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张爱玲读书笔记4篇大纲

本文目录张爱玲读书笔记张爱玲《倾城之恋》读书笔记关于《张爱玲》读书笔记《张爱玲传》读书笔记

张爱玲的《半生缘》讲述了芸芸众生之中一个普通的但又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穿插了复杂的心理世界的描述及家庭之中的琐碎故事。

张爱玲读书笔记4篇大纲

同情的是曼桢的苦命,埋怨的是世钧的懦弱以及对曼桢的不信任,痛恨的是曼璐和祝鸿才的自私他们不顾亲情毁了曼桢一生的幸福没想到,亲姐姐会如此荒唐,可笑。曼桢和世钧之所以会错过这段美好姻缘,不仅仅是几个主人公的原因,更是那个时代的过错。。曼桢和世钧走到一起过着甜甜蜜蜜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当然果真是这样的结局就不是张爱玲的写作风格了。这么单调的剧情也就不会引起观众高度的评价.往往人们对不好的结局印象更深反而很快会忘记美好的结局

曼帧的悲剧也在于自己的懦弱。她恨祝鸿才,曾经咬牙切齿的说决不会嫁给他,结果自己仍然忍气吞声的嫁给了他。她的反抗仅限于嘴上,说实话,实在让人瞧不起。悲剧是自己直接造成的。曼路用伤害自己的妹妹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虽然是为了家人才会走上这条路,虽然会抱怨自己的命不好,虽然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家有怨气但也不会去伤害自己最亲最爱的人.想改变现状改变命运就要选择一个真确的方法而不是用这种手段去改变自己.对于祝鸿才他更不该不顾别人的意愿而满足自己感情是双方面的一厢情愿即使得到了也不会幸福,得到躯壳得不到心有何意义两情相悦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伤害别人的话那人和动物有何差别

世钧和曼桢这段姻缘的错别只能怨老天对命运的捉弄只能对这个时代表示遗憾.而我感到幸运的是我生活在现代我也只能用现代人的想法来剖析那个年代如果我也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话或许我会感到无奈感到悲哀.

现今社会是敢爱敢恨的世界恋人之间的分手婚外情很普遍但我不主张这些即使婚外情中有许多真情在但我想一个人除了追求自己目标的同时还要想到责任心.责任感也能体现人生价值.

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但那个时代所带给人们的伤害永远保留了下来!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书笔记张爱玲读书笔记(2) | 返回目录

是夜,窗外小雨淅沥,十分安静。一向热闹甚至有些浮躁的心顿时沉寂了下来,外在的纷扰一下被排空了。也许都是如此,人潮拥挤,我们忙着看热闹;形单影只,才开始写心情。只有在空旷寂静之时,我们才会去真正地倾听自己的呼吸、心跳,才会认真地去梳理杂乱的万千心绪。

找出《倾城之恋》,再读。

一直觉得张爱玲是个清冷的女子,用一双冷寂眼神看世间所有繁华热闹,写感情总是毫不留情地剥去种种温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没有任何修饰。让人看了顿生悲凉。《白玫瑰与红玫瑰》中那段最为经典的话语“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就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短短几十,就揭示一切男子真情下所有的本质。这个女子就是这样,将残忍的真话隐在自己淡淡的哀愁里不经意地说出来,让人分明感觉到悲哀却又拿她毫无办法。《心经》里父女之间的畸恋,《金锁记》中无爱的曹七巧,扭曲的人性,疯狂的报复,一切让人感觉的都是冰冷的,人与人之间最为温暖的感情,也只不过是一种利益的表达,这种种,只是人的一种绝望的挣扎。

而《倾城之恋》应该是张爱玲冰冷的笔下,唯一温暖而琐碎的爱情。可是这段情感的圆满又非常不幸地以一个大悲惨为前题为背景。那便是一个城市在战争中的陷落。其中生、死、离、别,都只在毫厘之间,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拳在命运手里,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只是命运手中牵串拉扯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们的力量只是渺小,根本做不了主,他们能做的只是相爱,剩下的事,交给命运,而这一次,命运通过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

柳原看着白流苏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那时候再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看到范柳原在电话里对白流苏说“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不可抑制得哭了。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却有别于时下的爱情故事,它没有那么强烈的肉欲,没有那么多的甜言蜜语,它有的,更多的,是一种带着淡淡哀伤的压抑的与时代与命运相系的感情。

小说中最经典的一句话,也是常常被人引用的,“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但终,一对自私的男女成就了一段俗世的真实的爱情。

也是,这也是张爱玲内心所期许所向往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的。”也许爱情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平凡的夫妻。“愿使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正如她也曾经这样许愿。但终成空,只是镜花水月。

她那样清高孤傲的女子,写尽人间风月把世情看得玲珑剔透,也逃不过情的劫难。有一种人本质上冷而清冽,如张爱玲。不轻易付出,一旦投入,就凝聚所有光华,烧得炙热璀灿,爱得千回百转。为了胡兰成,她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为了他,她原谅了他跟另一个女人一起,甚至生活费却仍然是她给的。于胡兰成的种种自私、劣迹,种种遭常人谴责处,而张爱玲仅仅一句说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就将所有言语化为烟灰。为了爱情,她这样一个孤高的女子,也变得卑微,将自己低到尘埃里,只求一段平凡的爱情,但,她全身心的付出也终只换回满心神伤和黯然憔悴。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这个曾经懂她的人,终让这朵开在尘埃里的花萎谢了。

关于《张爱玲》读书笔记张爱玲读书笔记(3) | 返回目录

范文一

平时不怎么关注文学作品的我因为老师留作业的原因读了一些张爱玲的作品,起初对张爱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影视作品和戏剧作品,当拿到张爱玲作品集开始阅读时,每每觉得她的作品却有独特之处,这么一个身世离奇的女人写的作品读起来完全能够折射出作者的人生经历。

据我了解张爱玲在二十岁时便以一系列的小说震动文坛,是四十年代上海最红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五十年代,张爱玲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创作,包括《倾城之恋》、《金销记》、《赤地之恋》、《半生缘》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为故事场景,在荒凉和颓废的大城市中铺张旷男怨女,演义着堕落及繁华。她的文章,犹如会上瘾的毒品,不去碰它,甚麽事都没有,一碰就欲罢不能。

张爱玲的小说吸引人,她的感情生活也是大家注目的焦点,最令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她和胡兰成的爱情传奇,虽然短暂,却也轰轰烈烈。晚年,张爱玲独居洛杉矶,她深居简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感。

张爱玲的文章中,之前几乎没看过,这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倾城之恋》,尤其是它的结尾。不仅仅是一个较美好的结局,四嫂离婚,想学流苏嫁给一个更好的人。这样的念头,不禁使人发笑。

倾城之恋虽然也是有人的猜忌,也依然毫不留情的显露在笔下,但一场战争,炸毁了几座城市、多少人的命,却彷佛也炸毁了每个人的面具,还有那些伪装,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我想,应该就是指向这样的情况吧!似乎突然意识到,爱的人可能会再下一秒就消失不见,而放下那些无味的计算、猜疑,让他们最后在一起。

其实不只他们怕受伤害,每个人都是,经不起一再的失望,所以为了保护自己,而在别人面前筑起一到厚厚高高的墙;为了不让自己吃亏,而斤斤计较的处处盘算。但在同时,是否也会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像是真诚的情感,那些最早、最原始的心。把自己弄得像一只虚伪的刺猬,这样真的好吗?我不禁这样问自己。

我认为,令她的小说能够让大众喜爱的原因,除了典雅的词句,最重要的,还是她本人曾经亲身体验过再加上世事的千锤百炼后,所写下的事,融入了许多感情,才得以传于后世。

范文二

20世纪的前几十年,中国文坛受益于国家动荡的激励,思想自由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成效,产生了一大批爱国忧民的人文、科学和艺术大家,就文学而言,鲁迅以其思想解剖的娴熟,艺术表达的活跃和简约,近乎于漫画表达的突击力而受到文学史的尊崇。与鲁迅的战斗性和火药味截然不同的是上海滩的一位女作家,以上海滩的琐屑生活写作而备受当时和后代读者惊爱的张爱玲。

只是大陆读者略微有些不幸,因为政治气候的变异,几十年功夫里,几代读者都没有读到张的作品,直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文艺气候的好转,这位被尘封了很多年的女作家和作品迅速飘红大陆,带给很多人阅读趣味。

其实“张热”是久远的事情,当年傅雷先生就十分钟爱张爱玲的作品,还以长篇累牍的热情诠释张爱玲的艺术特色,好在大陆文艺和政治气候是暂时掩盖了作品,并没有改变作品自身的魅力和历史公正。

《重访边城》是爱玲一些笔记整理而成的集子,里面谈到的艾默生的生平和著作,评论十分让人喜爱:“他的书像珊瑚一样,在海底缓慢形成,他自己的进展也非常迟缓,经过许多年的暗中摸索。”从这句话来看,爱玲对艾默生五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性写作的惊人毅力是十分敬仰的。

梭罗和艾默生关系密切的,霍桑也生在康考特,这个地方真特殊,出了三个世界知名的作家,霍桑写了一部《红》,里面讲述了一个女人因为爱情和勇敢被世俗摧残的故事,其中人性的剥离,令人叹惋。

爱玲对梭罗的评价很高,她说:……他虽然天资甚高,而且终日手不释卷,可是在这著名学府中他并不见得如何出人头地,也许那时因为他只是潜心钻研自己心爱的读物,对校中课程和分数成绩却漠不关心的缘故。爱玲写的是梭罗在学校读书的状况,看来梭罗有偏科和独自探索的习惯吧。好在是美国,要是在大学联考盛行的中国,大概也该去街头修皮鞋了。

《重访边城》里面还收藏了很多序跋之类的小文章,也有一些长篇累牍的读书笔记,但梭罗,艾默生和霍桑都是我喜爱的美国作家,就在我的笔记里略微写了几句。

《张爱玲传》读书笔记张爱玲读书笔记(4) | 返回目录

现如今,是一个缺乏文学大师的时代,精神的匮乏需要文学的土壤滋润,不知不觉中让人想念那个大师辈出的动乱年代。尽管那个年代的人已经远去,却不影响人们对他们的向往和追求,一时间,便氤氲出《张爱玲传》、《林徽因传》、《陆小曼传》等一大批传记。《醉花阴——张爱玲传》,便是一部描写张爱玲这位在大上海掀起惊涛骇浪的奇女子的作品。

想必,《醉花阴——张爱玲传》的作者肖辰是极爱张爱玲的。作者不似以往出版的描写张爱玲的传记那般,用简洁的《张爱玲传》为题,而是运用李清照和张爱玲的一生相似的交叉点这一特点,用李清照著名的《醉花阴》做了这本传记的书名,再配以淡红色的书面和张爱玲身着旗袍眺望远方的老照片,显示出这本书的主人翁孤寂清傲的性格和艳惊四座的才情。看题目的与众不同,便能想起了张爱玲的与众不同,这是这本书的亮点,让喜爱张爱玲的读者有了触摸它,翻开它的冲动。

但是,一本传记,最重要的是让读者清晰、全面了解一个人一生的历程,对其身世、思想、生活、成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笔者或描述,或议论,或引用,或抒情,皆是辅助读者认识下去的方式。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然《醉花阴》这一本书,从题目到前言再到内容,总有抒情甚至是接近于矫情的文——虽然文写得极为美丽动人——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从起领文直至总结,大段大段的情感抒发俯拾即是,且不说符不符合张爱玲彼时的心情,有的描写甚至能让读者一眼看穿其中的牵强:书中那是作者心目中的张爱玲,她臆想中的张爱玲。作者认为,那个在昏暗的家庭背景下出生和成长的女子,看着离去的母亲和颓废的父亲,她会“想着树上那只小麻雀,它的童年快乐吗?”陷入恋爱时,看着胡兰成离开时,她会“轻轻卷起书页,默想李清照的《醉花阴》”——这样的张爱玲是作者想象中的张爱玲,在事实之前蒙上历史的轻纱,模糊化中的张爱玲!

这样主观意念浓厚的描写,从前言开始的抒情式叙述中便可发现。也正是从一开始就出现的抒情式描写,决定了这本书薄弱的逻辑思维和描写的选择性。

阅读《醉花阴》,便可发现作者对于张爱玲童年的描写集中在了她不幸的家庭生活:父母离异,后母不惜等,却忽视了张爱玲童年鲜明的另一面:张爱玲的文学天赋在其童年时候便已经显示出来。七岁左右,写了一篇没有题目的家庭伦理悲剧,讲述一个家庭里面姑嫂相斗相杀的故事;十四岁时,写出了《摩登红楼梦》,把红楼梦中的人物搬到当时的旧上海,惊艳一时。张爱玲幼时对家中藏书的阅读,特别是对《红楼梦》的通读,以及学生时期文的练习,奠定她的文学基础——这对张爱玲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可惜在《醉花阴》中,作者着墨不多,有的更是未曾提及。不得不说,这本传记在给予读者了解张爱玲的信息上有所缺失,这甚为可惜。

再者,作者在书中对张爱玲的把握不够全面,没能描绘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张爱玲。在《天才梦》里,张爱玲是这样描述的:“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那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她在文学领域是一个天才,但生活能力却单纯愚笨,拙于交际,就连拜访周瘦鹃以求刊登《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时,也仅限于简短应酬类的答话,沉稳若大家,但话说多了,便是词不达意,有些气短。即便是盛名之下,张爱玲参加的活动再多也是言之甚少,但往往不卑不亢,一语中的。作者似乎忘记了这个拙于言辞却一千金的张爱玲,对于读书归来,重回上海,打响名声第一枪的这一拜访周瘦鹃的情节也仅是匆匆带过,只着力于大胆热衷 “奇装异服”的张爱玲,为爱情不顾一切的张爱玲,多少有些不尽人意。

较之于早期所出版的张爱玲传记(如于青所编著的《张爱玲传》,或者是张盛寅、温青编著的《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张爱玲》)来说,肖辰所著的这本《醉花阴——张爱玲传》少于张爱玲真实材料的支撑和来自作品背后的生活分析。撇开从总体上分析这本传记,立足于单一章或单一节,那是一篇篇文优美,情感丰富的抒情散文:疼惜张爱玲不幸的童年,惊讶张爱玲灵动的才情,惋惜张爱玲未果的爱情,以及对这个女子说不尽的喜爱,可以说,这些文章是作者肖辰在了解张爱玲一生的基础上流露于笔端的情感抒发,我相信在写作时作者是快乐的——然而她却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考虑。抒情并非不好,一篇传记若是没有适当的情感表达而只有堆积的材料,也不能称得上是好的传记。但是,直截了当、跌宕起伏的情节描写更能击中读者内心的激情,让读者拍案称快,清晰的脉络和顺畅的描绘更能激起读者深入了解张爱玲的冲动,过多的情感抒发反而成了累赘,让不解的人更为不解,让了解的人倍感疲倦。

不可否认,《醉花阴——张爱玲传》是美的,情感抒发素美,情节描写苍美,气氛烘托凄美,但若是这本书放在传记的位置上,“张迷”们很难认同这是一部好的传记。建议作者把题目改成《醉花阴——我心目中的张爱玲》,离开了传记的束缚,改以其他文学形式,便可以理直气壮地站在后人的角度上,用自己的心回望大上海那个奇女子的背影,在张爱玲留下来的只言片语中揣测她起伏的一生,情到深处,畅所欲言。这样也许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