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导游词 > 浙江导游词

苏州乌镇导游词(精选18篇)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1

国清寺座落在华顶山麓,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被中、日两国佛教奉为发祥地。与齐州灵岩寺(在今山东长清县)、润州栖霞寺(在今江苏南京市)、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并称天下“四绝”。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岂页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

苏州乌镇导游词(精选18篇)

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现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从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

国清寺共有四殿、五楼、六堂;屋宇600多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其大雄宝殿中的如来佛像为青铜浇铸,重达1万多公斤,殿两侧的二十诸天为楠木雕成。寺内还藏着丰富的宗教文物,如贝叶经、古钵、古碑刻及钦赐佛经等。寺院中还存有一棵树龄达1200多年的隋梅,以及大量摩崖题记,其中“秀岩”、“大中国清寺”等古代书法家题记,笔法苍劲,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寺北侧有创建“大衍历”的唐代(618-920xx年)著名天文学家一行禅师的墓。国清寺蜚声海内外,著名的唐代(1618-920xx年)鉴真大师曾任天台宗第四世祖。唐代日本著名和尚最澄大师曾远涉重洋来到天台求学,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仿国清寺修建了日本国清寺,还把比睿山改名“天台山”,从此天台宗在日本广为传布,至今已有教徒300余万人。进入80年代后,日本天台宗佛教徒来国清寺朝拜者不绝。1982年,国清寺新建了三座塔碑: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最澄大师天台法灵迹碑、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

国清寺的选址和面局很有意思的。宋人夏竦写诗赞道:“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小院分寒水,虚楼半落晖。”国清寺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县城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见寺址的选择是很有一番深意的。

国清寺的山门,也很有特色。国清寺象其他寺庙一样面南而坐,具有正规的建筑轴线,严格的布局;但在山门处理上,却陡然转过九十度,朝东而开。这种处理方法并不是因地形之故所使然,而是完全出于匠心独运。因为这样一变化,便给古寺增添了无限生趣。

游人过寒拾亭,越丰干桥,见到的不是一般常见的寺庙建筑前方方正正的大广场,而是完全自然的缓冲地——长12米、宽25米的空地。由此给人悠然自得情趣,产生绝妙建筑效果。纵观山门外各建筑物,莫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隋塔、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寺山门。它们顺地势安排,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却显得非常和谐协调。加上青山绿水,古松曲径,给人们高雅的美的享受。

山门之内,给人们似小不小,似封闭而又不封闭的特殊空间。一进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甬道两旁是仅高1.7米的黄色矮墙,矮墙后面是茂密的竹林,黄绿相衬,色彩和谐,人行其中,有一种轻松自然、亲切舒适的感觉。国清寺建筑雄伟,庄严,形成了四条建筑轴线。正中轴线为山门弥勒殿(门神殿)、钟鼓楼、雨花殿(四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西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罗汉堂(文物室)、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东一轴线为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东二轴线为里客堂、大彻堂和修竹轩。国清寺现有6000多间房舍、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达7.3万平方米。寺中每一殿堂楼舍的建筑都十分精美,是祖国古代建筑的珍品。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2

座落在华顶山麓,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被中、日两国佛教奉为发祥地。与齐州灵岩寺(在今山东长清县)、润州栖霞寺(在今江苏南京市)、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并称天下“四绝”。

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岂页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

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现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从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国清寺究竟何时移到现在的位置,并形成现在的布局已很难查考。但从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纪略》一文中提到的国清寺“最后委藏处石泉,名锡杖泉”句分析,可见当时锡杖泉已在寺的最后,即今位置。那么说明至迟在明代,国清寺已移至今址,并基本完成现在的布局。另外,而今梅亭的位置上原建有迦蓝殿三间,系明代建筑,也可从旁说明。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国清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国清寺了。在大雄宝殿左侧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坛植有老梅一株,苍老挺拔,传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称“隋梅”。这大概是我国现存最老的一棵梅树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数度枯萎;解放后,经过精心照料,隋梅转青,当花开时,疏枝横空,暗香浮动。 国清寺的选址和面局很有意思的。宋人夏竦写诗赞道:“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小院分寒水,虚楼半落晖。”

国清寺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县城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见寺址的选择是很有一番深意的。国清寺的山门,也很有特色。国清寺象其他寺庙一样面南而坐,具有正规的建筑轴线,严格的布局;但在山门处理上,却陡然转过九十度,朝东而开。这种处理方法并不是因地形之故所使然,而是完全出于匠心独运。因为这样一变化,便给古寺增添了无限生趣。游人过寒拾亭,越丰干桥,见到的不是一般常见的寺庙建筑前方方正正的大广场,而是完全自然的缓冲地──长12米、宽25米的空地。由此给人悠然自得情趣,产生绝妙建筑效果。

纵观山门外各建筑物,莫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隋塔、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寺山门。它们顺地势安排,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却显得非常和谐协调。加上青山绿水,古松曲径,给人们高雅的美的享受。

山门之内,给人们似小不小,似封闭而又不封闭的特殊空间。一进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甬道两旁是仅高1.7米的黄色矮墙,矮墙后面是茂密的竹林,黄绿相衬,色彩和谐,人行其中,有一种轻松自然、亲切舒适的感觉。

国清寺建筑雄伟,庄严,形成了四条建筑轴线。正中轴线为山门弥勒殿(门神殿)、钟鼓楼、雨花殿(四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西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罗汉堂(文物室)、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东一轴线为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东二轴线为里客堂、大彻堂和修竹轩。

国清寺现有6000多间房舍、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达7.3万平方米。寺中每一殿堂楼舍的建筑都十分精美,是祖国古代建筑的珍品。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3

国清寺位于天台县城北3公里,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初名天台寺,后改国清寺。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奉敕重修。

全寺总面积为7.3万平方米,分为五条纵轴线,中轴线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东一轴线为钟楼、聚贤楼、方丈楼、迎塔楼、梅亭、祖师亭;东二轴线为客堂、大彻堂、修竹轩;西一轴线为清心亭、三圣殿鼓楼、三贤殿、妙法堂(上为藏经阁)等;西二轴线为伽蓝殿、罗汉堂、玉佛阁等,构成一个拥有二万多平方米、六百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4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6020xx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为何称为乌镇呢?原因有很多,最为真实的原因是乌镇的土地非常肥沃,色泽较黑且地势比周围高,所以古时叫做“乌墩”。后来唐代是正式建镇,所以称为乌镇。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于 20xx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现已被评为国际四A级风景区,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虽然开发较晚,但起步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河对岸的古民居里现在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在这边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在这座桥上面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面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虽然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这里,在柜台四周约有300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来自己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特别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应该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1000的人口。望过去非常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现在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环境

江南百床馆

今天要带大家去看的却是乌镇的江南百床馆,顾名思义就是从江浙一带收集过来的各式各样的古床。这个老宅子是当地姓赵的一个大户人家,七进深的一个老宅子。为什么要带大家去看这个呢?因为床最能反映当地生活中一些最真实最细腻的想法。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过的,所以中国人对床的要求一直是非常考究的。但据说中国人最初的是时候是没有床的概念的,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在地上铺上一张草席就可以了。这叫席地而坐。在往后就有床了,从战国出土的木漆床可以看出那时候的比较矮,20公分左右,而且很宽,这时床的功能其实不仅仅是睡觉,它还可以供人娱乐,以及谈论国家大事。有个成语叫促膝长谈指的就是符坚和王猛坐站床上膝盖碰着膝盖谈论国家大事。首先我们看到的第一张床是我们这个展览馆当中年代最久的一张床: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至少有420xx年历史了,明式家具简洁大方,用料讲究,整张床都是用黄榉木所做的。接着我们住里进,里面有一张是百床馆中的镇馆之宝,拔步千工床。

在这看到的是清,拔步千工床,为什么说是千工床呢?就是指一天一工,一千工是指一个木匠需要一千天,也就是三年时间了。雕刻之精致也谓之巧夺天工。此床共雕刻了106人物,古时以108为吉祥数字,而且此床为新婚床,加上一对新婚夫妻刚巧凑足108,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了,此床占地面积达六个多平方,共有四进深,第一进是换鞋处,第二进是更衣室,第三进是放马桶箱的,在古代称它为子孙桶,就是现在家里的卫生间了。最后一进是主人睡觉休息时所用的,设备这齐全相当于现在的套房。在这床上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悬挂在空中的那块木牌了,我们可以猜一下这牌子,是干什么用的?有人说是闲人请勿打扰是意思,您还别说到后来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但最主要的作用不是这个,据说最早的时候木匠是不做床的,做床要折寿行话叫:“宁上一根梁,不做一张床”那么怎么才能不折寿呢?有一个变通的方法,就是在做完床以后我不卖个你,当礼物送给你,刻上一块牌子,上面写一些吉祥如意的话:如百年好合之类,主人也不给工钱,包个红包,据说这样就不会折寿了。床四周的木板可以抽掉,冬暖夏凉,设计十分精巧。

看完千工床再往里走,在这一进可以看到的是三张风格一样的床,是属于中西合璧的,在床两边还有两个罗马柱是西式的,在床挂落上有牡丹花,牡丹花在中国的古代是国花代表富贵,还有葡萄和双喜,葡萄是多子多孙,多子多福;双喜是中国人结婚时用的代表喜庆。也就是说这床也是当是时结婚时所用的喜床,而这床是民国初留下来的,材料是红木做成的。

那刚才我们看的大部分都是双人床,接下来往里走可以看一下两张小姐床。首先我们看一下,近代的雕花人字匾架子床,它是以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所睡的,虽然是小姐床,但是这张床上它所雕的大部分都是武将的图案,可以说这位小姑娘她是不爱红妆爱武妆,是属于花木兰这一型的,而且她的志向也是非常高,抬头可以看到有两行字,“双手要捞天边月,一石击破心底天”。在这张床上还雕刻了蝙蝠的图案,蝙蝠代表了多福,威武的狮子还起到了避邪的作用。旁边是清代的小姐床,这张小姐床的颜色比较亮丽是红颜色,这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银子漆,床上的人物都是镀金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藤榻,也可以称之为“罗汉床”,它就像现在人们家里的沙发,可以在上面喝茶,下棋,聊天,抽烟等等,你看它还配有床几,根据需要可拿下来也可以放上去的。在“罗汉床”的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两张姐妹床,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姐妹床并非是指姐姐妹妹睡的,而是由于这两张床是我们当地同一个木匠师傅制作的,风格和款式差不多,把它们放在一起展出所以命名为“姐妹”床。你看中间“鸾凤和鸣”四个字不就是代表了夫妻恩爱吗?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5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苏,你们可以叫我苏导。今天由我带你们去游览乌镇东栅。注意,请大家不在在景点里乱扔垃圾。

到景点了,请大家下车时注意安全。现在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乌镇是大文学家茅盾的故乡,乌镇古时候称为乌墩,春秋时此地为吴疆越界,到唐代咸通年间始称乌镇。好了,咱们废话不说,走,我们要进去了。

这里是大染坊,染坊里有许多布,这里的蓝印花布制造起来有一步,第一步是织布,第二步是拷花,所谓的拷花就是把不需要染色的地方上浆,第三步是染色,第四步是晒干,等四步都好了就开始第五步刮浆,一条蓝印花布就这样产生。接下来请大家在此景点内自由活动一下,等一会我们要在外边集合了。

接下来我们去看皮影戏,皮影戏就是表演的人在布幕后面,操控皮影,使它的影子被照在布幕上,观众就能看到活灵活现的人物了,现在大家自由观看,看完这场后在外边集合。

下个景点审百床馆,百床馆里有上百个木床,都是很老旧得了……

今天的游程结束了,我们要乘车回宾馆休息了,明天还要继续游览其它的景点了,那么咱们明天见了喽

乌镇水阁

江南古镇的民居都是沿河,沿溪而建。临水的一侧,往往用一些木柱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就是所谓的“人家尽枕河”。

乌镇水阁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查了,早在1936年的上海《申报》上,便已登载过《乌镇水阁》的照片,可见在当时就是一首独特的'风景。

蓝印花布染店作坊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兰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它始于汉代,发展于宋元。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在桐乡民间流传。此布以靛蓝印染而成,故名蓝印花布。它的原料土布来自乡村,图案也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旧时,在浙江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它作窗帘、头巾、围裙、帐子、台布等。整个工艺流程也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制-作-工-艺十分简单,但往往简单的东西更能显示制作者的灵气和悟性。你在此作坊,可亲自观摩体验一下制作蓝印花布的艰苦和乐趣。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6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7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刘某,大家可以叫我小刘,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的是乌镇、西栅。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非常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8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要一起游览半个乌镇,是乌镇的一级景区,也是它的精华所在,叫东栅。

谁知道这里为什么叫乌镇呢?大家的猜测都很有道理,因为这里有很多历史传说。刚才有的游客说这儿古代乌鸦多,有的游客说这里的人喜欢吃乌鸡白凤丸。其实呢,你仔细想想,“乌”很显然就是黑的意思。因为唐代这里的土地非常的肥沃,而且土地是黑色的,大家看,周围房子顶上的瓦也是黑色的,所以这地方就取名“乌镇”了。

乌镇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比较适合拍电视剧,像《似水年华》《天下粮仓》等都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眼前的这一条河,叫做“东市河”,深四米。它不仅连接着乌镇的东栅和西栅,还跟世界第一运河——京杭大运河是直接通着的。

大家看一下河的对面,对面的房子叫做水阁,就是水上的阁楼,这是江南六大水乡中乌镇特有的民居建筑。你走近点看,那个水阁的下面的石柱和我们平常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对,它是方的,而不是圆的。为什么呢?因为水里会有蛇啊,方形的柱子蛇爬不上来,怎么样?设计很独特吧?

再看前面的桥,左右相邻,名叫逢源双桥,也叫廊桥。因为桥本身是走廊的形式,桥下面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这座桥同时还有另一个作用:江南一带,每逢过节都很热闹,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男男女女,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的都走出来去看花灯。

古代认为男女授受不亲,所以这桥就起到了“男左女右”把人群分开的作用。

过了桥,对面有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一会儿,小肖会带大家去看江南百床馆、江南民俗馆、岁俗厅、节俗厅、寿俗厅,并请大家品尝乌镇的特产三白酒。现在请大家随意地游览,半小时后再在此处集合。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9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刘X,大家可以叫我小刘,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的是乌镇、西栅。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半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都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字样,在文革期间,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书院的后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览馆。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第五届是在乌镇一期东栅,第二期是在我们西栅。

三寸金莲馆

中国封建历史里的缠足现象存在了上千年,对于这段缠足历史,历来都是褒贬不一。这个三寸金莲馆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缠足文化,如此系统全面的介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们现在进的是当初西栅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这里很多景点包括客栈都是把几个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们现在第一进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卖一些工艺品。第二进是蜡像区,让游客了解一下当时裹小脚的场景。这边是我们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纪,长辈给她裹小脚的场景。裹脚一般都是在女孩5—8岁的时候,如果年龄太小,脚还很软,可能会裹的不到位,落下终身残疾,没办法走路,如果年龄太大,脚掌就定型了,裹起来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现在我们到里面的展览馆去看一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高跟鞋、坡跟鞋了,为的是让脚显的更小些。大家看他们的鞋子都是尖头鞋,那我们现在穿尖头鞋是为了漂亮,为了时髦,那时候他们的脚本来就被绑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头的。当时她们只有大脚趾是不动的,其他四个脚趾都被折断压在脚底板下面,同时还要把脚面骨折断,从而把脚裹成一个弯弓的形状。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边的两双鞋子。这是一双富贵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话就要请专门的鞋匠来订做。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贵的意思。这边这双是专门给古时的歌舞妓跳舞时穿的,脚后跟这个抽屉是放花粉用的,下面还有个镂空的莲花形状图案。跳舞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会有一朵朵的莲花印在地板上,因此这被称为步步生莲鞋。

往里面进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进去就可以看见更多的鞋子,这里的鞋子有按种类分,按地区分的。像这几双鞋子普遍要偏大点,因为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的鞋子,那时候缠脚不是很讲究,所以脚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小的,这几双单个的鞋子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单个的,叫做订婚鞋。因为当时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会把女孩子的绣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给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这鞋子来选媳妇。他们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为当时以小脚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绣花。因为女孩子裹了小脚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女工方面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妇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这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双睡鞋,顾名思义是睡觉时穿的鞋子。这鞋的底是软的,睡觉前套在脚上,出门的时候在这双鞋子外面再套一双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这边有四个地区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区的,江南地区的。其中中原地区的脚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这一带,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长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显更小些。中原地区的女孩有纤骨的称号,她们骨骼长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脚也相对小些。而缠脚是要按比例的,缠的过小了会影响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对的大一些。

这边是72双精品鞋,这些大一点的是民国时期的,这些有点少数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区的,都是从山区农户家收集回来的。

这边还有两双镇馆之宝—两双出土文物。这里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两双,做一个对比。这双是北宋年间的,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还没有广泛流行缠脚,当时没有缠过的脚是跟我们现在一样,自然生长的,那这个鞋子也是蛮大的,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有 39码的样子。那旁边这双就明显小很多,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从乌镇近郊出土的一双三寸金莲鞋。因为明朝是缠脚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如果女孩子不缠脚是嫁不出去的。

刚开始流行缠脚是在南朝的时候,李后祖有个宫女叫媚娘,她本身脚比较小,经常在跳舞的时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脚绑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赞誉她是“凌云之态”。那时候开始就以小脚为美,到了宋代的时候开始有了三寸金莲的说法。它从宫廷传到一些富贵家庭,再传到妓院,慢慢的开始广泛流行。那时候民间老百姓还不怎么会缠,特别是在农村,农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劳动力的一部分,缠脚后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干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时候,如果说女孩子不缠脚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马皇后,因为上轿时一阵风吹来,把轿帘吹开,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而被人耻笑,于是就有了露马脚之说。

清朝的宫廷里面是不缠脚的,因为满人认为江山是从马背上打来的,缠了脚还怎么骑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时候下了一个禁缠令,就是说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准裹小脚,可是汉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缠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们还是在偷偷给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脚。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时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这个禁缠令罢免了。真正没有裹小脚是在民国的时候。

这个脚是我们乌镇90多岁的老人家的脚,她这个脚已经不是三寸金莲的小脚了,而是有点畸形。因为这位老人家小的时候父母给她裹了一段时间的小脚,后来又不裹了,但是脚始终长不好,就变成这样畸形的了。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10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刘X,大家可以叫我小刘,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的是乌镇、西栅。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半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都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字样,在文革期间,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书院的后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览馆。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第五届是在乌镇一期东栅,第二期是在我们西栅。

三寸金莲馆

中国封建历史里的缠足现象存在了上千年,对于这段缠足历史,历来都是褒贬不一。这个三寸金莲馆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缠足文化,如此系统全面的介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们现在进的是当初西栅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这里很多景点包括客栈都是把几个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们现在第一进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卖一些工艺品。第二进是蜡像区,让游客了解一下当时裹小脚的场景。这边是我们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纪,长辈给她裹小脚的场景。裹脚一般都是在女孩5—8岁的时候,如果年龄太小,脚还很软,可能会裹的不到位,落下终身残疾,没办法走路,如果年龄太大,脚掌就定型了,裹起来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现在我们到里面的展览馆去看一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高跟鞋、坡跟鞋了,为的是让脚显的更小些。大家看他们的鞋子都是尖头鞋,那我们现在穿尖头鞋是为了漂亮,为了时髦,那时候他们的脚本来就被绑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头的。当时她们只有大脚趾是不动的,其他四个脚趾都被折断压在脚底板下面,同时还要把脚面骨折断,从而把脚裹成一个弯弓的形状。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边的两双鞋子。这是一双富贵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话就要请专门的鞋匠来订做。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贵的意思。这边这双是专门给古时的歌舞妓跳舞时穿的,脚后跟这个抽屉是放花粉用的,下面还有个镂空的莲花形状图案。跳舞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会有一朵朵的莲花印在地板上,因此这被称为步步生莲鞋。

往里面进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进去就可以看见更多的鞋子,这里的鞋子有按种类分,按地区分的。像这几双鞋子普遍要偏大点,因为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的鞋子,那时候缠脚不是很讲究,所以脚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小的,这几双单个的鞋子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单个的,叫做订婚鞋。因为当时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会把女孩子的绣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给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这鞋子来选媳妇。他们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为当时以小脚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绣花。因为女孩子裹了小脚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女工方面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妇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这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双睡鞋,顾名思义是睡觉时穿的鞋子。这鞋的底是软的,睡觉前套在脚上,出门的时候在这双鞋子外面再套一双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这边有四个地区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区的,江南地区的。其中中原地区的脚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这一带,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长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显更小些。中原地区的女孩有纤骨的称号,她们骨骼长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脚也相对小些。而缠脚是要按比例的,缠的过小了会影响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对的大一些。

这边是72双精品鞋,这些大一点的是民国时期的,这些有点少数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区的,都是从山区农户家收集回来的。

这边还有两双镇馆之宝—两双出土文物。这里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两双,做一个对比。这双是北宋年间的,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还没有广泛流行缠脚,当时没有缠过的脚是跟我们现在一样,自然生长的,那这个鞋子也是蛮大的,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有 39码的样子。那旁边这双就明显小很多,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从乌镇近郊出土的一双三寸金莲鞋。因为明朝是缠脚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如果女孩子不缠脚是嫁不出去的。

刚开始流行缠脚是在南朝的时候,李后祖有个宫女叫媚娘,她本身脚比较小,经常在跳舞的时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脚绑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赞誉她是“凌云之态”。那时候开始就以小脚为美,到了宋代的时候开始有了三寸金莲的说法。它从宫廷传到一些富贵家庭,再传到妓院,慢慢的开始广泛流行。那时候民间老百姓还不怎么会缠,特别是在农村,农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劳动力的一部分,缠脚后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干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时候,如果说女孩子不缠脚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马皇后,因为上轿时一阵风吹来,把轿帘吹开,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而被人耻笑,于是就有了露马脚之说。

清朝的宫廷里面是不缠脚的,因为满人认为江山是从马背上打来的,缠了脚还怎么骑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时候下了一个禁缠令,就是说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准裹小脚,可是汉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缠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们还是在偷偷给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脚。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时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这个禁缠令罢免了。真正没有裹小脚是在民国的时候。

这个脚是我们乌镇90多岁的老人家的脚,她这个脚已经不是三寸金莲的小脚了,而是有点畸形。因为这位老人家小的时候父母给她裹了一段时间的小脚,后来又不裹了,但是脚始终长不好,就变成这样畸形的了。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11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要一起游览半个乌镇,是乌镇的一级景区,也是它的精华所在,叫东栅。

谁知道这里为什么叫乌镇呢?大家的猜测都很有道理,因为这里有很多历史传说。刚才有的游客说这儿古代乌鸦多,有的游客说这里的人喜欢吃乌鸡白凤丸。其实呢,你仔细想想,“乌”很显然就是黑的意思。因为唐代这里的土地非常的肥沃,而且土地是黑色的,大家看,周围房子顶上的瓦也是黑色的,所以这地方就取名“乌镇”了。

乌镇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比较适合拍电视剧,像《似水年华》《天下粮仓》等都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眼前的这一条河,叫做“东市河”,深四米。它不仅连接着乌镇的东栅和西栅,还跟世界第一运河——京杭大运河是直接通着的。

大家看一下河的对面,对面的房子叫做水阁,就是水上的阁楼,这是江南六大水乡中乌镇特有的民居建筑。你走近点看,那个水阁的下面的石柱和我们平常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对,它是方的,而不是圆的。为什么呢?因为水里会有蛇啊,方形的柱子蛇爬不上来,怎么样?设计很独特吧?

再看前面的桥,左右相邻,名叫逢源双桥,也叫廊桥。因为桥本身是走廊的形式,桥下面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这座桥同时还有另一个作用:江南一带,每逢过节都很热闹,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男男女女,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的都走出来去看花灯。

古代认为男女授受不亲,所以这桥就起到了“男左女右”把人群分开的作用。

过了桥,对面有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一会儿,小肖会带大家去看江南百床馆、江南民俗馆、岁俗厅、节俗厅、寿俗厅,并请大家品尝乌镇的特产三白酒。现在请大家随意地游览,半小时后再在此处集合。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12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地当水陆要冲,俗称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乌程,归安,崇德,桐乡,秀水,吴江,震泽)交界之地。

乌镇原以市河(车溪)为来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清朝文人施曾锡所作《双溪竹枝词》:“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矿,两岸一桥相隔住,乌程对过是桐乡。”正是源当时乌青二镇地势的形象写照。据乌青镇志记载,春秋时此地为吴疆越界,秦汉为乌程由拳分境,唐咸通年间始正式称镇,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两镇,解放zd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

如今,乌镇不仅是浙江有名的水乡集镇,而且成了国内外研究茅盾著作的专家学者向往的地方。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乌镇经过整修建设,将更添秀色。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13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6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为何称为乌镇呢?原因有很多,最为真实的原因是乌镇的土地非常肥沃,色泽较黑且地势比周围高,所以古时叫做“乌墩”。后来唐代是正式建镇,所以称为乌镇。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于20__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现已被评为国际四A级风景区,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虽然开发较晚,但起步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14

欢迎来到水乡古镇乌镇,今天就允许我作为一个地道的小乌镇人带您游一回我们美丽的乌镇吧!

走进乌镇,您会惊讶地发现,这里完整地保存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我想水上城市威尼斯也不及如此吧。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你会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乡民,亲切至极。要是您来我们乌镇正是那多雨的春季,那晰晰沥沥的雨丝从藏青的瓦楞里成串成串地往下滴,在石板路上发出叮叮咚咚的清脆响声,亦景亦画,让您恍若隔世。

说到乌镇的景点,除了修真观、昭明太子读书处、双桥等,我得向您隆重的介绍一下茅盾故居了。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我国的文学巨匠。此处房屋是他成名后用稿费自行建造的一个住所,茅盾故居是迄今中国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四百五十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居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

对了,带您逛了这么一大圈,您的肚子也该饿了吧。别急,下面我就向你介绍一下我们乌镇的美食吧。在乌镇,您随处可以看到乌镇的特产,如:姑嫂饼、乌镇羊肉、熏豆茶、三白酒等,其中尤以姑嫂饼最为出名。关于姑嫂饼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典故呢。据说在一百多年前,乌镇方家名叫方天顺的夫妻茶食店,祖上学得一手制作酥糖的好手艺。只可惜这手艺只传媳不传女,日子久了,自家姑娘不免会产生嫉恨,故将一包盐抖进了制作饼的面粉缸内,指望着第二天看嫂嫂的尴尬。谁知第二天此饼味道咸甜适口,更得顾客的喜爱,由此得名姑嫂饼,并一直流传至今,是游人必尝的乌镇美味。

朋友们,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参观游览吧!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15

提到乌镇,喜欢刘若英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从似水年华拍摄到最近成为乌镇的形象大使可以说刘若英跟乌镇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我们就将前往这座千年古镇顺着刘若英的思路来欣赏一下古镇的美景。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镇的确称得上是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从古至今诞生了不少杰出的英才。据这个镇志记载:从宋朝到晚清,全镇出了64名进士,161名举人,近代更是出现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真可谓人因镇而兴,镇因人而名。

既然乌镇是这么出名,想必大家对于乌镇的来历也一定非常的好奇。乌镇在南宋以前,以现在镇中的车溪为界分为乌镇和青镇两个镇。河西的是乌镇属于湖州府,河东的是青镇属于嘉兴府。解放以后进行区划调整,把乌镇和青镇合并统一由嘉兴市管理。关于“乌镇”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说在唐朝时,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据称王,举兵造反,朝廷就命令乌赞将军率兵前往讨伐。这位乌赞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李琦的叛军是节节败退。当打到车溪河畔时,李琦突然挂牌休战。正当这个乌将军就地安营休息时,李琦却在当天晚上偷袭乌军的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在桥上设的陷阱里面了。结果当场被叛军用乱箭射死。虽说丈是打败了,但是乌赞将军忠君爱国的精神却感动了当地的所有百姓。大家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姓氏来作为镇名。

上面说了一些有关乌镇的历史,我们朋友到了乌镇是去玩的,那么到了乌镇都该玩些什么呢?无外乎是吃,穿,游。说到吃啊,可能我们多数朋友就开始兴奋起来了,毕竟民以食为天,谁都好这一口。别急,听小王给您慢慢的介绍。说到乌镇的名吃,就不得不提这个姑嫂饼。听到这个名字估计大家已经猜到了,肯定跟姑嫂关系有关。不错,相传啊,在明朝时候,镇上有户姓张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饼为生。因为是独家配方自然风味独特,因此经久不衰生意兴隆。但是张家有一个条不成文的规定,为了保证这个秘方世代相传规定秘方只传给媳妇,不传给女儿。毕竟女儿以后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别人家的人。当传到明朝这代时呢,家里的小姑子看到母亲只教嫂子做饼的方子,心里就非常不高兴。毕竟嫂子才嫁到家里一年多,而自己在这个家里待了十几年了,母亲都从来不提教给自己。于是呢,就处处跟嫂子过不去,有一天,正到嫂子在做饼的时候,天开始下雨了。于是小姑子就对嫂子说:“嫂子,外面下雨了,快去收衣服”。嫂子一听就连忙往外跑,小姑子看到嫂子出去了,气不过偷偷的抓了一吧盐丢到了饼锅里。说来也巧,今天吃了张姑嫂饼的客人都说今天饼的味道很特别,比以前的好吃。嫂子就奇怪了,我还是跟以前一样的做法,怎么会不一样呢。于是她自己也吃了一块,结果感觉味道真的非常特别。

这时候小姑子,开始说话了。“嫂子如果你想知道今天为什么饼的味道这么好,并且想以后天天这么好的话就先把做饼的秘方告诉我”,嫂子拗不过她,就把做饼的方子一五一十的告诉给了小姑子。当然小姑子也很诚实的把她如何使坏的但又适得其反因祸得福的事情告诉了嫂子。因为现在的做法是姑嫂两个人共有的,所以就把这饼取名为“姑嫂饼”。等会参观完了,自由活动时大家不妨买些尝尝。说完了“姑嫂饼”当然就不得不说说乌镇的特产“三白酒”了。三白酒是天然纯手工制作。因为以白米,白面,白水为原料,所以起名为“三白酒”。其他的还有这个杭白菊,白水鱼,红烧洋肉。等会吃饭是大家也可以点些来品尝一下。

讲完了吃,我们再说说穿。 蓝印花布是乌镇特产之一,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用棉线纺织、黄豆粉刮浆、蓝草汁印花,纯粹手工、环保。大家可以买些小件的东西,比如爱美的女士可以买一两个蓝印花布的头巾,小手提袋留做纪念。衣服我建议大家就不要买了,因为现在也没有什么人愿意去穿这些花色的衣服,其次蓝印花布容易掉色。等会天热了,穿着这种衣服一流汗搞的满身花纹象个金钱豹式就不好了。呵呵。其他得就是些手工的棉鞋,棉拖鞋。大家自己斟酌购买。

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最重要的游,让大家把握重点,等会游览时做到有的放矢。刚刚说了,乌镇是大文学家茅盾的故乡,那么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乡游览不外乎是看建筑,品民俗。而“临街枕水,粉墙黛瓦”是水乡建筑的共性,我们既然到了乌镇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东西。乌镇的建筑特色都集中在镇头的修真观和古戏台上了。所以大家等会第一个景点修真观一定不要错过。观里有景点讲解员给大家讲解,我会大在进去的时候在门口把景点的门票发跟各位。参观完第一景点以后,大家愿意跟我一起游览的就跟我一起,不愿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动的就可以自由活动了。我们再回到游的介绍上来。俗话说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们南京离乌镇估计有个5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乌镇在民俗方面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赏的平台。镇里设有江南木雕陈列馆,宏泰染坊蓝印花布陈列馆,江南百床馆,民俗馆等多个展馆。等会小王会带大家一一参观。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16

提到乌镇,喜欢刘若英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从似水年华拍摄到最近成为乌镇的形象大使可以说刘若英跟乌镇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我们就将前往这座千年古镇顺着刘若英的思路来欣赏一下古镇的美景。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镇的确称得上是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从古至今诞生了不少杰出的英才。据这个镇志记载:从宋朝到晚清,全镇出了64名进士,161名举人,近代更是出现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真可谓人因镇而兴,镇因人而名。

既然乌镇是这么出名,想必大家对于乌镇的来历也一定非常的好奇。乌镇在南宋以前,以现在镇中的车溪为界分为乌镇和青镇两个镇。河西的是乌镇属于湖州府,河东的是青镇属于嘉兴府。解放以后进行区划调整,把乌镇和青镇合并统一由嘉兴市管理。关于“乌镇”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说在唐朝时,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据称王,举兵造反,朝廷就命令乌赞将军率兵前往讨伐。这位乌赞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李琦的叛军是节节败退。当打到车溪河畔时,李琦突然挂牌休战。正当这个乌将军就地安营休息时,李琦却在当天晚上偷袭乌军的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在桥上设的陷阱里面了。结果当场被叛军用乱箭射死。虽说丈是打败了,但是乌赞将军忠君爱国的精神却感动了当地的所有百姓。大家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姓氏来作为镇名。

上面说了一些有关乌镇的历史,我们朋友到了乌镇是去玩的,那么到了乌镇都该玩些什么呢?无外乎是吃,穿,游。说到吃啊,可能我们多数朋友就开始兴奋起来了,毕竟民以食为天,谁都好这一口。别急,听小王给您慢慢的介绍。说到乌镇的名吃,就不得不提这个姑嫂饼。听到这个名字估计大家已经猜到了,肯定跟姑嫂关系有关。不错,相传啊,在明朝时候,镇上有户姓张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饼为生。因为是独家配方自然风味独特,因此经久不衰生意兴隆。但是张家有一个条不成文的规定,为了保证这个秘方世代相传规定秘方只传给媳妇,不传给女儿。毕竟女儿以后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别人家的人。当传到明朝这代时呢,家里的小姑子看到母亲只教嫂子做饼的方子,心里就非常不高兴。毕竟嫂子才嫁到家里一年多,而自己在这个家里待了十几年了,母亲都从来不提教给自己。于是呢,就处处跟嫂子过不去,有一天,正到嫂子在做饼的时候,天开始下雨了。于是小姑子就对嫂子说:“嫂子,外面下雨了,快去收衣服”。嫂子一听就连忙往外跑,小姑子看到嫂子出去了,气不过偷偷的抓了一吧盐丢到了饼锅里。说来也巧,今天吃了张姑嫂饼的客人都说今天饼的味道很特别,比以前的好吃。嫂子就奇怪了,我还是跟以前一样的做法,怎么会不一样呢。于是她自己也吃了一块,结果感觉味道真的非常特别。

这时候小姑子,开始说话了。“嫂子如果你想知道今天为什么饼的味道这么好,并且想以后天天这么好的话就先把做饼的秘方告诉我”,嫂子拗不过她,就把做饼的方子一五一十的告诉给了小姑子。当然小姑子也很诚实的把她如何使坏的但又适得其反因祸得福的事情告诉了嫂子。因为现在的做法是姑嫂两个人共有的,所以就把这饼取名为“姑嫂饼”。等会参观完了,自由活动时大家不妨买些尝尝。说完了“姑嫂饼”当然就不得不说说乌镇的特产“三白酒”了。三白酒是天然纯手工制作。因为以白米,白面,白水为原料,所以起名为“三白酒”。其他的还有这个杭白菊,白水鱼,红烧洋肉。等会吃饭是大家也可以点些来品尝一下。

讲完了吃,我们再说说穿。 蓝印花布是乌镇特产之一,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用棉线纺织、黄豆粉刮浆、蓝草汁印花,纯粹手工、环保。大家可以买些小件的东西,比如爱美的女士可以买一两个蓝印花布的头巾,小手提袋留做纪念。衣服我建议大家就不要买了,因为现在也没有什么人愿意去穿这些花色的衣服,其次蓝印花布容易掉色。等会天热了,穿着这种衣服一流汗搞的满身花纹象个金钱豹式就不好了。呵呵。其他得就是些手工的棉鞋,棉拖鞋。大家自己斟酌购买。

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最重要的游,让大家把握重点,等会游览时做到有的放矢。刚刚说了,乌镇是大文学家茅盾的故乡,那么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乡游览不外乎是看建筑,品民俗。而“临街枕水,粉墙黛瓦”是水乡建筑的共性,我们既然到了乌镇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东西。乌镇的建筑特色都集中在镇头的修真观和古戏台上了。所以大家等会第一个景点修真观一定不要错过。观里有景点讲解员给大家讲解,我会大在进去的时候在门口把景点的门票发跟各位。参观完第一景点以后,大家愿意跟我一起游览的就跟我一起,不愿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动的就可以自由活动了。我们再回到游的介绍上来。俗话说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们南京离乌镇估计有个5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乌镇在民俗方面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赏的平台。镇里设有江南木雕陈列馆,宏泰染坊蓝印花布陈列馆,江南百床馆,民俗馆等多个展馆。等会小王会带大家一一参观。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17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欣桐导游。今天我们要游玩的地方是位于浙江桐乡市的乌镇。

江南水乡——乌镇,它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乌镇还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游客们!我们现在已经到达乌镇了。你们是不是感觉到了一种古老的气息?是的,因为乌镇这个地方历史悠久,所以很容易给人带来古朴的感觉。走,我先带大家去做乌镇著名的乌篷船吧!

乌篷船是乌镇的一种特有的交通工具。它可以做人,还可以在船上卖蔬菜、水果,一船几用,话不多说,上船啦!游客们,上了船之后视野是不是更加广阔了呢?对呀,坐在船上就能很清楚地看见两岸的优美风景:拱形的石桥,平坦的石板路,河边洗衣服的勤劳妇女,构成了一幅小溪流水人家的优美画卷。

坐完了乌篷船,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参观历史悠久的制布作坊吧!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种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印花,又称靛蓝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是用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大家可以购买一些,带回去留作纪念。

游客们,今天的旅程在我的陪伴下过得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请注意哦,在游览的时候不要乱丢垃圾,愿你们玩得高兴,玩得尽兴!

苏州乌镇导游词 篇18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