功能;合理布局文化经营场所,规划兴建俱乐部、小型文化广场等设施。③科技设施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新建科技示范基地;扩大青少年活动中心规模,建立社区科普工作室和科普画廊;中心镇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形成二级科技开发推广咨询机构。④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在县城,扩建县人民医院,建成全市一流的综合性医院;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满足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求。在乡镇,完善中心卫生院建设,其中建制镇中心卫生院建成全科型卫生院,积极申报等级医院。⑤体育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体育设施“五个一”工程。在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符合标准的田径场、体育馆、中型健身中心、室内游泳池等。在建制镇,建成符合标准的体育场和灯光球场等设施;建设至少3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场地。

(2)商贸等三产服务。在县城,规划建设大型综合性商场;抓紧建设机动车(汽车、摩托车)、家具、电器城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新建星级酒店,发展商贸服务业,建设商展中心,全面提高大县城吸纳和辐射能力;注重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城市生产服务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大力发展以金融、信息、商贸、通信、旅游、保险、咨询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强化对小城镇经济的服务、带动和辐射功能。在建制镇,规划建设商业街区。

(三)以特色为灵魂,提升大县城、小城镇品位和质量。

1、塑造城镇亮点。对大县城和小城镇主要街道、广场、主要出入口等重点地段进行重点建设和塑造,形成大县城和小城镇亮点。大县城和小城镇要以“七个一”(建设一个工业园区、一个高标准社区、一条样板街、一条夜景精品景观、一条特色街区、一个综合性公园、一批街旁绿地小景)为目标,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体现城镇特色的标志性地段和节点。

2、建设生态体系。高度重视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以净化榆社为目标,加强城镇绿化建设;继续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严格污染企业准入制,规范企业治污,严格控制重点污染单位污染物指标和总量;积极推广利用太阳能、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改进小城镇居民炊事和采暖用能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保证达标排放。深入开展园林乡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建设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景观悦目、设施先进的人居环境。

3、强化“现代”管理。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建管分开、管养分开的改革思路,加快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企业化管理和政府合同制管理,进一步提高公用事业运行效率;完善县市政中心、城管办等管理机构职能,充实队伍,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城区的各项管理;深化“四城联创”,探索城乡长效管理机制,大力加强城市、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镇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区管理重心下移步伐,建立健全社区组织,理顺社区与物业管理部门、业主管理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不断改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加大市场、交通和公共场所秩序整治力度,实现市容卫生、交通秩序、环境质量和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

4、做好“山水”文章。树立生态优化理念,因势建绿,依水造景,着力抓好“活水”、“增绿”工程。大城区重点要通过启动东河治理西延工程、浊漳河治理二期工程,完善滨河公园、东河公园水面管理,增加东河、浊漳河两岸景观设施,以水为轴心,美化、绿化、亮化城区环境;其他小城镇组团也要围绕山水做文章。完善城区、乡村道路、荒山和荒坡绿化网络和机制,加快推进防护、生产绿地建设,规划建设苗圃、花圃基地;广泛开展单位、居住区、乡村绿化建设,开展绿色单位、绿色小区、绿色示范乡镇村评选活动。

5、创建景观走廊。以城镇体系为基础,创建景观走廊,使城镇与乡村浑然一体。主要有:绿色城镇走廊,沿省道、高速公路、铁路两旁进行绿化,主要小城镇设计建设景观标志。另外向走廊两旁纵伸10—20米左右的经济林绿化带。绿色山水走廊,依托沿途的水库、河滩、溪水、青山等山水景观,开辟山水旅游线路,营造迷人的自然山水走廊;道路两旁的村镇建筑物,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绿色山野走廊,以真实山野自然特色为景观,营造“山路蜿蜒,野趣横生”的意境。

(四)以创新为动力,做优大县城、小城镇运作机制。

为保障大县城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应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1、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财政投融资计划编制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及规模,多方筹集资金,提高财政投融资效益。强化市场运作,以财政性资金为导向,建立市场化、开放式城市建设筹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区建设投资、经营、回收、再投资良性循环;探索实行有限期特许权经营,通过建设—经营(租赁)—转让形式,使投资资金保值增值,滚动发展,发挥建设资金的最大效益,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的协调发展;对大县城市政公用设施的冠名权、广告使用权等进行公开拍卖,开发利用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延伸资本;推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开辟城镇建设融资新途径。

2、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正确处理好城镇发展与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关系,建立城乡土地资源统一配置、节约和集约用地新机制,解决好“大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用地;加强规划区建设用地调控,确保重点工程和大县城建设用地,严格控制零散的一般性项目占地;开展农村居民点或空心村整理试点工作,试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转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进入土地市场流转。建立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加快土地要素市场建设,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把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并列入预算,用于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建立适合农村地区,并与城镇衔接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适合城镇灵活就业群体(包括外来工、农民工等)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对城镇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抓紧健全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保障农村人口迁移与就业的安全有序。

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以法制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户籍和社会待遇脱钩,消除户籍隐形权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关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2019年城镇调研报告(2) | 返回目录

常委会各位组成人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于20**年7月23日至7月28日在市人大常委会潘其弟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平果、田阳、**区、隆林、西林和**矿务局等县(区)、企业开展调研,调研以全市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收缴、使用情况,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以及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的实施情况为重点,调研方式主要有采取座谈、走访和查阅资料等。并委托**、**、**、**、**等县人大常委会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年7月1日实施《社会保险法》以来,我市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工作,将社会保险各项量化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区)政府,层层建立责任制。通过依法推动、宣传发动、部门联动和监督促动等有效措施,全市社会保险工作取得良好工作成效。

(一)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人民政府共建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60个,其中市社会保险事业局1个,县(区)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管理所**个,县(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个,县(区)失业保险管理所**个,县(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所**个,县(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所**个,实际在岗人数471人(其中:编制内370人,聘用101人)。市政府于20**年5月成立了**市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各县(区)也都相应成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

(二)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逐年增加,待遇不断提高。20**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4238人,与上年同比增长15.9%,完成养老保险费征缴109442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8.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278人,完成年度任务**5000人的100.2%,完成基金征缴7865.47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0840人,占任务470000人的**5.1%,完成基金征缴47758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8.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574人,与上年同比增长17.5%,完成基金征缴3**6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9.4%;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818人,与上年同比增长5.3%,完成基金征缴2203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8.5%。到目前为止,已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进行了8次调整提高,其他险种待遇也逐步得到提高。

(三)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三年来,全市的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收入都大于支出。20**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059万元,缺口资金按财政分担机制由自治区财政和当地财政按7:3比例承担,通过财政调剂,其中:自治区财政承担8441万元,市本级财政承担1841万元,各县(区)财政承担1777万元,财政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截止20**年6月,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缺口2**74万元,缺口资金从历年累计滚存结余中支付。

(四)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基本规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基本做到由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实现收支两条线。审计部门加强专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我市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业务流程比较规范,近几年没有出现违法违规的问题。

(五)社会保险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各县(区)强化社会保险对外窗口服务,认真开展“阳光社保”活动,公开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效能。全市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2%,社会化发放和支付率达10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总体运行良好。但在调研中,发现社会保险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法律宣传不到位,部分企业参保意识差。各级政府对社会保险有关法律、政策的宣传不够深入、面不够广,部分企业领导和职工思想认识不足,存在选择性参保、隐瞒缴费工资基数、欠缴社会保险费等现象。如,**木业、**锰业两家企业选择性参保问题突出,20**年申报参加医疗保险的有近400人,而申报参加养老保险的仅**0人;**市**矿业有限公司,20**年实发工资人数245人,20**年1月---**月参加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仅为20人。

(二)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大,支撑能力下降。从20**年度和20**年上半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来看,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存在逐年加大趋势,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参保单位欠费严重造成收不抵支。截止20**年6月止,全市有520个参保单位欠缴养老保险费,累计欠费达23**5万元,390个单位欠缴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累计欠费3850万元。二是退休人员增加,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金支付增大。20**年6月底,退休人员622**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372人,同比增长6%。三是连续八年提高了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20**年人均养老保险金已提高到1894.57元,比XX年的月人均养老金615元增加了**79.57元,增幅208%。由于一方面参保单位严重欠缴,一方面退休人员增多、待遇提高,增加支出,致使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断加大,支撑能力下降。20**年度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滚存结余44482万元,可支撑月数4.38个月,至20**年6月底可支撑能力仅为3.8个月,低于全国6个月的警戒线标准,比全区平均支撑月数少**.1个月,处于风险警戒线以上。

(三)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社会保险基金收缴难度大。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一些企业存在生产经营管理问题,经济效益欠佳,在对历年欠费还没有偿还的同时,当年又产生了新的欠费,造成企业社会保险累计欠费不断加大。如:**矿务局近几年一些矿井受****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航运枢纽工程和****航运枢纽工程蓄水影响,存在安全问题,生产不正常,还有一些矿井因资源枯竭关闭,造成煤炭产量大幅度下降。此外,20**年以来煤炭市场疲软,供大于求,煤炭价格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截止20**年6月止,**矿务局累计欠缴养老保险费8840万元,失业保险累计欠费达1079万元。由于**矿务局严重欠缴,影响了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的正常运转,任由**矿务局欠费继续加大,有可能导致无法完成20**年度自治区下达给我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任务,按财政分担机制将由市级财政来承担由此造成的基金缺口。

(四)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存在社保、财政、国土、住屋、公安、民政、卫生、工商等相关部门信息系统缺乏共享机制;各险种经办机构独立运行,“五险”的信息系统分割管理,数据分散,造成数据无法转换和共享;基本养老保险信息没有进入自治区数据大集中统一管理,不利于对社会保险资金运行和有效监督。

(五)经办机构人员不足,服务社会水平滞后。社会保险部分经办机构大都成立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业务少,配备的人员编制也少。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现有的人员编制已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作需求,存在人员力量不足,年龄老化,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少,服务社会质量不高的问题。如:市本级医疗保险参保征缴和待遇审核窗口经办人员仅6人,每天的服务量平均达300人次,平均人接待约50人次。此外还要管理市本级6万多参保人进行带金融功能社会保障卡的信息核对和3万多本新居保证的打印和发放工作,工作压力很大。

(六)有关规定不够明确,一些政策难以落实。由于《社会保险法》的相关细则没有出台,一些规定不具体,实际工作难以执行。如:《社会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非因公死亡人员待遇以及病残津贴的发放标准问题,国家目前没有制订实施细则或标准,地方也没有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实际工作中无法执行。又如:《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但是,法定退休年龄的核定问题,现执行的是劳社部发〔1999〕8号文件,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这个规定一旦与身份证登记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规定,退休年龄的核定就很难把握。

三、意见和建议

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总体良好,成效明显。但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主要是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难,企业累计欠缴数额大,有可能导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将极大增加财政负担。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社会保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落实社会保险各项政策,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整个社会保障工作的核心。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工作,认真组织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用人单位的守法意识和群众的参保意识,使社会保险的参保工作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

(二)进一步加大征缴扩面力度,加快保费征缴进度。针对我市目前存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难,欠缴严重的问题,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一手抓参保扩面工作,一手抓基金征缴工作。一是要组织力量加大对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的思想动员和宣传工作,促进参保扩面工作。二是要组织相关部门对企业缴费基数和参保情况进行清理检查,对少报缴费基数,应保未保和应缴未缴的企业,加大征收和清欠力度,保证足额征缴。三是社会保险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整合力量,加大监察和稽核,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强化征缴,提高社会保险征缴工作效率。

(三)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企业工作水平,促进企业摆脱困境。政府要增强服务企业意识,加大对严重欠缴社会保险费企业的调查研究,查找原因,组织力量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社会保险的征缴。

(四)进一步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水平。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已于20**年3月挂牌成立,将原**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管理所等五个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整合。目前市社保局“五险合一”服务窗口大楼维修方案和社会保险数据大集中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已按程序上报,市人民政府应尽快对报批的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审查批复,尽快落实“五险合一”办公,实现社会保险“一站式服务”。各县(区)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整合工作,市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尽快组建社会保险事业局。要加快市、县(区)社会保险数据大集中信息平台的建设步伐,建立部门之间、各险种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促进信息共享和协作,实现数据自治区级大集中,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业务科学管理水平。

(五)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险队伍建设,提高服务社会工作能力。一是要增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编制,解决目前工作人员不足,工作压力大的问题;要适当提高县(区)经办机构级别和干部级别,改善单位机构干部级别较低的现状,进一步激发社会保险经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要加大信息数据管理和法律法规的业务培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三是要保障各项业务经费,满足开展业务的需要。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法律政策的贯彻落实。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社会保险现行法律、政策的学习和研究,建立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审计和公开。要加强对法规、政策不完善的问题反映,力争国家和自治区层面尽快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和政策,使《社会保险法》在我市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2019年城镇调研报告(3) | 返回目录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政府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三个中心镇”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60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50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市20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11处,占55%;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5处乡镇,占25%;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市政府批准的只有1处乡镇,占5%;全市20处乡镇都没有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9处乡镇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小城镇建设。乡镇、村办企业招聘的管理技术人才和进镇经商办企业的农民,户籍管理混乱,分别落在乡镇经委、建委、商贸园等单位,有的长期无处落,有些聘用人才、投资者因户籍问题解决不了而打退堂鼓。二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时间长,收费偏高。据基层反映,征用一块土地,从审请到批复大约需要半年时间,使用一亩土地需要缴纳的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费、测图费、复垦费、补偿金等约在35000元左右,致使投资者和进镇农民望而却步。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屋、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四)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市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⑶从小城镇建设工程中收取得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很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⑷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xx早就指出,“要引导乡镇企业在小城镇适当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区域中心”,“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市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的领导和督查工作。调查发现,乡镇要编制一个总体规划,设计费最低需8万元,而且乡镇各自为政现象突出,造成小城镇建设散乱。鉴于此,应成立专门班子,对全市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统一调度,统一聘请专家论证设计,以减少费用,使全市小城镇建设既统一协调,又突出小城镇特色,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的评审、审查、审批制度,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严格坚持专家评审论证、人代会审查同意并报市政府批准的科学程序,切实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三)深化改革,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落实进镇人员的户籍政策。按照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精品源自政治科 》要求,协调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尽快完善落实乡镇户籍管理办法,在小城镇设立居民委员会,按城市户籍管理有关规定管理小城镇人口,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二是简化土地征用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一站式服务,一个漏斗收费,缩短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周期,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屋、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四)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各乡镇要组建综合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市直部门、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市、乡两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各项税费,如从小城镇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要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以上是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调研报告2019年城镇调研报告(4) | 返回目录

小城镇发展作为“夯实底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我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探讨科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路径和措施,将对我省小城镇在就地就近低成本安置农村人口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有所裨益。

一、四川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现状

据统计,XX年四川省常住人口80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367万人,乡村人口4683万人,城镇化率41.83%,比上年增长1.65个百分点。全省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城市吸纳的人口约2730万人,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为34%;小城镇吸纳的人口约636万人,不到城市(主要指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城市)人口的1/4,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仅为8%。

目前,四川省存在“半城市化”现象,针对农村村民不愿意进城影响因素调查统计显示,13%的村民因为户籍制度而不愿意进城,71%进入小城镇的农村村民仍属于农村户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城镇人口和非农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之间的差值逐步增大,表明四川“半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二、小城镇对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

(一)加快小城镇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决条件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快小城镇发展,正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相契合,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决条件。

(二)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可实现“就地、就近、低成本”转移,促进城镇和谐发展和生态宜居

小城镇作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平台,较大中、城市而言,具有对农村人口就业素质需求相对较低,迁移距离较近、生活成本较低等特性。因其低门槛,较易融入,使其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村人口转移至小城镇可有效降低其进入大、中城市的就业风险及消耗成本。并且有效缓解大中城市因外来流动人口过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不足等情况。随着小城镇不断吸纳农村人口,促使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其自然的生态景观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将会使城镇更加和谐发展和生态宜居。

(三)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是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有效手段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现象普遍化,“留守儿童”、“空心村”“临时夫妻”等社会问题引发不少社会的关注。而这些问题的症结正是由于打工目的地与务工者原居住地相距甚远,夫妻聚少离多,子女不能亲自抚养等因素造成的。而小城镇就近吸纳农村人口,将会有效解决务工者进大城市务工来带的一些列的社会问题,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负面影响。

(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符合农民意愿

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统计,50%以上的村民愿意搬离农村,转移进入城镇,其中,意愿搬迁进入本镇的村民占意愿搬迁村民的比例为71%。愿意去往大中城市居住的村民所占比例较低,仅占愿意进城村民的4%,绝大多数村民选择居住在当地小城镇,首先因为村民文化水平低,在大中城市缺乏就业竞争力;其次乡土情结较重,对地方归属感和人际关系的依赖,也决定了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更有优势。

三、四川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小城镇扶持政策措施不足

小城镇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缺乏城镇建设资金,由于小城镇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相关税收均上缴县级财政,小城镇建设资金基本依靠项目资金xx县级财政下拨,数量较少,不能很好的满足城镇建设需要。镇级财政属报账制,县级财政的自身建设资金已捉襟见肘,因此对小城镇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小城镇规模、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综合效益较低。二是小城镇土地投放指标不足,现有的小城镇发展用地土地指标非常少,主要消化以前剩下的土地指标,在下达的指标中,90%以上的土地多用于进行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建设,而对社会公益性设施土地建设投入不够,导致功能布局不合理。三是多数小城镇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分散,配套程度较低。如沿公路设市场、沿途乱设摊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交通;乡镇工业与居民区相互混杂,相互影响。

此外,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障碍,而这正是制约着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农村土地流转、小城镇劳动者权益维护保障、城乡户籍等制度尚未完善。受上述影响,农村非农劳动力就业大多都采取半工农的形式,即就业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劳动力只“流动”不“流转”,从而导致无法真正的城镇化。

(二)产业支撑力较弱,结构不合理,就业岗位较少

我省多数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多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初加工、建材等技术含量低,规模较小的行业,竞争力较弱。由于第二产业在小城镇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偏低,没有较多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不足,因而消弱了通过就业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

(三)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低,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90%的小城镇缺乏相应的规划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日常管理不到位。小城镇建设管理效率低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本上没有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导致城镇建设多是“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乱”的现状。二是小城镇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使有相应的机构也因为身兼数职而形同虚设,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更多的是陷于事务性的管理。三是相关配套政策没有跟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镇级部门没有执法权,县级部门又往往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无法直接对于小城镇进行管理,造成了“县管不了、镇无权管”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受自身素质的制约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国中学历为主,占58.94%,其次为国小及国小以下,占23.67%。进城务工只能局限于劳动强度大、就业面窄的体力劳动,小城镇可以提供创业的平台,但是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无法胜任。

标签:调研 城镇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