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地理读书笔记范文4篇

本文目录地理读书笔记范文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重新发现地理学 读书笔记国中地理教师读书笔记

在这本书中我首先了解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标准作用的描述是:“国家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个评价课程的基矗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和高中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地理读书笔记范文4篇

相对于老版本的标准来说有较大变化的是:地理课程标准目标中出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说法,明确提出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必要的知识获取和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以及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同掌握知识一样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此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被列为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而在人们以往的认识中,兴趣多被看做是使地理教学更顺利进行和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因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本身并没有真正被看做是地理课程的目标。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基本标准,是使用于全国范围的最基本(底线)要求,地理教科书编写和实际教学内容范围往往会大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非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可以被称为“拓展”内容。这些拓展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阶梯”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虽然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未作要求,但与标准内容密切相关,是服务于标准内容教学的必要铺垫;二是“提高”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属于标准内容某一主题,但又独立于标准要求内容之外,多试教科书编写者或教师认为十分重要、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适当补充提高的内容。三十“探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标准内容的课外延伸,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前沿、时事地理和生活地理内容,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题,以弥补教科书的滞后性和难以完全适合地方教学的不足。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重新定位对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建议的理解,关注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关注对地理学习重要活动质量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在地理1中主要是自然地理,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首先要了解大纲要求。地理教学大纲的自然地理教学按“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与海洋、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展开,重视对自然地理要素的教学设计。地理课程标准则提出了自然地理教学的新思路,对原有的一些具体指示点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海洋开发等,同时降低了一些内容的教学要求,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大气运动等。有关“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共有四条,它们分别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课程标准有三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在地理2中主要是人文地理。同地理教学大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对比中可以发现,地理课程标准《地理1》的自然地理内容和《地理3》的区域发展内容变化更多一些,而人文地理内容的变化较小,但还是有些不同。有关“人口”的地理课程标准共有三条,它们分别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也就是说,地理课结束后,有关“人口”的学习效果学生如果能够达到上述三条标准,就表明学生已经达到基本要求。有关“城市”的内容标准也是三条,分别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和”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条标准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有关城市地理的学习内容。工、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传统内容,主要偏重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工、农业分布的影响。地理课程标准又增加了“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

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地理读书笔记范文(2) | 返回目录

读书缘由:

作为从中学的世界地理过渡到地理学专业的桥梁,曾经的经济地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的“世界经济地理”,同时也是老师向我推荐的专业基础书,我这些天仔细研读,慢慢体会,边思考边请教,感觉有较大进步。

写作方式:

主要把读书时引发的思考写出。 把引发的思考按本书的展开顺序依次罗列,在其间渗透了笔者读书的一些原则。

笔记正文:

1.关于全书的结构的认识。

全书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和第一章,为“世界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总体介绍作为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两个基础组成部分即居民(人口)和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地理);第三部分为分区的介绍,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和世界的海洋。为了在经济地域系统上求得性质的均一性,没有把美洲分割成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南美洲和北美洲,而是就经济政治地理而言地分成了美国南部国界以北的美洲——北美洲,和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拉丁美洲两部分。全书的最后一章单辟版面,介绍“世界海洋”,以适应“海洋开发新时代”的来临,内容稍显单薄,只介绍了海洋的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和“世界各大洋的经济地域差异”,或许是因为经济地理学者对海洋的经济地理意义及影响研究得还不深入的缘故。笔者认为,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技术的进步,海洋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意义会越发凸现出来,海洋环境有其独特的不同于陆地环境的经济地理特点,特别是海洋在世界地缘经济体中做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很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2.关于绪言的读书笔记

绪言主要介绍了关于“世界经济地理”这门学科的如下几方面内容:

①学科定位:地理学科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

②简要的学科历史回顾:十九世纪末,随着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外国地理也分化出外国经济地理这门学科——诞生;二战以来学科更名为“世界经济地理”,以反映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

③研究对象: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即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低于系统形成发展的条件、结构、体系类型及其地域运动规律。

④经济地域系统的产生:人类的产业活动总是在具体的地域上进行,各个地域的条件因素与产业结构的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产业与地域空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空间地域体系即经济地域,进而形成一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地域系统。

⑤经济地域系统的特征:动态演化特征、基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特征(基于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分工不断深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多功能、多层次、多形态、结构复杂、网络发达的空间地域体系)、层次性(经济地带系统、经济区系统、城市地域系统、地缘经济地域系统、类型区系统)、开放性、系统性(各影响条件及各子系统统一于世界经济地语句系统之内,每一地域都占有其一席之地)条件性(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国际条件等)。

⑥影响经济地域系统的条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国际条件,极其相互作用机理的复杂性。

⑦地域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

⑧基础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⑨学习本学科的意义:揭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地域性统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他们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域组合特点,探讨地域产业结构的类型和基本特征,分析其经济地域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地域格局的发展特点,阐述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发展趋势,为合理组织我国地域生产和布局生产力,形成合理的经济地域系统方面,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⑩学习本学科所需的基础学科及知识:世界自然地理、经济学、经济地图学和计量地理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现代化工具基础:遥感、数学模拟、计算机辅助等。

3.阅读第一章“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特点”的思考

这一章首先从综述的角度回顾了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历史,着重阐述了“地理大发现”和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形成的影响;其次阐述了当代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影响条件的新变化;产业结构的新变化;产业的地域分布的新变化);最后深及国家政治层面,划分了国家的经济类型。

①关于地理大发现及其影响:

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

具体内容:由欧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绕非洲到印度航行成功即“新航路的发现”;横渡大西洋抵达南美大陆的一些海岸即“新大陆的发现”和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成功的几大历史事件。

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分布和经济联系两个方面。把世界连为一个整体,扩大了世界经济文化联系的范围,为欧洲主要国家的原始积累开辟了新的来源(在美洲掠夺金银;从事罪恶的非洲黑人奴隶贸易);促使新旧大陆间农畜产品种类的交流,进而影响了世界产业的分布与发展;促使世界贸易航线及贸易中心发生很大变化(从南欧地中海地区移向大西洋及其沿岸地区)。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对欧洲主要国家在原始积累上的影响。历史就是会这样靠极其不平等和极度残酷的掠夺实现了欧洲主要国家发生产业革命所需的财富基础。

②关于产业革命的影响:交通运输史由于轮船和蒸汽机的发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也意味着世界国之间的联系也更便捷了;使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变成了大机器生产,工业社会从此开始。

③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世界产业分布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生产力的增强,明显改变了产业分布的条件;生产的部门分工与地域专门化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地域系统开始形成;国际经济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新变化。)

④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又有很大的发展,产业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密切经济联系为特色的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开始形成。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一场最为深刻的生产力变革,这场变革还在继续,它把人类社会推向了后工业社会,最后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它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地域生产结构和经济地域系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⑥当代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这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从条件的变化谈起,向上至产业结构的变化,再次,提升至产业分布及其与经济地域系统的新变化,最后以“世界生产力分布的不平衡”为终了。这也反映了“世界经济地理”这门学科的系统化的认识论方法。条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国际条件等)——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的地域分布——经济地域系统。经济地域系统的的任何变化都可以深及条件变化,并从中找出更本质的原因。

其实读书读什么,这是一个极端重要却又极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我从这几年在高中的执教生涯中得到实践和深化的。把握作者的思维方式,把握特定学科的认识论逻辑是我觉得最应该学的。学问大家的闪光之处可能也就在于此。需要我们学习和继承的,不应该是考试卷纸上特定问题的答案,更应该是我们怎样从容、有条理地面对一个新问题的方式。

⑦关于对“世界生产力分布的不平衡”的认识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社会总是以这样残酷的极不平等和极不平衡的方式在延续他的历史,我们能做的事只能是把自己变得强大,如果没有“吞象”之祸心,尚可自保。世界生产力分布不平衡的这一事实,是社会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深刻外化,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我们都得接受之,面对之,迎战之。

4.第二、三章的读书思考讲解和《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阅读做出,另文详述

5.关于“世界经济地理”在认识国家或区域上的认识论逻辑上的再认识现列举出来本书对世界的若干大国的认识结构,再作进一步分析。(略)

日本;印度;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一点思考

在具体的认识区域的问题上,本书战士的认识结构正好反映了如上的概括:条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国际条件等)——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的地域分布(地域经济特点和差异)——经济地域系统,其中经济地域系统是世界层次上的概念,面对具体的区域或国家,一般只论至产业的地域分布这一层次。其中如果哪一因素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就侧重论述,如历史,社会,政治等非地理要素。而且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本学科对条件、产业和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异谈论得很多,对经济地域系统层次的阐述却相对薄弱,这也是这一学科需要加强的地方。这部分如果没有强势的成果,前途堪忧。

重新发现地理学 读书笔记地理读书笔记范文(3) | 返回目录

第五本:《重新发现地理学》(美国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 编 学苑出版社)

阅读计划:工作八九年来,常在一些场合听报告,业余看地理教学杂志,论坛交流,外出学习等场合,多次听到地理同行们提到这本书,于是心里产生了想拜读一二的念头。于是这两年一直想买到这本书,逛新华书店,漫游网络书店,常常是缺货。终于在XX年12月25日,再次漫游卓越网书店发现有货。于是一口气定了包括这本书在内的十本书。这之后又陆陆续续零星购买了三四次书,又花了几百块钱,买齐了《现代教师读本》五卷本,买了两本世界地图和一本中国地图,买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等书。XX年想读的书,想收藏的书备齐了。XX年1月至2月,业余时间,不够细致,缺乏精深的读了第一遍。

读书感悟:这是一本本该细读、精度的新颖著作我却泛泛而读。因此,以下心得和感悟只能是很粗浅的想法,一些话语流于抄写书中的《中译本序:我们更需要重新发现》和美国国家研究院院长写的《序》以及《前言》等。

1、通过阅读此书,对美国地理学界近二三十年的发展概况了解了一点。之前对国外的地理学以及地理教育一无所知。坦率地说,本人对于中国国内的地理界也几乎是一无所知,尽管XX年加入了中国地理学会,但顶多只是偶尔看看学会定期寄来的会讯,看看中国地理界的院士和骨干教授们的照片。这些专家们的文章,艰深枯燥、专业性强,偶尔在爱人的大学图书馆的相关期刊上看到一二篇他们的文章,常常难以读完,读完之后好像常常不知所云。沦入应试教育牢笼的中学一线教师很难看到外面的世界,我自比是一只井底之蛙。学科前沿知识方面的论著和论文等常常需要一些高等数学知识,而这些基本都遗忘了,还有长时间教中学地理,大脑有点不太喜欢钻研艰深、有难度的东西。突然想到,新教育倡导知性阅读而非感性阅读,我这网购的大部分书,不是励志类,就是访谈类,或是随笔类,往往图快,像吃快餐一样,读的价值到底有多少呢?为什么不沉心静气地研读一些有难度的地理学科的专业书籍呢?

2、通过翻阅这本书,重新认识了现当代地理学的价值、地位以及广阔前景。中国最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像地理学科倡导的很多理念,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等等,均能从本书中采摘到很多经典的、鲜活的案例。我喜欢读第二章《地理学与关键问题》,这章讲到“经济健康”、“环境退化”、“民族矛盾”、“医疗卫生”、“全球气候变化”、“教育”等。第五章《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第六章《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等。

3、通读该书,对于地理意识的养成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第三章《地理学的视角》讲到:地理学观察世界的方法、综合的领域、空间表述、地理认识论。第四章《地理学的技术》讲到:观测、展示与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两章相对于是方法论吧,可类比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呵呵。现当代地理学已远非传统认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地名+物产”,“地理就是天气预报”等。读安徽省地理教研员吴儒敏先生的博客文章,听他的XX年中国淮南·星韵地理研讨会的精彩发言,能感到吴先生是一位地理意识很强烈的省教研员。吴先生在业务上,生活中处处留心地理课程资源,是值得学习的典范。现当代地理学发展到今天,现当代的中国地理教育内容更新的比例越来越高,教师没有正确的地理意识,很难想象他能把中学地理课上出真正的地理味道。几年前的一天,曾协助教研员检查县区教师送曾的年度评审教学论文是否抄袭,竟然发现有不少教师,地理意识和地理观念好像停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悲哀。

4、阅读《重新发现地理学》,处处感到:中美国情虽有差异,中国的问题更能更为突出,一如吴传钧院士中译本序言中直言的“我们更需要重新发现”,但是,细细阅读和分析、归纳,不难体会:对于加强地理学的基础等方面的建议,美国的做法是值得中国地理界借鉴的。地理学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中学地理教育。读完本书,想想大学入学之初因为地理不大学联考而修习中文,期待毕业能改教语文的情状,不禁觉得年轻的心总是禁不起生存和社会的嘲弄的。从教九年后的今天,渐渐体会到地理教育的责任感,也越发拥有自信心。明白了努力的大方向,脚下的路该踏先哪一步呢?

国中地理教师读书笔记地理读书笔记范文(4) | 返回目录

在这本书中我首先了解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标准作用的描述是:“国家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个评价课程的基矗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和高中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对于老版本的标准来说有较大变化的是:地理课程标准目标中出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说法,明确提出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必要的知识获取和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以及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同掌握知识一样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此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被列为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而在人们以往的认识中,兴趣多被看做是使地理教学更顺利进行和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因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本身并没有真正被看做是地理课程的目标。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基本标准,是使用于全国范围的最基本(底线)要求,地理教科书编写和实际教学内容范围往往会大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非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可以被称为“拓展”内容。这些拓展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阶梯”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虽然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未作要求,但与标准内容密切相关,是服务于标准内容教学的必要铺垫;二是“提高”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属于标准内容某一主题,但又独立于标准要求内容之外,多试教科书编写者或教师认为十分重要、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适当补充提高的内容。三十“探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标准内容的课外延伸,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前沿、时事地理和生活地理内容,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题,以弥补教科书的滞后性和难以完全适合地方教学的不足。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重新定位对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建议的理解,关注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关注对地理学习重要活动质量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在地理1中主要是自然地理,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首先要了解大纲要求。地理教学大纲的自然地理教学按“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与海洋、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展开,重视对自然地理要素的教学设计。地理课程标准则提出了自然地理教学的新思路,对原有的一些具体指示点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海洋开发等,同时降低了一些内容的教学要求,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大气运动等。有关“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共有四条,它们分别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课程标准有三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在地理2中主要是人文地理。同地理教学大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对比中可以发现,地理课程标准《地理1》的自然地理内容和《地理3》的区域发展内容变化更多一些,而人文地理内容的变化较小,但还是有些不同。有关“人口”的地理课程标准共有三条,它们分别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也就是说,地理课结束后,有关“人口”的学习效果学生如果能够达到上述三条标准,就表明学生已经达到基本要求。有关“城市”的内容标准也是三条,分别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和”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条标准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有关城市地理的学习内容。工、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传统内容,主要偏重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工、农业分布的影响。地理课程标准又增加了“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