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导游词 > 导游词精选

国家遗址导游词(精选4篇)

国家遗址导游词 篇1

朋友们你们好!

国家遗址导游词(精选4篇)

今天我为各位介绍的是沈阳市的著名景点之一:新乐遗址。

新乐遗址分南北两个区,它以中间的马路为界。路南为展览区,路北是新乐遗址和仿古原始人的建筑。新乐遗址发现于1973年6月,1982年被沈阳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在遗址的南面成立新乐遗址文物管理所,建展厅。从而为沈阳市的旅游业又增添了一个新景点。并成为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敦育的基地和对外窗口。新乐遗址的发现,对沈阳乃至全国的文化、科学、艺术、历史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七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发现沿沈阳市北郊西起塔湾,东至东陵天拄山的黄土岗上有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的遗物。1973年6月又发现了五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在新乐电工厂家属宿舍院发现了厚到一二米的文化堆积,证明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曾在此居住过。在挖掘中发现了大量文物。这些文物经过整理研究,具有独特风格,构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被命名为新乐文化”。因此,把这次重大发现地称做新乐遗址,并在此修建了展览馆,称这些原始人为沈阳新乐人”。

新乐遗址占地总面积17.8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地2.5万平方米。展览馆的屋顶,它呈三角形状,回头看北区几十幢茅草顶和土房子。它们的屋顶也都是尖顶呈三角形状,是模仿原始人的房屋而建造的。我们来看院中的这座雕像,这上面共有六个成年人和一个男孩子。看这个男子,他左手按在磨石上,身子蹲着,右手拿着刚磨好的石器在瞧着。左边一个女子长发披肩,脖子上挂着项链,上穿一件用树叶和兽皮制成的短裙。右肩上扛着一个小男孩,男孩双手高兴地举着,在孩子的右手里,我们看他拿的分明是一个果子,是什么果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她的左侧还有一个女子和她穿着差不多,在翩翩起舞。看得出非常高兴。是什么原因使她这祥手足舞蹈呢,大家可以尽情地去猜想。我们看磨制石器男人右侧的女子,她身边放着一个淘米用的陶罐,她半跪在地上右手捧着一个尖尖的陶碗,目光在看碗里的食物。在这个女子的右侧是一个男子在用力拉弓,仿佛在弹射着天上的猎物。身边放着一只刚刚被捉到的小鹿和一只被射杀的大鹿,这可能是母子俩。在这个男人身后有个女人,她在石头上磨黍。黍是一种粮食,一会儿我们进展厅可以看见。现在她身边放着的就是黍,黍磨好后就放在这个斜口的容器里,最后来看看这座雕像上这个高大的东西。它像古时人们头上用的簪。它是木雕制品。上面雕刻的据说是一只大鸟,可能是只大鹏鸟。它意味着什么?请大家想想看:整座雕像,就是沈阳新乐人”的一幅生活缩影,请大家进展览厅。

(观看墙上的这帽璧画)这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沈阳新乐人的一幅生活画卷。请看中间部分,下面是一个三角形和一只大鹏鸟。这是沈阳新乐人房屋的屋顶和崇拜的图腾,一会儿我们会看到制成的木雕艺术品。中间部分是小孩和女人,周围是一群跳动的人们。它说明沈阳新乐人生活的这个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看左边一男人在拉弓射箭,一男人手捧着一团火,一男子在石头上磨制着石器,还有两个女人,一个梳妆打扮,一个肩上扛着陶罐在行走,这标志着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请看左边是清一色的女子,一个小孩拿着自己采到的果子给正在用石棒在石磨上磨米的母亲看,她的身旁一个女子用泥做着陶罐,另一边,一女子左手高举一个我们刚才门前看的那个木雕艺术品一一图腾。在她的身边有一个女子扛着一捆黍。那绿的是草地和森林。请看最后这一条浅蓝的地方,这是一条大河,它就是沈阳浑河的古河道。古代,人们以河为界南为阴,北为阳。沈州在浑河北岸,故称为沈阳。这也是沈阳这个名字的来历。河的上方是碧蓝的夭空,鸟儿在飞翔,森林树木茂盛,空气温润新鲜。河面上碧波荡漾,人们过着幸福芙满的生活。

展厅共分两部分,第一展厅展出的是新石器时代沈阳人的下层文化。第二展厅展出的新石器时期沈阳人的中下层文化。先看一展厅,这里展出的是距今6800年至7200年的下层文化,它们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一样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骨针、细石器、网坠、玉器、在原始社会玉器除了用来做工具以外,还用来做装饰品,在门前的雕像上那个女人脖子上的项链,手腕上的手链,其中就有玉珠。而细石器的出现又标志着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到来。那些是陶器。呈红褐色全都是手工制品。最大的有四五十厘米高,全身有压纹,划纹、之”字纹。它与河北武安、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文化有着承接关系。进一步说明了新乐氏族社会已进入到繁荣时期。因而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期,沈阳新乐文化并不落后于中原文化。相反有些地方还要比中原早许多年,如这里出土的石制斜口器,是移植火种和去谷皮壳用的,各位看它还像什么?一会我们还会在北区见到它。这些都是三足器。因为它有三条腿实心的叫鼎,三条腿空心的叫,底部有许多小孔,可以透蒸汽,在它的上面可以放食物蒸,好象现在的蒸锅,它叫做甑。上加甑的这个就叫。它是专门用来蒸食用的,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蒸食的习惯了。请看,这是炭化谷物、石墨,据考古专家发现,就在这块石墨上面有原始人的唇印,据分析,这些石墨可能是用来做化妆涂料用的,也可能是画笔,这些是煤精制品。有煤精球、小碗、耳挡、煤精泡。煤精又叫烛煤是煤的一种。它主要产在辽宁的抚顺。它乌黑发亮,晶莹可爱,而且硬度高于煤,细腻又无杂质,用它做雕刻术品还是在近代,我们今天能够看以7200年前的煤精雕刻艺术品,说明我们的祖先善于发明创造,就地取材,显示了辽宁和沈阳地方的独特之处。并将我国的煤雕历史提前了七干多年。这个发现,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也说明新乐原始人对美已有很高的追求。它是一件木雕,那是放大后复印的图案。它的形状似大鸟,方才我们在展厅前群雕上看到了它。在进门的走廊里又看到了它,它与庄子《逍遥游》中神话提到的大鸟相符。它头大尾长,形体浑厚,威严。大嘴象征气吞山河之势,背长使人有鹏之背不知几干里”之感。是原始新乐人的图腾一一一只大鹏鸟。雕刻的手法流畅,细腻,连鸟身上的羽毛都可以看得清楚。在7200年前有这祥精湛的雕刻艺术,这个惊人的发现在中国和世异考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请进第二展厅。二展厅展出的是新乐石器时期的中晚期文化。壁画上男耕女织,打鱼狩猎。原始新乐人的生活已由单一的打渔狩猎生活向多元化发展。生活开始变得富裕。氏族社会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这是黍、黍皮、黍壳,为了让人们知道黍是什么东西,工作人员特意从外地购进一些来,供前来参观的人们观赏。这是偏远堡的陶罐、石器、石刀、石斧、石锤、石杵,它们体现了北方原始农业的特点与中原晚期文化类似。它又比中原的仰韶文化早了1000多年。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石刀。它叫瓮棺,原始人除了用它盛放物品外还用它来做葬具。人死以后就用它装尸体。人这么高大,一瓮棺是装不下的,于是人们就用两个瓮棺,一个装上身,一个装下身。我们可想而之,在新石器时代亲手烧制这么大的容器,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纺织器具。这是纺轮。它的上面还有小孔是用来穿麻,纺织器全部是用石头磨制而成的,那是麻线。纺织技术在7200年前就已经诞生了,新乐人有了自己的纺织产品,可见新乐的源远流长。文物部分到此我们参观完了,纵观整个展厅里的文物,我们了解到,沈阳和全国一祥,则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代,人们就发明了精湛的木雕雕刻艺术,煤精雕刻艺术,创造了磨制石器采用的切割法。沈阳新乐人勤劳勇敢,有着高度的智慧。

下面我们去北区参观。这是一块象征新乐文化的石碑,请看中间部分,它叫斜口器是沈阳新乐人用它移植火种和去黍皮壳的。今天,人们为什么又将它做为一种象征而立在这里呢?答案是不是和母系氏族社会的某些特点有关呢?请看这两边的这两个石球,它们是仿造我们刚才看到的煤精球制成的。它告诉来这里参观的人们:新乐文化和中原文化一佯是我国重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我们现在去看出土文物最多的二号房址。二号房址和这里仿造的四十多座原始人建筑一祥,都是半地穴式,下面深约有40厘米,房址全都面朝东南,地面是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房子中间由圆木做支柱,支撑整个房顶。屋顶呈三角形,茅草覆盖,屋与屋相隔不过三五米,却都在不到五千平方米的见方内,它是我国木结构最旱的建筑之一,为什么房子会挨得这样近又这祥集中呢?从屋址内堆积的情况看,专家认为沈阳新乐人已在此定居了许多年。房子在使用一定程度后已经破烂不能使用,便把它遗弃了,改做了垃圾箱”。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入里面去看一下。二号房址占地面积约有95.64平方米,由50根立柱支撑。屋子这么大是氏族开会、议事的扬所,在这里一共出土的540件文物,有陶器、煤精制品(包括玉器,用玛瑙制成的细石器)、石器、骨器、碳化谷物(黍)、石墨、赤铁矿石等,全部是7200年前的原始人的遗物,中间大坑呈椭圆形是原始人用的大火膛。前面那个小坑是小火瞠。西北角还有个洞穴与地面垂直,长约50厘米,深约15厘米,宽约40厘米,里面装有陶器,在西南角还有一片烧土,这就是原始人倾倒的垃圾。到此各位不禁要问:这洋多的丈物又如何保存的呢?屋子里面的人又都跑到哪里去了呢?答案却是一场大火。据考古专家考证,是一场大火毁灭了他们的家。房倒屋塌,森林毁灭,所有的人都逃了出去。于是便将这些物品埋葬了7200多年。沈阳新乐人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另寻出路去了。1973年6月,在大规模的挖掘中这些文物才得以重见天日,供来这里的游人观赏探讨。它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历史深远博大,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是我们沈阳人的骄傲。在这里还要提一下是我们脚下的黄土岗,它与我们的城市地面垂直高度9.6米,相对高度为五到十米。就在这条长约几公里的黄土岗上,矗立着沈阳乃至全园、世异闻名的景点:北陵和东陵公园,还有著名的无垢净光舍利塔。为什么这么多的景点会在这条土岗上呢?传说这里是龙兴之地”。意思说真龙天子是从这里兴隆起来的。大清王朝的皇都在沈阳,努尔晗赤的坟在这条土岗上。他的儿子皇太极在北陵狩猎时也看好了这条土岗,并将自尽的墓址选在了这里。由此看来大清朝几百年的历史是不是和这条被称为兴龙之地”黄土岗有关系呢,目前还无从考证。下面,大家可以随意观赏浏览,半小时后在门口集合。

国家遗址导游词 篇2

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遗址分布在清水河与阎家沟交汇处的第一、二、三级台地上,总面积约达32万多平方米。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3底,发掘清理房址200余座,窑址30多座,共出土各类文物8000多件。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发掘所获资料看,大地湾遗址,是甘肃东部地区目前发现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距今4900-8120年。

从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可以看出,出土的器物明显地反映出生产技术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 生活用具中的陶器,已出土的有红陶、灰陶、彩陶;有手捏制、敷贴模制、轮制; 有夹砂陶,泥质陶;有小、中、大各型器物;如钵、罐、盆、瓶、杯、尊等。陶器上装饰纹有绳纹、弧线、三角、条纹、勾叶纹;有变体鱼纹、鸟纹;有两兽相朴的写实纹、蛙纹;有圆点、条线、弧线、组成的几何图形等;有紫红色、黑色、白色和朱色彩绘。特别是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截至1984年,共揭露面积137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为110万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个,墓葬79座,窑38座,灶台106座,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8条,各种骨、石、蚌、陶器、装饰器和生活器物共计8034件。大地湾遗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连续,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艺术珍品外,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大地湾的房屋建筑遗址,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形制复杂。尤其是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前)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门开和带檐廊的大型建筑,其房址面积270平方米,室内面积150平方米,平地起建,1木骨泥墙,其复原图为四坡顶式房屋。这一房屋的规模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还给有地画,图案由人与动物构成,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画,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大地湾遗址的房屋,多采用白灰面,多种柱础的建筑方法,充分显示了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

国家遗址导游词 篇3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我是导游,我愿陪同大家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家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不怎么了解,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它是在1973年被发现的。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这些惊人的数字,相信大家都很好奇,肯定都想去亲眼目睹了。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饱眼福。

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就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好,下面就随着我进博物馆参观。整个博物馆有三个展厅,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个展厅。这个展厅总的介绍了河姆渡先民当时的一些活动情况,具体的大家可读读墙上的文字说明。大家快点看,这里有许多动物的骨骸,特别是鲨、鲸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现,证明河姆渡先民已经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真是够厉害吧!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展厅,这个展厅的主题是“稻作经济”。你们瞧,这里的稻谷可都是7000年前的先民种植出来的,别看它现在灰灰的很不起眼,可在当时出土的时候,却都是金灿灿的。大家看这边,这里陈列着的则是当时的农作工具,有磨石块、骨箭头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具就数这种骨耜了,这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工具,一共出土了170余件。

游客们,第二展厅我们已经参观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就向第三展厅进军。大家注意,第三展厅的主题则是“定居生活”,那里展出的主要是一些古人的生活用具,先请大家自由参观。

看过以后,是不是是觉得这些用具很熟悉呀,有些物品自己家里不也有吗?对,早在7000年前,古人就开始用这些锅、碗了。大家可看这里,这是一枚骨针,样子跟我们现在在用的针差不多,只稍大了一些。大家可别小瞧了它,从这一枚针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河姆渡先民在当时已经开始纺纱织布。

好,各位朋友,河姆渡渡遗址博物馆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国家遗址导游词 篇4

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卡巴阿斯卡村(大麻扎)以北的沙漠中,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北纬37度58分35秒为中心的狭长地带。东西向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近年的考古工作又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纪,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1700年以来,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变迁,河床退缩,这里已经退化成为典型的流动沙丘地貌。百年之前,谈到在茫茫的死亡之海中曾存在着这样一片古文明,实属不可思议之事。但百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这个“东方庞培城”的存在是铁的事实,留给人们的将仅仅是对于这个事实的来影去踪的考证。一般认为,沙漠周边居民群落的消亡总是伴随着河流的退缩、改道或其它自然条件的恶化。但对尼雅遗址的考古学,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表明,尼雅文明的消亡极可能不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异,而是由于军事、社会或其他突变因素引发的结果。